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7: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水土保持 水利工程 复合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土保持领域,具体是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


背景技术:

2.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包括治坡工程、治沟工程和小型水利工程。
3.水土保持网多数是采用一整张网覆盖在河提土壤表面,现有的水土保持网与土壤的连接稳固性较差,容易导致水土保持网松脱,降低了对水土保持的效果,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包括保持网,所述保持网包括第一网绳和第二网绳,所述保持网由均匀交叉设置的若干个第一网绳和若干个第二网绳组成,所述保持网中位于第一网绳和第二网绳的交叉处均匀贯穿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环形支撑块,若干个所述环形支撑块的内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纹杆、定位块、转柄、锤击罩、套筒、第一锥形块、活动块、加固机构和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底部与套筒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底端与固定块顶部转动连接,述螺纹杆顶端贯穿于套筒的顶端后与转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锤击罩固定套设于套筒的顶端外侧,所述定位块固定套设于套筒的外侧,所述环形支撑块顶部开设有与定位块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定位块放置于凹槽内,所述活动块贯穿套设于螺纹杆上,所述活动块上通过开设有的螺纹通孔与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加固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固机构对称设置有两个。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活动块的侧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固定块的侧壁铰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锥形块。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筒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活动的活动通孔。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转动转柄,通过螺纹杆与活动块的螺纹配合,使得活动块向下移动,通过活动块带动第一连接杆沿着其与第二连接杆的铰接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端部穿过活动通孔后伸至套筒的外侧,进而使得第二锥形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插
入至土壤内,使得套筒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水土保持网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
13.2、通过第一锥形块的设置使得套筒更容易插入至土壤内,通过将第二锥形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设置于套筒的内侧,防止在将套筒插入至土壤内时第二锥形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造成阻力。
附图说明
14.图1为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中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中图2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中所示:第一网绳1、固定机构2、第二网绳3、环形支撑块4、水土保持网5、螺纹杆6、定位块7、转柄8、锤击罩9、套筒10、第一锥形块11、活动块12、第二锥形块13、活动通孔14、第一连接杆15、加固机构16、第二连接杆17、固定块18。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包括水土保持网5,所述水土保持网5包括第一网绳1和第二网绳3,所述水土保持网5由均匀交叉设置的若干个第一网绳1和若干个第二网绳3组成,所述水土保持网5中位于第一网绳 1和第二网绳3的交叉处均匀贯穿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环形支撑块4,若干个所述环形支撑块4的内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螺纹杆6、定位块7、转柄8、锤击罩9、套筒10、第一锥形块11、活动块12、加固机构16和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底部与套筒10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6底端与固定块18顶部转动连接,述螺纹杆 6顶端贯穿于套筒10的顶端后与转柄8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锤击罩9固定套设于套筒10 的顶端外侧,所述定位块7固定套设于套筒10的外侧,所述环形支撑块4顶部开设有与定位块7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定位块7放置于凹槽内,所述活动块12贯穿套设于螺纹杆6 上,所述活动块12上通过开设有的螺纹通孔与螺纹杆6螺纹连接,所述加固机构16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加固机构16包括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所述第一连接杆15 的一端与活动块12的侧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杆17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7的另一端与固定块18的侧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 17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锥形块13,所述套筒10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活动的活动通孔14。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21.使用时,将水土保持网5覆盖在河堤的土壤上,将若干个套筒10一一对应插入至环形支撑块4的内侧,再通过锤击锤击罩9顶端,使得套筒10和第一锥形块11插入至土壤内,通过第一锥形块11的设置使得套筒10更容易插入至土壤内,通过将第二锥形块13、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设置于套筒10的内侧,防止在将套筒10插入至土壤内时第二锥形块
13、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造成阻力,直至定位块7插入至环形支撑块4的内后,再转动转柄8,通过螺纹杆6与活动块12的螺纹配合,使得活动块12向下移动,通过活动块12带动第一连接杆15沿着其与第二连接杆17的铰接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的端部穿过活动通孔14后伸至套筒10的外侧,进而使得第二锥形块13、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插入至土壤内,使得套筒10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水土保持网5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
22.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包括水土保持网(5),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土保持网(5)包括第一网绳(1)和第二网绳(3),所述水土保持网(5)由均匀交叉设置的若干个第一网绳(1)和若干个第二网绳(3)组成,所述水土保持网(5)中位于第一网绳(1)和第二网绳(3)的交叉处均匀贯穿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环形支撑块(4),若干个所述环形支撑块(4)的内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2),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螺纹杆(6)、定位块(7)、转柄(8)、锤击罩(9)、套筒(10)、第一锥形块(11)、活动块(12)、加固机构(16)和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底部与套筒(10)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杆(6)底端与固定块(18)顶部转动连接,述螺纹杆(6)顶端贯穿于套筒(10)的顶端后与转柄(8)底端固定连接,所述锤击罩(9)固定套设于套筒(10)的顶端外侧,所述定位块(7)固定套设于套筒(10)的外侧,所述环形支撑块(4)顶部开设有与定位块(7)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定位块(7)放置于凹槽内,所述活动块(12)贯穿套设于螺纹杆(6)上,所述活动块(12)上通过开设有的螺纹通孔与螺纹杆(6)螺纹连接,所述加固机构(16)包括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机构(16)对称设置有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一端与活动块(12)的侧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5)的另一端第二连接杆(17)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17)的另一端与固定块(18)的侧壁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二锥形块(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0)的两侧均开设有用于第一连接杆(15)和第二连接杆(17)活动的活动通孔(1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用复合式水土保持网,包括水土保持网、螺纹杆、定位块、锤击罩和固定块,使用时,将水土保持网覆盖在河堤的土壤上,将若干个套筒一一对应插入至环形支撑块的内侧,再通过锤击锤击罩顶端,使得套筒和第一锥形块插入至土壤内,直至定位块插入至环形支撑块的内后,再转动转柄,通过螺纹杆与活动块的螺纹配合,使得活动块向下移动,通过活动块带动第一连接杆沿着其与第二连接杆的铰接点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端部穿过活动通孔后伸至套筒的外侧,进而使得第二锥形块、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插入至土壤内,使得套筒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水土保持网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水土保持网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进而使得水土保持网与土壤的连接更加稳固。


技术研发人员:董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董牧
技术研发日:2021.01.15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