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改迁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0: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管线 侵入 轨道交通 车站 地铁


1.本发明涉及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改迁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国内各城市地铁工程一般都从既有城区辐射至城郊,大部分车站位于城市主干道下。在新城区地铁规划建设时,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提前规划和施工综合管廊和各类管沟,提前将各类管线纳入共建管沟。但是在地下管线复杂,城市规划与实际不匹配的部分区域,会出现先修筑市政道路,后期通过定向钻、拖拉管的方式补充施工部分电力管道,由于定向钻的施工技术特点,将会导致管线路径成倒拱型路径,在道路中间位置的埋深基本达到8~10m,对于后续规划和修建地铁车站等地下结构产生了影响。地铁施工基于以上实际,需保证按期完成结构的同时,需将管线对地铁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采用与地铁车站结构施工配套的悬吊保护和迁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改迁方法,主要用来解决在地铁车站或者类似地下工程建设中,基坑中出现地下电力管群而电力管沟又无法及时完成绕行迁改或者要求在原平面位置路由修建管沟迁改等问题,在保证地铁施工工期的同时又能够对电力管群形成支撑,且改迁时只需短时间既能完成。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改迁方法,改迁的步骤包括:步骤一、核查电力管线群的数量、走向、埋深、施工方法及与车站结构的位置关系,确定空间位置关系图;步骤二、车站主体施工,包括支护桩、冠梁结构施工,电力管线群处采取调整桩间距、采用加强型支护桩、桩间采用钢格栅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措施确保基坑安全;步骤三、在车站基坑开挖阶段,电力管线群由横跨两侧冠梁的悬吊装置进行悬吊,确保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和管线群的安全;步骤四、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从下至上进行各层的浇筑施工,主体结构由结构中板分为上下层,在施工至电力管线群下端的结构中板后,在结构中板和电力管线群之间架设管线支撑架,拆除管线群的上部悬吊结构,完成管线群从上部悬吊到下部支撑的受力转换,该结构中板两侧的结构侧墙施工时提前预留孔洞和止水钢板,孔洞用于穿过管线群;步骤五、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二,结构侧墙施工完成后,结构顶板施工中按照悬吊的位置和吊点的间距在结构顶板下端面预埋悬吊吊钩;步骤六、结构顶板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施做悬吊装置,悬吊装置和悬吊吊钩配合再次将电力管线群进行悬吊,拆除电力管线群底部的管线支撑架;
步骤七、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在结构顶板上方修建迁改管沟,对电力管线群进行割接改迁,电力管线群改从迁改管沟中穿过,拆除结构顶板下的悬吊装置;步骤八:浇筑结构侧墙上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比侧墙混凝土高一个等级,结构顶板上方土方回填、道路恢复。
5.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步骤四中结构中板和电力管线群之间管线支撑架具体结构为:包括管群保护管架,电力管线群穿过管群保护管架,电力管线群和管群保护管架整体防止于脚手板,脚手板下方设置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下部与结构中板接触,由支撑结构对上方管线群进行支撑。
6.上述的支撑结构由盘扣支架及配套的底座、顶托、脚手板和方木组成。
7.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步骤三中,横跨两侧冠梁的悬吊装置结构为:多条平行设置的贝雷梁横跨两侧的冠梁,在贝雷梁上方设置多条纵向平行设置的钢梁,柔性悬掉装置挂载在钢梁上,且从贝雷梁和钢梁交错的间隔中垂下但对电力管线群进行悬吊。
8.上述的柔性悬掉装置包括手拉葫芦和吊带,由手拉葫芦对电力管线群进行标高调整。
9.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管群保护管架为呈u型的开口管体,电力管线群从u型的开口端嵌入管体。
10.上述的步骤五中悬吊装置悬吊的为管群保护管架和电力管线群整体。
11.上述的步骤五中悬吊装置包括手拉葫芦,可对电力管线群标高进行调整。
12.上述的步骤七中,在修建迁改管沟前,对车站结构顶板防水及保护层进行施工。
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在线监测装置及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电力管线群在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地面横穿道路的电力管沟修筑及电力支架、电缆等敷设安装完成后开始逐根停电割接和恢复,停电区域、停电时间最短,至少较前期直接迁改减少3/4,对社会的影响最小;2、由于电力管沟施工与地铁车站施工配套,能充分利用地铁施工围挡和交通疏解道路,对于市政道路占用及交通影响最小;3、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基本不受电力改迁手续办理影响,按照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悬吊的方案实现电力管群的保护,对地铁车站基坑开挖支护、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影响和干扰最小,车站工期节约至少3个月以上,同时电力管线群对地铁车站施工成本增加相对直接迁改等较小,对类似工程的指导意义重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发明车站基坑开挖支护施工阶段的悬吊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的悬吊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阶段(提供车站内部作业面)的悬吊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车站主体结构、迁改电力管沟施工完成改迁示意图。
15.其中:电力管线群1、支护桩2、冠梁3、贝雷梁4、柔性悬掉装置5、支撑结构6、悬吊吊钩7、悬吊装置8、迁改管沟9、钢格栅10、钢梁11、结构中板12、结构侧墙13、管群保护管架14、
脚手板15、结构顶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
17.如图1

4中所示,一种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改迁方法,改迁的步骤包括:步骤一、核查电力管线群1的数量、走向、埋深、施工方法及与车站结构的位置关系,确定空间位置关系图;步骤二、车站主体施工,包括支护桩2、冠梁3结构施工,电力管线群1处采取调整桩间距、采用加强型支护桩、桩间采用钢格栅10喷射混凝土的支护措施确保基坑安全,支护桩2的施工避开了电力管线群1,调整桩间距保证了电力管线群1不被破坏的同时,车站基坑保持在原设定区域和范围,间隔叫大的支护桩加强保证结构稳定型;步骤三、在车站基坑开挖阶段,电力管线群1由横跨两侧冠梁3的悬吊装置进行悬吊,确保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和管线群的安全;步骤四、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一,从下至上进行各层的浇筑施工,主体结构由结构中板12分为上下层,在施工至电力管线群1下端的结构中板12后,在结构中板12和电力管线群1之间架设管线支撑架,拆除管线群的上部悬吊结构,完成管线群从上部悬吊到下部支撑的受力转换,该结构中板12两侧的结构侧墙13施工时提前预留孔洞和止水钢板,孔洞用于穿过管线群,通过管线支撑架,将管线群从悬吊结构更改为下部支撑,为结构顶板16的施工让出空间;步骤五、车站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二,结构侧墙13施工完成后,结构顶板16施工中按照悬吊的位置和吊点的间距在结构顶板16下端面预埋悬吊吊钩7,悬吊吊钩7采用未经冷拉的热轧光圆钢筋,直径不小于25mm;步骤六、结构顶板16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施做悬吊装置8,悬吊装置8和悬吊吊钩7配合再次将电力管线群1进行悬吊,拆除电力管线群1底部的管线支撑架,通过再次改为悬吊结构,让出下部的空间,可以保证结构中板12上部设施的继续施工;步骤七、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在结构顶板16上方修建迁改管沟9,对电力管线群1进行割接改迁,电力管线群1改从迁改管沟9中穿过,拆除结构顶板16下的悬吊装置8;步骤八:浇筑结构侧墙13上预留孔洞的混凝土,混凝土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强度比侧墙混凝土高一个等级,结构顶板16上方土方回填、道路恢复。
18.上述的迁改过程中,电力管线群1的位置只在步骤七这一步中出现了改线,且前期在不迁改路线的同时完成了车站主体结构的施工,完美解决了侵入地铁车站结构的电力管线干扰导致结构施工不能进行的问题,且巧妙利用结构中板12的支撑,适用于多层地下管廊或交通设施的施工。
19.如图2中所示,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步骤四中结构中板12和电力管线群1之间管线支撑架具体结构为:包括管群保护管架14,电力管线群1穿过管群保护管架14,电力管线群1和管群保护管架14整体防止于脚手板15,脚手板15下方设置支撑结构6,支撑结构6下部与结构中板12接触,由支撑结构6对上方管线群进行支撑,通过管群保护管架14对电力电缆进行保护,用脚手板15增大接触面积,由此结构将电力管线群1由悬吊改为下部支撑,可以继续进行结
构顶板16的施工。
20.上述的支撑结构6由盘扣支架及配套的底座、顶托、脚手板和方木组成。
21.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步骤三中,横跨两侧冠梁3的悬吊装置结构为:多条平行设置的贝雷梁4横跨两侧的冠梁3,在贝雷梁4上方设置多条纵向平行设置的钢梁11,柔性悬掉装置5挂载在钢梁11上,且从贝雷梁4和钢梁11交错的间隔中垂下但对电力管线群1进行悬吊,贝雷梁4及钢梁11的配合,不用额外的固定结构,利用两者的自重加上电力电缆的重量实现电缆在冠梁上的可靠悬吊,从而为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提供便利。
22.上述的柔性悬掉装置5包括手拉葫芦和吊带,由手拉葫芦对电力管线群1进行标高调整。
23.优选的方案中,上述的管群保护管架14为呈u型的开口管体,电力管线群1从u型的开口端嵌入管体。
24.上述的步骤五中悬吊装置8悬吊的为管群保护管架14和电力管线群1整体。
25.上述的步骤五中悬吊装置8包括手拉葫芦,可对电力管线群1标高进行调整。
26.上述的步骤七中,在修建迁改管沟9前,对车站结构顶板16防水及保护层进行施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