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及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09: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具 隔热 装置 注塑模具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热流道是通过加热的办法来保证流道和浇口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热流道系统一般由热嘴、分流板等几部分组成,由于在流道附近或中心设有加热棒和加热圈,从注塑机喷嘴出口到浇口的整个流道都处于高温状态,使流道中的塑料保持熔融状态,但热嘴较高的温度,使得热量传导到模板上会导致模板产生热胀,从而影响模具的精度,导致生产的产品无法使用,影响产品的质量及合格率。
3.由于热嘴形式直接决定热流道系统选用和模具的制造,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热流道系统只是在热嘴的头部套设有一隔热套,然而单纯使用隔热套并不能减少热嘴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板上,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减少热嘴热量传导至模板上的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及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及注塑模具,能够减少热嘴上的热量传导至模具上,以减少模具因热胀导致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从而提高模具的精密性。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包括隔热套和循环冷却系统,所述隔热套固定于模具内,套设于所述热嘴外周,所述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导流管和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于所述隔热套内,通过导流管与外部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
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模具固定连接的压板,所述隔热套上设有凸环,所述压板压接于所述凸环上以实现隔热套与模具的固连。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板通过螺钉与所述模具固连。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的口径沿热嘴注塑流向逐渐增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的末端设有一倾斜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套与模具的衔接处设有防止导流管漏液的密封圈。
12.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所述的模具热嘴隔热装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嘴为内部布设有加热丝的流道结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包括隔热套和循环冷却系统,所述隔热套固定于模具内,套设于所述热嘴外周,所述循环冷却系统包括导流管和冷却管,所述冷却管设于所述隔热套内,通过导流管与外部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本实用新型通过向导流管及冷却管内注入冷却水,使得冷却水能够带走热嘴上的热量,避免将热嘴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具上,从而能够减少模具因热胀导致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提高模具的精密
性。
16.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所述冷却管的口径沿热嘴注塑流向逐渐增大,且冷却管的末端设置倾斜部,能够使冷却管利用倾斜部与冷却管开口端的间距差形成隔热套内部的阻力差,从而使冷水能够在冷却管中自动循环。
1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所述的模具热嘴隔热装置,所述热嘴为内部布设有加热丝的流道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通过在热嘴外侧设置隔热套和循环冷却系统,能够带走热嘴上的热量,避免将热嘴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具上,从而能够减少模具因热胀导致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剖视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1中a处放大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具热嘴隔热装置的隔热套及循环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模具;11、气缸板;12、分流板;13、母模板;14、热流道系统;2、热嘴;3、隔热套;4、循环冷却系统;41、导流管;42、冷却管;5、压板;6、凸环;7、螺钉;8、密封圈;9、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实施例一: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含模具热嘴的隔热装置,参见图1~图4,包括隔热套3和循环冷却系统4,所述隔热套3固定于模具1内,所述模具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布设的气缸板11、分流板12和母模板13,所述分流板12上设有热流道系统14,所述热流道系统14用于加热热嘴2。所述隔热套3的高度低于热嘴2的高度,以增大冷却水与热嘴2进行热交换的面积,同
时,使得隔热套3不妨碍热嘴2进行正常工作,所述隔热套3套设于所述热嘴2的外周。其中,所述循环冷却系统4包括导流管41和冷却管42,所述冷却管42设置于所述隔热套3内,所述冷却管42通过导流管41与外部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所述导流管41包括进水导流管和出水导流管,所述进水导流管与出水导流管分别布设于热嘴2的两侧。
28.当需要对热嘴2进行冷却降温时,只需要在进水导流管处注入冷却水即可,相应地,流入进水导流管的冷却水经冷却管42流向出水导流管,能够带走热嘴2产生的热量。也就是说,当冷却水注入到冷却管42中后,冷却水将热嘴2整体包围住,然后冷却水经出水导流管将带有热度的冷却水排入外部冷却液循环系统中,使得热嘴2降温效果明显,避免将热嘴2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具1上,从而能够减少模具1因热胀导致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提高模具1的精密性。
29.优选地,所述冷却管42的口径沿热嘴2注塑流向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所述冷却管42的上口径小于冷却管42的下口径,此外,所述冷却管42的末端设有一倾斜部,冷却管42能够利用倾斜部与冷却管42开口端的间距差形成隔热套3内部的阻力差,以使得冷却管42内的上部阻力大于冷却管42的下部阻力,从而使得冷却水能够在冷却管42内自动循环流动,以带走热嘴2上的热量,避免将热嘴2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具1上,从而能够减少模具1热胀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提高模具1的使用寿命。然而,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却管42的形状并不局限此,例如,所述冷却管42的上下口径大小可以保持一致,所述冷却管42的上口径大小也可以大于冷却管42的下口径大小,只要能够实现冷却水在冷却管42中循环,带走热嘴2上产生的热量即可。
30.为了将隔热套3稳固的固接到模具1上,所述模具1热嘴2隔热装置还包括与模具1固定连接的压板5,所述隔热套3上设有凸环6,所述凸环6的大小可根据隔热套3的大小进行布设,所述压板5压接于所述凸环6上,所述压板5通过螺钉7将凸环6与所述模具1固定连接,以实现隔热套3与模具1的固定连接。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隔热套3固定连接到所述模具1上,例如,采用粘合胶将隔热套3粘贴到模具1上。为了防止导流管41漏液,所述隔热套3与模具1的衔接处还设有密封圈8,所述密封圈8的大小及厚度,可以根据导流管41的大小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密封圈8为耐高温密封圈8,所述密封圈8的最低耐热温度为250℃。
31.实施例二: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1,参见图1、图2,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模具热嘴隔热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热嘴2为内部布设有加热丝的流道结构,具体地,所述热嘴2内部布满加热丝,当热流道系统14对热嘴2进行加热处理时,热嘴2能够快速升温,经加热后的热嘴2能够将塑胶颗料熔化,使得融化后的塑胶液体能够通过热嘴2底部流至母模仁中,最终制得产品9。
33.当热嘴2温度过高时,热嘴2的热量容易传导到模具1上,造成模具1产生热胀,进而使得模具1热胀开裂,制得的产品9也容易出现脱模困难等现象。因此,对于需用到热流道系统14的模具1,为减少热嘴2上的热量传导到模具1上,影响模具1的精密性。
34.本实用新型将隔热套3套在热嘴2的外周,通过在热嘴2外侧设置隔热套3和循环冷却系统4,能够带走热嘴2上的热量,同时,用与母模板13固定连接的压板5将隔热套3的凸环6压住,相应地,采用螺钉7将隔热套3的压板5固定在分流板12上,即将与母模板13固定连接
的压板5,通过螺钉7将凸环6与所述模具1固定连接,以实现隔热套3与模具1的固定连接。通过在分流板12上设计能够进出水的导流管41,将冷却水注入到隔热套3内的冷却管42中,使冷却水能够在冷却管42内循环流动,带走热嘴2上的热量,避免将热嘴2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模具1上,从而能够减少模具1因热胀导致开裂及脱模困难的现象,提高模具1的使用寿命。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