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船用机舱天窗的制作方法

2021-07-06 20:0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机舱 天窗 通风 船用 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用机舱天窗。


背景技术:

2.天窗是机舱的通风设备,现有的机舱天窗的上框架和下框架均是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的,如申请号为200920097531.1,名称为“机舱天窗”公开的专利文件公开的内容,这种结构的机舱天窗在闭合的时候上框架和下框架是先在一端接触然后另一端再接触,这样使得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密封垫同一高度的不同位置受力有间隔时间进而容易使得密封不严密,尤其是使用一段时间后密封效果容易变差,不能满足船用机舱对天窗的密封性能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机舱天窗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船用机舱天窗,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所述下框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通风口,所述上框架的中间位置安装有透光板,所述通风口向上延伸形成凸环,所述上框架在所述透光板的下方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能够套在所述凸环上;所述凸环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平滑过渡;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凹陷部,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凹陷部,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凹陷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凸出部;所述下框架上在所述密封圈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上框架连接。
6.优选的,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三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出部形状相匹配的空腔,所述空腔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经所述第二凹陷部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经所述第三凹陷部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孔经所述第三凸出部与外部连通;所述上框架内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所述下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通过可收缩的连接管道(20)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通道未与所述连接管道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通风口内并且连接有延长管道。
7.优选的,所述连接管道为波纹管。
8.优选的,所述上框架对应所述升降装置和连接管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下框架对应所述升降装置和连接管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
9.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陷部设置为弧形,第三凸出部的底端设置为平缓的使得第三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结合时底部有一定空隙。
10.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为电动推杆。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用机舱天窗具有以下优点:
12.1、通过周向设置的同步运动的升降装置升降带动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分离和闭合,相对于上框架和下框架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方式,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时,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密封圈同一高度的不同位置能够同时受力,使得密封更严密,更能够满足船用机舱对天窗的密封性能的要求;
13.2、通过将密封圈顶端设置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和第一凹陷出部,并将上框架对应设置第二凹陷部、第三凹陷部和第三凸出部,使得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时,密封圈外边缘位置与上框架挤压接触形成第一密封防线、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凹陷部挤压接触形成第二密封防线、第一凹陷部和第三凸出部挤压接触形成第三密封防线、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凹陷部挤压接触形成第四密封防线,这样四道密封防线形成对透光孔和凸环的密封,大大提高了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密封性能,更能够满足船用机舱对天窗的密封性能的要求。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船用机舱天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16.图3为一种上框架和密封圈的配合状态图;
17.图中附图标记;上框架1、下框架2、通风口3、透光板4、凸环5、透光孔6、密封圈7、第一凸出部8、第二凸出部9、第一凹陷部10、第二凹陷部11、第三凹陷部12、第三凸出部13、空腔14、第一连通孔15、第二连通孔16、第三连通孔17、第一连通通道18、第二连通通道19、连接管道20、延长管道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升降装置24。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船用机舱天窗,参见图1和图2,包括上框架1和下框架2,所述下框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通风口3,所述上框架的中间位置安装有透光板4,透光板可以使用现有的钢化玻璃板、亚克力板等,所述通风口向上延伸形成凸环5,所述上框架在所述透光板的下方设置有透光孔6,所述透光孔能够套在所述凸环上,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的状态下,透光孔正好将凸环套住;所述凸环上套设有密封圈7,密封圈可以使用现有的橡胶或硅胶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凸出部8和第二凸出部9,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之间形成第一凹陷部10,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一凹陷部平滑过渡,其中第一凸出部靠近通风口;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凹陷部 11,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凹陷部12,所述上框架上
对应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位置设置有与第一凹陷部大小和形状相匹配的第三凸出部13,第二凹陷部、第三凹陷部和第三凸出部平滑过渡,其中,第二凹陷部靠近透光孔;所述下框架上在所述密封圈上周向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升降装置24,一般的升降装置的数量在2

4个,使用时升降装置设置为同步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上框架连接,连接位置位于第三凹陷部的外侧,其中,升降装置可以使用电动推杆,电动气缸等电动升降装置。
20.上述结构的船用机舱天窗具有以下优点:
21.1、通过周向设置的同步运动的升降装置升降带动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分离和闭合,相对于上框架和下框架通过铰接的方式连接方式,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时,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密封圈同一高度的不同位置能够同时受力,使得密封更严密,更能够满足船用机舱对天窗的密封性能的要求;
22.2、通过将密封圈顶端设置第一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和第一凹陷出部,并将上框架对应设置第二凹陷部、第三凹陷部和第三凸出部,使得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时,密封圈外边缘位置与上框架挤压接触形成第一密封防线、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凹陷部挤压接触形成第二密封防线、第一凹陷部和第三凸出部挤压接触形成第三密封防线、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凹陷部挤压接触形成第四密封防线,这样四道密封防线形成对透光孔和凸环的密封,大大提高了上框架和下框架之间的密封性能,更能够满足船用机舱对天窗的密封性能的要求。
23.为了进一步提高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密封性能,申请人还做了如下设计:所述上框架上对应所述第三凸出部的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凸出部形状相匹配的空腔14,所述空腔上设置有第一连通孔15、第二连通孔16和第三连通孔17,所述第一连通孔经所述第二凹陷部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经所述第三凹陷部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孔经所述第三凸出部与外部连通;所述上框架内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8,所述下框架内设置有第二连通通道19,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和所述第二连通通道通过可收缩的连接管道20连接,所述第二连通通道未与所述连接管道连接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通风口内并且连接有延长管道21,其中,连接管道可以使用波纹管,为了便于在收缩后升降装置和连通管有容纳空间,以防止其影响上框架和下框架的密封结合,所述上框架对应所述升降装置和连接管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槽22,所述下框架对应所述升降装置和连接管道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凹槽23,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这样在连通管和升降装置收缩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形成其容纳空间。
24.上述的优选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25.1、在上框架和密封圈接触时,密封圈和上框架之间有少量残留空气时可以通过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被挤入空腔内,使得密封圈和上框架之间密封性能更好,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与密封圈相应的部分形成二次挤压,使得密封圈相应部位二次变形,与相应的连通孔结合形成三道二次密封防线,大大提高了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间密封性能;
26.2、在上框架和下框架闭合的状态下,可以将延长管接通抽真空装置对空腔进行抽真空使其产生负压,可通过在延长管上安装阀门保持空腔内的负压状态,这样使得密封圈和第一连通孔、第二连通孔和第三连通孔贴合的更紧密,进一步提高下框架和上框架之间密封性能,此外,抽真空后可通过在延长管上设置压力表等检测气压装置可以得知空腔内的气压状态,当空腔内的负压压力减小或消除时说明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可能变差,应及时
处理;
27.3、在上框架和下框架打开的状态下,可以将延长管接通引风装置辅助天窗更快速换气。
28.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可以将第一凹陷部设置为弧形,第三凸出部的底端设置的较平缓使得第三凸出部和第一凹陷部结合时底部有一定空隙,第三连通孔与该空隙连通,这样在抽真空时能增加第三凸出部底端两侧与第一凹陷部的贴合程度,并且还增加了一道密封防线,密封效果更好。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