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33: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风扇功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能够拥有一台功能更加强大的电风扇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其中,自动调节转速成为一大热门功能。但是目前的风扇,大都转速固定,没有自动调节转速功能。图1是现有普通电风扇转速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模式控制键101、单片机102、控制电路103。其中,所述模式控制键101与单片机102的输入接口相连;所述单片机102的输出接口与控制电路10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电路103的输出端连接风扇电机104 ;所述风扇电机104的输出端与风扇叶片相连。现有技术中,通过模式控制键101设定转速模式,并向单片机102输送转速模式指令,单片机102接收按键101的转速模式指令,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高或低电平,通过IO接口传送给控制电路103,控制电路103接收单片机102传送的相应的高或低电平,并将相应的高或低电平信号转化为输出电压输出给风扇电机104,从而完成电风扇的转动过程。上述可见,调整普通电风扇转速的过程存在以下不足:—、电 风扇的风速无法根据环境温度进行调整,不能满足人们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电风扇风速的要求。二、电风扇的转速需要人工调节,操作繁琐。三、经常性的人工调节电风扇的转速,容易导致按键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电风扇的转速。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包括风扇电机,该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A/D模块、单片机以及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A/D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A/D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第二输入接口相连;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和控制电路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风扇电机相连。较佳地,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模式控制键,所述模式控制键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入接口相连。较佳地,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接口以及第二输出接口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第十六电阻。其中,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风扇电机。[0014]较佳地,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进一步包括:第三输出接口 ;所述控制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较佳地,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一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七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以及第三MOS管。其中,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较佳地,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二电阻、第二晶体管、第八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以及第二MOS管。其中,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 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二 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较佳地,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三电阻、第三晶体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以及第一 MOS管。其中,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 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 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通过增加了温度传感器和A/D模块,实现风扇转速调节的自动化。避免了人工调节时的不方便,降低了按键的劳损程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以下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图1是现有普通电风扇转速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通过增加温度传感器和A/D模块,从而实现自动调节电风扇的转速。图2是本实用新型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本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202、A/D模块203、单片机204、控制电路205以及风扇电机206。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202的输出端与A/D模块203的输入端相连;所述A/D模块203的输出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二输入接口相连;所述单片机204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205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电路205的输出端与风扇电机206的输入端相连;所述风扇电机206的输出端与风扇叶片相连。进一步包括模式控制键201,所述模式控制键201与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入接口相连;所述单片机204的输出端由第一输出接口、第二输出接口以及第三输出接口组成;所述控制电路205的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以及第三输入端。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输入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三输入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图2所示的装置的自动调节风扇转速的工作过程如下:设定好两个温度值,分别设为t0和tl,t0>tl,有一个相应的电风扇转速与之对应,并按下模式控制键201的自动调节模式,模式控制键201将自动调节模式指令和设定好的温度值t0及tl传递给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入接口,温度传感器202感知外界的温度,并将外界的温度信息传递给A/D模块203,A/D模块203将温度传感器202传递过来的温度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 ,即温度值的形式,设为t2,输送到单片机204,单片机204将A/D模块203传递过来的温度值t2,和模式控制键201传递过来的温度值t0和tl,输送到单片机204的CPU中进行处理,若t2 > t0,则单片机第一输出接口 IOl输出高电平,第二输出接口102以及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低电平,则控制电路205对风扇电机206输出第三输出电压V3 ;gtl ( t2〈t0,则单片机第二输出接口 102输出高电平,第一输出接口 IOl以及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低电平,则控制电路205对风扇电机206输出第二输出电压V2 ;若t2〈tl,则单片机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高电平,第一输出接口 IOl和第二输出接口 102输出低电平,则控制电路205对风扇电机206输出第一输出电压。上述图2所示的装置的自动调节风扇转速的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阈值变化范围,分别为大于to的阈值变化范围、大于tl小于to的阈值变化范围以及小于tl的阈值变化范围,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更多个阈值变化范围。对于多个阈值变化范围的控制电路,由于控制电路的每条支路相互独立,所以每增加一个阈值变化范围,只需增加一条支路即可,以达到扩大阈值变化范围的目的。由上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电风扇转速调节装置,实用性强,操作简便,自动化高,只需人工按下模式控制键的自动调节模式即可,与此同时,也降低了按键的劳损程度。以下基于图2,对本实用新型电风扇转速调节装置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电路结构进行描述。[0033]图3是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电路结构图。参见图3,图中,以带黑点的连接表示两电路形成物理连接,未带黑点的连接表示两电路未形成物理连接,即两线路并未形成真正连接点,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以及第十六电阻R16。其中,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和风扇电机Ml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一电阻R1、第一晶体管Q1、第七电阻R7、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以及第三MOS管Q6。其中,所述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出接口 IOl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l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一输出接口 IOl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Ql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Ql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三MOS管Q6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V3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Q6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V3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Q6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三MOS管Q6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二电阻R2、第二晶体管Q2、第八电阻R8、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以及第二 MOS管Q5。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二输出接口 102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电阻R2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二输出接口 10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Q2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二晶体管Q2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和第二 MOS管Q5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V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 MOS管Q5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V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 MOS管Q5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二 MOS管Q5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三电阻R3、第三晶体管Q3、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ll以及第一 MOS管Q4。其中,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三输出接口 103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单片机204的第三输出接口 103相连,另一端与第三晶体管Q3的基极相连;所述第三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Q4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电阻RlO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Vl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Q4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一电阻RlI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Vl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Q4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 MOS管Q4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相连。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的控制电路部分的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在t2彡t0时,单片机第一输出接口 IOl输出高电平,第二输出接口 IOl以及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l导通,第二晶体管Q2和第三晶体管Q3截止,进而第三MOS管Q6导通,第一 MOS管Q4和第二 MOS管Q5截止,从而风扇电机Ml由第三输出电压V3进行供电;在tl < t2〈t0时,单片机第二输出接口 102输出高电平,第一输出接口 IOl以及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低电平时,第二晶体管Q2导通,第一晶体管Ql和第三晶体管Q3截止,进而第二 MOS管Q5导通,第一 MOS管Q4和第三MOS管Q6截止,从而风扇电机Ml由第二输出电压V2进行供电;在t2〈t0时,单片机第三输出接口 103输出高电平,第一输出接口 IOl和第二输出接口 102输出低电平,第三晶体管Q3导通,第一晶体管Ql和第二晶体管Q2截止,进而第一MOS管Q4导通,第二 MOS管Q5和第三MOS管Q6截止,从而风扇电机Ml由第一输出电压Vl进行供电。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1.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包括风扇电机,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A/D模块、单片机以及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A/D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A/D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第二输入接口相连; 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和控制电路输入端相连; 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风扇电机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模式控制键,所述模式控制键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入接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包括:第一输出接口以及第二输出接口;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第十六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到所述风扇电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进一步包括:第三输出接口 ;` 所述控制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三支路; 所述第三支路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一电阻、第一晶体管、第七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以及第三MOS管,其中, 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一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一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七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三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三MOS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五电阻、第二电阻、第二晶体管、第八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以及第二 MOS管,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二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二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八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和第二 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二 MOS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与第二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二 MOS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二 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六电阻、第三电阻、第三晶体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以及第一 MOS管,其中, 所述第六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单片机的第三输出接口相连,另一端与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相连; 所述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与第九电阻的一端相连,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栅极相连; 所述第十一电阻的一端与第一输出电压相连,另一端与第一 MOS管的漏极相连; 所述第一 MOS管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的一端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调节电风扇转速的装置。该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A/D模块、单片机以及控制电路;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与A/D模块的输入端相连;所述A/D模块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第二输入接口相连;所述单片机的输出端和控制电路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风扇电机相连。应用本实用新型,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人工调节时繁琐的步骤,方便实用,降低按键劳损的程度。
文档编号F04D27/00GK203098345SQ20132000851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8日
发明者高均波 申请人: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