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渗止水系统、防渗箱体及注水式防洪箱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注水 防洪 水利工程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注水式防洪箱。


背景技术:

2.防洪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应急设备,在江河水库防洪以及城市防洪中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的防洪方法一般是在大堤上增设子堤,子堤的形式包括沙袋、土袋、木质护坡子堤以及各种形式的防洪墙。
3.采用沙袋、土袋等方式,人力资源使用量大,而且搭建和拆除的速度较慢;采用永久性的防洪土墙的方式,会破坏景观和交通;可拆卸防洪挡墙,需要提前较长的时间进行组装,而且为了提高组装速度需要较多的组装人员。组装人员常常需要在雨天、泥泞地段进行作业。后期对防洪挡墙的拆除也较为麻烦和耗时。
4.现有防洪方式还存在共同的问题在于:影响景观,尤其是影响城市景观;对于不同的地面,其联接处以及与地面接触面,密封效果尚不能达到预期。在水压较大时,小的渗漏会逐渐变大,影响整体的防水效果,而且堵漏的工作量也比较大。
5.故,需要一种新型的注水式防洪箱。


技术实现要素:

6.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防渗止水系统,以增强止水效果,同时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防渗止水系统的注水式防洪箱。
7.技术方案:防渗止水系统,包括:
8.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
9.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沿长度方向设置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底部;
10.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11.采用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底部形成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密封结构,解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地面之间的防渗止水问题。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在每个注水式防洪箱单元形成连续的密封结构。通过第二密封带,在联接件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抵接,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形成连续密封的止水结构。通过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以及注水式防洪箱与联接件联接处的连续密封,获得整体上连续密封的效果,增强了注水式防洪箱组成的防洪系统与地面的密封效果。
12.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为两组或两组以上,至少部分区域在长度方向上平行。通过两组或以上平行的密封结构,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形成二次或三次密封,进一步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1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嵌接、螺接、或粘接固定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底部。
14.第一密封带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工程上可实施且经济的方式进行。
1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具有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两端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延伸至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的配合面;
16.当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配合时,弯折段与第二密封带抵接。
17.在注水式防洪箱底部布设的第一密封带的形态有多种,例如采用曲线、折线等连续的线条均可实现密封。为了制造的方便以及美观起见,将第一密封带的主体结构与箱体长度方向平齐,然后两端弯折,通过弯折部与联接件上的第二密封带抵接,从而形成连续密封,在工程上更经济,在外形上更加美观。
1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带和/或第二密封带为橡胶带、塑胶带、泡沫带或硅胶带。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的弹性系数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即注水式防洪箱内注入水等物质时,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受压变形,从而与地面形成更加紧密的密封结构。
1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注水式防洪箱联接件之间设置有密封带。
20.通过在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之间设置密封带,提高注水式防洪箱本体与联接件联接处,即在高度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21.一种注水式防洪箱,包括:
22.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23.盖体,与注水式防洪箱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水孔;
24.联接件,同时与相邻注水式防洪箱的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25.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水系统。
2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背水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槽。
2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固定槽与联接件适配。
2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包括:所述注水式防洪箱的迎水面设置有若干增强结构。
29.一种防渗箱体,包括:
30.防渗箱体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配合部;
31.盖体,与防渗箱体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液孔;
32.联接件,同时与相邻的防渗箱体本体上的联接件配合部联接;联接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33.所述防渗箱体本体、盖体和联接件中至少与液体接触的区域,采用防腐材料制作或设置有耐腐蚀层和/或防污层。
3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液系统。
35.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在接触液体的一侧铺设耐
腐蚀布。
36.有益效果:通过止水系统的设计,在注水式防洪箱的底部形成长度方向上的防渗止水结构,同时在注水式防洪箱之间的联接处,形成连续的密封,从而在整体上获得连续防渗止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3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4是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中,各附图标记如下:注水式防洪箱1、注水式防洪箱本体101、第一凹槽102、平直段102a、弯折段102b/102c、凸起103、背水面加强部104、背水面联接槽105、侧面联接槽106、注水孔107、盖体加强部108、迎水面加强部109、排水孔110、联接件2、第二凹槽201。
具体实施方式
42.结合图1和图4的实施例描述防渗止水系统,在该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1主要包括注水式防洪箱本体101,本体的底部一体成型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02,该第一凹槽102具有大致与长度方向平行的平直段102a、和向内侧延伸的弯折段102b/102c。联接件2的底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201。。将柔性的密封带与第一凹槽102与第二凹槽201。嵌合,即形成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并进一步组成防渗止水系统。密封带亦可成为止水带,防渗带。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形成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的连续密封结构,第二密封带在联接件2的底部形成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的连续密封结构。当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1通过联接件2联接配合时,第一密封带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端部抵接,在联接处形成连续密封结构。因此,当若干个注水式防洪箱1联接在一起时,能够在长度方向上形成连续的防渗止水结构,从而在防洪抢险中减少渗漏现象,提高防洪挡水效果。
43.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端部垂直抵接,其含义是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均大体沿长度方向分布,平行设置,第一密封带或第二密封带的具有弯折段102b/102c,从而将平行的密封带连成一体。例如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的弯折段102b/102c与第二密封带抵接,形成连续密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例如第二密封带具有弯折段102b/102c,与第一密封带抵接。弯折段102b/102c大致与第一密封或者第二密封带垂直,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密封带的侧面紧密接触,弯折部的端部可与水平方向平齐,也可以与水平方向成一定的夹角。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采用平行接触部的方式,例如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各自有一部分平行的区域,防洪箱本体和联接件2配合时,第一密封带与第二密封带有一部分区域沿长度方向上平行延伸且紧密接触,形成在长度方向上的防渗止水结构。因此,防渗止水结构中的抵接,包含相对垂直接触、倾斜接触和平行接触等多种实施方式。
4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第二密封带与注水式防洪箱1、联接件2采用嵌接的方式配合,也可以采用粘接、螺接或其他方式,或者采用上述方式中的两种或以上的组合方
式。例如,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为平面,将第一密封带螺接或粘接在上面。或者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为凸起103,第一密封带上设置有配合槽,将第一密封带与之固定即可。或者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为凹槽,第一密封带嵌合在其中后,再注胶或螺接。或者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设置有若干定位柱,将第一密封带与定位柱固定。第二密封带与联接件2的配合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
45.如图1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防渗止水的质量和效果,可以沿长度方向的对称线a将第一凹槽102设置成镜像分布。通过两组第一密封带,在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形成了平行分布的两组防渗止水系统,在第一密封带与地面接触存在缝隙,例如第一密封所处的地面为凸起103或凹陷,则第二密封带与地面形成紧密的接触,从而进行密封,达到防渗止水的效果。
46.在单重密封或多重密封中,第一密封带的形态可以为曲线、折线或其他形态,只要能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即可。并不局限于采用平直的凹槽和密封带。当采用其他形式的密封带时,可以通过改变密封带的材料和排布方式的方法进行。
47.上述第一密封带和第二密封带主要用于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密封,因为水平方向上收到的水压最大,渗漏的情况最容易发生。在垂直方向或者高度方向上,亦可采用密封带进行增强密封。例如在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与联接件2之间增设密封带,增强在高度方向上的密封效果。在工程实践中,可以通过模具的配合精度,提高联接件2与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也可以通过在联接件2与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的接触面上设置密封带,从而在迎水面形成连续密封。在这个实施例中,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能够实现连续密封,而且能够在高度方向上实现连续密封。这一连续密封沿注水式防洪箱1延伸的长度方向布设,从而在迎水面形成整体连续的密封结构。
48.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带或者第二密封带的宽度可以增加,至少在长度方向上覆盖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或联接件2本体底部即可。或者采用整块密封带,将注水式防洪箱1和联接件2底部全部覆盖,形成完整的止水密封结构。例如通过粘接、扣合、螺接等方式将密封带,例如泡沫板,橡胶片等具有一定弹性系数的密封件,固定在防洪箱本体底部,在整个底部均可以形成防渗止水结构,从而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49.在注水式防洪箱1底部背水面的一侧,即与第一凹槽102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凸起103,以平衡第一密封带在迎水面一侧形成的高度差。该凸起103的高度与第一密封带在工作时的高度基本平齐,从而保证注水式防洪箱1整体的平衡。
50.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均设置有加强部,例如在背水面设置有背水面加强部104和背水面联接槽105,在迎水面设置有迎水面加强部109,在盖体上设置有盖体加强部108。在这一实施例中,各加强部采用一体成型的凹槽形式,即将平面变成曲面和折面,从而提高整体的强度。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加强筋等方式实现加强。
51.在该实施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即注水孔107,通过注水孔107向注水式防洪箱1内注水。在安装时,先盖上箱盖,然后通过通孔进行注水,盖体能够收紧注水式防洪箱1的开放端口,从而防止水压将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撑开,导致注水式防洪箱1变形,损害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的强度。注水孔107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位置可以位于迎水面一侧或者靠近背水面有一侧,或者位于中间。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
形、方形或其他形状。
52.如图1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注水式防洪箱1侧面下方设置有排水孔110,可以通过橡胶塞进行密封,在使用完成时,需要进行排水时,拔掉橡胶塞即可。优选采用t型橡胶塞,或带帽的橡胶塞,橡胶塞位于箱体内部的端部直径大于另一侧的端部直径。在注水后,水压越大,橡胶塞封闭越好,从而不会影响注水式防洪箱1的渗漏或失效。在排水时,也更加方便操作。如果不设置注水式防洪箱1排水孔110,则需要进行抽水或将箱体推倒。对于体积比较大的防洪箱,如果不设计排水孔110,则内容物比较难排出,费时耗力。设计的排水孔110,不仅不影响箱体的叠放运输,也不影响箱体的注水和强度,在使用完成后,能够对自动排出内容物,例如水,更加方便和高效。
5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背水面联接槽105与左右两侧的侧面联接槽106形状一致,也就说,联接件2与注水式防洪箱1侧面配合时,能够将相邻的注水式防洪箱1联接在一起。联接件2与背水面配合时,能够用于支撑注水式防洪箱1,承受迎水面的水压,从而提高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的稳定性。因此,在这个结构中,背水面联接槽105不仅具有增强箱体背水面强度的作用,改善箱体的受力分布,而且具有与联接件2配合的用途。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联接件2的截面为梯形,底部比顶部长,在联接相邻注水式防洪箱1时,顶部与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的边缘配合,被注水式防洪箱1压住。因此在工作状态时,联接件2受到压力的作用,能够更加紧密的与地面接触。当其在背水面联接槽105配合时,也受到注水式防洪箱1压力的作用,同样对联接件2进行压紧。
55.在一些工况下,还可以在迎水面上增设防渗布,将注水式防洪箱1组成的防水子堤整体密封,提高整体防渗效果。防渗布与密封带形成双重防渗止水的功能,在一些场景下,可以采用防渗布的方式提高防渗止水效果。
56.在使用时,通过注水的方式增加注水式防洪箱1的重量,能够快速地组成防洪子堤,比现有的沙袋土袋的方式更加快捷高效,节省人力。能够就地取材,以水挡水。同时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比现有技术更加美观。在拆卸时,只需要将水排出,然后将注水式防洪箱1本体叠放在一起即可。因此在制造、运输、安装、使用和拆卸过程中,均具有显著优势。
5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能够在其他场景下使用的防渗箱体。除针对洪水等场景外,在石油、生活污水、化工污水、腐蚀性液体泄漏等诸多场景,亦可以采用类似的箱体进行防渗挡止。在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构筑土围堰或挖排水沟等方式进行引流,同时采用物理或者化学的方式进行中和、吸附等方法进行处理,效率非常低。采用本专利的相关方案,能够进行防止液体渗漏,尤其是腐蚀性、污染性液体的渗漏防堵。
58.例如,采用如下方案。一种防渗箱体,包括:
59.防渗箱体本体,具有容置腔体和开放端面,本体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一密封带;本体的两侧设置有联接件2配合部;
60.盖体,与防渗箱体本体扣合联接,盖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注液孔;
61.联接件2,同时与相邻的防渗箱体本体上的联接件2配合部联接;联接件2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柔性的第二密封带;
62.所述防渗箱体本体、盖体和联接件2中至少与液体接触的区域,采用防腐材料制作或设置有耐腐蚀层和/或防污层。
63.在这一实施例中,采用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加设耐腐蚀层或者直接采用耐腐
蚀材料制作的方式,提高产品的耐腐蚀性能和防污性能,例如采用耐腐蚀复合材料,制作相关组件,在耐腐蚀环境下也能重复使用,高效安装、拆卸和运输。例如,针对石油或化工污染物,会存在一定的粘附和腐蚀,通过防污层和耐腐蚀层提高组件的性能。在拆卸后,无需过多的清洗或保养工作,提高了拆卸和维护的效率。便于后续重复使用。
6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第一密封带的一端与第二密封带的一端抵接,形成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密封的止液系统。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相邻的防渗箱体联接在一起时,在接触液体的一侧铺设耐腐蚀布。
65.在部分场景下,无需过于严密的防止液体渗漏的结构,例如部分液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粘滞性,流动性能较差。如果有些液体不仅腐蚀性比较高,而且流动性能好,则可以采用加设耐腐蚀布或形成密封体系的方式,加强防渗效果。例如,通过加设耐腐蚀布,可以在基于箱体的防渗系统的一侧形成更加严密的防渗结构,大大提高防渗效果,而且在拆卸时,只需要清洁处理耐腐蚀布,无需过多处理防渗箱体,更加方便和快捷。
6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