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0-04-10 22: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智能 设备 翻转 穿戴 功能
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如:通话、拍摄、检测生命体征等功能。其中,拍摄功能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

以智能手表为例,现有的智能手表通常将摄像头设在主机的上表面,以使智能手表能够实现拍摄。并且,为了便于利用智能手表进行拍摄,通常,智能手表的主机可相对表带转动一定角度。但是,采用这样的设计,由于智能手表可相对表带发生转动,所以,智能手表的主机无法相对表带进行固定。当用户进行一些手部运动时,智能手表的主机容易由于用户的手臂的运动而同时发生转动,从而导致智能手表的主机易于碰撞到表带或者智能手表的其他部件上,这样,不仅降低该智能手表的使用舒适度,而且长期以往,还会对智能手表造成损坏。此外,在手表的主机转动时,若用户需使用某些功能部件,则需待手动操作使得手表的主机转动至设定的位置时,然后用户再进一步点击屏幕上对应某些功能部件的图标,再行启动。操作方式繁琐且不够智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可被固定于底部支撑架,有效降低用户运动手臂时设备主体与其他部件撞击的可能性,对于在发生转动时功能部件的启动操作也非常智能。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

底部支撑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

连接结构,包括固定件和与所述固定件转动连接的转动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第一端;

设备主体,固接于所述转动件,且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撑架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转换,所述设备主体内设有控制主板,且所述设备主体设有摄像模组,所述控制主板用于在所述设备主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撑架转动时,控制所述摄像模组启动,其中,所述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第一状态以及倾斜于/或垂直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第二状态;

固持结构,被设置成连接所述设备主体及所述底部支撑架,用于保持所述设备主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撑架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以及

穿戴部件,所述穿戴部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第二端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摄像头设于所述设备主体的正面,所述后置摄像头设于所述设备主体的背面,所述设备主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撑架转动至所述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或倾斜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时,所述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启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磁吸结构和/或按键结构。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结构包括第一固持结构以及与所述第一固持结构磁性连接的第二固持结构,所述第一固持结构设于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第二固持结构设于所述设备主体或所述底部支撑架;或者,

所述按键结构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或者所述设备主体。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结构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时,所述按键结构包括弹开按键以及第一弹性件,所述弹开按键包括第一按压部件和设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的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一扣合部用于与所述设备主体扣合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按压部件连接,用于提供所述第一扣合部扣合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作用力;或者,

所述按键结构设于所述设备主体时,所述按键结构包括锁止按键以及第二弹性件,所述锁止按键包括第二按压部件和设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的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用于与所述底部支撑架卡合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二按压部件连接,用于提供所述第一卡合部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转动件的阻尼结构,所述阻尼结构用于提供保持所述设备主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撑架转动至任意角度的作用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部和转轴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所述转轴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固接,所述阻尼结构包括两弹性垫圈,两所述弹性垫圈分别穿设于所述转动件的两端,且所述两弹性垫圈抵接于所述转轴连接部的中空部的内壁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分设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及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与所述设备主体固接;

所述阻尼结构包括弹性件、第一凹凸轮及第二凹凸轮,所述弹性件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一凹凸轮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凹凸轮连接于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凹凸轮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一转轴,用于在所述第一转轴带动下与所述第一凹凸轮抵接或与所述第一凹凸轮分离。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底部支撑架转动连接,所述穿戴部件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底部支撑架的所述第二端转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智能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通过连接结构可相对底部支撑架发生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换,例如:设备主体可从倾斜于底部支撑架的状态转换成叠设于底部支撑架的状态。同时,当设备主体叠设于底部支撑架上时,可通过固持结构将设备主体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撑架上,以使底部支撑架与设备主体能够一直保持在该状态下,从而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做运动时带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发生转动,从而避免了设备主体与底部支撑架发生碰撞的问题,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且提高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舒适度。

此外,通过将设备主体的控制主板与摄像模组关联,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时,控制主板可第一时间控制摄像模组启动,从而无需用户手动点击,使用更加智能,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阻尼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连接结构(省略固定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省略设备主体以及底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省略固定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发明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为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包括底部支撑架1、连接结构2、设备主体3、固持结构9以及穿戴部件4。该底部支撑架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a以及第二端10b,该连接结构2包括固定件21以及与固定件21转动连接的转动件,该固定件21固设于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设备主体3与转动件固接,且可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转换,该设备主体3内设有控制主板,且该设备主体3设有摄像模组,该控制主板用于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时,控制摄像模组启动。该固持结构9被设置成连接设备主体3及底部支撑架1,以使该设备主体3能够相对底部支撑架1保持该第一状态。该穿戴部件4的两端分别与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以及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连接。

其中,该不同的状态至少包括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状态(如图3所示)以及倾斜于/或垂直于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状态(如图1所示)。

其中,该底部支撑架1可为线框结构、板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该智能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且该穿戴部件4为表带。该智能穿戴设备可佩戴在手上,其具有多种智能功能。且当智能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时,设备主体可作为智能手表的主机使用。具体地,该设备主体3可包括显示屏组件、多个传感器以及识别模块,且显示屏组件、多个传感器以及识别模块均与控制主板电连接。其中,传感器包括有距离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等多个传感器,以使该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现距离检测、手势检测、心率监测、温湿度检测及压力检测等多个智能功能。识别模块包括面部识别模块以及指纹识别模块,控制主板通过面部识别模块及指纹识别模块控制该智能穿戴设备的显示界面解锁及某些功能设置或操作,大大提高了该智能穿戴设备的安全性。

由此可知,该设备主体3可实现该智能手表的多种智能功能,且能够执行多种智能操作,因此,本发明的设备主体3是有别于传统的手表仅能够实现单一的时间显示、定时的表盘结构的。

其中,该设备主体3能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转换,即,设备主体3能够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任意角度,该角度可为0~180°内的任意角度,例如:0°(即,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状态)、15°、30°、45°、60°、90°、120°、145°、150°、160°、165°、170°、175°或180°。

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主体3包括主壳体37以及与主壳体37连接的面盖38,且该主壳体37具有容置腔(未图示),主板组件、传感器以及识别模块均设于该容置腔内。该面盖38上嵌设有显示屏34,该显示屏34封盖主壳体37的容置腔的开口。该设备主体3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32和下表面33。该设备主体的上表面32可为朝向该显示屏34的一面,而下表面33在设备主体3处于第一状态时朝向底部支撑架1设置。

具体地,由于显示屏34嵌设于面盖38,面盖38可对显示屏34起到保护作用,且面盖38的上表面可作为设备主体3的上表面32的一部分,且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朝向该底部支撑架1设置。

进一步地,该设备主体3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35以及第四端36,该第三端35与转动件固接,从而使得该设备主体3能够相对底部支撑架1发生纵向翻转,且该固持结构9被设置成连接该第四端36和底部支撑架1。

其中,纵向翻转的方向指的是该显示屏34由大致平行于底部支撑架1的方向(即,设备主体3处于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状态)朝向底部支撑架1的端部以外的方向转动的方向,即,当设备主体3处于叠设底部支撑架1的状态时,设备主体3的第四端36最靠近穿戴部件4的一端,而当设备主体3发生纵向翻转时,设备主体3的第四端36越来越靠近穿戴部件4的另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该设备主体3能够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即,使用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调节设备主体3朝向自己的角度,便于使用者查看设备主体3上的显示屏34或者利用设置在设备主体3上的摄像模组进行拍摄、扫码,还便于当用户采用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视频通话时,由于设备主体3翻转远离手部皮肤,所以设备主体3的热量不会传递至手部皮肤,且减少了手臂对通信信号的影响。

进一步地,该设备主体3的拍摄功能通过在该第四端36设有摄像模组实现。该第四端36的端部设有中空的固定结构39,且该固定结构39设于显示屏34的外周,该摄像模组设于固定结构39内。

更进一步地,该摄像模组的数量可为一个或者两个,优选地,摄像模组为两个,可包括前置摄像头以及后置摄像头。且该固定结构39具有第一开口39a以及第二开口39b,该第一开口39a的开口方向朝向上表面32,该第二开口39b的开口方向朝向下表面39b,且该前置摄像头的镜头靠近第一开口39a设置,以使前置摄像头能够通过第一开口39a实现取景,该后置摄像头的镜头靠近第二开口39b设置,以使后置摄像头能够通过第二开口39b实现取景。

采用上述设计,便于用户在不同情况下使用摄像模组进行拍摄,如:在自拍情况下,可采用前置摄像头进行拍摄,具体地,用户翻转设备主体3,直至前置摄像头的镜头对准用户的脸部;当用户需要拍摄前方的场景时,可采用后置摄像头进行拍摄,具体地,用户可翻转设备主体3,以使后置摄像头的镜头对准前方场景。

此外,由于前置摄像头的摄像头朝向设备主体3的上表面32设置,且显示屏34的上表面为设备主体3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即,前置摄像头的摄像头与显示屏的朝向方向一致,从而保证了当设备主体3的上表面32朝向用户时,无论用户将设备主体3翻转至任意角度或者采用前置摄像头还是后置摄像头,用户均能通过显示屏34查看摄像画面。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灰尘从第一开口39a以及第二开口39b进入设备主体3的容置腔内,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摄像头,该第一开口39a及第二开口39b分别设有第一镜片61以及第二镜片62,该第一镜片61的上表面齐平或者低于该设备主体3的上表面32,同理,该第二镜片62的上表面齐平或者低于该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

具体地,当第二镜片62的上表面低于该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设置时,在第二穿戴连接部8上设有垫片(未图示),该垫片设于穿戴部件4朝向设备主体3的一面上,且该垫片的大小与第二镜片62相匹配,以使设备主体3置于底部支撑架1上时,垫片能够填补第二镜片62的上表面低于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设置而形成的凹陷部,且垫片能够与第二镜片62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该智能穿戴设备可通过翻转设备主体3与摄像模组实现交互,例如:设备主体3的翻转可控制摄像模组的启动,具体地,当设备主体3内部设有的传感器感应到设备主体3被翻转,此时,传感器发送电信号至控制主板,以使控制主板控制摄像模组启动。

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摄像模组可包括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至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或倾斜于底部支撑架时,该前置摄像头或后置摄像头可启动。这是由于,本发明的智能穿戴设备设有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位于第一状态时,即设备主体的背面贴设或近似贴设在底部支撑架上时,后置摄像头实质上受到了底部支撑架的遮挡,即便是启动了后置摄像头,其也无法拍摄到用户想要拍摄的界面。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及的“设备主体3的翻转可控制摄像模组的启动”中的翻转,主要是针对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由第一状态调整至第二状态的翻转。

以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至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底部支撑架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更具体地,当用户需使用视频通话时,用户可翻转设备主体,使得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至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底部支撑架时,此时可启动前置摄像头,实现视频通话。而当用户需拍摄周边的环境时,用户同样可翻转设备主体,使得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至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底部支撑架时,此时可启动后置摄像头,实现拍摄周边环境。也就是说,在设备主体发生翻转至同一角度时,既可以选择启动前置摄像头,也可以选择启动后置摄像头,具体可根据用户具体设定。例如,用户在设备主体上设定好视频通话模式,当该模式打开后,则只要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至设备主体的背面垂直于底部支撑架时,控制主板可控制前置摄像头即刻启动。同理,用户可在设备主体上设定好周边拍摄模式,当该模式打开后,只要设备主体转动至其背面垂直于底部支撑架时,控制主板即刻控制后置摄像头启动。

采用这种方式,在用户翻转设备主体后,无需再手动启动摄像模组,智能化程度更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

请参阅1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件21包括固定部211以及与固定部211固接的转轴连接部212,该固定部211与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固接,以使该固定件21固定于该底部支撑架1上。而该转轴连接部212为中空的柱状结构,该转轴连接部212自其顶端开设有贯穿至其底端的通槽,该通槽形成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该转动件212包括第一转轴221,该第一转轴221穿设于该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使得转动件通过固定件21设在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上,并实现转动件与固定件21转动连接,从而当设备主体3固接于第一转轴221的两端时,设备主体3可通过由于转动件相对固定件21的转动而实现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

请参阅图7,为了便于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该第一转轴2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转动部222以及第二转动部223,第一转动部222以及第二转动部223均与该设备主体3固接。具体地,该第一转动部222与第二转动部223均包括第一连接部222a以及与该第一连接部222a固接的第二连接部222b,两第一连接部222a均用于与设备主体3固接,两第二连接部222b均为环状结构,且第一转轴221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二连接部222b的中空部。当设备主体3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带动第一转动部222及第二转动部22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221转动,以使设备主体3能够顺利地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得该第一转动部222及第二转动部223与第一转轴221固定,该第一转动部222的第二连接部222b的中空部设有固定槽(未图示),第一转轴221的一端位于该第二连接部222b的中空部并与该固定槽卡接。第一转轴221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转动部223的第二连接部222b的中空部,且该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紧固件224,该紧固件224套设于第一转轴221的另一端上,紧固件224与第二转动部223的第二连接部222b远离第一转动部222的一面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结构更紧凑,该设备主体3对应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的位置设有凹槽31(如图4所示),上述的固定部211、第一转动部222及第二转动部223的第二连接部222b、紧固件224均位于该凹槽31内。

在本实施例中,该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设于第一转轴221的阻尼结构5,该阻尼结构5用于提供保持该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至任意角度的作用力。采用阻尼结构的设计,设备主体3可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至任意角度时停止继续转动,一直保持与底部支撑架1相对该角度,从而无需使用者手动摆动手臂调整整个智能穿戴设备的摆放位置,以便于使用者查看设备主体3的显示屏或者对某场景进行准确对准并拍摄,极大提高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6,该阻尼结构5包括两弹性垫圈,该两弹性垫圈分别穿设于第一转轴221的两端,且上述的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的内壁面与两弹性垫圈抵接,该阻尼结构5通过在第一转轴221与转轴连接部212之间设置弹性垫圈,增加第一转轴221与转轴连接部212之间的摩擦力,从而起到能够使得设备主体3能够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任意角度的作用。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7,该阻尼结构5包括弹性件51、第一凹凸轮52以及第二凹凸轮53。该弹性件51穿设于第一转轴221,且该弹性件51的一端连接该第一转动部222。该第一凹凸轮52滑动穿设于第一转轴221,且该第一凹凸轮52连接于弹性件51的另一端。第二凹凸轮53固定穿设于第一转轴221并与第一凹凸轮52抵接,以使弹性件51压紧于第一凹凸轮52及第一转动部222之间。其中,该弹性件51用于在该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并带动第二凹凸轮53转动至与第一凹凸轮52分离时,提供保持该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至任意角度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凹凸轮52滑动穿设于第一转轴221,因此,该第一凹凸轮52可相对第一转轴221滑动,且由于第一转轴221穿设于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内,即,第一凹凸轮52在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滑动。第一凹凸轮52的形状与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的截面形状匹配,以使第一凹凸轮52的外表面能够贴合转轴连接部212的中空部的内壁面的同时,第一凹凸轮52又能相对转轴连接部212滑动,使得转轴连接部212对第一凹凸轮52起到导向的作用。

更进一步地,该第一凹凸轮52包括倾斜面52a,该第二凹凸轮53抵接于该倾斜面52a或者可转动与该倾斜面52a分离。具体地,初始状态下(即设备主体未相对底部支撑架转动时,如图3所示),第二凹凸轮53抵接于倾斜面52a上,此时,弹性件51被压缩于第一凹凸轮51和第一转动部222之间,即,弹性件51处于压缩状态。当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转动时,在设备主体3的带动下,第一转轴221转动并带动固设于第一转轴221上的第二凹凸轮53转动。当第二凹凸轮53沿远离倾斜面52a的方向转动直至与倾斜面52a分离时,第一凹凸轮52的倾斜面52a上不受到第二凹凸轮53的作用力,从而使得作用在弹性件51上的挤压力消失,弹性件51可在其自身弹性作用力下往第二凹凸轮53的方向伸长并使得第一凹凸轮52沿着第一转轴221朝向第二凹凸轮53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一凹凸轮的倾斜面52a再次与第二凹凸轮53抵接,弹性件51、第一凹凸轮52及第二凹凸轮53三者之间达到平衡,此时,第二凹凸轮53停止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转轴221停止转动,进而使得设备主体3停止转动,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保持当前的转动角度不变。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该底部支撑架1可为线框结构,该底部支撑架1包括两间隔设置的弯折杆件11,且该弯折杆件11包括第一对接部111以及第二对接部112,两该第一对接部111对应配合连接,以形成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同理,两该第二对接部112对应配合连接,以形成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为了增强底部支撑架的承载能力,弯折杆件11可包括杆件固持部113,该杆件固持部1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对接部111以及第二对接部112连接,且该杆件固持部113用于在该设备主体3叠设于该底部支撑架1上时,将该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其中,该杆件固持部113可通过弯折杆件11弯折形成。采用上述设计,由于线框结构为镂空的结构,所以该底部支撑架1有利于节省材料并减轻智能穿戴设备的总体重量。

进一步地,为了设备主体3与线框结构的底部支撑架1能够更好地配合,在设备主体3的主壳体37上对应线框结构的底部支撑架1设置有固定槽(未图示),该固定槽用于当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时,与底部支撑架1连接,底部支撑架1的弯折杆件11位于固定槽内并与固定槽的内壁面抵接,以使线框结构的底部支撑架1能够承托起设备主体3。

更进一步地,该智能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一穿戴连接部7以及第二穿戴连接部8,该两第一对接部111均连接于第一穿戴连接部7,以形成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且该两第二对接部112均连接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以形成该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该第一穿戴连接部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71以及第二表面(未图示),该固定件21固设于该第一表面71上,该穿戴部件4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表面上,该穿戴部件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采用上述设计,通过设置第一穿戴连接部7及第二穿戴连接部8,增强弯折杆件11对设备主体3的承载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10,该固持结构9包括磁吸结构、按键结构,且该按键结构可设于底部支撑架1或者设备主体3。其中,该固持结构9可仅包括磁吸结构或者按键结构,也可均包括磁吸结构以及按键结构。当固持结构9既包括磁吸结构又包括按键结构时,加强了设备主体3与底部支撑架1之间的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也可为普通的卡扣结构,即,在设备主体上设置卡槽,在支撑架上设置卡扣。或者是,在设备主体上设置卡扣,在支撑架上设置卡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该固持结构9为磁吸结构。该磁吸结构包括第一固持结构95以及第二固持结构96,第一固持结构95与第二固持结构96均为磁性材料,且第一固持结构95的磁性与第二固持结构96的磁性相反,第一固持结构95与第二固持结构96磁性连接。第一固持结构95可设于底部支撑架1内部或者设备主体3内部,第二固持结构95可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或者底部支撑架1内部。通过第一固持结构95与第二固持结构96的磁性连接,设备主体3与底部支撑架1能够固定起来。优选地,该第一固持结构95以及第二固持结构96可均为磁铁。采用磁吸结构作为固持结构9的设计,结构设计较简单,且部件装配较方便。

具体地,以底部支撑架1为线框结构为例,该第一固持结构95可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且靠近该第四端36设置,或者,可设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内部;该第二固持结构96可设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内部或者,可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且靠近该第四端36设置。也就是说,当第一固持结构95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且靠近第四端36设置时,第二固持结构96设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内部;当第一固持结构95设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内部时,第二固持结构96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且靠近第四端36设置。采用上述设计,通过第一固持结构95与第二固持结构96磁性连接,使得设备主体3与第二穿戴连接部8连接,由于第二穿戴连接部8与底部支撑架1的弯折杆件11连接,从而使得设备主体3通过第二穿戴连接部8与底部支撑架1连接,进而使得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并保持与底部支撑架1的固定。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一并参阅图1、图8及图9,该固持结构9为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该底部支撑架1上设有具有开口的第一空腔(未图示),该按键结构部分设于该第一空腔内。该按键结构包括弹开按键91以及第一弹性件92,该弹开按键91可相对该底部支撑架1滑动且部分位于该第一空腔内,该第一弹性件92设于该第一空腔内。具体地,弹开按键91包括第一按压部件911和设于第一按压部件911的第一扣合部912,该第一扣合部912的一端伸出底部支撑架1的外部,第一扣合部912用于与设备主体3扣合连接。第一弹性件92被设置成与第一按压部件911连接,第一弹性件92用于提供第一扣合部912扣合连接于设备主体3的作用力。

进一步地,该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对应第一扣合部911a设置有第二扣合部30(如图5所示),该第一按压部件911包括第一按压部911a以及第一挤压部911b,第一按压部911a位于底部支撑架1的外部,该第一挤压部911b位于该底部支撑架1内,该第一扣合部912设于该第一挤压部911b且自第一挤压部911b向底部支撑架1外延伸设置,以使该第一扣合部912能够与第二扣合部30扣合连接。第一弹性件92的一端可固接或抵接于第一空腔的内壁面,第一弹性件92的另一端可固接于第一挤压部911b。优选地,该第一弹性件92为弹簧。

更进一步地,该按键结构可为一个或者两个。优选地,该按键结构为两个,且相对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两侧,即第一扣合部912也为两个,同理地,该第二扣合部30也为两个。采用上述设计,当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时,设备主体3与底部支撑架1之间的受力更平衡,有利于加强设备主体3与底部支撑架1之间的作用力。

具体地,以底部支撑架1为线框结构为例,该按键结构设于第二穿戴部8,该第一按压部911a伸出该第二穿戴部8的侧面的外部,且第一扣合部912伸出该第二穿戴部8的上表面,第二扣合部30由于对应第一扣合部912设置,所以,第二扣合部30设于靠近设备主体3的第四端36的下表面33,从而使得当设备主体3转动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时,该第一扣合部912能够与第二扣合部30扣合连接,此时,设备主体3通过连接于第二穿戴部8上与底部支撑架1相对固定。

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的过程:当外力(例如用户按压该第一按压部911a的作用力)作用于第一按压部911a时,第一按压部911a施力于第一挤压部911b,以使第一挤压部911b能够挤压第一弹性件92,从而使得第一弹性件92被压缩,此时,将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后,撤去外力,第一弹性件92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朝向第一按压部911a的方向进行伸长,从而带动第一挤压部911b、第一按压部911a及第一扣合部912朝向底部支撑架1外部的方向进行滑动,直至第一扣合部912与第二扣合部30扣合连接,此时,第一弹性件92不再发生伸长,第一弹性件92、第一挤压部911b、第一按压部911a、第一扣合部912及第二扣合部30之间保持平衡且相对静止,从而使得该设备主体3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撑架1上。

作为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0,该固持结构9为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于设备主体3上。该按键结构包括锁止按键93以及第二弹性件(未图示),该设备主体3的侧表面37a设有具有开口的第二空腔(未图示),该按键结构可相对设备主体3滑动且部分设于第二空腔内,该第二弹性件设于第二空腔内。该锁止按键93可相对该底部支撑架1滑动且部分设于该第二空腔内。具体地,该锁止按键93包括第二按压部件931以及设于该第二按压部件931的第一卡合部932,该第一卡合部932用于与底部支撑架1卡合连接,以使该设备主体3能够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该第二弹性件被设置成与第二按压部件931连接,用于提供第一卡合部连接于底部支撑架1的作用力。优选地,该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该第二按压部件931包括第二按压部(未标示)和与第二按压部连接的第二挤压部(未标示),该第二按压部位于设备主体3的外部,该第一卡合部932设于第二按压部,该第二挤压部位于该设备主体3内。该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二空腔的内壁面固接或者抵接,该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挤压部固接。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得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受力较平衡,该按键结构可为两个,且对称设于该设备主体3的两侧表面37a上。

具体地,以底部支撑架1为线框结构为例,该第一卡合部932为设于该第二按压部上的卡槽,该底部支撑架1的弯折杆件11与第一卡合部932卡合连接,以实现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的目的。且该第一卡合部932与设备主体3的主壳体37上的固定槽可一体成型。

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的过程:当外力作用于第二按压部时,第二按压部施力于第二挤压部,以使第二挤压部压缩第二弹性件,从而使得第二弹性件带动第二按压部、第二挤压部及第一卡合部932朝向第二弹性件的方向滑动;当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且撤去外力时,第二弹性件在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发生伸长并带动第二按压部、第二挤压部及第一卡合部932朝向设备主体3外部的方向滑动,直至第一卡合部932与底部支撑架1卡合连接,第二弹性件停止伸长,该按键结构的各个部件及底部支撑架达到平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通过连接结构可相对底部支撑架发生转动并在不同的状态之间发生转换,例如:设备主体可从倾斜于底部支撑架的状态转换成叠设于底部支撑架的状态。同时,当设备主体叠设于底部支撑架上时,可通过固持结构将设备主体牢牢地固定在底部支撑架上,以使底部支撑架与设备主体能够一直保持在该状态下,从而防止用户佩戴智能穿戴设备做运动时带动设备主体相对底部支撑架发生转动,从而避免了设备主体与底部支撑架发生碰撞的问题,有利于延长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寿命,且提高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舒适度。

此外,该智能穿戴设备采用线框结构的底部支撑架,有利于节省材料、减轻设备重量且提高散热效率。同时,线框结构的底部支撑架可与多种类型的固持结构(磁吸结构、按键结构)进行配合,以使设备主体能够牢牢地固定于底部支撑架上。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底部支撑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底部支撑架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及图12,该底部支撑架1为板状结构,即将整块板状结构作为底部支撑架,所以,当设备主体3叠设于板状结构的底部支撑架1上时,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与底部支撑架1的上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此时,该底部支撑架1具有更强的承载能力。其中,该板状结构可为平板结构。

为了提高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上时的贴合度,该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设有凹陷部33a以及位于凹陷部33a两侧的平面部33b,凹陷部33a可由在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上开设凹槽而形成,且该凹陷部33a的宽度与底部支撑架1的宽度相匹配,以使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时,底部支撑架1能位于凹陷部33a内,从而使得底部支撑架1隐藏在设备主体3的下表面33,进而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的外观效果更佳且整体结构更紧凑。

在本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9包括磁吸结构、按键结构,且该按键结构可设于底部支撑架1或者设备主体3。其中,该固持结构9可仅包括磁吸结构或者按键结构,也可均包括磁吸结构以及按键结构。当固持结构9既包括磁吸结构又包括按键结构时,加强了设备主体3与底部支撑架1之间的固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1,该固持结构9为如实施例一所述的磁吸结构,该第一固持结构95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或者设于底部支撑架1内部,该第二固持结构96设于底部支撑架1内部或者设备主体3内部。具体地,当第一固持结构95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时,该第二固持结构96设于底部支撑架1内部;当第二固持结构96设于设备主体3内部时,该第一固持结构95设于底部支撑架1内部。

进一步地,设于设备主体3的第一固持结构95或者第二固持结构96可靠近凹陷部33a的下表面33设置,从而使得当设备主体3叠设于底部支撑架1上时,设备主体3的凹陷部33a与底部支撑架1刚好贴合,并通过贴合处的第一固持结构95与第二固持结构96的磁性连接而使得设备主体3能够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2,该固持结构9为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于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该按键结构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弹开按键91以及第一弹性件92,该第二扣合部30设于靠近设备主体3的第四端36的下表面33,以使弹开按键91的第一扣合部912能够与第二扣合部30扣合连接,从而使得该设备主体3的第四端36与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连接。

具体地,该第二扣合部30可通过胶粘或者螺丝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平面部33b上,当设备主体3的主壳体37为塑胶材料时,第二扣合部30还可在注塑成型时与设备主体3的主壳体37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的底部支撑架采用板状结构,底部支撑架的上表面与设备主体的下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该底部支撑架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且在该设备主体的下表面设有凹陷部,使得当设备主体叠设于底部支撑架上时,底部支撑架可位于凹陷部内,从而使得设备主体的下表面与底部支撑架的上表面可紧密贴合,且有助于底部支撑架隐藏在设备主体,进而使得该智能穿戴设备的整体结构较紧凑。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底部支撑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底部支撑架的结构不同。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该底部支撑架1为板状结构,该板状结构包括支撑板12以及两相对设置的固持板13,且两固持板13分别与支撑板12的两侧连接并围合形成一个容置设备主体3的空间。该支撑板12的另外两侧分别形成底部支撑架1的第一端10a以及底部支撑架1的第二端10b。

在本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9为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设于设备主体3上,该按键结构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弹开按键93以及第二弹性件,且该弹开按键93的第一卡合部932为设于该第二按压部上的卡槽,且设备主体3的侧表面37a上设有凹槽37b,该凹槽37b与第一卡合部932形成固定槽,以使该固持板13卡合连接于该固定槽内。

具体地,当设备主体3相对底部支撑架1处于第二状态时(即,设备主体3处于倾斜或者垂直底部支撑架1的状态),该第一卡合部932的槽底面高于该凹槽的槽底面设置。当按压第二按压部件931时,可通过压缩第二弹性件带动第一卡合部932朝向设备主体3的内部滑动,从而使得该第一卡合部932的槽底面齐平或者低于该凹槽的槽底面,此时将设备主体3转动置于该空间内并撤去按压第二按压部件931的力,第二弹性件朝向设备主体3外的方向发生伸长并带动第一卡合部932同向发生滑动,直至第一卡合部932与固持板13卡合连接,第二按压部件931、第二弹性件、第一卡合部932及固持板13之间的受力达到平衡,从而使得设备主体3固定于底部支撑架1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该智能穿戴设备的底部支撑架采用围合结构,使得设备主体可转动置于围合结构形成的空间内,通过支撑板承载设备主体并通过固持板与设备主体卡合连接,有利于提高底部支撑架对设备主体的承载能力。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一种具有翻转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