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3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子设备 供电 装置 充放电


1.本技术涉及充放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所支持的功能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功能对电子设备的电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使用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来实现供电,该电池容量密度约300~500w/l。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电池容量的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电池容量的利用率成为提高电池电量的关键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可以提高电池容量的利用率。
4.一种供电装置,包括:
5.电池单元,包括多个串联的电池,其中,至少一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小于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
6.第一供电电路,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第二端与待供电系统连接,用于将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降压转换为适用于为所述待供电系统的供电电压;
7.第二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并联,用于将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直接传输至所述待供电系统以为所述待供电系统供电;
8.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电池单元、第一供电电路的第一端、第二供电电路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选择导通第一供电电路或第二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包括:
10.降压电路,用于对所述总电压进行第一降压转换以输出与单个电池的电压相同的供电电压。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电路包括半压电路,或,所述降压电路包括串联的半压电路和buck电路。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
13.第三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二供电电路并联,用于将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进行第二降压转换以输出适用于为所述待供电系统的供电电压;其中,
14.所述控制电路还与所述第三供电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选择导通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其中所述第三供电电路的压降倍数小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的压降倍数。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
16.第四供电电路,与所述第一供电电路并联,用于对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进行升压转换,以输出适用于为所述待供电系统的供电电压;
17.所述控制电路还与所述第四供电电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选择
导通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19.电压检测单元,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用于检测所述电池单元的总电压;
20.控制单元,与所述电压检测单元连接,用于根据所述总电压生成控制信号;
21.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各供电电路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选择导通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单刀多掷开关,其中,所述单刀多掷开关的不动端与所述电池单元的一端连接,所述单刀多掷开关的每一动端分别对应与一个供电电路连接;或,所述开关单元包括多个开关器件,每一所述供电通路上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开关器件。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电池的放电电压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每一供电通路断开。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元至少包括锡负极锂离子电池和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中的至少一种。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装置还包括:
26.充电接口,用于与充电装置连接,
27.充电电路,与所述充电接口连接,用于将所述充电装置输出的充电信号转换为适用于为所述电池单元充电的充电信号。
2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的供电装置。
29.上述供电装置和电子设备,通过设置第一供电电路、第二供电电路和控制电路,可以对多个串联的低电压电池(例如,包括硅/锡负极锂离子电池)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具体的,控制电路可根据电池单元的总电压的电压段分别选择控制不同的供电电路进行供电。例如,当总电压较大时,可以选择第一供电电路对总电压进行压降处理后为待供电系统供电,当总电压较小(例如,两个电池串联再进行降压都不能满足待供电系统的供电需求)时,可以选择第二供电电路直接为待供电系统供电,能够对电池的剩余容量进行利用,以提高电池电量的利用率,同时又可以在不改变电子设备硬件放电架构的情况下适配输出待供电系统的正常工作电压。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一;
32.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材料均为钴酸锂,负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碳化硅的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曲线;
33.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二;
34.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三;
35.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四;
36.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五;
37.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电路示意图之六。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9.可以理解,本技术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焊点称为第二焊点,且类似地,可将第二焊点称为第一焊点。第一焊点和第二焊点两者都是焊点,但其不是同一焊点。
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装置,该供电装置可用于为待供电系统进行供电。其中,待供电系统可为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显示器、声音播放装置等需要电能驱动才能正常工作的模块或系统。供电装置可以内置在电子设备中,用于为电子设备的待供电系统供电。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为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无人机、电子书、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电子烟、智能电子设备(例如: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扫地机器人等),以及其它电子产品(例如,无线耳机、蓝牙音响、电动牙刷、可充电无线鼠标等)。另外,该供电装置还可以用于接收外部充电装置(例如,适配器、充电宝等)的充电信号,以为供电装置中的电池单元充电。
42.如图1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包括:电池单元110、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和控制电路140。其中,电池单元110包括多个串联的电池。电池的电量与电池的能量密度密切相关,电池的能量密度越大,电池的电量也会越大。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的比容量有关,电池的比容量包括正极比容量和负极比容量,电池的负极比容量决定了近一半的电池比容量。
43.多个串联的电池中至少一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小于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其中,放电截止电压可以理解为电池停止放电时的电压,也即其放电工作时的下限(或最小)电压。具体的,小于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的电池可以包括锡负极锂离子电池和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中的一种。一般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理论比容量约为372mah/g,嵌锂电压约为0.05v,而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中硅与锂形成多相的合金,lixsi,从而在室温下具有理论比容量约为3600mah/g,远大于石墨负极锂离子电池的理论比容量,而嵌锂电压也是0.4v。通常情况下,电池的比容量和嵌锂电压的乘积越大,则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越大。因此,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大于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从而,可以看出硅负极是未来在负极层面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方式。
44.但是,锂离子电池采用硅负极之后,硅负极的放电曲线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的放电曲线不同。如图2所示,图2示出的是正极材料均为钴酸锂,负极材料分别为石墨和碳化硅的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曲线。石墨负极在低于3.4v以下的容量很少,大约在5%左右;而硅负极在3.4v以下保有的容量大于15%。其中,锡负极锂离子电池,其放电到3.4v下容量还剩余近25%,放电到2.0v还有剩余近5%电量。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目前手机系统设置的保护关机电压为3.4v。因为一般来说手机系统设置的软件工作最小电压为3.2v,但是如果在大电流应用场景下,瞬间电压会大幅度降低到3.2v甚至2.8v以下,从而影响到软件的正常工作。因此,如果在目前的体系下直接应用含硅负极电池,在电池的电压小于3.4v时,系统会直接关机,硅负极有近15%的电量是不能放出来的,不能用于为系统供电,从而发挥不出硅负极的高能量密度优势。
45.本技术实施例中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的硅的含量可以是0~100%中的任意值,其中,硅的含量不同,电池的放电曲线也会有所不同。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硅的类型可以包括纯纳米硅,也可以为氧化硅、碳化硅、硅分别与石墨的混合物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的硅的含量、硅的类型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46.进一步的,电池单元110中还可包括硅负极锂离子电池、锡负极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锂离子、碳负极锂离子电池中的至少一种。
47.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元110中包括的各电池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电池数量可以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电池单元110中的电池类型的组合形式、电池数量均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48.第一供电电路120和第二供电电路130并联,具体的,第一供电电路120的第一端与电池单元110的一端连接,第一供电电路120的第二端与待供电系统20连接。其中,第一供电电路120可用于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降压转换为适用于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供电电压大于或等于关机电压,例如3.4v。
49.第二供电电路130,用于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直接传输至待供电系统20以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也就是说,经过第二供电电路130转换之后的电压不变,也即,第二供电电路130可以理解为直接供电电路,或直接放电电路。具体的,第二供电电路130可以为连接待供电系统20和电池单元110的传输线。
50.控制电路140,分别与电池单元110、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连接,用于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选择导通第一供电电路120或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在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控制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另外,控制电路140可在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且单个电池的电压u大于对应第三阈值时,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控制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其中,第一阈值与电池数量以及关机电压相关联,示例性的,双电池串联的第一阈值可以为6.8v;第二阈值可以为单个电池的满电时电压,例如,4.5v等。第三阈值与单个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相关联。其中,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可根据该电池类型来确定,示例性的,若单电池为硅负极锂离子电池,其对应的第三阈值为3.2v;若单电池为锡负极锂离子电池,其对应的第三阈值为2.0v。
51.为了便于说明,以电池单元110包括两个串联的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为例进行说明。
52.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u>6.8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同时,控制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以使第一供电通路
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转换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使得供电电压等于单个电池的电压u。
53.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u≤4.5v且单个电池电压u≥3.2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同时,控制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以使第二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直接输出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
54.本实施例中的供电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和控制电路140,可以对多个串联的低电压电池(例如,包括硅/锡负极锂离子电池)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的电压段分别选择控制不同的供电电路进行供电,例如,当总电压u较大时,可以选择第一供电电路120对总电压u进行压降处理后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当总电压u较小(例如,两个电池串联再进行降压都不能满足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需求)时,可以选择第二供电电路130直接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能够对电池的剩余容量进行利用,以提高电池电量的利用率,同时又可以在不改变电子设备硬件放电架构的情况下适配输出待供电系统20的正常工作电压。
55.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供电电路120包括降压电路121。其中该降压电路121可以用于对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第一降压转换以输出与单个电池的电压u相同的供电电压。若电池单元110的电池数量为n,其中,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其中,降压电路121具有1/n的压降倍数。其中,压降倍数可以理解为降压电路121的输出电压与收入电压的比值。
5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降压电路121可以为电荷泵。其中,电荷泵主要由开关器件组成,电流流过开关器件产生的热量很小,几乎与电流直接经过导线相当,所以采用电荷泵作为降压电路121,不但可以起到降压的效果,而且发热较低。
5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电池数量n为偶数,则该降压电路121包括n/2个串联半压电路。示例性的,若n=2,则该降压电路121可以为半压电路,以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电压减半,以输出与单节电池电压相等的供电电压。若n=4,则降压电路121可包括两个串联的半压电路,对该总电压u进行两次电压减半,以输出与单节电池电压相等的供电电压。本实施例中,采用半压电路作为降压电路121,以提高降压的转换效率。
5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电池数量n为奇数,降压电路121包括串联的半压电路和电荷泵。其中,该半压电路的数量可以根据电荷泵的压降倍数来设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不做进一步的限定。
59.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40包括电压检测单元141、控制单元142和开关单元143。其中,控制单元142分别与电压检测单元141、控制单元142和开关单元143连接,开关单元143还与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连接。电压检测单元141可用于检测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也可用于检测电池单元110中各个单电池的电压。具体的,电压检测单元141可以包括采样电阻,以实现对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的采集处理。
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单元143可包括单刀双掷开关等单开关。其中,该单刀双掷开关的不动端与控制单元142连接,单刀双掷开关的两个动端分别与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连接。单刀双掷开关可在该控制单元142的控制下选择导通第一供电电路120与电池单元110之间的供电通路,也可以选择导通第一供电电路120与电池单元110之间的供电通路。
61.可选的,开关单元143也可以包括多个开关,例如,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其中,第一开关s1串联在第一供电电路120的供电通路上,第二开关s2串联在第二供电电路130的供电通路上。该控制单元142根据接收的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来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导通状态。具体的,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的开关类型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电子开关管等。示例性的,电子开关管可以为二极管、三级管、mos管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开关单元143所包括的开关数量、开关类型均不做限定。
62.控制单元142可接收电压检测单元141输出的总电压u,并根据该总电压u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开关单元143的通断。具体的,该控制单元142可包括mcu、cpu等具有简单运算处理功能的控制器。该控制器中可对应存储器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与控制信号的对应关系。示例性的,控制单元142可在总电压u,u>6.8v时,控制第一开关s1导通,控制第二开关s2断开,以使第一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转换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使得供电电压等于单个电池的电压u。控制单元142可在总电压u,u≤4.5v且单个电池电压u≥3.2v时,控制第二开关s2导通,控制第一开关s1断开,以使第二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直接输出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
63.可选的,控制单元142还可以包括比较器和数字逻辑电路,其中,比较器的正向输入端与电压检测单元141连接,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用于接收第一阈值,例如,6.8v,比较器的输出端与第一开关连接。比较器可在u>6.8v时,控制第一开关导通。数字逻辑电路的一端与电压检测单元141连接,数字逻辑电路的另一端用于接收第二阈值,例如,4.5v;数字逻辑电路的再一端用于接收第三阈值,例如,3.2v;数字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关连接。数字逻辑电路可在u≤4.5v且单个电池电压u≥3.2v时,控制第二开关导通。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控制单元142不限于上述对控制单元142的举例说明。
65.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还包括与第二供电电路130并联的第三供电电路150。也即,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和第三供电电路150相互并联。其中,第三供电电路150用于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第二降压转换,以输出适用于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其中,第三供电电路150的压降倍数小于第一供电电路120的压降倍数。具体的,第三供电电路150可包括buck电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40可分别与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第三供电路连接,可用于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选择导通三个供电电路中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在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大于等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时,可控制第三供电电路150所在的供电电路导通。
66.示例性的,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4.5v≤u≤6.8v(例如,一个电池的电压为3.2v,一个电池的电压为3.4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同时,控制第三供电电路15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以使第三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降压,以降压至3.4v及以上供电电压,为待供电系统20进行供电。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u>6.8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仅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其他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以使第一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转换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使得供电电压等于单个电池的电压u。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u≤4.5v且单个电池电压u≥3.2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仅控制第二
供电电路13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其他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断开,以使第二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直接输出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
67.需要说明的是,当该供电装置包括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和第三供电电路150时,其控制电路140中的开关单元143和控制单元142也做适应性调整,其开关单元143可在控制单元142的控制下选择导通三个供电电路中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
68.本实施例中的供电装置通过设置三个供电电路,可以对多个串联的低电压电池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的电压段选择控制相应的供电电路进行供电。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供电装置,同时,还可以避免当电池单元110中单个电池的电压u小于关机电压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即,当电池单元110中单个电池的电压u小于关机电压时,并不是直接进行关机,而是通过第二供电电路130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转换为能够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从而能够继续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能够对电池的剩余容量进行利用,以提高电池电量的利用率。
69.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供电装置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与第一供电电路120并联的第四供电电路160。其中,供电装置中的各供电电路相互并联。其中,第四供电电路160用于对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升压转换。也即,当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不足以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但是高于电池单元110中各单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时,第四供电电路160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升压处理,以输出适用于为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电压。在本实施例中,供电装置的控制电路140可与第四供电电路160连接,用于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选择导通任一供电电路所在的供电通路。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在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大于等于第四阈值(例如,单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1v),且小于等于第五阈值(例如,单电池的放电截止电压3.2v)时,可控制第四供电电路160所在的供电电路导通。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阈值和第五阈值可以根据电池单元110中所包括的电池的类型来说设定。
70.示例性的,若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2v≤u≤3.2v时,其控制电路140可控制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第三供电电路150所在的供电通路全部断开,同时,控制第四供电电路160所在的供电通路导通,以使第四供电通路将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进行升压,以升压至3.4v及以上供电电压,为待供电系统20进行供电。其中,第一供电电路120、第二供电电路130和第三供电电路150的导通状态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供电装置在同一时刻仅导通一个供电电路所在供电通路。
71.需要说明的是,当该供电装置还包括第四供电电路160时,其控制电路140中的开关单元143和控制单元142也做适应性调整,其开关单元143可在控制单元142的控制下选择导通或断开第四供电电路160所在的供电通路。
72.本实施例中的供电装置,通过设置多个供电电路,可以对多个串联的低电压电池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的电压段分别选择控制不同的供电电路进行供电,能够对电池的剩余容量进行利用,以提高电池电量的利用率。另外,通过设置第四供电电路160,即使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降到3.2v时,可以通过第四供电电路160,使其放电截止电压小于3.2v的电池的剩余电量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池电量的利用率。
7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140还用于在电池的放电电压小于预设阈值时,控
制每一供电通路断开以停止对待供电系统20供电,以实现对电池单元110的保护。其中,预设阈值与电池单元110中各电池的最小放电截止电压相关联。若电池单元110包括多个串联的硅负极锂离子电池,预设阈值可以为3.2v;若电池单元110包括至少一个锡负极锂离子电池,预设阈值可以为2.0v。
74.如图7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供电装置还包括充电接口101和充电电路102。其中,充电接口101用于与外部充电设备连接,以接收外部充电设备的充电信号。具体的,充电设备可以为适配器、耳机、鼠标、键盘或充电宝等。充电接口101可以但不限于为usb type

c接口、micro usb接口或lightning接口等。
75.充电电路102,与充电接口101连接,用于将充电装置输出的充电信号转换为适用于为电池单元110充电的充电信号。
76.具体的,该充电电路102可包括直充电路102a和升压充电电路102b(例如,boost电路)。其中,若充电接口101连接的适配器为标准适配器时,可选择直充电路102a为电池单元110充电。其中,该标准适配器可以为能够支持双节串联电池的直充时,即适配器电压最大可输出10v电压。若该适配器为普通适配器时,例如5v1a、5v2a适配器,不能够支持双节串联电池的直充时,通过升压充电电路102b对电池单元110进行充电。
7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供电装置。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通过在该电子设备中设置该供电装置,可以对多个串联的低电压电池的供电方式进行选择,具体的,控制电路140可根据电池单元110的总电压u的电压段分别选择控制不同的供电电路进行供电,例如,当总电压u较大时,可以选择第一供电电路120对总电压u进行压降处理后为电子设备的待供电系统20供电;当总电压u较小(例如,两个电池串联再进行降压都不能满足待供电系统20的供电需求)时,可以选择第二供电电路130直接为待供电系统20供电,能够对电池的剩余容量进行利用,以提高电池电量的利用率,同时又可以在不改变电子设备硬件放电架构的情况下适配输出待供电系统20的正常工作电压。
78.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