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00: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放电 装置 图像 器及


1.本发明涉及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传统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要使像保持体的表面带电或对之进行除电,将像保持体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介质上,在对介质除电之时,广泛使用从电极进行放电的放电器。关于放电器,以往公知有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
3.在日本专利第6015091号公报中,记载有如下技术:在使感光鼓带电的带电装置中,使格栅电极的短边外框部及安装框部的厚度形成得比长边外框部及中央框部、开口部的厚度厚,并且将厚度较厚的短边外框部以弯曲的方式按压安装在弯曲保持部件上,从而使包含厚度较薄的开口部的格栅电极整体追随短边外框部而弯曲,沿着感光鼓的外周面设置格栅电极的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与在网状电极的端部进行定位的部位的厚度较厚的情况相比,抑制带电不良。
5.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提供一种放电器,其具有:
6.第一电极,其沿长度方向延伸;
7.第二电极,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像保持单元之间,并且具有网状部,在所述网状部形成有供从所述第一电极发出的电荷通过的多个开口;
8.张紧单元,其对所述第二电极沿所述长度方向施加张力,并在此状态下对所述第二电极进行支承;
9.突出部,其处于所述第二电极上,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网状部的外侧,并且设置成与所述网状部相比向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方向突出;以及
10.按压单元,其在厚度方向上按压所述第二电极,并且不与所述突出部接触。
11.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被定位部,其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在与所述网状部的表面对应的位置处,并且与所述按压单元接触。
12.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放电器具有所述被定位部,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网状部的外侧且与所述突出部分离的位置处。
13.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所述被定位部,其被设置于在所述第二电极的厚度方向上与所述突出部相反一侧的面上。
14.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
15.清洁单元,其与所述网状部接触而进行清洁;
16.引导单元,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并对所述清洁单元进行引导;以及
17.所述突出部,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形成至比所述引导单元更靠外侧处。
18.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所述突出部,其通过在所述第二电极上粘
贴部件而形成。
19.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所述按压单元,其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
20.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所述放电器具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形成于所述网状部的外侧,供所述张紧单元进行安装,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突出部的面积。
21.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在所述放电器中,所述第二开口以在所述长度方向上隔着所述网状部的方式设置有多个,任意一个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都比所述突出部的面积小。
22.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所述放电器具备:施力安装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且设置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以及所述张紧单元,其具有施力单元,该施力单元被支承于各施力安装部,向所述第二电极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外侧施加牵拉所述第二电极的力。
23.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在所述放电器中,所述施力单元牵拉所述第二电极的方向是沿着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的方向。
24.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像保持单元;以及带电单元,其由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放电器构成,使所述像保持单元的表面带电。
25.(效果)
26.根据所述第1或第12方案,与在网状电极的端部进行定位的部位的厚度较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带电不良。
27.根据所述第2方案,与被定位部不与网状部的表面对应的情况相比,网状部件可以被精确地定位,并且可以抑制带电不良。
28.根据所述第3方案,与被定位部和按压部钩挂在网状部上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在按压部的部分产生带电不良。
29.根据所述第4方案,与在按压部的相反侧未设置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二电极的整体的刚性。
30.根据所述第5方案,与突出部没有形成至引导单元的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电极的变形。
31.根据所述第6方案,与不通过粘贴部件来形成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调整突出部的大小和厚度。
32.根据所述第7方案,与按压部件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确保空间,能够实现设计的自由度和整体的小型化。
33.根据所述第8方案,与第二开口的面积比突出部的面积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电极整体的刚性降低。
34.根据所述第9方案,与任意一个第二开口的面积比突出部的面积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电极整体的刚性降低。
35.根据所述第10方案,与不朝向第二电极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侧牵拉第二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二电极的变形。
36.根据所述第11方案,与牵拉第二电极的方向不是沿着表面的方向的情况相比,能
够抑制第二电极的变形。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38.图2是具有像保持体单元和显影器的可视像形成装置的说明图。
39.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电器的立体说明图。
40.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电器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41.图5是实施例1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
42.图6是从图5的箭头vi方向观察的图。
43.图7是实施例2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6。
44.图8是实施例3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6。
45.图9是实施例4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对应于实施例1的图5。
具体实施方式
46.接下来,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具体示例(在下文中,称为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47.另外,为了容易理解以后的说明,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箭头x、-x、y、-y、z、-z所示的方向或侧分别设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下方、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
48.在附图中,在
“○”
中记载有“·”的情况表示从纸面的背面指向正面的箭头,并且在
“○”
中带
“×”
的情况表示从纸面的正面指向背面的箭头。
49.另外,在使用以下的使用进行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适当省略说明所需的部件以外的图示。
50.实施例1
51.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52.在图1中,图像形成装置u包括作为操作单元的一例的用户接口ui、作为图像读取单元的一例的图像输入装置u1、作为介质供给单元的一例的供纸装置u2、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一例的图像记录装置u3、以及作为后处理单元的一例的纸张处理装置u4。
53.所述用户界面ui包括作为输入单元的一例的复印开始键、数字键等的输入键以及显示器ui1。
54.所述图像输入装置u1由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图像扫描仪等构成。在图1中,图像输入装置u1读取未图示的原稿并转换成图像信息,并将该图像信息输入到图像记录装置u3中。
55.供纸装置u2具有作为多个介质收纳单元的一例的供纸托盘tr1~tr4和供纸路径sh1等,供纸路径sh1输送收纳在所述各供纸托盘tr1至tr4中的作为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纸张s。
56.在图1中,图像记录装置u3包括:图像记录部,其在从供纸装置u2输送来的记录纸张s上记录图像;调色剂分配器装置u3a;纸张输送路径sh2;纸张排出路径sh3;纸张翻转路径sh4;以及纸张循环路径sh6等。另外,关于所述图像记录部在后面叙述。
57.图像记录装置u3包括作为控制单元的一例的控制部c,作为被控制部c控制的潜像写入装置的驱动电路的一例的激光驱动电路d以及被控制器c控制的电源电路e。激光驱动电路d将与从所述图像输入装置u1输入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对应的激光驱动信号在预先设定的定时输出到各颜色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
58.在作为潜像形成单元的一例的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的下方,用于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由左右的一对引导部件r1、r1支承,从而可以在向图像记录装置u3的前方拉出的拉出位置与向图像记录装置u3内部安装的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59.图2是具有像保持体单元和显影器的可视像形成装置的说明图。
60.在图1和图2中,黑色的像保持体单元uk具有作为像保持单元的一例的感光鼓pk、作为放电单元的一例且带电单元的一例的带电器cck以及作为像保持单元的清洁单元的一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k。在实施例1中,带电器cck由能够相对于图像记录装置u3拆装的带电单元构成。其它颜色y、m和c的像保持体单元uy、um和uc也分别具有感光鼓py、pm和pc,作为放电器的一例的带电器ccy、ccm和ccc以及感光体清洁器cly、clm和clc。在实施例1中,与其它颜色的感光鼓py、pm和pc的直径相比,频繁使用且表面磨损较多的颜色k的感光鼓pk具有较大的直径,以应对高速旋转并延长使用寿命。
61.调色剂像形成部件uy gy、um gm、uc gc、uk gk由所述各像保持单元uy、um、uc、uk和具有显影辊r0的显影器gy、gm、gc、gk构成。所述像保持体单元uy、um、uc和uk以及显影器gy、gm、gc和gk可拆装地安装在用于所述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上。
62.在图1中,感光鼓py、pm、pc和pk在分别被带电器ccy,ccm,ccc和cck带电后,通过从潜像形成装置rosy、rosm、rosc和rosk输出的作为潜像写入光的一例的激光束ly、lm、lc和lk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作为显影单元的一例的显影器gy、gm、gc和gk将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调色剂像。
63.感光鼓py、pm、pc、pk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通过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例的一次转印辊t1y、t1m、t1c和t1k依次叠加转印到作为像保持单元的一例且中间转印体的一例的中间转印带b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b上形成多色图像,即所谓的彩色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彩色图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64.另外,在只有黑色图像数据的情况下,仅使用k(黑色)感光鼓pk和显影器gk,而仅形成黑色调色剂像。
65.在一次转印之后,感光鼓py、pm、pc和pk的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通过感光体清洁器cly、clm、clc和clk被清除。
66.在用于所述像形成单元的拉出部件u3b的下方,用于中间转印体的拉出部件u3c被支承成能够在向图像记录装置u3的前方拉出的拉出位置和安装于图像记录装置u3的内部的安装位置之间移动。作为中间转印单元的一例的带组件bm被用于所述中间转印体的拉出部件u3c支承成,可以在与感光鼓py、pm、pc和pk的下表面接触的上升位置和从所述下表面向下离开的下降位置之间升降。
67.带组件bm包括:中间转印带b;作为驱动单元的一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张紧单元的一例的张紧辊rt;作为蛇行防止单元的一例的步行辊rw;作为从动单元的一例的多个空转辊rf;作为二次转印区域q4的对置单元的一例的压辊t2a;以及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中间转印带b由带支承辊rd、rt、rw、rf、t2a支承成可以沿着箭头ya的方向旋转移动。
68.在上述压辊t2a的下方配置有二次转印单元ut。二次转印单元ut具有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一例的二次转印辊t2b。二次转印辊t2b配置为隔着中间转印带b与压辊t2a分离和接触,并且通过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的区域形成二次转印区域q4。此外,作为电压施加单元的一例的接触辊t2c与压辊t2a接触,并且作为二次转印单元的一例的二次转印器t2由所述各个辊t2a~t2c构成。
69.在预先规定的定时从被控制部c控制的电源电路向所述接触辊t2c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二次转印电压。
70.纸张输送路径sh2设置在带组件bm的下方。将从所述供纸装置u2的供纸路径sh1供给的记录纸张s输送到所述纸张输送路径sh2,并且通过作为供纸定时调节单元的一例的定位辊rr,与调色剂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的定时同步地,将记录纸张s经由转印前的介质引导部件sgr、sg1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71.所述中间转印带b上的调色剂像在通过所述二次转印区域q4时,通过所述二次转印器t2被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在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与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重叠地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像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
72.二次转印之后的所述中间转印带b通过作为用于中间转印部件的清洁单元的一例的带清洁器clb被清洁。
73.通过一次转印辊t1y、t1m、t1c、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器t2、带清洁器clb等构成将感光鼓py~pk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s上的转印装置(转印单元的的一例)t1 b t2 clb。
74.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的所述记录纸张s通过转印后的介质引导部件sg2和作为定影之前的介质输送部件的一例的纸张输送带bh输送到定影装置f。作为定影单元的一例的定影装置f具有作为加热定影单元的一例的加热辊fh和作为加压定影单元的一例的加压辊fp,由加热辊fh与加压辊fp接触的区域形成定影区域q5。
75.当所述记录纸张s上的调色剂像通过定影区域q5时,被定影装置f进行加热定影。
76.通过所述调色剂像形成部件uy gy、um gm、uc gc、uk gk和转印装置t1 b t2 clb、定影装置等构成在记录纸张s上记录图像的实施例1的图像记录部。
77.在所述定影装置f的下游侧设置有作为输送路径的切换单元的一例的第一门gt1。所述第一门gt1将沿着纸张输送路径sh2输送并且在定影区域q5中被加热和定影了的记录纸张s选择性地切换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排出路径sh3或者纸张翻转路径sh4。输送到纸张排出路径sh3的记录纸张s被输送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输送路径sh5。
78.在纸张输送路径sh5的中途设置有作为弯曲校正单元的一例的卷曲校正装置u4a,并且在纸张输送路径sh5上设置有作为输送路径的切换单元的一例的第二门g4。所述第二门g4根据弯曲方向即所谓的卷曲方向将从所述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排出路径sh3输送来的记录纸张s朝向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输送。被输送到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或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的记录纸张s在通过时其卷曲被校正。卷曲得到校正的记录纸张s从作为排出单元的一例的排出辊rh以纸张的图像定影面朝上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上状态排出到作为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出部的一例的排出托盘th1上。
79.通过所述第一门gt1而被输送到所述图像记录装置u3的所述纸张翻转路径sh4侧的记录纸张s以推开由弹性薄膜状部件构成的输送方向上的限制单元即聚脂薄膜门gt2的
方式通过,并且被输送到图像记录装置u3的所述纸张翻转路径sh4。
80.在图像记录装置u3的纸张翻转路径sh4的下游端连接有所述纸张循环路径sh6和纸张翻转路径sh7,并且在该连接部处设置有聚酯薄膜门gt3。通过第一门gt1而被输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4的纸张通过所述聚酯薄膜门gt3被输送到所述纸张处理装置u4的纸张翻转路径sh7侧。在进行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纸张翻转路径sh4上被输送的记录纸张s在通过聚酯薄膜门gt3而被输送到纸张翻转路径sh7之后向相反方向被输送,即被转回时,其输送方向被聚酯薄膜门gt3限制,并且转回的记录纸张s被输送到纸张循环路径sh6侧。被输送到所述纸张循环路径sh6的记录纸张s通过所述供纸路径sh1再次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q4。
81.另一方面,如果沿着纸张翻转路径sh4输送的记录纸张s在记录纸张s的后端通过聚酯薄膜门gt2之后且通过聚酯薄膜门gt3之前被转回,则记录纸张s的输送方向被聚酯薄膜门gt2限制,从而记录纸张s以正面和背面被翻转的状态下被输送到纸张输送路径sh5。正面背面被翻转的记录纸张s在通过卷曲校正装置u4a而被校正了卷曲之后,可以以记录纸张s的图像定影面朝下的状态,即所谓的面朝下状态排出到所述纸张处理装置u4的排出托盘th1上。
82.纸张输送路径sh由所述标号sh1~sh7表示。此外,通过由所述符号sh、ra、rr、rh、sgr、sg1、sg2、bh以及gt1~gt3表示的元件构成纸张输送装置su。
83.(带电器的说明)
84.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电器的立体说明图。
85.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带电器的主要部分的截面说明图。
86.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发明,省略了保护电极的一部分的图示。
87.接下来,将说明实施例1的带电器。由于y、m、c和k颜色的各色的带电器ccy至cck被同样地构成,因此仅详细描述k颜色的带电器cck,而省略其它颜色的带电器ccy至ccc的详细描述。
88.在图2、图3和图4中,实施例1的带电器cck具有作为带电器主体的一例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带电器主体1。所述带电器主体1具有保护电极2。保护电极2由导电性金属材料构成。保护电极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上壁部2a,和从上壁部2a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左壁部2b和右壁部2c。在上壁部2a的左部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2d。
89.在作为保护电极2的后端支承有作为一端部件的一例的后端块3,并且在保护电极2的前端支承有作为另一端部件的一例的前端块4。在前后各块3、4的右上部,作为清扫移动部件用的支承体的一个例子,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轴承部3a、4a。
90.在所述轴承部3a和4a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作为旋转部件的一例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6。在轴6的外周面形成有螺纹6a。轴6的后端部贯穿后侧的轴承部4a而向后方延伸,在后端支承有作为被传递部件的一例的从动连接器7。在带电器cck安装在图像记录装置u3中的情况下,从动连接器7在与驱动连接器8啮合的状态下被支承,驱动连接器8是可旋转地支承于图像记录装置u3的传动部件的一例。驱动连接器8被构成为能够传递作为电极清洁部件的驱动源的一例的用于电极清洁器的电动机9的驱动,该电极清洁器以能够正反向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图像记录装置u3。
91.在图2至图4中,在带电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作为第一电极的一例的线电极11。实施例1的线电极11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线材构成。线电极11的前后两端被各块体3、4支
承。在保护电极2的下侧的开口位置、且线电极11和感光鼓pk之间,即,作为与感光鼓pk对置的区域的带电区域侧,支承有作为第二电极的一例的格栅电极12。
92.(格栅电极的说明)
93.图5是实施例1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
94.图6是从图5的箭头vi方向观察的图。
95.在图5和图6中,实施例1的格栅电极12具有沿长度方向(感光体轴向)延伸的网状部13。网状部13形成为形成有多个第一开口13a的网状,并且在宽度方向(感光部件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缘部13b。
96.在作为网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的一例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一外框部14。在第一外框部14形成有作为突出部的一例的第一厚框部16。第一厚框部16配置在与网状部13的后侧相邻的位置。第一外框部14和第一厚框部16的合计厚度l1形成为比网状部13的厚度l0厚。因此,包括第一厚框部16在内的部分的刚性高于网状部13的刚性。实施例1的第一厚框部16形成在第一外框部14的下表面侧,并且第一外框部14的上表面14a与网状部13的上表面形成于同一个面。
97.在实施例1中,第一厚框部16通过对与网状部13相同厚度的第一外框部14的下表面进行蚀刻而构成。另外,第一厚框部16的形成方法不限于蚀刻,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粘贴薄板状或膜状的部件而构成。在通过粘贴而构成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粘贴的部件的厚度或面积,能够容易地调整第一厚框部16的厚度或面积。虽然蚀刻的材料或粘贴的材料、粘接剂等优选为与网状部13相同的材料,但根据整体的电特性或加工的容易度、制造成本等,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例如绝缘材料等)构成。
98.第一外框部14在第一厚框部16的长度方向外侧具有作为被定位部的一例的第一定位部17。第一定位部17的厚度l2被设定为与网状部13的厚度l0对应的厚度、即l2=l0。因此,第一定位部17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处于网状部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延伸部分,即与网状部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延伸部分处于同一个面上。
99.在第一外框部14上的比第一定位部17靠外侧处形成有作为第二开口的一例的第一支承口18。在实施例1中,第1支承口18的开口面积s1形成为比第1厚框部16的面积s0小。在设置在后端块3上的作为张紧部的一例的支承爪19贯通第1支承口18并卡挂于该第1支承口18的状态下,格栅电极12的后端部被支承于后端部件3。
100.另外,实施例1的支承爪19成为如下形状:爪部19a的与第一外框部14的上表面接触的下表面19b成为沿着第一外框部14的上表面的方向。虽然为了使支承爪19不从第1外框部14脱落,优选下表面19b形成为向上方倾斜的形状,即钓钩的“倒钩”那样的形状,但在形成为“倒钩”形状的情况下,第1外框部14容易受到向斜上方变形的力而变形。另外,后述的弹簧26会相对于拉伸方向(水平方向)倾斜,格栅电极12容易变形。因此,如实施例1那样,通过形成为下表面19b成为沿着第1外框部14的上表面的方向的形状,能够抑制格栅电极12的变形。
101.在作为网状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的一例的前端部上设置有第二外框部21。第二外框部21具有作为突出部的一例的第二厚框部22。实施例1的第二厚框部22与第一厚框部16仅仅是位置隔着网状部13而前后对称,它们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102.在第二外框部21上的第二厚框部22的长度方向外侧形成有作为被定位部的一例的第二定位部23。第二定位部23与第一定位部17仅仅是隔着网状部13前后对称,是以同样方式构成的,因此也省略详细的说明。
103.在第二外框部21上的第2定位部23的外侧形成有施力安装部的一例,即作为第2开口的一例的第2支承口24、24。实施例1的第2支承口24、24在格栅电极1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各形成一个。在实施例1中,第2支承口24、24的各自的开口面积s2形成为比厚框部16、22的面积s0小,2个第2支承口24、24的开口面积s2的合计(=2
×
s2)也形成为比厚框部16、22的面积s0小。
104.在图5中,在各第2支承口24、24上,分别支承有作为施力单元的一例的弹簧26、26的一端。弹簧26、26的另一端支承于前端块4。弹簧26、26经由第二支承口24、24向格栅电极12施加朝向格栅电极12的长度方向外侧且宽度方向外侧牵拉的力。另外,如图6所示,在实施例1中,将弹簧26、26牵拉格栅电极12的方向设定为沿着格栅电极12的表面的方向(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
105.因此,通过支承爪19和弹簧26、26,构成对格栅电极12以在长度方向上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支承的实施例1的张紧单元19 26。
106.在图5、图6中,与格栅电极12的定位部17、23对应地配置有作为按压单元的一例的定位块31~34。即,与第一定位部17的下表面对应地配置有第一下定位块31,与第一定位部17的上表面对应地配置有第一上定位块32。另外,与第二定位部23的下表面对应地配置有第二下定位块33,与第二定位部23的上表面对应地配置有第二上定位块34。第一下定位块31和第一上定位块32配置在于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在实施例1中,第一下定位块31一方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内侧。同样,第二下定位块33和第二上定位块34也配置在于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在实施例1中,第二下定位块33一方在长度方向上配置在内侧。
107.各定位块31~34在格栅电极12被张紧的状态下,与定位部17、23的各面接触并进行按压。因此,通过定位块31~34对格栅电极12进行厚度方向上的定位。实施例1的各定位块31~34配置在与厚框部16、22在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成为非接触的状态。
108.在图5、图6中,在第1厚框部16的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形成有作为引导单元的一例的引导斜面36。引导斜面36以随着趋向于长度方向的内侧而靠近网状部13的方式倾斜地形成。在实施例1中,在格栅电极12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厚框部16形成至比导向坡度36靠外侧处。
109.在实施例1的带电器cck中,从电源电路e向各电极2、11、12中施加用于放电的电压,并且根据线电极11与保护电极2之间的电位差以及线电极11与栅电极12之间的电位差,从线电极11发射的电子穿过第一开口13a而落在感光鼓pk上,从而对感光鼓pk的表面带电。在实施例1中,向线电极11施加高电压,并且向格栅电极12施加与感光鼓pk的表面的目标带电电压相对应的电压。通过施加到栅电极12的电压来控制线电极11的放电,从而控制感光鼓pk的表面的带电电压。
110.在图4中,在带电器主体1的内部配置有作为放电器的清洁单元的一例的电极清洁器41。电极清洁器41具有作为清洁框体的一例的滑动框架42。实施例1的滑动框架42由绝缘材料制成。滑动框架42能够在带电器主体1内沿带电器cck的长度方向(感光鼓pk的轴向)移动。
111.在滑动框架42的右下端形成有作为连接部的一例的臂部43。臂部43以绕至保护电极2的右壁部2c的下端的方式形成为u字状。
112.在臂部43的上端形成有作为联动部的一例的轴贯穿部44。轴6贯通轴贯通部44的内部。在轴贯通部44的内部形成有与轴6的螺纹6a啮合的螺纹44a。因此,当轴6正反旋转时,臂部43能够经由螺纹6a、44a沿轴6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即,电极清洁器41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113.通过所述轴6、臂部43、轴贯穿部44等构成实施例1的清洁移动部件6 43 44。
114.在滑动框架42的下表面上支承有作为清洁单元的一例的格栅清洁器45。格栅清洁器45与网状部13的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对置配置。在格栅清洁器45的两侧,于格栅电极12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被引导单元45a。被引导单元45a配置在与引导斜面36对应的位置。
115.因此,当电极清洁器41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时,格栅清洁器45能够与格栅电极12接触,并且可以清洁格栅电极12。并且,当电极清洁器41移动到格栅电极12的长度方向的后端侧的待机位置时,被引导单元45a被引导斜面36引导,成为格栅清洁器45与格栅电极12分离的状态。
116.作为清洁单元的一例的线清洁器46和47支承于滑动框架42。线清洁器46、47隔着线电极11上下配置。对于线清洁器46、47,在电极清洁器41移动到后端侧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线清洁器46、47从线电极11离开,如果电极清洁器41向前方移动,则线清洁器46、47以从上下夹持线电极11的方式与线电极11接触,从而能够清洁线电极11。
117.另外,实施例1的格栅清洁器45构成为在基布上植入了清扫用的毛的所谓刷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布状的结构等,能够设为可进行清扫的任意结构。另外,关于格栅清洁器45和线清洁器46、47,例如记载于日本特开2006-91456号公报等中,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各种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118.(实施例1的作用)
119.在具有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u中,格栅电极12用于带电器cck。通常,如果格栅电极12的厚度较厚,则放电时从线电极11放出的电子会与格栅电极12接触而难以到达感光鼓pk,从而放电效率,带电效率下降。因此,格栅电极12(特别是网状部13)优选尽可能薄。如果格栅电极12变薄,则格栅电极12的刚性降低,如果由于格栅电极12的匹配误差或个体差异以及组装误差等,在长度方向上张紧的力产生偏差,则存在格栅电极12产生变形或扭曲的问题。若格栅电极12变形,则与感光鼓pk之间的距离产生偏差,存在带电不均匀的问题。
120.此外,在实施例1中,当通过电极清洁器41清洁格栅电极12时,格栅清洁器45从离开格栅电极12的状态变为接触格栅电极12的状态。因此,格栅电极12成为被格栅清洁器45按压的形态。因此,如果格栅电极12有微小的变形等,则格栅电极12在与格栅清洁器45接触时成为伸展的形状,若格栅清洁器45离开,则格栅电极12还成为变形的状态。因此,每当格栅电极12被清洁时,格栅电极12可能由于反复的弯曲和伸展而疲劳以及破损。
121.如专利文献1所述,通过加厚格栅电极的两端部,能够提高格栅电极的刚性。然而,当对格栅电极进行定位,即将格栅电极相对于感光鼓pk的距离保持为目标间隔时,如果定位用的部件与较厚部分接触,有时在与定位用的部件接触的较厚的部分、与要保持与感光鼓pk之间的间隔的薄网状部分,会出现位置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较厚的部分与网状部之
间的厚度差容易产生误差,感光体和格栅电极的间隔的精度降低,有可能产生带电不良。
122.对此,在实施例1中,在格栅电极12的两端部形成有厚框部16、22,并且定位块31~34与从厚框部16、22离开的定位部17、23接触。因此,即使格栅电极12的厚度较薄,但刚性较高,从而抑制了格栅电极12的变形和扭曲,此外,通过利用定位部17、23而不是利用表面位置不同于网格部分13的厚框部16、22来进行定位,可以提高感光鼓pk与格栅电极12之间的间隔的精度。因此,与专利文献1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带电不良的产生。
123.特别地,在实施例1中,定位部17、23设置在与网状部13的表面对应的位置处,即在厚度方向上与网状部13的表面相同的位置处,并且定位部17、23被固定的位置与网状部13的位置对应。因此,容易提高网状部13的位置精度。
124.另外,在实施例1中,定位部17、23在网状部13的外侧配置在与厚框部16、22分离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在不堵塞网状部13的情况下用定位块31~34进行定位。
125.另外,在实施例1中,第一下定位块31和第二下定位块33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内侧,第一上定位块32和第二上定位块34配置在长度方向的外侧。在上定位块32、34设置在下定位块31、33的长度方向内侧的情况下,当电极清洁器41移动到待机位置时,电极清洁器41容易与上定位块32、34干涉,如果各上定位块32、34配置在电极清洁器41的外侧,则会导致带电器cck整体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长的问题,但在实施例1中,这些问题都被抑制。
126.另外,在设定感光鼓pk和格栅电极12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上定位块32、34不是必须的,仅有下定位块31、33也足够。但是,在线电极11放电时,格栅电极12有时会自激振动,由于自激振动,格栅电极12可能会向上表面侧移动。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格栅电极12的上表面侧和下表面侧分别由定位块31~34定位,即使发生自激振动,也会容易地保持感光鼓pk和格栅电极12的距离。
127.另外,虽然也可以在格栅电极12的长度方向上将上定位块32、34和下定位块31、33的位置设为相同位置,但在设为相同位置的情况下,在制造时或组装时容易出现误差,有可能降低定位的精度。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上定位块32、34和下定位块31、33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分离,能够抑制定位精度降低。
128.另外,在实施例1中,与引导斜面36相比,第一厚框部16形成至长度方向的外侧。即,在长度方向上,引导斜面36的整个区域成为被第一厚框部16覆盖的状态。当电极清洁器41移动时,负荷容易施加到引导斜面36的部分。若支承引导斜面36的部分的刚性低,则格栅电极12发生变形或挠曲,有可能因疲劳而破损。对此,在实施例1中,支承引导斜面36的第一厚框部16的厚度较厚,与和网状部13相同厚度的情况相比,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抑制格栅电极12的破损。
129.如果所述第1支承口18和第2支承口24、24的面积s1、s2比厚框部16、22的面积s0大,则整体的刚性不足的可能性变高,但在实施例中,面积s0>面积s1、s2,抑制了刚性不足。
130.在实施例1中,弹簧26、26构成为将格栅电极12向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侧牵拉,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向长度方向的外侧牵拉的一个弹簧26。但是,在弹簧26为1个的情况下,格栅电极12容易产生变形。与此相对,在如实施例1那样弹簧26、26将格栅电极12向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外侧牵拉的方式,即以使格栅电极12扩展的方式施加力的方式中,能够抑制格栅电极12的变形。同样地,虽然不限于弹簧26在沿着格栅电极12的表面的方向
(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牵拉格栅电极12的结构,但在不沿着格栅电极12的表面的情况(具有厚度方向的成分的情况)下,在格栅电极12上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弹簧26在沿着格栅电极12的表面的方向(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牵拉格栅电极12的结构能够抑制格栅电极12的变形。
131.实施例2
132.图7是实施例2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并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6对应的图。
133.另外,在该实施例2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要素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134.该实施例2在下述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构成。
135.在图7中,在实施例2的格栅电极12中,与实施例1的厚框部16、22不同,不是在格栅电极12的下表面(感光鼓pk侧),而是在上表面(线电极11侧)形成有厚框部16’、22’。而且,实施例2的厚框部16’、22’在长度方向上形成至如下范围:该范围到达至下定位块31、33所接触的位置的相反侧的面。因此,在实施例2中,在格栅电极12的厚度方向上与厚框部16’、22’相反一侧的面上配置下定位块31、33。
136.(实施例2的作用)
137.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实施例2的带电器cck中,与实施例1的格栅电极12相比,刚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各定位块31~34定位的位置与网状部1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对应,充分确保了精度。
138.实施例3
139.图8是实施例3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并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6对应的图。
140.另外,在该实施例3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例1、2的结构要素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141.该实施例3在下述方面与所述实施例1、2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2同样地构成。
142.在图8中,实施例3的格栅电极12包括实施例1的厚框部16、22以及实施例2的厚框部16’、22’。
143.(实施例3的作用)
144.在具有所述构造的实施例3的带电器cck中,与实施例2的格栅电极12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刚性,并且与实施例1、2同样,可以充分确保格栅电极12在厚度方向上的位置精度。
145.实施例4
146.图9是实施例4的格栅电极的说明图,并且是与实施例1的图5对应的图。
147.另外,在该实施例4的说明中,对与上述实施例1的结构要素对应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
148.该实施例4在下述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但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构成。
149.在图9中,在根据实施例4的带电器cck中,与实施例1不同,第一上定位块32’、32’在格栅电极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与第一支承开口18的边缘接触而进行定位。
150.(实施例4的作用)
151.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实施例4的带电器cck中,第一上定位块32’、32’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进行格栅电极12的上表面侧的定位。即,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成为空的状态。在像实施例1那样采用第一上定位块32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结构的情况下,当电极清洁器41移动到待机位置时,电极清洁器41容易与第一上定位块32干涉。与此相对,通过如实施例4那样将第一上定位块32’、32’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容易确保电极清洁器41用的空间,电极清洁器41的设计自由度提高,还有助于整体的小型化。
152.(变更例)
153.尽管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变更例(h01)至(h014)。
154.(h01)在所述实施例中,本发明不限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复印机,还可以应用于打印机和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不限于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应用于黑白图像形成装置。并且,不限定于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应用于旋转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155.(h02)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出线电极11为一根线材的情况。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线电极11可以是具有两根以上的线材的结构。
156.(h03)在所述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不设置保护电极2的结构。
157.(h04)在所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例示出线清洁器46、47与线电极11接触和分离的结构。然而,可以采用线清洁器46、47始终与线电极11接触的结构。同样,也可以是格栅清洁器45始终与格栅电极12接触的结构。
158.(h05)在所述实施例中,示出了作为放电器的带电器的一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以用作作为放电器的其它例的、例如感光鼓py~pk和记录纸张s的放电器、辅助带电器以及转印器t1y~t1k、t2等。
159.(h06)在所述实施例中,用于使电极清洁器41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构造不限于使用例示的轴6的构造,可以采用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任意构造。
160.(h07)在上述实施例中,格栅清洁器45的构造不限于实施例中所示的构造,而是可以根据设计等采用任意构造。例如,刷或布等的结构也可以变更为任意的能够清洁的结构,例如海绵等。此外,可以通过设置与保护电极2的内周面接触的清洁部来清洁保护电极2,或者可以通过设置与格栅电极12的下表面接触的清洁部件来清洁格栅电极12的两个表面。
161.(h08)在所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一对线清洁器46、47使得线清洁器46、47夹着线电极11。然而也可以仅设置一个线清洁器,或者可以设置三个以上。另外,优选配置在在线电极11的长度方向上分离的位置上,但也可以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162.(h09)在所述实施例中,优选为定位部17、23的位置与网状部13的表面的位置相同。然而,定位部17、23的位置也可以是在考虑了制造公差和组装时的公差的范围内偏差的位置上。
163.(h10)在所述实施例中,优选为定位部17、23的位置在长度方向上比厚框部16、22、16’、22’更靠外侧,但是也可以位于内侧。另外,在实施例2、3中,例示了在下定位块31、33的相反侧设置厚框部16’、22’的结构,但也可以在上定位块32、34的相反侧设置厚框部。
164.(h011)在所述实施例中,优选设置引导斜面36,但也可以不设置。
165.(h012)在实施例4中,采用了仅将第一上定位块32’在宽度方向上分割设置于两侧的方式。然而,也可以将第一下定位块31,第二下定位块33、第二上定位块34分割。另外,在分割时,不限于分割成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166.(h013)在所述实施例中,各支承口18、24的面积s1、s2优选比厚框部16、22的面积s0小,但根据设计或规格、所使用的材料的刚性等,也可以是s0<s1、s2。
167.(h014)尽管在所述实施例中示出了用两个弹簧26、26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侧牵拉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使用三个以上的弹簧。另外,例示了用支承爪19支承格栅电极12的后端侧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后端侧也由弹簧支承的结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