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平躺 轮椅 护理 转移 特别


1.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属于护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据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同时,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3.失能老人在日常起居一般使用床脚上装有万向滚轮的推车进行转移和起居护理,这种推车除床脚上装有万向滚轮外,其他结构与普通床基本一致。使用这种推车将病人从床上转移到室外或其他环境的过程中,都需要护士、医生或家属等先将失能老人从床上搬上推车,推到目的地后,再从推车上搬到其他设备上,期间数次搬动,一方面可能牵动伤口或病灶,既给人造成极大痛苦,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家属或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尤其是在搬运不能起身的老人或患有严重脊椎、颈椎、胸椎等疾病的老人时,更是需要四五个专业的医护人员用双手平托患者上下推车,劳动强度非常大,且稍有不慎还可能造成再次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5.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包括导向支撑架、座椅和升降机构;
7.所述导向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设置有万向轮,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上;
8.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上方,所述座椅的第一侧与所述升降机构传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驱使下沿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往复运动,所述座椅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之间形成开放的避让空间,所述座椅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
9.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底座和靠背,所述靠背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靠背与所述底座之间所成角度可调,而使所述靠背能够与底座配合呈平板状态和座椅状态;以及,所述底座还与一腿部支撑件活动连接,所述腿部支撑件能够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延伸平面内。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
1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结构简单,且具
有多种使用状态,在使用时,车体可以推到病床底下,使得支承结构可以与床的大部分重叠,可以大大降低使用空间,方便在转移过程中进行相关护理作业;
1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底座内部收容有腿部支撑件,可以通过推拉腿部支撑件来实现座椅整体长度的调整,从而可以适应不同身高人员的转移;
1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将腿部支撑件直接收容于底座内部,大大简化了轮椅的结构,且使用和收纳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作为轮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作为平板转移床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包括导向支撑架、座椅和升降机构;
19.所述导向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设置有万向轮,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上;
20.所述座椅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上方,所述座椅的第一侧与所述升降机构传动连接,并能够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驱使下沿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往复运动,所述座椅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之间形成开放的避让空间,所述座椅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
21.其中,所述座椅包括底座和靠背,所述靠背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靠背与所述底座之间所成角度可调,而使所述靠背能够与底座配合呈平板状态和座椅状态;以及,所述底座还与一腿部支撑件活动连接,所述腿部支撑件能够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延伸平面内。
22.进一步的,所述腿部支撑件与所述底座铰接,且所述腿部支撑件还经第一角度调节机构与所述底座配合,所述腿部支撑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角度于0

180
°
可调。
23.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内部具有一收容腔体,所述腿部支撑件活动设置在所述收容腔体内,所述腿部支撑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收容腔体平移运动,当将所述腿部支撑件的部分拉出时,所述腿部支撑件与所述底座配合并呈平板状态。
24.更进一步的,所述收容腔体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导向槽,位于所述收容腔体内的腿部支撑件的端部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并能够
沿所述导向槽运动;以及,所述导向槽靠近收容腔体的开口处还设置有一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位于所述导向凸块的运动轨迹上,并至少用于阻滞所述导向凸块。
25.更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且所述限位凸块与所述导向槽的槽壁之间还设置有一弹性部件。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固定连接并形成l型结构,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升降机构传动连接,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第二支撑部件形成u型结构。
27.进一步的,所述靠背还经第二角度调节机构与底座配合,所述靠背远离底座的一端还活动设置有头枕。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远离靠背的前端还活动设置有脚踏板。
29.进一步的,所述轮椅的第二侧还设置有可收纳的护栏,其中,所述护栏包括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所述第一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栏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栏杆还与所述底座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栏杆还与所述靠背枢轴连接。
3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丝杠升降机构。
31.如下将结合附图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除非特别说明的之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的制动机构、升降机构以及步进机构等均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功能部件,其均可以通过市购获得。
32.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包括导向支撑架100、座椅200和升降机构400;
33.所述导向支撑架100包括第一支撑部件110和第二支撑部件120,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20上设置有多个万向轮500和防倾倒轮600,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20竖直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上,所述升降机构400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20上;
34.所述座椅20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的上方,所述座椅200的第一侧靠近第二支撑部件120设置并与所述升降机构400传动连接,所述座椅200能够在所述升降机构400的驱使下沿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20往复运动,所述座椅200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之间形成开放的避让空间,所述座椅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对设置;
35.其中,所述座椅200包括底座210、靠背220和腿部支撑件230,所述底座210与所述靠背220活动连接,所述靠背220与所述底座210之间所成角度可调,而使所述靠背220能够与底座210配合呈平板状态和座椅状态,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底座210活动连接,所述腿部支撑件230能够固定设置于所述底座210的延伸平面内,从而可以底座和腿部支撑件的总长度可以调节。
36.在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腿部支撑件230可以与所述底座210铰接,且所述腿部支撑件230还经第一角度调节机构与所述底座210配合,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之间的角度于0

180
°
(包含端值)可调,当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呈180
°
设置时,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呈平板状态,而当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呈大于0
°
且小于180
°
的夹角时,腿部支撑件可以配合底座和靠背呈轮椅状态下使用并实现对人体腿部的倾斜支撑。
37.在另一些较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底座210内部具有一收容腔体,所述腿部支撑件230活动设置在所述收容腔体内,所述腿部支撑件23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收容腔体平
移运动,当将所述腿部支撑件230的部分拉出时,所述腿部支撑件230与所述底座210配合并呈平板状态。
38.具体的,所述收容腔体的两侧壁上均设置有导向槽,位于所述收容腔体内的腿部支撑件的端部两侧均设置有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并能够沿所述导向槽运动;以及,所述导向槽靠近收容腔体的开口处还设置有一限位凸块,所述限位凸块位于所述导向凸块的运动轨迹上,并至少用于阻滞所述导向凸块;例如,所述限位凸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导向槽内,且所述限位凸块与所述导向槽的槽壁之间还设置有一弹性部件,通过使腿部支撑件按压限位凸块可以将腿部支撑件从所述收容腔体内取出。
39.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所述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的一端还与连接梁1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120与所述连接梁113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和第二支撑部件120连接形成l型结构,所述底座210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的上方,且所述底座210与所述升降机构400传动连接,所述底座210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第二支撑部件120形成u型结构。
40.具体的,在以所述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进行人员转移时,可以直接将座椅200调节呈平板状态,并将第一支撑部件110平移至床底,同时将座椅200平移至床或者其他目标物体的上方。
41.具体的,由于座椅200与第一支撑部件110之间的一侧形成开放的避让空间或开口结构,且座椅200的高度可调,使得座椅200与第一支撑部件110之间的避让空间的高度可调,需要将人员在轮椅和床之间进行转移时,将所述轮椅整体平移至床体一侧处,并将座椅调节呈平板状态,并调节座椅200的高度,可以使座椅200的高度与床的高度相适配,在此状态下,可以轻松实现人员在轮椅和床之间的转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主要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床板与地面之间存在开放空间的情况。
42.具体的,所述座椅200的宽度和第一支撑部件110的宽度尽量等于或略小于第一支撑部件110的宽度,以使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整体的重心位于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中心位置。
43.具体的,所述底座210直接与所述升降机构400传动连接,所述底座210经一第二角度调节机构260与所述靠背220配合,所述第二角度调节机构260至少用于调节所述靠背220与所述底座210所呈角度大小,例如,该第一角度调节结构和第二角度调节机构260可以采用补进机构或其他能够实现角度调节的功能部件。
44.具体的,所述靠背220和/或底座210上还设置有限位支撑脚270,该限位支撑脚270至少用于辅助实现固定靠背220和底座210,从而使靠背220和底座210保持固定角度状态,例如,该限位支撑脚270可以是限位杆等。
45.具体的,在底座210和靠背220被折起而组合形成座椅状态时,所述靠背220主要用于支撑人体的背部,底座210主要用于支撑人体的腰臀部;以及,所述靠背220远离底座210的一端还设置有与人体头部相适配的头枕240,例如,所述头枕240可以通过可拆卸地方式设置在靠背220上。
46.具体的,所述座椅200远离第二支撑部件120的第二侧还设置有可收纳的护栏,该
扶手140可以包括多个栏杆250,所述护栏250包括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所述第一栏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栏杆枢轴连接,所述第一栏杆还与所述底座210枢轴连接,所述第二栏杆还与所述靠背220枢轴连接。
47.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400可以是丝杠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400包括滚珠丝杆,所述滚珠丝杠的顶部设置有操作把手410、底部设置有锁定机构,通过旋转所述操作把手410可以驱使所述丝杆升降机构上的运动部件沿丝杠上升或下降,所述锁定机构至少用于固定丝杠,以防止丝杠运动,进而可以将运动部件固定在丝杆上的指定位置处。
48.具体的,所述滚珠丝杠的两侧还可以设置有与丝杆平行的导向轴体,所述运动部件与所述丝杠以及导向轴连接配合,所述底座210与所述运动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承体可以与所述运动部件一起沿丝杠和导向轴作升降运动。
49.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实现往复直线运动的其他驱动部件代替所述的丝杠升降机构,例如,直线运动气缸、直线驱动电机等。
50.具体的,所述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的两端均设置有万向轮500,所述第一横梁111上还设置有一脚踏板300,所述脚踏板300可以通过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横梁111上,当然也可以通过活动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横梁111连接,使得所述脚踏板300可以被收起,例如,脚踏板300可以通过铰连接的方式与第一横梁111连接;所述防倾倒轮600设置在所述第二横梁112上,其中,在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行进方向上,所述防倾倒轮600的相对设置在安装在第二横梁112上的万向轮500的后侧。
51.具体的,在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正常行驶中,第一横梁111和第二横梁112上的多个万向轮500均与地面接触,而所述防倾倒轮600处于悬空状态,即,此时防倾倒轮600与地面之间具有间隙,而当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向后倾倒,导致位于第一横梁111上的万向轮离地时,所述防倾倒轮600能够与地面接触,并对该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进行支撑,以调整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整体的重心,使整体重心不超出防倾倒轮的支撑范围,避免向后倾倒,从而使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保持稳定,进而实现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防倾倒。
52.具体的,所述防倾倒轮600安装在一可调支架上,所述可调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110上,其中,所述可调支架的倾斜角度可调,例如,所述可调支架包括一第一轴杆和一第二轴杆,所述防倾倒轮600的中心轴与一第一轴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轴杆与一第二轴杆连接,所述第二轴杆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上(例如,所述连接杆固定设置在第一横梁111上),其中,所述第二轴杆具有一套筒,所述第一轴杆套设在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一轴杆和套筒上均设置于限位孔,所述第一轴杆和套筒经限位部件固定连接,例如,该限位部件可以螺纹件或限位杆,所述螺杆件或限位杆插入所述第一轴杆和套筒上的限位孔内,从而限制第一轴杆和套筒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实现第一轴杆和套筒的固定;当然,所述第一轴杆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限位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通过使第一轴杆上不同位置上的限位孔与套筒上的限位孔对应并以限位部件进行固定,从而可以实现对防倾倒轮600与地面之间距离的调节。
53.具体的,所述第一轴杆倾斜设置,当然,所述第一轴杆的倾斜角度也可以调节,例如,可以通过对第二轴杆进行调节而实现第一轴杆倾斜角度的调节,该第二轴杆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部件,在此不再赘述。
54.具体的,所述防倾倒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万向轮的直径,且所述防倾倒轮可以自由转动。
55.具体的,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进行人员转移的工作过程至少包括:
56.将靠背220平放,并固定靠背220和底座210的角度(例如,可以通过第二角度调节机构260和限位支撑脚270实现靠背220和底座210的固定),以将靠背220和底座210组合形成平板状态(如图2所示),同时,将腿部支撑件230拉出并调节至与底座平行的状态;
57.将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推到待转移人员的床边,解除锁定机构对滚珠丝杠的锁定,并通过操控操作把手410以驱使座椅200整体上升或下降,以使座椅200的高度高于床面;之后再继续移动轮椅,使轮椅的第一支撑部件110进入床底,座椅200移动至床面上方,并使座椅200与至床面的大部分区域重叠,再通过升降机构400驱使座椅200下降并与床面贴合,此时可以将待转移人员转移至座椅200上;
58.完成待转移人员的初步转移后,再通过升降机构400驱使座椅200上升并远离床面,之后沿远离床的方向将轮椅拉出;之后再通过调节第二角度调节机构260和限位支撑脚270以使靠背220相对与底座210向上折起并呈一定角度设置,调整好角度后锁定角度,以使靠背220和底座210组合形成轮椅状态,人员可以坐立在所述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上,同时,将腿部支撑件推入底座内部的收容腔内,或者,使所述腿部支撑件与底座呈角度设置,以使人员的腿部可以踩到脚踏板上,最终实现人员的转移。
5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可以适用于医院等医疗场景,并用于对失能或半失能或暂时性不能正常移动的病人的转移,当然也可以用于养老机构、疗养机构等非医疗场景,并用于对失能或半失能或暂时性不能正常移动的人员的转移。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结构简单,且具有多种使用状态,在使用时,车体可以推到病床底下,使得支承结构可以与床的大部分重叠,可以大大降低使用空间,方便在转移过程中进行相关护理作业;以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人员平躺转移的轮椅的底座内部收容有腿部支撑件,可以通过推拉腿部支撑件来实现座椅整体长度的调整,从而可以适应不同身高人员的转移;另外,将腿部支撑件直接收容于底座内部,大大简化了轮椅的结构,且使用和收纳更加便捷。
61.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