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建筑施工 送水 高层 节能 系统


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


背景技术:

2.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是在建筑主体框架施工完成后进行内部墙体堆砌、墙体粉刷、地板盖面、地砖铺设等中期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水资源,用水量巨大。
3.在高层建筑施工用水的过程中,常规的做法是采用大流量高扬程的水泵直接给各楼层供水,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用水周期是间段性的,即有时需要用水,有时需要停水,这就造成水泵需要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或者水泵频繁进行开启和关闭,导致了耗电量的增加,不利于节能。
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有助于改善水泵一直处于开启状态造成耗电量增加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包括设置在高层建筑旁侧的蓄水池和设置在高层建筑顶部的屋面水箱,所述蓄水池和屋面水箱之间连接有输水管道,所述输水管道上设置有用于输送水源的输水组件,所述屋面水箱连接有供水管,所述供水管延伸至高层建筑各楼层内,所述供水管的出水端设置有控制阀。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工之前,可以通过输水组件将水源抽取到屋面水箱内,屋面水箱暂存水源。从而在实际施工时,可以利用高度压差直接使用自来水,减少需要一直开启输水组件的情况,降低输水组件的能耗,节约电能,实现高层建筑施工的节能送水。
9.可选的,所述输水组件包括加压水泵和气囊式压力罐,所述加压水泵和气囊式压力罐通过输水管道相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式压力罐和加压水泵配合使用可以保证输水管道内的水压稳定,减少出现加压水泵因压力改变而频繁开启的情况,进一步实现节能。
11.可选的,所述屋面水箱包括水箱支架和安装在水箱支架内的防水布。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减轻了屋面水箱的重量,以方便将屋面水箱运送到高层建筑楼顶,降低了施工成本。
13.可选的,所述防水布内安装有浮球阀,所述浮球阀与输水管道相连接,所述浮球阀与加压水泵电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浮球阀的设置使防水布内的自来水能保持充足,进而保证施工的用水需求,减少了需要人工监测加水的情况,进一步节约了劳动力。
15.可选的,所述水箱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框架和竖直设置的侧框架,所述侧框架
可拆卸式安装在底框架的周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侧框架和底框架的围设方式,使水箱的开口朝上,当降雨时,雨水可以直接落入屋面水箱内,实现雨水的收集,后续施工时可直接使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17.可选的,所述底框架和侧框架包括若干横直杆和纵直杆,所述横直杆和纵直杆纵横交错,所述横直杆和纵直杆的两端穿设有支托脚,所述横直杆和纵直杆与支托脚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提高了屋面水箱拆装的便捷性,同时保证了对防水布的支撑,以确保防水布可以承载并容纳一定量的自来水,从而保证后续的施工用水。
19.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伸缩弹簧和滑块,所述横直杆和纵直杆靠近端部的侧壁开设有凹槽,所述滑块沿横直杆或纵直杆的径向滑动连接在凹槽内,所述伸缩弹簧的一端连接滑块靠近凹槽槽底的一侧,另一端连接凹槽槽底,所述伸缩弹簧具有将滑块推向横直杆或纵直杆外侧的弹性势能,所述支托脚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滑块卡接于通孔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卡接在通孔内,实现横直杆或纵直杆与支托脚的固定,与传统的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相比,该种方式减少了连接配件的使用,拆装更加便捷,进一步提高了屋面水箱的重复利用率。
21.可选的,所述滑块朝向支托脚的一侧设置有斜面。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面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横直杆或纵直杆与支托脚装配的效率,有效节约了工作人员的装配时间。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在施工之前,可以通过输水组件将水源抽取到屋面水箱内,屋面水箱暂存水源。从而在实际施工时,可以利用高度压差直接使用自来水,减少需要一直开启输水组件的情况,降低输水组件的能耗,节约电能,实现高层建筑施工的节能送水;
25.2.气囊式压力罐和加压水泵配合使用可以保证输水管道内的水压稳定,减少出现加压水泵因压力改变而频繁开启的情况,进一步实现节能;
26.3.采用侧框架和底框架的围设方式,使水箱的开口朝上,当降雨时,雨水可以直接落入屋面水箱内,实现雨水的收集,后续施工时可直接使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屋面水箱的侧视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屋面水箱的俯视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展示支托脚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高层建筑;2、蓄水池;3、屋面水箱;31、水箱支架;310、容纳槽;311、底框架;312、侧框架;3111、横直杆;3112、纵直杆;3113、支托脚;3114、凹槽;3115、通孔;3116、穿插孔;32、防水布;321、固定孔;322、尼龙扎带;41、滑块;411、斜面;42、伸缩弹簧;5、输水管道;6、输水组件;61、加压水泵;62、气囊式压力罐;7、供水管;8、控制阀;9、浮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参照图1,节能送水系统包括蓄水池2和屋面水箱3,蓄水池2设置在地面位于高层建筑1的旁侧,屋面水箱3设置在高层建筑1的楼顶,蓄水池2和屋面水箱3之间连接有输水管道5,输水管道5上设置有用于输送水源的输水组件6,屋面水箱3的底侧还连接有供水管7,供水管7延伸至高层建筑1各楼层内,供水管7的出水端设置有控制阀8。
34.其中,输水组件6包括沿输水管道5流向依次设置的加压水泵61和气囊式压力罐62,加压水泵61上设置有水泵控制器,气囊式压力罐62内安装有将气囊式压力罐62内的水位信息传递给水泵控制器的水位计。当气囊式压力罐62内的水位低于预设值时,水泵控制器触发,开启加压水泵61,往气囊式压力罐62内自动补水,通过加压水泵61抽出来的水可暂时存储在气囊式压力罐62内,当用水高峰期来临时,气囊式压力罐62内的暂存水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35.参照图2和图3,屋面水箱3包括水箱支架31和安装在水箱支架31内的防水布32。其中,水箱支架31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框架311和沿竖直方向设置在底框架311周侧的侧框架312。底框架311和侧框架312又包括纵横交错分布的若干横直杆3111和若干纵直杆3112,横直杆3111和纵直杆3112的两端穿设有支托脚3113,横直杆3111和纵直杆3112与支托脚3113之间通过连接件锁紧固定。
36.参照图4,横直杆3111和纵直杆3112靠近两端的侧壁开设有凹槽3114,凹槽3114沿径向延伸,连接件包括滑块41和伸缩弹簧42,滑块41安装在凹槽3114内且与凹槽3114的内壁滑动连接,伸缩弹簧42设置在滑块41与凹槽3114的槽底之间,伸缩弹簧42的一端与滑块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凹槽3114的槽底固定连接,伸缩弹簧42具有将滑块41推向横直杆3111或纵直杆3112外侧的弹性势能。
37.其中,支托脚3113呈中空设置,支托脚3113沿径向的一侧壁开设有通孔3115,滑块41穿设于通孔3115内且与通孔3115的侧壁卡接,从而实现横直杆3111或纵直杆3112与支托脚3113的连接固定。同时,滑块41靠近支托脚3113的一侧设置有斜面411,横直杆3111或纵直杆3112与支托脚3113装配时,斜面411与支托脚3113的端面抵接,以使滑块41可以快速收缩至凹槽3114内,待移动到通孔3115位置后再弹出,实现滑块41与通孔3115的快速卡接。
38.为了提高横直杆3111与纵直杆31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横直杆3111的中线方向开设有穿插孔3116,纵直杆3112的直径小于横直杆3111的直径,纵直杆3112穿设于穿插孔3116内,纵直杆3112的两端同样通过支托脚3113与横直杆3111固定连接,从而形成水箱支架31。
39.参照图2和图3,水箱支架31形成有容纳槽310,防水布32安装在容纳槽310内,防水布32的周侧开设有固定孔321,水箱支架31与防水布32之间设置有尼龙扎带322,尼龙扎带322穿过固定孔321并将防水布32绑定在水箱支架31的顶侧,进而实现防水布32在水箱支架31内的固定。
40.参照图1和图2,加压水泵61开启,将自来水从输水管道5抽取到防水布32内,防水布32起到暂存自来水的作用。为了对防水布32内的自来水量实现自动控制,防水布32的内侧安装有浮球阀9,浮球阀9与输水管道5相连接,浮球阀9与加压水泵61电连接。浮球阀9起
到检测防水布32内水量并进行自动补水的作用,以确保防水布32内水量的充足。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层建筑施工用节能送水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施工之前,在高层建筑1楼顶装配好屋面水箱3,然后安装相关管道和设备;然后,开启加压水泵61,加压水泵61将蓄水池2内的自来水抽取到屋面水箱3内,待自来水输送到一定量后停止输送;在高度压差的作用下,自来水通过供水管7流向各楼层内,后续施工需要使用自来水时,可以直接使用控制阀8开启,实现自来水的便捷使用。与传统的采用水泵直接抽取自来水使用的方式相比,该方案利用高度压差实现自来水的快速使用,减少了需要一直开启水泵的必要性,从而可以有效减少能耗,实现节能。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