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冷器的高效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2: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高效 散热 结构 中冷器


1.本发明属于中冷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冷器的高效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增压器的车才能看到。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通过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
3.现有一种高效散热的中冷器,包括左气室、右气室及芯体总成,左气室设置于芯体总成左侧,芯体总成由主板、散热管、散热带及扰流带构成,散热管和散热带相互间隔层叠连接,散热管穿过两侧的主板,扰流带设置在散热管内部,扰流带横向呈弓形结构,纵向呈波浪形结构。
4.上述装置只是通过一个中冷器来进行冷却,进而冷却的效果较差,同时中冷器自身温度较高,且无法对中冷器自身降温,使得中冷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冷器的高效散热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中冷器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6.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冷器的高效散热结构,包括:可拆卸安装的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连接成一个整体;散热装置,由散热装置和冷却装置组成,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的散热;其中,散热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进行直接散热;冷却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中冷器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中冷器相对设置,用于降低所述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
7.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能够有效提高对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同时在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之间设置散热装置和冷却装置,有效提高了第一中冷器和第二中冷器的冷却效果,且实现了循环冷却的作用。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散热翅片和第二散热翅片的连接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支撑组件的结构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装置的结构图。
9.附图中:01

第一中冷器、02

第二中冷器、03

连接组件、04

散热装置、05

冷却箱、06

冷却装置、07

支撑组件、08

分隔板、11

上气室、12

第一进风口、13

第一出风口、14

第一散热管、15

第一插板、21

下气室、22

第二进风口、23

第二出风口、24

第二散热管、25

第二插板、31

第一连通管、32

第二连通管、33

铰接座、34

连杆、35

滑块、36

固定座、37

螺纹杆、41

上散热板、42

角码、43

第一散热翅片、44

下散热板、45

第二散热翅片、46

插腔、47

夹板、51

架体、52

第一存水室、53

通风室、54

第二存水室、55

设备室、61

进风管、62

第一冷却管、63

第一导管、64

第二导管、65

第三导管、66

第二冷却管、67

第四导管、68

第一分流器、69

第二分流器、610

出风管、611

第一通孔、612

第二通孔、613

转轴、614

扇叶、615

同步带、616

电机、71

底板、72

滑移槽、73

连接块、74

第一梯形块、75

第二梯形块、76

插杆、77

第一弹簧、78

弧形垫片、79

折边、710

插钉、711

连接套管、712

固定杆、713

滑块、714

伸缩杆、715

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1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12.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冷器的高效散热结构的结构图,包括:可拆卸安装的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之间通过连接组件03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接成一个整体;散热装置,由散热装置04和冷却装置06组成,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散热;其中,散热装置04,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进行直接散热;冷却装置06,安装在所述第二中冷器02一侧,且与所述第一中冷器01相对设置,用于降低所述散热装置04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
1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能够提高对发动机的冷却效率,传统只设置有单独的第一中冷器01或第二中冷器02,会使得散热的效果较差,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且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有效连接在一起,提高了散热效果和散热效率,非常简单;此外,通过设置连接组件03能够将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接在一起,此时方便两者的工作,而通过连接组件03也可使得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方便进行安装和拆卸,非常简单;通过散热装置04能够起到对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进行散热,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在对发动机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时,本身的温度会升高,若不对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散热,会使得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散热效果越来越差,而通过散热装置04能够起到对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高效散热;通过设置冷却装置06对散热装置04进行散热,此时会降低散热装置04的温度,提高了散热装置04的散热效果。
14.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通过连接组件03将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安装在
一起,再将散热装置04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上,最后再安装冷却装置06;在使用过程中,发动机热量进入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中,通过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对发动机的热量进行吸收,然后通过散热装置04吸收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上的热量,再通过冷却装置06对散热装置04进行冷却。
1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冷器01包括上气室11、第一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和第一散热管14,第一进风口12和第一出风口13分别与所述上气室11连通,第一散热管14安装在所述上气室11上,发动机热量通过第一进风口12进入到上气室11中,通过第一散热管14进行换热,最后从第一出风口13排出,非常简单;所述第二中冷器02与第一中冷器01的结构相似,包括下气室21、第二进风口22、第二出风口23和第二散热管24,其中所述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与所述下气室21连通,第二散热管24设置在所述下气室21上,也方便热量的吸收。
16.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03包括: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接,用于将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成一个整体;调节部,通过调节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相对位置来控制散热效果。
1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接组件03能够将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成一个整体,且方便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连通,使得热量进入到第一中冷器01后,又可进入到第二中冷器02中,此时能够通过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进行散热,非常简单;通过连接部能够连接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而通过调节部能够调节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相对位置,具有非常好的调节能力。
1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与第一中冷器01连通的第一连通管31,第一连通管3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与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对应,且第一连通管31通过第二连通管32与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连通,进而将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连通,热量通过第一进风口12进入到上气室11中,再通过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连通管32进入到第二进风口22中,通过下气室21内的第二散热管24进行散热,最后通过第二出风口23返回上气室11中,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3排出,非常简单;此外,所述连接部还可以是伸缩软管,具有非常好的连接作用。
1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包括设置在第一连通管31上的铰接座33,铰接座33与连杆34的一端铰接,连杆34的另一端与滑块35铰接,滑块35与转动设置在固定座36上的螺纹杆37螺纹连接,当螺纹杆37旋转时能够带动滑块35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通过连杆34既能够进行支撑,又方便进行高度调节,非常简单;此外,所述调节部还可以是设置在下气室21上的电动伸缩杆,同样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组件03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结构实现:所述连接组件03包括设置在上气室11上的伸缩软管,通过伸缩软管与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连通,伸缩软管与设置在下气室21上的电动伸缩杆进行连接,当电动伸缩杆工作时能够带动第一中冷器01移动,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
21.如图1、2和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散热装置04包括支撑部和散热部,
支撑部,安装在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上,用于固定所述散热部;散热部,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的散热。
2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散热装置04起到非常好的散热作用,能够与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进行热交换,进而吸收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上的热量,非常简单。
2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固定在上气室11上的上散热板41,上散热板41通过角码42与上气室11连接,进而将上散热板41稳定地安装在上气室11上,同时所述支撑部还包括下散热板44,下散热板44的两端与夹板47固定连接,夹板47与设置在下气室21上的第二插板25连接,进而将下散热板44稳定地安装在下气室21上,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方便进行安装和拆卸。
2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部包括固定在上散热板41上的第一散热翅片43和固定在下散热板44上的第二散热翅片45,第一散热翅片43与第二散热翅片45错开设置,同时相邻两个第二散热翅片45之间设有插腔46,第一散热翅片43插设在在插腔46中,且第一散热翅片43与第二散热翅片45的表面进行接触,进而具有非常好的散热作用,同时在第一中冷器01移动时,第一散热翅片43能够在插腔46内进行滑动,从而不会影响到第一中冷器01的移动,非常简单。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04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结构实现:所述散热装置04包括固定在上气室11上的第一散热管和固定在下气室21上的第二散热管,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滑动连接,通过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起到散热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到第一中冷器01的移动。
26.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06包括冷却箱05和回流散热组件;其中,冷却箱05,安装在所述第二中冷器02一侧,用于支撑所述回流散热组件;回流散热组件,由进气件、流通件和回流件组成;所述流通件贯穿所述冷却箱05、第二中冷器02和第一中冷器01与所述回流件连通,用于对所述散热部循环冷却。
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冷却装置06能够起到对散热装置04的冷却作用,进而提高了散热装置04的散热效果,通过回流散热组件能够进行循环冷却,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效果。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箱05内部固定有两个架体51和一个横板,进而将冷却箱05内部空间分隔为第一存水室52、通风室53、第二存水室54和设备室55,方便进行后续的回流散热。
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件包括进风管61,进风管61与流通件中的第一冷却管62的一端连通,第一冷却管62的另一端贯穿冷却箱05和下气室21与第一导管63连通,第一导管63贯穿第二散热翅片45、第一散热翅片43和上气室11与第二导管64连通,第二导管64贯穿设置在上气室11上的第一插板15且设置在第一散热管14一侧;此外,所述第二导管64还与回流件中的第三导管65的一端连通,第三导管65的另一端贯穿上气室11、下气室21和冷却箱05与设置在第二存水室54内的第二冷却管66连通,第二冷却管66与设置在通风室53内的第四导管67连通,第四导管67与设置在第一冷却管62上的第一分流器68连通,且第一分流器68上设有单向阀,在使用过程中,冷源通过进风管61进入到第一冷却管62中,然后依次
进入到第一导管63、第二导管64、第三导管65、第二冷却管66和第四导管67,最后回流到第一冷却管62中,具有非常好的散热效果;此外,所述第四导管67上还设有第二分流器69,第二分流器69通过出风管610与设置在冷却箱05上的第一通孔611连通,进而能够对下气室21的一侧进行冷却,进而提高了冷却效果,非常简单;此外,所述第一导管63和第二导管64上设有圆孔,进而方便冷风进入到外侧,方便对第一散热翅片43和第二散热翅片45进行冷却。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06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结构实现:所述冷却装置06包括贯穿第一散热翅片43和第二散热翅片45的水冷管,水冷管的两端分别与冷源箱和收集箱流通,收集箱与水冷箱之间通过回流管流通,且回流管上设有止回阀,使得冷源能够在水冷管和回流管之间流通,提高对第一散热翅片43和第二散热翅片45的冷却效果。
31.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冷却装置06还包括辅助风冷组件;其中辅助风冷组件,安装在所述冷却箱05内,用于对所述回流件冷却。
32.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辅助风冷组件能够提高冷却的效果,能够对第四导管67内的冷源进行降温,降低出风管610排出气体的温度,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所述辅助风冷组件安装在所述设备室55内。
33.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辅助风冷组件包括:扇叶614,转动设置在所述冷却箱05内;电机616,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05内,用于驱动所述扇叶614转动。
3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扇叶614的旋转能够对第四导管67进行冷却降温;而通过电机616能够驱动扇叶614进行旋转,具有非常好的驱动作用。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扇叶614固定在转轴613上,转轴613转动设置在设备室55内,当转轴613旋转时能够带动扇叶614也进行旋转,转轴613通过同步带615与电机61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当电机616工作时能够带动转轴613进行旋转,非常简单;此外,所述横板上设有用于风通过的第二通孔612,方便对第四导管67进行冷却,非常简单。
36.如图1和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还包括:支撑组件07,安装在所述冷却箱05一侧,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箱05。
3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组件07起到对冷却箱05的支撑装置,既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又方便进行缓冲,非常简单。
38.如图1和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支撑组件07包括支撑部和缓冲部;其中,支撑部,安装在所述冷却箱05一侧;缓冲部,安装在所述支撑部上,连接所述冷却箱05与支撑部,用于所述第一中冷器01和第二中冷器02工作时进行缓冲。
3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部起到对冷却箱05的支撑作用,通过缓冲部对冷却箱05进行缓冲,进而提高了整体的功能性和稳定性,非常简单。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包括底板71,底板71上设有连接块73,连接块73与设置在冷却箱05上的滑移槽72滑动连接,既能够进行支撑,又方便后续的缓冲;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固定在冷却箱05上的第二梯形块75和滑动设置在底板71上的第一梯形块74,第二梯形块75和第一梯形块74配合使用,第一梯形块74与固定在底板71上的插杆76滑动连接,插杆76
外套设有第一弹簧77,进而实现第一梯形块74在水平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具有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4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包括设置在底板71上的弧形垫片78,弧形垫片78的两端固定有折边79,折边79通过插钉710固定在底板71上,使得弧形垫片78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此外,所述插钉710上固定有连接套管711,连接套管7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套管711之间通过固定杆712连接,固定杆712上固定有滑块713,滑块713上通过伸缩杆714与弧形垫片78连接,且弧形垫片78外套设有第二弹簧715,进而具有非常好的缓冲和支撑作用;此外,所述缓冲部还可以是缓冲垫片,也能够进行支撑和缓冲。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07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结构实现:所述支撑组件07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支撑腔,所述冷却箱05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支撑腔内,支撑腔内设有海绵垫片,使得整体同样具有支撑和缓冲的作用。
43.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还包括:分隔板08,安装在所述第二中冷器02与冷却箱05之间,用于分隔所述第二中冷器02和冷却箱05。
4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隔板08能够将第二中冷器02和冷却箱05进行分隔,既方便第二中冷器02与冷却箱05的安拆,又方便对第二中冷器02的一端进行冷却,具有更好的冷却效果。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