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6-11 22: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穿戴 通讯设备 申请 设备
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技术革新使电子设备的种类逐渐增多,其中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过程极为迅速。现有技术中的智能手表一般采用电容屏,通过触摸方式对智能手表的显示屏进行控制。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智能手表的显示屏界面较小,不便于通过触摸方式对智能手表的显示屏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至少解决背景技术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承载件;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局部套设在所述连接部外;

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上套设有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内设置有腔体和通孔,所述承载件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并通过所述通孔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承载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承载件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检测部,第一壳体能被径向推动并挤压所述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壳体的推动位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承载件。第一壳体能够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壳体能够沿其径向被推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转动或者推动第一壳体,以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操纵,方便用户操作,增强了用户体验感。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分解图。

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剖视图。

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壳体,11-承载部,12-连接部,13-第一子检测部,111-环形槽,121-弹性凸起;2-第二壳体,21-卡槽,22-第二子检测部,23-滚珠;3-连接带,4-承载件,41-第二检测部,5-调节部,51-环形件,52-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可以是腕带设备或者头戴设备。例如所述腕带设备或者头戴设备通过连接带3以供用户进行佩戴。

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和承载件4。

所述第一壳体1包括连接部12,所述第二壳体2的至少局部套设在所述连接部12外。

所述承载件4的外侧壁上套设有调节部5,所述调节部5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1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2转动,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第一检测部,所述第一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

在所述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腔体和通孔,所述承载件4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并穿过所述通孔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承载件4之间形成有间隙a,所述承载件4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检测部41,第一壳体1能被径向推动并挤压所述第二检测部41所述第二检测部41用于检测第一壳体1的推动位置。

具体地,第一壳体1设置在第二壳体2内,第一壳体1通过连接部12与第二壳体2连接。例如第一壳体1的连接部12可以嵌设在第二壳体2内。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可以呈圆柱状。

承载件4为用于承载可穿戴设备的主板、功能模组的载体,例如功能模组可以为控制模组,显示模组,摄像模组等。调节部5套设在承载件4的外侧壁上,例如调节部5与承载件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调节部5和承载件4的材质可以均为橡胶等。或者调节部5和承载件4可以为分体式结构,调节部5和承载件4分别成型,然后再将调节部5套设在承载件4的外侧壁。例如承载件4可以为圆柱状。

本例子中第一壳体1能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例如用户转动第一壳体1,在第一壳体1的转动过程中,与第一壳体1连接的调节部5能够改善第一壳体1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第二壳体2的偏心问题。

用户转动第一壳体1,由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相对面上设置有第一检测部,通过第一检测部判断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例如第一壳体1转动至第一位置,第一检测部能够将第一信号传输至主板,第一壳体1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一检测部能够将第二信号传输至主板,主板根据不同的检测信号判断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其中“相对面”可以理解为第一壳体1中的一表面,与第二壳体2中的一表面相对。

在所述第一壳体1内设置有腔体和通孔,所述承载件4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内并穿过所述通孔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因此在第一壳体1转动的情况下,第二壳体2和承载件4相对于第一壳体1固定。在第一壳体1转动过程中,第一壳体1能够带动调节部5绕承载件4的轴线转动,调节部5能够改善第一壳体1在转动过程中相对于第二壳体2的偏心问题。

在第一壳体1与承载件4的装配过程中,第一壳体1和承载件4之间形成有间隙a,因此用户在第一壳体1的外侧施加沿第一壳体1的径向力,第一壳体1向靠近承载件4方向移动,即第一壳体1相对于承载件4和第二壳体2的位置发生了偏移。第一壳体1能够挤压第二检测部5,第二检测部5接收挤压信号确定第一壳体1的推动位置。

例如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推动第一壳体1向靠近承载件4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能够挤压到设置在承载件4外侧壁的第二检测部41,在第一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按压第一壳体1的不同位置,第二检测部41能够输出不同位置的挤压信号,通过不同位置的挤压信号判断第一壳体1的推动位置。

由于承载件4与第一壳体1之间通过调节部5连接,在第一壳体1被径向推动时,与第一壳体1连接的调节部5被第一壳体1挤压,当外界作用力被释放之后,在调节部5的作用下,第一壳体1能够重新回到原位置,避免了第一壳体1被推动之后无法回到原始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承载件。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第一检测部能够检测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根据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操控。在外力推动第一壳体的过程中,第二检测部能够检测到第一壳体的推动位置,根据第一壳体的推动位置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操控。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转动或者推动第一壳体,以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操纵,方便用户操作,增强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地,参照图2-图4所示,所述连接部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弹性凸起121,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卡槽21;所述弹性凸起121与所述卡槽21形成定位配合。

具体地,第一壳体1包括连接部12,所述第一壳体1还包括与连接部12连接的承载部11,在第一壳体1设置在第二壳体2内,连接部12用于与第二壳体2配合,承载部11被露在第二壳体2外。例如承载部11上可以设置有显示屏,通过操纵第一壳体1对显示屏的显示画面进行控制。

在连接部12的外周侧上设置有弹性凸起121,弹性凸起121相对于连接部12的表面凸起。其中弹性凸起121可以设置为1个或者弹性凸起121设置为多个,多个弹性凸起121呈阵列方式设置在连接部12的周向方向。第二壳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卡槽21,其中卡槽21呈阵列方式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周向方向。

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发生转动,弹性凸起121受力弯曲变形,弹性凸起121借助其弹性形变不会与卡槽21连接的凸壁形成抵接,即在第一壳体1转动过程中,第二壳体2上的凸壁(两个卡槽之间形成凸壁)不会对弹性凸起121起到止挡作用。优选地,凸壁的凸起高度小于弹性凸起121的凸起高度,便于弹性凸起121更容易地从一个卡槽21转动至另一个卡槽。

例如第一壳体1转动到第一位置,其中一个弹性凸起121与一个卡槽配合;若需要继续转动第一壳体1至第二位置,其中所述一个所述弹性凸起121从所述一个卡槽中弹出,进而与另外一个卡槽配合。优选地,一个所述卡槽和另外一个卡槽为相邻卡槽。本例子用户在转动第一壳体1时,用户能够感受到弹性凸起从一个卡槽中弹出并进入另一个卡槽的感觉,增强了用户的转动手感。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凸起121呈棱柱结构。

本例子所述弹性凸起121包括表面a、与表面a连接的表面b、与表面b连接的表面c和与表面a相对设置的表面。其中表面a和与其相对设置的表面与连接部12连接,表面b相对于表面a倾斜设置,表面b和表面c均呈倾斜面,表面b和表面c之间存在锐角,弹性凸起121整体呈五棱柱结构。在第一壳体1转动过程中,便于弹性凸起121借助其结构和弹性形变从卡槽21中弹出,增强用户的转动手感。

当第一壳体1转动到需要的位置时,即在不需要转动第一壳体1的情况下,此时弹性凸起121与卡槽21配合进而对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进行限定。

例如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固定,弹性凸起121嵌设在卡槽21内,弹性凸起121和卡槽21配合能够限定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转动角度和转动位置,避免在不需要第一壳体1转动时,第一壳体1却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情况。本例子通过转动第一壳体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控制的准确性更高,避免了误控制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壳体的转动方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采用其他方式使得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也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本申请实施例不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对固定方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采用其他方式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方式也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地,参照图2-图4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壳体2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相对。

所述第一表面1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111,所述第一环形槽111内嵌设有滚珠23,所述滚珠23抵接于所述第二表面。

具体地,第一壳体1包括承载部11和连接部12,第一表面可以为承载部11的内表面,即为靠近第二壳体2的表面。

在第一壳体1设置在第二壳体2内时,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贴合,滚珠23嵌设在第一环形槽111内,在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情况下,借助于滚珠23和第一环形槽111的配合,使得第一壳体1转动的更加顺畅。例如滚珠23呈圆形阵列方式设置在第二表面上。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子检测部13和第二子检测部22。

在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侧壁上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子检测部13,在所述第二壳体2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子检测部22。

在所述第一壳体1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2转动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壳体1位于不同转动位置时,与第一子检测部13相对的所述第二子检测部22不同。

例如,第一检测部包括第一子检测部13和第二子检测部22。第一壳体1包括第三表面,第一子检测部13设置在第三表面,第二壳体2包括第四表面,第二子检测部14设置在第四表面,第四表面和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在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1位于不同的转动位置时,与第一检测部13相对的所述第二检测部22是不同的,即第一壳体1转动在第一位置,第一检测部13与一个所述第二检测部22相对设置,第一壳体1继续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一检测部13与另外一个所述第二检测部22相对设置。第一壳体1转动到不同不同位置时,第一子检测部13和不同的第二子检测部22实现通讯连接,能够实时将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信息传输至可穿戴设备的主板中,主板接收转动位置信息便于对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进行控制。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参照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1的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一子检测部13,本例子第一子检测部13位于两个弹性凸起之间。

在第二壳体2的周向方向设置第二子检测部22,当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弹性凸起121和卡槽21配合的情况下,第二子检测部22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凸壁上。其中本例子每一凸壁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二子检测部22。本例子第一子检测部13和第二子检测部22的设置位置均不影响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或者固定。

本例子第一壳体1每转动到一个不同位置,第一子检测部13对应不同的第二子检测部,从而判断当前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通过判断当前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检测部13为光电发射传感器,所述第二子检测部22为光电接收传感器。

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控制模组,所述光电接收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所述光电接收传感器将接收到的光电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根据传输光电信号的位置确定所述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

具体地,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第一子检测部13和与其对应的第二子检测部22相对设置且通讯连接。第一子检测部13传输第一光电信号至与其对应的第二子检测部22,第二子检测部22将其接收的光电信号传输至控制模组,控制模组根据接收的光电信号确定是哪一个第二子检测部22传输的光电信号,进而确定第一壳体1的转动位置。

本例子检测第一壳体的转动位置的方式简单,另外通过光电发射传感器和光电接收传感器的配合提高了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精度,便于用户通过转动第一壳体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控制。

可选地,参照图5-图6所示,所述调节部5包括弹性件52和环形件51,所述环形件51套设在所述承载件4上,所述弹性件52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侧与所述环形件51连接。

具体地,承载件4固定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围合形成的腔体内,例如承载件4的底部固定在第二壳体2的内壁。调节部5包括环形件51和固定在环形件51上弹性件52。

在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情况下,第一壳体1能够带动环形件51绕承载件4的周向方向转动,避免了第一壳体1在转动过程中,弹性件52被拉扯等情况,提高了弹性件52的使用寿命。另外环形件51与第一壳体1通过弹性件52连接,确保了第一壳体1是始终绕着承载件4的轴线转动,避免了在第一壳体1在转动过程中出现沿其径向偏移等情况。

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壳体1沿其径向被推动的情况下,弹性件52能够提供弹性恢复力,避免第一壳体1被推动之后无法回到原位置。

可选地,所述承载件4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环形件51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所述环形件51可在第二环形槽内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二环形槽起到导向作用,在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情况下,使得环形件51能够始终绕着承载件的轴线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检测部41为压力传感器。本例子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第一壳体1的按压信号。例如在承载件4的周向方向设置多个压力传感器,沿第一壳体1的径向方向,在第一壳体1的周向方向上推动不同位置的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能够按压不同的压力传感器,不同的压力传感器的按压信号传输至主板,主板根据不同压力传感器的按压信号确定第一壳体的推动位置,进而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连接带3,所述连接带3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表面。例如连接带3可以采用粘接或者磁吸方式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外表面。本申请实施例可穿戴设备可以是腕带设备或者头戴设备。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手表等。

可选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22分别与所述显示屏电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承载件4设置有主板,第一壳体1上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与主板电连接,第一检测部与主板电连接,第二检测部5与主板电连接。

在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检测部将其检测到的信号传输至主板,主板根据信号对显示屏进行控制。在第一壳体1沿其径向被推动的过程中,第二检测部22将其检测到的按压信号传输至主板,主板根据按压信号对显示屏进行控制。

现有技术中通过触摸方式对可穿戴设备的显示屏进行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转动第一壳体1或者推动第一壳体1对显示屏进行控制,增加了用户体验感。例如通过旋转和推动两种方式对可穿戴设备进行操纵,可以在很多操作场景比触控更加方便,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对于功能的选择上,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转动到不同的角度,显示屏切换到不同的功能,这时候显示屏直接显示到不同的场景界面。对于在可穿戴设备看图片或者地图等场景,需要对图片或者地图需要放大或者缩小时,通过推动第一壳体1可以直接将地图或者图片往推动方向进行拖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