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阻 电路 故障 用于 检测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阻测值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电子元器件的故障模拟检测过程中,主要是对电阻的阻值进行测量,测试人员需要对每个被测试电阻进行逐一测量,将测得的电阻阻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进而判断该被测试电阻是否存在故障。但在该模拟训练中,为了方便考核,每个测试人员的被测试电阻都采用统一标准,即被测试电阻的阻值相同,故障电阻的位置也相同,这样会造成测试人员存在偷懒现象,直接利用其他测试人员的测试结果作为自己的测试结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需要针对被测试电阻的设置提出改进,对被测试电阻造成干扰,使得每个测试人员所考核的内容并不一致,以此来提高考核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解决现有技术中电阻故障检测较为单一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电连接的电阻故障设置电路,所述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
5.优选的,所述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作为第一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作为第一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一被检测电阻;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一控制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一限流电阻后接入单片机的第一故障设置输出端。
6.优选的,所述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作为第二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悬空,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二被检测电阻的第一端,第二被检测电阻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二控制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二限流电阻后接入单片机的第二故障设置输出端。
7.优选的,所述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三继电器,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作为第三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一触点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三被检测电阻的第一端,第三被检测电阻的第二端作为第三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电连接故障设置电阻后接入至第三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三控制三极管的
集电极,所述第三控制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三限流电阻后接入单片机的第三故障设置输出端。
8.优选的,所述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均设置有多个。
9.优选的,每个所述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以及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第一检测端均与公共检测端电连接,由该公共检测端作为所有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
10.优选的,所述单片机还连接通过显示屏接口连接触控显示屏。
11.优选的,所述单片机还通过jtag接口连接上位机。
12.优选的,还包括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芯片ams1117,芯片ams1117的输入端接入所述第一直流电源,输出端输出向单片机供电的第二直流电源。
13.优选的,第二直流电源还电连接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一电阻后接地。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电连接的电阻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短路,通过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断路,通过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切换至故障设置电阻;这三种方式能够对被检测电阻设置故障,使得检测人员的结果并不统一,以此来提高考核标准和难度。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电源电路;
1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单片机。
1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
1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
1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
20.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显示屏接口;
21.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中的jtag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3.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
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电连接的电阻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
25.如图1所示,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包括芯片ams1117,芯片ams1117的输入端int接入第一直流电源 5v,输出端out输出向单片机供电的第二直流电源 3.3v。芯片ams1117的输入端int还分别电连接电容c5、电容c6后接地;芯片ams1117的输出端out分别电连接电容c3、电容c4后接地。
26.优选的,第二直流电源3.3v还电连接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一电阻r1后接地。发光发二极管d3是否发光能够表示第二直流电源3.3v是否存在。
27.如图2所示,单片机为芯片stm32f103vbt6,其电源端电连接第二直流电源 3.3v。
28.如图3所示,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用于将第一被检测电阻短路的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k1,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作为第一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第一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图3中的触点10)作为第一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一被检测电阻。
29.在图3中,第一被检测电阻未示出,表明第一被检测电阻是断路状态或者第一被检测电阻不存在。因此,正常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一被检测电阻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一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图3中的触点10),第一被检测电阻的阻值显示为无穷大。
30.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 5v,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一控制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一控制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一限流电阻r31后接入图2中单片机的第一故障设置输出端pd5。当单片机的第一故障设置输出端pd5输出高电平时,第一控制三极管q1导通,第一继电器k1的线圈得电吸引开关,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和第二触点(图3中的触点10)接触,从而将第一被检测电阻短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一被检测电阻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一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一继电器k1的第二触点(图3中的触点10),第一被检测电阻的阻值显示为零。
31.如图4所示,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用于将第二被检测电阻r3断路的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k2,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图4中的触点5)作为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一检测端,第二继电器k2的第二触点(图4中的触点10)悬空,第二继电器k1的第一触点(图4中的触点5)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一端,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二端作为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二检测端。
32.在图4中,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阻值为0.33欧姆。因此,正常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图4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二端,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阻值显示为0.33欧姆。
33.第二继电器k3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 5v,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二控
制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二控制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二限流电阻r32后接入图2中单片机的第二故障设置输出端pd10。
34.当单片机的第二故障设置输出端pd10输出高电平时,第二控制三极管q2导通,第二继电器k2的线圈得电吸引开关,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图4中的触点5)和第二触点(图4中的触点10)接触,从而将第二被检测电阻r3断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二继电器k2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第二端,第二被检测电阻r3的阻值显示为无穷大,表明第二被检测电阻r3不存在。
35.如图5所示,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用于将第三被检测电阻r8切换至故障设置电阻r7的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第三继电器k3,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触点(图5中的触点5)作为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一检测端,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触点(图5中的触点5)还通过开关电连接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一端,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二端作为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二检测端,第三继电器k3的第二触点电连接故障设置电阻r7后接入至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二检测端。
36.在图5中,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阻值为3.3欧姆。因此,正常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触点(图5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二端,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阻值显示为3.3欧姆。
37.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的正极电连接第一直流电源 5v,线圈的负极电连接第三控制三极管q3的集电极,第三控制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基极电连接第三限流电阻r33后接入图2单片机的第三故障设置输出端pd0。
38.当单片机的第三故障设置输出端pd0输出高电平时,第三控制三极管q3导通,第三继电器k3的线圈得电吸引开关,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触点(图5中的触点5)和第二触点(图5中的触点10)接触,从而将第三被检测电阻r8切换至故障设置电阻r7,故障设置电阻r7的阻值为1千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测验人员通过测阻值仪器检测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阻值时,即测阻值仪器的一端接触第三继电器k3的第一触点(图3中的触点5),另一端接触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第二端,第三被检测电阻r8的阻值显示为1千欧(实际测量的是故障设置电阻r7的阻值)。
39.以上三个实施例表明测验人员在检测电阻的阻值时,可以选择设置障碍来干扰测量的结果,将被检测电阻短路或断路抑或是切换至故障设置电阻。使得每个测量人员在测量同一个被检测电阻或同一种被检测电阻时,测得电阻值并不完全相同,即有的测量结果时是相同或相似的,而有的则相差较大,这样的结果是由于监考人员通过控制故障设置电路设置障碍导致的,通过该方式可以防止测验人员之间相互抄袭,增加测验人员的认真度。
40.优选的,上述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均设置有多个。电阻检测故障设置电路可以根据上述三种方式任意组合进行使用。
41.优选的,每个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以及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中的第一检测端均与公共检测端com电连接,由该公共检测端com作为所有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公共检测端com的设置能够将测阻值仪器的一端直接固定,即连接
了所有被检测电阻的第一检测端,仅需要用测阻值仪器的另一端直接测量被检测电阻的第二检测端即可;而不需要每次测量一个被检测电阻时,都需要接触被检测电阻的两个检测端,通过该方式能够节省检测的时间、提高检测效率。
42.优选的,如图6所示。单片机还连接通过显示屏接口p3连接触控显示屏,通过触控显示屏能够控制故障设置电路的设置,包括是否设置、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数量。
43.具体的,显示屏接口p3的第一引脚至第四引脚对应电连接至图2中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c6~输入输出端pc9;显示屏接口p3的第五引脚电连接图2中单片机的复位引脚nrst;显示屏接口p3的第六引脚至第二十一引脚对应电连接图2中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b0~输入输出端pb15;显示屏接口p3的第二十二引脚、第二十四引脚至第二十八引脚接地,其中第二十三引脚、第二十四引脚、第二十五引脚还电连接第二直流电源 3.3v;显示屏接口p3的第二十三引脚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c10;显示屏接口p3的第二十九引脚和第三十引脚对应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c2~pc3;显示屏接口p3的第三十一引脚和第三十二引脚对应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c1和输入输出端pc12;显示屏接口p3的第三十三引脚和第三十四引脚对应电连接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pc9和输入输出端pc0。
44.如图7所示,单片机还通过jtag接口连接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能够监控该故障设置电路,并保存记录。jtag接口的第一引脚接地,第二引脚至第四引脚对应连接单片机的复位引脚nrst、输入输出端pa13和输入输出端pa14,第五引脚电连接第二直流电源 3.3v。
45.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阻检测的故障设置电路,包括单片机以及与单片机电连接的电阻故障设置电路,电阻故障设置电路包括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和/或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电阻短路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短路,通过电阻断路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断路,通过电阻阻值变化故障设置电路将被检测电阻切换至故障设置电阻;这三种方式能够对被检测电阻设置故障,使得检测人员的结果并不统一,以此来提高考核标准和难度。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