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井下储矸装置及辅助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0: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辅助 运输 井下 装置 特别


1.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井下储矸装置及辅助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2.矿山基建期二期施工过程中,为提高某矿井多水平提升能力,采用“溜井 储矸仓”辅助运输系统。储矸仓具备一定的储矸及出矸能力。由于处于基建期马头门需要经常通过人员、物料及车辆,储矸仓卸料口无法处于马头门位置,造成储矸仓中心线与马头门中心线、提升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此储矸仓就形成了卸料口与出料口也不在一条直线的偏心结构。
3.储矸仓的偏心结构使仓内矸石偏心分布,造成矸石在装箕斗时出现路径不同,因较远侧箕斗装载矸石的流动性差,出现装载率低。靠近侧箕斗振动放矿机给料快、装的满;远离侧箕斗振动放矿机给料慢、装不满。这样,该系统不能均匀装料,远离侧箕斗装料时间长,箕斗容积利用率低,提升能力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井下储矸装置及辅助运输系统,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矸石仓不能对双箕斗均衡给料,造成装料时间长,箕斗容积利用率低,提升能力低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井下储矸装置包括:储矸仓、第一卸料口、第二卸料口、第一措施硐室、第二措施硐室及第一马头门;所述第一措施硐室与所述第一马头门的第一侧连通,所述第二措施硐室与所述第一马头门的第二侧连通;所述储矸仓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卸料口与所述第一措施硐室连通;所述储矸仓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二卸料口与所述第二措施硐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措施硐室与所述第二措施硐室以所述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所述第一卸料口与所述第二卸料口以所述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卸料口及所述第二卸料口处均固定设置有格栅。
7.进一步地,所述储矸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8.进一步地,所述储矸仓包括:第一仓室及第二仓室;所述第一仓室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卸料口与所述第一措施硐室连通;所述第二仓室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二卸料口与所述第二措施硐室连通,所述第二仓室与所述第一仓室连通。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仓室与所述第二仓室以所述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
10.进一步地,所述储矸仓还包括:第一出料口及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仓室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出料口连通;所述第二仓室的底部与所述第二出料口连通。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以所述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
轴相对称。
12.进一步地,所述井下储矸装置还包括:双箕斗;所述双箕斗与所述第一出料口及第二出料口连通。
13.进一步地,所述井下储矸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三措施硐室及若干第二马头门;若干所述第三措施硐室与若干所述第二马头门一一对应,所述第三措施硐室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马头门连通;若干所述第三措施硐室中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三措施硐室通过溜井相连通。
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辅助运输系统,包括所述的井下储矸装置。
1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6.由于第一措施硐室与第一马头门的第一侧连通,第二措施硐室与第一马头门的第二侧连通,储矸仓的顶部通过第一卸料口与第一措施硐室连通,储矸仓的顶部通过第二卸料口与第二措施硐室连通,第一措施硐室与第二措施硐室以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第一卸料口与第二卸料口以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所以,当运输矸石时,第一马头门内的矸石进入分别进入第一措施硐室与第二措施硐室内,第一措施硐室内的矸石通过第一卸料口进入储矸仓,第二措施硐室的矸石通过第二卸料口进入储矸仓,使储矸仓由偏心分布变为对称分布,形成双口下料的“双卸料口储矸仓”,储矸仓内矸石由偏心分布调整为对称均匀分布,增大储矸仓容积,储矸仓对双箕斗中任一箕斗都能均衡给料,提高装料效率,提高提升能力。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井下储矸装置的主剖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井下储矸装置的平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井下储矸装置包括:储矸仓1、第一卸料口2、第二卸料口3、第一措施硐室4、第二措施硐室5及第一马头门6。
20.第一措施硐室4与第一马头门6的第一侧连通,第二措施硐室5与第一马头门6的第二侧连通。
21.储矸仓1的顶部通过第一卸料口2与第一措施硐室4连通。
22.储矸仓1的顶部通过第二卸料口3与第二措施硐5室连通。
23.其中,第一措施硐室4与第二措施硐室5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第一卸料口2与第二卸料口3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
24.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措施硐室4与第一马头门6的第一侧连通,第二措施硐室5与第一马头门6的第二侧连通,储矸仓1的顶部通过第一卸料口2与第一措施硐室4连通,储矸仓1的顶部通过第二卸料口3与第二措施硐5室连通,第一措施硐室4与第二措施硐室5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第一卸料口2与第二卸料口3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所以,当运输矸石时,第一马头门6内的矸石进入分别进入第一措施硐室4与第二措施硐室5内,第一措施硐室4内的矸石通过第一卸料口2进入储矸仓1,第二措施硐室5的矸石通过第二卸料口4进入储矸仓1,使储矸仓1由偏心分布变为对称分布,
形成双口下料的“双卸料口储矸仓”,储矸仓1内矸石由偏心分布调整为对称均匀分布,增大储矸仓容积,储矸仓1对双箕斗中任一箕斗都能均衡给料,提高装料效率,提高提升能力。
25.具体地,第一卸料口2及第二卸料口3处均固定设置有格栅,防止大块矸石堵仓。
26.具体地,储矸仓1的中心线与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
27.储矸仓1包括:第一仓室1

1及第二仓室1

2。
28.第一仓室1

1的顶部通过第一卸料口2与第一措施硐室4连通。
29.第二仓室1

2的顶部通过第二卸料口3与第二措施硐室5连通,第二仓室1

2与第一仓室1

1连通。
30.其中,第一仓室1

1的顶部通过第一连通通道7与第一卸料口2连通,第二仓室1

2的顶部通过第一连通通道8与第二卸料口3连通,第一连通通道7与第一连通通道8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进一步保证储矸仓1由偏心分布变为对称分布。
31.第一仓室1

1与第二仓室1

2以第一马头门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进一步保证储矸仓1由偏心分布变为对称分布,增大储矸仓1的容积。
32.储矸仓1还包括:第一出料口1

3及第二出料口1

4。
33.第一仓室1

1的底部与第一出料口1

3连通。
34.第二仓室1

2的底部与第二出料口1

4连通。
35.第一出料口1

3与第二出料口1

4以第一马头门6的中心线为对称轴相对称。
36.井下储矸装置还包括:双箕斗9。
37.双箕斗9与第一出料口1

3及第二出料口1

4连通。
38.当储矸仓1进行出料时,第一仓室1

1内的矸石通过第一出料口1

3输送给双箕斗9,第二仓室1

2内的矸石通过第二出料口1

4输送给双箕斗9,对双箕斗中任一箕斗都能均衡给料,提高装料效率,提高提升能力。
39.具体地,井下储矸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三措施硐室10及若干第二马头门11。
40.若干第三措施硐室10与若干第二马头门11一一对应,第三措施硐室10与相对应的第二马头门11连通。
41.若干第三措施硐室10中每两个相邻的第三措施硐室通过溜井12相连通。
4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辅助运输系统,该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的井下储矸装置,该井下储矸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井下储矸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3.为了更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绍。
44.在

240m、

480m的两个水平第二马头门11处各施工一个第三措施硐室10。在

540m的水平马头门处施工一个第一措施硐室4,第一措施硐室4及第三措施硐室10距井筒13中心18m,第一措施硐室4及第三措施硐室10断面规格尺寸为4m
×
4m
×
3.5m,两个第三措施硐室10自上而下长度分别为10.4m、10.4m,第一措施硐室3的长度为8.4m。第一措施硐室4及第三措施硐室10作为bmc

300型反井钻机施工场地,将硐室底板浇筑0.50m厚钻机基础,基础尺寸为4m
×
3m。并在硐室内挖一个1.2m深2m
×
2m沉砂池,供反井钻施工使用。其中,第三措施硐室10及第一措施硐室4的施工位置满足储矸仓坡度≥矸石自然安息角39
°
,又满足反井钻
机施工需要,还不影响人员、车辆通过。
45.依次在

480m、

240m水平第三措施硐室10内安装bmc

300型反井钻机,反井钻井直径1.4m,深300m。溜井12分两段施工,

240m水平到

480m水平和

480m水平到

540m水平。反井钻机先施工

480水平到

540m水平的下半段溜井,扩孔完成后进行人工刷大至直径3m;再施工

240水平到

480m水平的上半段溜井,该段一次导孔、扩孔形成。
46.溜井施工工艺为先导孔,再扩孔,然后刷大至设计井径。反井钻机采用一级导孔一级扩孔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从上到下钻导孔直径为φ241mm,从下向上扩孔直径为从φ241mm到φ1400mm。

480m至

540m水平溜井扩孔完成后,在

480m水平位置安装提升设施。采用5吨稳车提升ф1m直径的吊桶,溜井正向刷大时,提升人员、设备以及材料。刷大采用yt28钻机,布置两圈炮孔,周边眼圈径φ3m,炮孔为直径φ38

42mm,炮孔深2.5

3m。
47.溜井形成后施工储矸仓1,储矸仓1容积250m3,底板坡度为45
°
。储矸仓1施工首先利用液压破壁机在马门头底板以下12m位置进行井壁开口。然后由开口按底板坡度向

540m错车硐室进行人工反掘,反掘后正向扩刷到容积250m3。爆破反掘及扩刷使用yt28钻机,炮孔为直径φ38

42mm,炮孔深2.0m。
48.在第一措施硐室4对侧施工一同样长度、同样规格的第二措施硐室5及。第一卸料口2与储矸仓1的第一仓室1

1连通,在第一卸料口2对称位置增加第二卸料口3,第二卸料口3与储矸仓的的第二仓室1

2联通。由储矸仓1仓内向

540m第一措施硐室4进行人工反掘,反掘使用yt28钻机,炮孔为直径φ38

42mm,炮孔深2.0m。反掘后储矸仓1在

540m水平具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卸料口2及第二卸料口3,储矸仓1中心线与提升中心线、马头门中心线三线合一,储矸仓1由偏心分布变为对称分布,仓内矸石分布也更加均匀,且储矸仓容积由250m3增大到300m3。
49.在第一卸料口2及第二卸料口3安装格筛,格筛材料为耐磨钢材,焊接安放在第一卸料口2及第二卸料口3处,格筛规格为0.5m
×
0.5m,防止大块进入堵住储矸仓。

240m、

480m水平矸石通过溜井卸入,溜井部分用槽钢与原木封闭,以防与

540m水平卸料相互影响。

540m水平矸石通过第一卸料口2及第二卸料口3卸入,卸料时要注意观察仓内矸石料位变化随时调整入料,保证仓内矸石均匀对称。如此远离侧箕斗装矸时间由3.5分钟缩短至2.2分钟,装满系数由0.7提高到0.9,实现“双卸料口储矸仓”对双箕斗均衡给料,均衡提升。
50.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