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的制作方法

2021-09-22 17: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光学系统 模组 电子设备 摄像


1.本技术涉及光学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搭载于电子设备上的摄像模组也越来越多样化。
3.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成像分辨率仍然较低,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对七个透镜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组合设计,使得光学系统能满足大光圈的特性,可以获得充足的通光量,且具有成像像素较高的特性。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所述光轴处为凹面;
6.其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7.1.5<y1/epd<3.4;
8.其中,y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epd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
9.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第一透镜的负屈折力及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凸面面型设计,将有利于与光轴呈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并得到有效会聚。配合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可实现会聚光束的平滑传递。同时配合第三透镜的正屈折力和物侧面于近光轴处的凸面面型设计,可以进一步地会聚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从而有利于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并有效校正经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产生的边缘视场像差。第四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设计能够配合物方透镜以进一步会聚入射光线,以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而第五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及相应面型设计则能够平衡物方各透镜在会聚入射光线时所带来的难以校正的像差。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可以抵消光线经过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时所产生的像差。配合第七透镜的屈折力和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能够进一步会聚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压缩光学系统的总长,同时也可较好地抑制球差。通过对七个透镜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组合设计,使得光学系统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和高成像像素的特性。在拥有上述屈折力及面型设计的
条件下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式条件,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与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光学系统具有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以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当y1/epd≥3.4时,第一透镜的最大光学有效口径过大,不利于光学系统搭载在小型化电子设备上;当y1/epd≤1.5时,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偏大,过多的光线会影响像差的校正,不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1.‑
1.6<f
12
/f
34
<

1.2;
12.其中,f
12
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
34
为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
1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与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的组合焦距之间的关系,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组合提供负屈折力,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组合提供正屈折力;或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组合提供正屈折力,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组合提供负屈折力,正负透镜组搭配可以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有利于修正透镜产生的球差,进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当f
12
/f
34


1.2时,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提供的屈折力不足,光学系统的尺寸变大,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特性;当f
12
/f
34
<

1.6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较大,且提供的屈折力不足,不利于光学系统的色差校正,不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5.0.28mm
‑1<fno/imgh<0.54mm
‑1;
16.其中,fno为所述光学系统的光圈数,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
1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光学系统的光圈数与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之间的关系,可以增加光学系统的通光量,有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进而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当fno/imgh≤0.28mm
‑1时,光学系统的光圈数变小,通光量过大,过多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影响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不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no/imgh≥0.54mm
‑1时,在具备相同的成像分辨率的情况下,光学系统的光圈数增加,光学系统的通光量减小,进而影响光学系统捕捉图像的精准度,不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19.0.7<t1/t2<22;
20.其中,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2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即合理控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间隙,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的加工和组装难度;当t1/t2≥22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第一透镜在最大有效径处的矢高偏大,使得光学系统的敏感性增加,透镜的加工工艺性较低,不利于加工生产;当t1/t2≤0.7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隙过小,在组装时,第一透镜与
第二透镜之间容易发生碰撞,组合难度增加,组装效率低下。
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23.‑
3.5<f1/f<

2;
24.其中,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25.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的焦距与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且结合第一透镜提供负屈折力,可以实现较大的视场角,并压缩了光学系统边缘视场的主光线角度,使光束较平行射入光学系统,可保证足够的后焦长度,有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1/f≥

2时,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过大,不能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不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1/f≤

3.5时,第一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较小,不利于压缩光学系统边缘视场的主光线角度,从而影响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27.0.8<f3/f6<1.4;
28.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三透镜的焦距与第六透镜的焦距之间的关系,结合第三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使光学系统中部和后部均具有正光焦度,可以平衡各视场的光束折转角度,缩短光学系统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场弯曲,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并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特性。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31.0.28<σct/ttl<0.47;
32.其中,σct为所述光学系统中的所有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所述光轴上的距离。
33.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光学系统各透镜与光轴处的厚度的总和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分辨率,并缩小光学系统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当σct/ttl≥0.47时,透镜的厚度较大,影响轴外像差的校正,从而降低光学系统的成像品质;当σct/ttl≤0.28时,透镜的厚度较小,透镜加工及装配的难度较大,同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较大,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35.5<n1 n2 n3<5.5;
36.其中,n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3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的折射率、第二透镜的折射率与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使前三片透镜配置较高的折射率,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的光学性能;若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配置材料选择玻璃材料,有利于光学系统的高分辨率成像,且玻璃材料受温差的影响较小,低温漂特性有利于夜晚等温差较大的应用场景。
3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关系式:
39.‑
1.3<r
s8
/r
s9
<

1;
40.其中,r
s8
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
s9
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所述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41.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使得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配合可矫正系统色差,且由于第四透镜的面型与第五透镜的面型相似,具有高斯面型,对称的面型和相反的曲率有利于光学系统像差的平衡。
4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光学系统及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装置设置在光学系统的像侧。
43.基于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将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高成像像素以及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尤其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以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摄像模组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44.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以及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安装于壳体。
4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将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高成像像素以及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尤其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46.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安装部及电子设备,电子设备设于安装部。
4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载具可通过上述电子设备获得较大的视野范围,同时能够较好的捕捉细节信息,尤其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获得更清晰立体的画面,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进而有利于载具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五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畸变曲线图;
59.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载具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61.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6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6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一”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65.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搭载于电子设备上的摄像模组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的成像分辨率仍然较低,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上述问题。
66.第一方面,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10。光学系统10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及第七透镜170。
67.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具有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具有屈折力,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
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屈折力,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关系式:1.5<y1/epd<3.4;其中,y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epd为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
68.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第一透镜110的负屈折力及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的凸面面型设计,将有利于与光轴呈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10并得到有效会聚。配合第二透镜120的屈折力,可实现会聚光束的平滑传递。同时配合第三透镜130的正屈折力和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的凸面面型设计,可以进一步地会聚中心和边缘视场光线,从而有利于压缩光学系统10的总长,并有效校正经第一透镜110和第二透镜120产生的边缘视场像差。第四透镜140的屈折力及面型设计能够配合物方透镜以进一步会聚入射光线,以压缩光学系统10的总长。而第五透镜150提供的负屈折力及相应面型设计则能够平衡物方各透镜在会聚入射光线时所带来的难以校正的像差。第六透镜160的正屈折力可以抵消光线经过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150时所产生的像差。配合第七透镜170的屈折力和于近光轴处的凸凹面型设计,能够进一步会聚中心视场的光线,从而压缩光学系统10的总长,同时也可较好地抑制球差。通过对七个透镜屈折力以及面型的合理组合设计,使得光学系统10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和高成像像素的特性。在拥有上述屈折力及面型设计的条件下进一步满足上述关系式条件,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与光学系统10的入瞳直径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光学系统10具有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以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当y1/epd≥3.4时,第一透镜110的最大光学有效口径过大,不利于光学系统10搭载在小型化电子设备上;当y1/epd≤1.5时,光学系统10的入瞳直径偏大,过多的光线会影响像差的校正,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
69.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组合提供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组合提供正屈折力,其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关系式:

1.6<f
12
/f
34
<

1.2;其中,f
12
为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的组合焦距,f
34
为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的组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的组合焦距与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的组合焦距之间的关系,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组合提供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组合提供正屈折力;或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组合提供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组合提供负屈折力,正负透镜组搭配可以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有利于修正透镜产生的球差,进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当f
12
/f
34


1.2时,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提供的屈折力不足,光学系统10的尺寸变大,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特性;当f
12
/f
34
<

1.6时,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的组合焦距较大,且提供的屈折力不足,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色差校正,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
70.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28mm
‑1<fno/imgh<0.54mm
‑1;其中,fno为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imgh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与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之间的关系,可以增加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进而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当fno/imgh≤0.28mm
‑1时,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量变小,通光量过大,过多的光线
进入光学系统10,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像差校正,影响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no/imgh≥0.54mm
‑1时,在具备相同的成像分辨率的情况下,光学系统10的光圈数量增加,光学系统10的通光量减小,进而影响光学系统10捕捉图像的精准度,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
71.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7<t1/t2<22;其中,t1为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t2为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至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光轴上的距离,与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即合理控制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之间的间隙,有利于降低光学系统10的加工和组装难度;当t1/t2≥22时,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间隙过大,导致第一透镜110在最大有效径处的矢高偏大,使得光学系统10的敏感性增加,透镜的加工工艺性较低,不利于加工生产;当t1/t2≤0.7时,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的间隙过小,在组装时,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之间容易发生碰撞,组合难度增加,组装效率低下。
72.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3.5<f1/f<

2;其中,f1为第一透镜110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与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之间的关系,且结合第一透镜110提供负屈折力,可以保证足够的后焦长度、实现较大的视场角,并压缩了光学系统10边缘视场的主光线角度,使光束较平行射入光学系统10,可保证足够的后焦长度,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1/f≥

2时,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过大,不能获得较大的视场角,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当f1/f≤

3.5时,第一透镜110提供的负屈折力较小,不利于压缩光学系统10边缘视场的主光线角度,从而影响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
73.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8<f3/f6<1.4;其中,f3为第三透镜130的有效焦距,f6为第六透镜160的有效焦距。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与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之间的关系,结合第三透镜130和第六透镜160的正屈折力,使光学系统10中部和后部均具有正光焦度,可以平衡各视场的光束折转角度,可以缩短光学系统10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场弯曲,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质量,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并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特性。
74.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0.28<σct/ttl<0.47;其中,σct为光学系统10中的所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ttl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8于光轴上的距离。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光学系统10各透镜与光轴处的厚度的总和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分辨率,并缩小光学系统10在平行于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当σct/ttl≥0.47时,透镜的厚度较大,影响轴外像差的校正,从而降低光学系统10的成像品质;当σct/ttl≤0.28时,透镜的厚度较小,透镜加工及装配的难度较大,同时,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于光轴上的距离较大,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
75.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5<n1 n2 n3<5.5其中,n1为第一透镜110的折射率,n2为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n3为第三透镜130的折射率。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一透镜110的折射率、第二透镜120的折射率与第三透镜130的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使前三片
透镜配置较高的折射率,可以提高光学系统10的调制传递函数,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性能;若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的配置材料选择玻璃材料,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且玻璃材料受温差的影响较小,低温漂特性有利于夜晚等温差较大的应用场景。
76.光学系统10还满足以下条件式:

1.3<r
s8
/r
s9
<

1;其中,r
s8
为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
s9
为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合理限定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与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之间的关系,使得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配合可矫正系统色差,且由于第四透镜140的面型与第五透镜150的面型相似,具有高斯面型,对称的面型和相反的曲率有利于光学系统10像差的平衡。
77.为减少杂散光以提升成像效果,光学系统10还可以包括光阑sto。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sto和/或视场光阑sto。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与成像面s18之前任意两个相邻透镜之间。如,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一透镜110的物侧、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与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之间、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与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之间、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之间、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与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之间、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与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之间、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与第七透镜160的物侧面s14之间、第七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与成像面s18之间。为降低加工成本,也可以在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和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5中的任意一个表面上设置光阑sto。优选的,光阑sto可以位于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与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之间。
78.为实现对非工作波段的过滤,光学系统10还可以包括滤光片180。优选的,滤光片180可以位于第七透镜170的像侧面s15和成像面s18之间。滤光片180可用于滤除可见光,使红外波段光到达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8,从而可以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高分辨率成像;滤光片180也可用于滤除红外光,防止红外光到达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8,从而防止红外光干扰正常成像。滤光片180可与各透镜一同装配以作为光学系统10中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滤光片180也可不属于光学系统10的元件,此时,滤光片180可以在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装配成摄像模组20时,一并安装至光学系统10与感光元件之间。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第一透镜110至第七透镜17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上设置滤光镀层以实现滤除非工作波段光的作用。
79.第一透镜110至第七透镜17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或者玻璃。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不同材质的透镜,即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80.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设计能够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品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也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兼顾制备成本、制备难度、成像品质、组装难度等,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表面的设计可由非球面及球面面型搭配而成。
81.另外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表面为非球面时,该透镜表面可以存在反曲结构,此时该面沿径向将发生面型种类的改变,例如一个透镜表面在近光轴处为凸面,而在靠近最大有效口径处则为凹面。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和像侧面s15中的至少一者存在反曲结构,此时配合上述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及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的面型设计,从而能够对大视角系统中的边缘视场的场曲、畸变像差实现良好的校正,改善成像质量。
82.第二方面,参考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包括光学系统10及图像处理装置(图中未示出),图像处理装置设置在光学系统10的像侧。
83.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摄像模组20,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将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高成像像素以及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以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摄像模组20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84.第三方面,参考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包括壳体(图中未示出)以及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壳体。
85.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通过采用上述摄像模组20,电子设备30将能同时满足大视场角、高成像像素以及大光圈的特性,充足的通光量可以保证良好的成像质量,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以拍摄更清晰立体的画面,进而有利于电子设备30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86.第四方面,参考图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具40,包括安装部(图中未示出)及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设于安装部。
8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载具40可通过上述电子设备30获得较大的视野范围,同时能够较好的捕捉细节信息,尤其在夜晚等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可获得更清晰立体的画面,保持良好的成像质量,进而有利于载具40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
88.以下将结合具体参数对光学系统10进行详细说明。
89.具体实施例一
90.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阑sto、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滤光片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
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760.0000nm,可使光学系统10适用于700.000nm

900.000nm的近红外波段,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光学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92.表1
[0093][0094][0095]
光学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096][0097]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2所示:
[0098]
表2
[0099]
面序号3412131415k

1.0045e 019.1127e 001.7410e 004.2749e 00

2.8794e 007.5228e

01a4

4.8548e

052.0428e

052.9271e

04

8.0724e

055.6514e

042.0535e

03a6

3.7117e

06

8.0296e

06

5.3067e

062.1095e

06

3.3991e

05

6.9094e

05
a8

4.1292e

07

2.9063e

07

1.5546e

071.5994e

08

1.6446e

06

6.0042e

06a10
ꢀꢀꢀꢀ
1.3247e

081.8812e

08a12
ꢀꢀꢀꢀ
7.8949e

109.8005e

09
[0100]
图2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76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2中(a)可以看出76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01]
图2中(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2(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焦点偏移均在
±
0.1mm以内,说明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02]
请参阅图2(c),图2(c)为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2(c)可以看出,在波长760.0000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均在
±
10%以内,说明该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03]
由图2(a)、图2(b)和图2(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04]
具体实施例二
[0105]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阑sto、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滤光片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06]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760.0000nm,可使光学系统10适用于700.000nm

900.000nm的近红外波段,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光学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3所示,表3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07]
表3
[0108][0109]
光学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10][0111]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4所示:
[0112]
表4
[0113][0114][0115]
图4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76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4中(a)可以看出76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16]
图4中(b)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
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4(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焦点偏移均在
±
0.1mm以内,说明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17]
请参阅图4(c),图4(c)为第二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4(c)可以看出,在波长760.0000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均在
±
10%以内,说明该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18]
由图4(a)、图4(b)和图4(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19]
具体实施例三
[0120]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阑sto、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滤光片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1]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760.0000nm,可使光学系统10适用于700.000nm

900.000nm的近红外波段,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光学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5所示,表5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22]
表5
[0123]
[0124][0125]
光学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26][0127]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a14、a16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14阶、16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6所示:
[0128]
表6
[0129]
面序号348910k1.7546e

5.9313e

02

3.5776e

029.4339e

01

1.3653e

01a4

1.24597.9761e

051.3295e

037.3527e

041.0032e

03a6

1.2403

1.0925e

044.8957e

05

7.2811e

053.3282e

04a8

1.13673.9334e

06

3.9197e

063.4150e

052.7256e

05面序号1112131415k3.7887e

1.1815e 01.7940e 01

6.1721e 00

4.4678e 0a4

1.6811

9.2183e

04

1.2235e

03

5.7506e

03

7.2393e

03a64.1352e

2.0212e

04

3.2637e

05

1.6527e

03

3.8433e

04a8

7.62912.0988e

06

1.9425e

05

3.4710e

05

3.4597e

06a10
ꢀ‑
6.5939e

07

2.0135e

061.5630e

05

3.5161e

06a12
ꢀ‑
4.0641e

071.3853e

07

1.4964e

061.6445e

07a14
ꢀꢀꢀ‑
2.1272e

074.1645e

09a16
ꢀꢀꢀ
2.6870e

08

3.0304e

11
[0130]
图6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76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6中(a)可以看出76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31]
图6中(b)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6(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焦点偏移均在
±
0.1mm以内,说明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32]
请参阅图6(c),图6(c)为第三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6(c)可以看出,在波长760.0000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均在
±
10%以内,说明该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33]
由图6(a)、图6(b)和图6(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34]
具体实施例四
[0135]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阑sto、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滤光片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36]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760.0000nm,可使光学系统10适用于700.000nm

900.000nm的近红外波段,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光学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7所示,表7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37]
表7
[0138][0139][0140]
光学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41][0142]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8所示:
[0143]
表8
[0144]
面序号891011k

2.76901.1027e 00

2.6664e

023.7034e

01a47.1828e

3.9753e

041.8445e

04

6.7579e

04a61.2517e1.2531e

041.3297e

042.8166e

05a87.7997e1.8466e

05

1.0114e

04

1.4035e

05面序号12131415k5.4547e1.6404e 01

6.8874e 0

4.7255e

01a4

9.1390

4.2813e

04

1.2956e

034.5965e

03a63.7948e5.5485e

05

8.1442e

04

1.0977e

03a81.4818e2.4237e

06

6.2116e

05

4.3079e

05a10
ꢀꢀ
9.8358e

073.2506e

06a12
ꢀꢀ‑
4.9337e

074.0685e

07
[0145]
图8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76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8中(a)可以看出76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
成像质量较好。
[0146]
图8中(b)为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8(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焦点偏移均在
±
0.1mm以内,说明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47]
请参阅图8(c),图8(c)为第四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8(c)可以看出,在波长760.0000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均在
±
10%以内,说明该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48]
由图8(a)、图8(b)和图8(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49]
具体实施例五
[0150]
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9,光学系统10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光阑sto、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和滤光片180。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镜170具有负屈折力。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一透镜110的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120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120的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130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130的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物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140的像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物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150的像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物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七透镜170的物侧面s14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160的像侧面s15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51]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各透镜的焦距参考波长为760.0000nm,可使光学系统10适用于700.000nm

900.000nm的近红外波段,折射率、阿贝数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光学系统10的相关参数如表10所示,表9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no表示光圈数,fov表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ttl表示第一透镜110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8与光轴上的距离;焦距、曲率半径及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
[0152]
表9
[0153][0154]
光学系统10的透镜的表面可能是非球面,对于这些非球面的表面,非球面表面的非球面方程为:
[0155][0156]
其中,z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与表面顶点相切的平面的距离,r为非球面上相应点到光轴的距离,c表示顶点处表面的曲率,k表示圆锥常数,a4、a6、a8、a10、a12分别表示4阶、6阶、8阶、10阶、12阶对应阶次的非球面系数。本技术实施例中,非球面的表面对应的圆锥常数k和非球面系数如表10所示:
[0157]
表10
[0158][0159][0160]
图10中(a)为本技术实施例在波长为760.0000nm的光线纵向球差曲线图,由图10中(a)可以看出760.0000nm的波长对应的纵向球差均在0.100毫米以内,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成像质量较好。
[0161]
图10中(b)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光线像散图。
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焦点偏移,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像散曲线表示子午成像面弯曲t和弧矢成像面弯曲s,由图10(b)可以看出,光学系统10的焦点偏移均在
±
0.1mm以内,说明光学系统10的像散得到了较好的补偿。
[0162]
请参阅图10(c),图10(c)为第五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在波长为760.0000nm下的畸变曲线图。其中,沿x轴方向的横坐标表示畸变,沿y轴方向的纵坐标表示像高。由图10(c)可以看出,在波长760.0000nm下,光学系统10的畸变均在
±
10%以内,说明该光学系统10的畸变得到了很好的校正。
[0163]
由图10(a)、图10(b)和图10(c)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像差较小。
[0164]
上述五组实施例的数据如下表11中的数据:
[0165]
表11
[0166][016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6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