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1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继电器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背景技术:

2.磁保持继电器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但是现有的磁保持继电器基本都是单组设置,起到控制电路的作用。随着科技发展,单组设置的磁保持继电器明显满足不了正常的需求,故多组磁保持继电器就出现了,相对于单组磁保持继电器,多组磁保持继电器中静件组件的固定方式明显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故急需一款可以便于固定静件组件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其中,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若干个第一固定腔,相邻两个第一固定腔为隔离设置,第一固定腔内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固定腔的边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纵向筋;壳体内设有静件组件,静件组件包括第一静导电片,第一静导电片上设有与与第一定位柱适配的第一通孔,第一静导电片部分固定在第一固定腔内,且第一静导电片与第一纵向筋相抵,第一静导电片部分伸出至壳体外。
5.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在第一静导电片的固定过程中,将第一静导电片固定在第一固定腔内,通过第一定位柱与第一纵向筋的配合,使得第一静导电片固定方便、牢固,且第一固定腔与第一固定腔之间为隔离设置,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第一静导电片之间形成电气隔离效果。
6.其中,第一固定腔上设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一缺口,第一定位柱位于靠近第一缺口一侧。
7.通过第一缺口的设置,使得第一静导电片固定更为稳定,且第一定位柱位于靠近第一缺口一侧,使得整体的固定效果更佳。
8.其中,还包括第二定位柱,第一静导电片上设有与第二定位柱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定位柱的尺寸大于第一定位柱的尺寸。
9.两个定位柱的限定,进一步提高第一静导电片整体固定的效率,此处第二定位柱的尺寸限定,使得第一静导电片一端通过第二定位柱实现固定,其中间部分与第一定位柱连接固定,从而实现了第一静导电片整体的固定效果。
10.其中,第一固定腔的边壁上设有第一固定槽,第一静导电片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呈垂直连接,第一固定部固定在第一固定腔内,第二固定部与第一固定槽配合固定。
11.第一固定槽的设置,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静导电片与动件组件配合更为稳定。
12.其中,静件组件包括第二静导电片,第二静导电片与第一静导电片为平行设置,且第二静导电片为贯穿壳体整体。
13.第二静导电片的设置,实现了常开效果,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静导电片实现电气连接效果。
14.其中,还包括拔片与动件组件,拔片带动动件组件朝向第一静导电片运动。
15.通过拔片实现动件组件的运动,使得动件组件与第一静导电片实现电气连接效果。
16.其中,拔片内设有嵌件,嵌件为一体注塑成型固定在拔片内。
17.采用嵌件的设置,使得拔片的强度提高,可以适应与多组静件组件,从而实现动件组件驱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18.其中,还包括信号开关,信号开关包括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与拔片联动,第二导电片位于第一导电片的运动轨迹上。
19.通过信号开关的设置,使得磁保持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起到一个信号控制的效果,此处信号开关可以与外部其余电器设备连接,起到控制效果。
20.其中,壳体包括上盖以及底座,上盖与底座呈可拆卸式连接。
21.上盖与底座的配合,使得整体的安装连接更为方便。
22.其中,上盖上设有卡槽,底座上设有卡接凸起,卡接凸起与卡槽配合固定。
23.通过卡接凸起与卡槽的配合,使得整体在装配过程中,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的俯视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静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拔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实施例1:
31.参照附图1

6所示,一种磁保持继电器,包括壳体1。
32.壳体1包括上盖2以及底座3,上盖2与底座3呈可拆卸式连接。本实施例中,上盖2上设有卡槽21,底座3上设有与卡槽21适配的卡接凸起31,通过卡接凸起31与卡槽21配合,实现上盖2与底座3的连接固定效果。此处卡槽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减,通过多个卡槽21使得整体的固定效果更佳。此外,上盖2与底座3还可以通过紧固件实现两者的配合固定。
33.底座3内设有动件组件4、静件组件5、转子组件6、线圈组件7、拔片8以及信号开关9。
34.底座3上设有若干第一固定腔31以及第二固定腔32,相邻两个第一固定腔31个间隔设置。此处第一固定腔31主要用于固定第一静导电片51与第三静导电片53,第一静导电
片51与第三静导电片53为对应设置。以本实施例中第一静导电片51的数量为例,本实施例中第一静导电片51的数量为三个,为对应设有三个第三静导电片53,故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腔31的数量为六个。
35.第一固定腔31朝向外部上设有第一缺口311,第一固定腔31的边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纵向筋312,第一纵向筋312为垂直第一固定腔31的底面设置。第一固定腔31内设有第一定位柱313以及第二定位柱314,第一定位柱313位于靠近第一缺口311一侧,用于与第一静导电片51连接固定,第二定位柱314位于远离第一缺口311一侧,即靠近第一固定腔31的内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定位柱314的尺寸大于第一定位柱313的尺寸。两个定位柱的限定,进一步提高第一静导电片51整体固定的效率,此处第二定位柱314的尺寸限定,使得第一静导电片51一端通过第二定位柱314实现固定,其中间部分与第一定位柱313连接固定,从而实现了第一静导电片51整体的固定效果。第一固定腔31的边壁上还设有第一固定槽315,此处第一固定槽315主要用于固定第一静导电片51上的第二固定部512,通过第一固定槽315的设置,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静导电片51与动件组件4配合更为稳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固定第三静导电片53的第一固定腔31与固定第一静导电片51的第一固定腔31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二定位柱314的有无区别。由于第三静导电片53与动件组件4为连接设置,其产生了一定的固定效果,故省去了第二定位柱314的设置,同样也可以保证整体的固定效果。
36.第二固定腔32为横向贯穿底座3,第二固定腔32与第一固定腔31为间隔设置且为平行设置,第二固定腔32的数量同样也为三个,第二固定腔32内固定第二静导电片52,从而实现常开设置的连接效果。进一步,此处第二固定腔32内还可以设置第三定位柱321,从而实现连接固定效果。
37.静件组件5包括第一静导电片51、第二静导电片52以及第三静导电片53,第一静导电片51与第三静导电片53为对应设置,从而实现常闭设置,通过动件组件4从而实现了第一静导电片51与第三静导电片53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第二静导电片52与第一静导电片51为平行设置,且第二静导电片52为贯穿底座3设置,故形成了常开状态,即形成了整体上三组常开、三组常闭的状态选择,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接线选择。
38.第一静导电片51包括第一固定部511以及第二固定部512,第一固定部511与第二固定部512为垂直设置,第一固定部511上设有第一通孔5111以及第二通孔5112,第一通孔5111主要用于与第一定位柱313配合,第二通孔5112与第二定位柱314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固定部511的固定效果,且第一固定部511的边壁还与第一纵向筋312相抵,实现了第一固定部511的固定效果。第二固定部512具体与第一固定槽315配合,第二固定部512上设有与动件组件4配合的触头部,从而实现两者的电气连接效果。
39.第二静导电片52为水平设置,且固定在第二固定腔32内,从而实现了第二静导电片52与第一静导电片51之间的间隔设置。此处第二静导电片52上也可以设置与第三定位柱适配的第三通孔。
40.第三静导电片53主要与第一静导电片51配合,其与第一静导电片51之间的区别在于,第三静导电片53上无第二通孔5112,与第三静导电片53与动件组件4的一端直接铆压固定。
41.拔片8主要与转子组件6配合实现拔片8的往复运动,从而带动动件组件4形成电气
连接的效果,但是由于静件组件5的组数较多,使得拔片8整体的长度加长,为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拔片8的稳定性,故拔片8内设有嵌件81,通过嵌件81的设置,使得拔片8整体的强度提高,此处嵌件81优选为不锈钢材质,且通过塑料一体成型加工直接将嵌件81与拔片8一体注塑。从而提高了拔片8整体的强度。
42.拔片8主要带动动件组件4以及信号开关9,从而实现动件组件4与静件组件5的配合,控制信号开关9的通断。此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区分信号开关9与静件组件5的区别,本实施例中,信号开关9包括第一导电片91以及第二导电片92,第一导电片91与拔片8联动,第二导电片92位于第一导电片91的运动轨迹上,第一导电片91与第二导电片92均垂直向上延伸,穿过上盖2,伸出至壳体1外。通过信号开关9的设置,使得磁保持继电器在工作过程中,起到一个信号控制的效果,此处信号开关9可以与外部其余电器设备连接,起到控制效果。
43.其工作原理为,通过对线圈组件7施加一定的电压,线圈组件7励磁后产生的磁极与转子组件6的永磁铁的磁极相互作用产生磁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从而带动转子组件6运动,通过转子组件6带动拔片8做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得动件组件4与静件组件5连接配合。由于线圈组件7与转子组件6的结构为公知技术,故在此不多加赘述。
44.通过此种结构设置,在第一静导电片51的固定过程中,将第一静导电片51固定在第一固定腔31内,通过第一定位柱313与第一纵向筋312的配合,使得第一静导电片51固定方便、牢固,且第一固定腔31与第一固定腔31之间为隔离设置,从而使得相邻两个第一静导电片51之间形成电气隔离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