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23:1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背光源 终端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背光技术的逐渐发展,对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要求也同步升高,其中背光源的显示亮度,就是对背光源显示效果要求的其中之一。但是现有背光源在组装光源的时候,为了辅助固定所述光源,通常设置一灯胶,进而通过灯胶辅助固定所述光源,避免光源在后续工艺过程中出现位移,而影响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3.但是,现有灯胶结构通常为全封口结构,造成所述灯源(如led芯片) 发出的部分光线被所述灯胶吸收,造成光线损失,进而影响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4.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亮度损失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其包括:
7.下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增光限位结构;
8.灯胶,所述灯胶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
9.胶框,所述胶框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卡持结构;
10.其中,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粘接,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卡持结构卡接。
11.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若干led芯片,所述胶框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一端沿宽度方向上还设置有若干u形灯位,所述led芯片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中;
12.所述增光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凸齿、第二限位凸齿以及若干增光凸齿;
13.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齿和第二限位凸齿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所述增光凸齿间隔设置于所述led芯片之间。
14.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灯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齿粘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二限位凸齿粘接。
15.进一步的,所述卡持结构包括:
16.第一卡持槽,所述第一卡持槽沿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的一侧;
17.第二卡持槽,所述第二卡持槽沿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的另一侧;
18.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自所述第一卡持槽中伸出,所述第二固定件自所述第二卡持槽中伸出,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齿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持槽中,所述第二限位凸齿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持槽中。
19.进一步的,所述灯胶设置有对应所述u形灯位的u形胶位,且所述led 芯片的发光
面朝向所述u形胶位的缺口处。
20.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21.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和扩散片;
22.所述下增光片设置于所述扩散片背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
23.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扩散片的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光结构。
24.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led芯片的端面为入光面,所述入光面设置有若干匀光结构,所述匀光结构沿所述导光板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匀光结构沿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成型。
25.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26.上增光片和黑框;
27.所述上增光片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背离所述扩散片的一侧;
28.所述黑框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背离所述下增光片的一侧。
29.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3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背光源包括:下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增光限位结构;灯胶,所述灯胶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胶框,所述胶框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卡持结构;其中,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粘接,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卡持结构卡接。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下增光片长度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增光限位结构,在所述灯胶上设置对应所述的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并且所述胶框上设置卡持结构,进而可以通过所述增光限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实现所述下增光片与灯胶粘接,通过所述卡持结构和增光限位结构,实现下增光片与所述胶框卡接,进而最终实现背光源的下增光片与所述灯胶和胶框的同时固定,有效的防止所述下增光片在背光源中出现位移,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变形立体示意图;
3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3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灯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10、背光源;11、下增光片;12、灯胶;13、胶框;14、led芯片; 15、反射片;16、导光板;17、扩散片;18、上增光片;19、黑框;111、增光限位结构;112、第一限位凸齿;113、第二限位凸齿;114、增光凸齿; 121、固定结构;122、第一固定件;123、第二固定件;124、u形胶位; 125、缺口;131、卡持结构;132、u形灯位;133、第一卡持槽;134、第二卡持槽;161、出光面;162、散光结构;163、入光面;164、匀光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9.随着背光技术的逐渐发展,对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要求也同步升高,其中背光源的显示亮度,就是对背光源显示效果要求的其中之一。但是现有背光源在组装光源的时候,为了辅助固定所述光源,通常设置一灯胶,进而通过灯胶辅助固定所述光源,避免光源在后续工艺过程中出现位移,而影响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但是,现有灯胶结构通常为全封口结构,造成所述灯源(如led芯片)发出的部分光线被所述灯胶吸收,造成光线损失,进而影响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中背光源中亮度损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通过在所述下增光片长度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增光限位结构,在所述灯胶上设置对应所述的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并且所述胶框上设置卡持结构,进而可以通过所述增光限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实现所述下增光片与灯胶粘接,通过所述卡持结构和增光限位结构,实现下增光片与所述胶框卡接,进而最终实现背光源的下增光片与所述灯胶和胶框的同时固定,有效的防止所述下增光片在背光源中出现位移,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具体烦请详参下述实施例。
40.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 10,其包括:下增光片11、灯胶12和胶框13;所述下增光片1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增光限位结构111;所述灯胶12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的固定结构121;所述胶框13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 111的卡持结构131;其中,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与所述固定结构121粘接,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与所述卡持结构131卡接。
41.可以理解,所述灯胶12设置于所述背光源10的光源的一端,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11靠近所述背光源10的光源的一端处;通过在所述下增光片11长度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增光限位结构111,在所述灯胶12上设置对应所述的增光限位结构111的固定结构121,并且所述胶框13上设置卡持结构131,进而可以通过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和固定结构121,实现所述下增光片11与灯胶12粘接,通过所述卡持结构131 和增光限位结构111,实现下增光片11与所述胶框13卡接,进而最终实现背光源10的下增光片11与所述灯胶12和胶框13的同时固定,有效的防止所述下增光片11在背光源10中出现位移,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42.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若干led芯片14,所述胶框13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的一端沿宽度方向上还设置有若干 u形灯位132,所述led芯片14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132中;所述增光限位结构111包括第一限位凸齿112、第二限位凸齿113以及若干增光凸齿 114;其中,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和第二限位凸齿113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11宽度方向的两端上,所述增光凸齿114间隔设置于所述led芯片14 之间。
43.可以理解,所述led芯片14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132中;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第二限位凸齿113增光凸齿114沿长度方向上朝向所述灯胶12延伸成型,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和第二限位凸齿113主要用于配合粘接所述灯胶12,使得所述灯胶12对所述下增光片11的固定,而所述增光凸齿114正对相邻的led芯片14的间隔区域设置;进而可以对所述led 芯片14之间的区域进行增光处理,在避免所述下增光片11位移的同时,有效避免背光源10出
现灯眼的问题,提升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
4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结构121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灯胶12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的第一固定件122和第二固定件123,所述第一固定件122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粘接,所述第二固定件123与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粘接。
45.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固定件122和第二固定件123朝向所述上增光片 18方向延伸成型,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122与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粘接,所述第二固定件123与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粘接,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下增光片11的稳固性,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46.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结构131包括:第一卡持槽133 和第二卡持槽134;所述第一卡持槽133沿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132的一侧;所述第二卡持槽134沿宽度方向上设置于所述u形灯位132 的另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122自所述第一固定件122自所述第一卡持槽133中伸出,所述第二固定件123自所述第二卡持槽134中伸出,且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持槽133中,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持槽134中。
47.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卡持槽133和第二卡持槽134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长度方向的两端都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固定件122自所述第一卡持槽133中朝向所述下增光片11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二固定件123自所述第二卡持槽134中朝向所述下增光片11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一限位凸齿 112自所述第一卡持槽133中朝向所述灯胶12方向延伸而出,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自所述第二卡持槽134中朝向所述灯胶12方向延伸而出;即,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和第一固定件122同时容置于所述第一卡持槽133 中,所述第一固定件122与所述第一卡持槽133粘接固定,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与所述第一卡持槽133卡接固定,所述第一限位凸齿112与所述第一固定件122粘接;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和第二固定件123同时容置于所述第二卡持槽134中,所述第二固定件123与所述第二卡持槽134粘接固定,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与所述第二卡持槽134卡接固定,所述第二限位凸齿113与所述第二固定件123粘接;进而实现所述灯胶12和胶框 13共同配合固定所述下增光片11,进一步的增加了所述下增光片11的稳定性,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48.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灯胶12设置有对应所述u形灯位132的u形胶位124,且所述led芯片14的发光面朝向所述u形胶位124的缺口125处。
49.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灯胶12上设置对应所述u形灯位132的u形胶位124,并且所述u形胶位124上开设缺口125,并且控制所述缺口125 朝向所述led芯片14的发光面,进而有效避免了所述灯胶12遮挡吸收所述led芯片14发出的光线,进一步的提升了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
50.请结合参阅图3,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15、导光板16和扩散片17;所述下增光片11 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7背离所述导光板16的一侧。
51.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反射片15、导光板16和扩散片17,进而可以有效的保障所述背光源10的显示效果。
52.请结合参阅图5,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16朝向所述扩散片17的面为出光面161,所述出光面161上设置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散光结构162。
53.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导光板16的出光面161上设置散光结构162,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所述的导光板16出光面161面积,并且提升所述导光板16的出射光角度,进而提升所述背光源10的匀光显示效果。
54.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16朝向所述led芯片14的端面为入光面163,所述入光面163设置有若干匀光结构164,所述匀光结构164沿所述导光板16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且所述匀光结构164沿所述导光板16的厚度方向延伸成型。
55.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导光板16的入光面163上设置匀光结构164,进而使得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16时的入设角度增大,使得进入导光板16 中的光线分散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所述导光板16的匀光显示效果。
56.在另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上增光片18和黑框19;所述上增光片18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11背离所述扩散片17的一侧;所述黑框19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18背离所述下增光片11的一侧。
57.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上增光片18进一步的提升所述背光源10的正面显示效果;通过设置黑框19,有效避免了所述背光源10出现边缘亮线的问题。
5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背光源10。
59.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10,进而可以保障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有效表面所述移动终端应为抖动、坠落、碰撞等意外情况后出现显示问题。
6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背光源包括:下增光片,所述下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增光限位结构;灯胶,所述灯胶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胶框,所述胶框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的卡持结构;其中,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固定结构粘接,且所述增光限位结构与所述卡持结构卡接。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下增光片长度方向的一端上设置增光限位结构,在所述灯胶上设置对应所述的增光限位结构的固定结构,并且所述胶框上设置卡持结构,进而可以通过所述增光限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实现所述下增光片与灯胶粘接,通过所述卡持结构和增光限位结构,实现下增光片与所述胶框卡接,进而最终实现背光源的下增光片与所述灯胶和胶框的同时固定,有效的防止所述下增光片在背光源中出现位移,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61.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