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模组 成像 电子设备 摄像 摄影


1.本发明涉及摄影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如今广角镜头在智能手机行业中应用广泛,是实现手机不可或缺的一个拍摄模式的重要模块。广角镜 头因其拍摄视场角越大,可摄入的景物范围越大,还具有画面空间纵深感、景深长等特点。但目前大多数 广角摄像镜头使用的非球面镜片都会在实现广角拍摄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引起较大的畸变,尤其是外部边缘 视场,受畸变影响最大。边缘视场畸变过大会导致轴外像差增大,图像失真明显,用户体验感降低,另外 还会限制视场角的进一步扩大发展。
3.因此,如何使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在兼顾拍摄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是目前 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大视角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5.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6.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近 光轴处为凹面;
7.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8.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于近 光轴处为凸面;
9.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 球面,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非旋转对称面型;
11.且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2.3.0mm
‑1<tan(semifov)/sag11<4.5mm
‑1,其中,semifov为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tan(semifov) 为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的正切值,sag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
13.通过上述透镜设计,将有利于光学系统实现大视角设计,且通过使光学系统最后一片透镜拥有非旋转 对称面型,即提升第五透镜的折射表面的设计自由度,从而有利于对光学系统的子午场曲及弧矢场曲实现 最终校正,以此可有效地抑制光学系统的场曲、像散、畸变等像差,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14.当tan(semifov)/sag11≤3.0时,则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过大,导致物侧面s1 的面型弯曲过度,不易成型,降低了第一透镜l1的组装稳定性;而当
tan(semifov)/sag11≥4.5时,则第 一透镜的物侧面过于平缓而不利于增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进而不利于光学系统发展广角特性。因此,当 满足上述3.0mm
‑1<tan(semifov)/sag11<4.5mm
‑1条件式时,能够合理地约束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 口径处的矢高,一方面有利于光学系统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于弯 曲而导致第一透镜的加工困难的现象,提高第一透镜的加工可行性。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6.1.5<f5/f<2.0;
17.其中,f5为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18.当f5/f≥2.0时,则第五透镜提供的正屈折力不够,不利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像差平衡;当f5/f≤1.5 时,第五透镜贡献的正屈折力过大,不利于矫正前透镜组(即在第五透镜之前的各透镜的组合)所产生的 像差以达到光学系统整体的像差平衡,导致无法获得高成像质量。因此,当满足上述1.5<f5/f<2.0条件式 时,由于第五透镜配置有非旋转对称面型,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所以通过合理配置第五透镜提供的正屈折 力,有利于矫正前透镜组(即第一至第四透镜)所产生的像差,有利于光学系统整体的像差平衡,另外还 有利于减小外视场光线的偏转角,可以实现光线向成像面平缓地过渡,以提高成像质量。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0.‑
1.6<f4/r42<

0.4;
21.其中,f4为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r42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22.当f4/r42≤

1.6,则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面型过于复杂,不利于第四透镜的加工成型;当f4/r42≥
‑ꢀ
0.4,则第四透镜提供的负屈折力过小,不利于减小光学系统整体的畸变,降低了成像品质。因此,当满足 上述

1.6<f4/r42<

0.4条件式时,通过将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之 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一方面有利于第四透镜配合第五透镜矫正前透镜组(即第一至第四透镜) 产生的畸变,以提高成像质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面型,降低感度,减小第四透 镜的加工难度。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24.‑
2.70<f4<

2.07;满足该关系时,通过将第四透镜的负屈折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第四透镜 与第五透镜共同配合以矫正前透镜组产生的畸变,有效地降低了光学系统整体的畸变,进一步提高成像质 量。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26.1.39<r42<5.66;满足该关系时,通过控制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在合理范围内,从 而控制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面型,有效降低第四透镜的感度,有利于透镜的加工。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8.1.0<(r12

r11)/f1<4.5;
29.其中,r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
30.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和面型的配合设置,且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的屈折力 强度、及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之间的面型弯曲差异,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大角度入射的光线以获得大 视场特性,同时也有利于避免边缘光线在经过第一透镜的两侧表面时发生过大的偏折,有利于降低光线在 第一透镜的像侧面处的弯曲程度,减小光学系统的像散量,有利于光学系统具有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还 具有小畸变,进而提升成像质量。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1.0.7<(ct1 ct5)/(ct2 ct3 ct4)<0.8;
32.其中,c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 厚度,ct3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ct4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33.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的比值,有 利于平衡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屈折力分配,平衡系统球差,以有利于光学系统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和组装 稳定性。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5.0.45<(et3 et4)/(sd31 sd42)<0.55;
36.其中,et3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之间于光轴 方向的距离,即et3为第三透镜的边缘于光轴方向的厚度(简称边厚),et4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最大有 效半口径处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之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即et4为第四透镜的边缘于光 轴上的厚度(简称边厚),sd31为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42为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 有效半口径。
37.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将(et3 et4)/(sd31 sd42)的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避免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的 边厚和最大有效半口径相差过大,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统的体积,满足小型化特点,而且有利于避免第三透 镜和第四透镜的整体面型过于弯曲,有效地降低组装难度并提升光学系统解像力。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9.0.35<sd52/ttl<0.40;
40.其中,sd52为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ttl为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
41.满足上述条件式,有利于在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处的边缘光线以较小的偏转角顺利过渡到成像面的前提 下,缩短光学系统总长,为镜筒设计留下足够的后焦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各透镜成型组装难度,提高成像 质量。
4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还包括设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孔径光阑,且光学系统满足条 件式:
43.f/epd<2.3;
44.其中,f为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系统的入瞳直径。在将孔径光阑设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 镜之间的前提下,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可以使光学系统具有较大的孔径、较高的通光量,进而增加光学 系统在暗环境下工作时的成像效果,此外还有利于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46.0.8<tan(semifov)/tvdmax<1.3;
47.其中,tan(semifov)为光学系统的半视场角的正切值;tvdmax为光学系统在参考波长为555nm时tv 畸变值绝对值的最大百分值。满足上述条件式,通过向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至少一个引入非旋 转对称面型,增加了第五透镜的曲面自由度,然后实现控制光学系统在参考波长为555nm时网格畸变值的 绝对值最大值在2.5%以内,有利于在实现大视场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tv畸变,可显著减小图像失真程 度,提高成像质量,给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大景深、大视场角的拍摄体验。
48.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上述任意一项的光学系统,图像传感器设于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 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的光学畸变能够得到有效抑制,从而可提升成像质量。
4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摄像模组设置于固定件。当利用电子设备拍摄景象时, 影像画面的扭曲程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附图说明
50.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rms光斑直径相对参考图;
52.图3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tv畸变图;
53.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5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rms光斑直径相对参考图;
55.图6为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tv畸变图;
56.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7.图8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rms光斑直径相对参考图;
58.图9为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tv畸变图;
59.图10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0.图11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rms光斑直径相对参考图;
61.图12为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tv畸变图;
62.图13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3.图14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rms光斑直径相对参考图;
64.图15为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tv畸变图;
65.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66.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 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 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 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上”、
ꢀ“
前”、“后”、“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 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 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 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 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 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 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 中的具体含义。
7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 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 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72.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 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 正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光学系 统10中各透镜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可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1。光 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安装于镜筒内以装配成摄像镜头。
73.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 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 s10。光学系统10还具有成像面s11,成像面s11位于第五透镜l5的像侧,光学系统10的中心视场对对 应的位于物面处的物体,来自光学系统10物面的物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10各透镜调节后能够会聚于成像 面s11。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重合。
7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75.所述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且其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 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 该种面型,而该透镜表面于靠近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区域可以拥有与之相同的面型或相反的面型。
76.进一步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非球面,且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 s10中的至少一者具有非旋转对称面型。
77.通过上述透镜设计,将有利于光学系统10实现大视角及大像面设计,且通过使光学系统10最后一片 透镜拥有非旋转对称面型,即提升第五透镜l5的折射表面的设计自由度,从而有利于对光学系统10的子 午场曲及弧矢场曲实现最终校正,以此可有效地抑制光学系统10的场曲、像散、畸变等像差,从而提高成 像质量。
7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还满足条件式:
79.3.0mm
‑1<tan(semifov)/sag11<4.5mm
‑1,其中,semi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 tan(semi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的正切值,sag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 口径处的矢高,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在光轴101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最大有效半 径处于光轴101方向的水平位移量(水平位移量朝向像侧方向定义为正,朝向物侧面则定义为负)。需要 说明的是,若tan(semifov)/sag11≤3.0时,则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过大, 导致物侧面s1的面型弯曲过度,不易成型,降低了第一透镜l1的组装稳定性;若tan(semifov)/sag11≥ 4.5时,则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过于平缓而不利于增大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进而不利于光学系统 10发展广角特性。因此,当满足3.0mm
‑1<tan(semifov)/sag11<4.5mm
‑1时,能够合理地约束第一透镜l1的 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一方面有利于光学系统10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过于弯曲而导致第一透镜l1的加工困难的现象,提高第一透镜的加工可行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3.10mm
‑1、3.48mm
‑1、3.49mm
‑1、4.01mm
‑1、4.22mm
‑1、4.30mm
‑1或4.45mm
‑1。
80.1.5<f5/f<2.0;其中,f5为第五透镜l5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需要说明的是, 若f5/f≥2.0时,则第五透镜l5提供的正屈折力不够,不利于光学系统10整体的像差平衡;当f5/f≤ 1.5时,第五透镜l5贡献的正屈折力过大,不利于矫正前透镜组(即在第五透镜l5之前的各透镜的组合) 所产生的像差以达到光学系统10整体的像差平衡,导致无法获得高成像质量。因此,当满足上述 1.5<f5/f<2.0条件式时,由于第五透镜l5配置有非旋转对称面型,而非旋转对称面型具有更高的自由度, 所以通过合理配置第五透镜l5提供的正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前透镜组所产生的像差,保证光学系统10整 体的像差平衡,另外还有利于减小外视场光线的偏转角,可以实现光线向成像面s11平缓地过渡,以提高 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1.58、1.65、1.78、1.82、1.85、 1.90或1.98。
81.‑
1.6<f4/r42<

0.4;其中,f4为第四透镜l4的有效焦距,r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101 处的曲率半径。需要说明的是,若f4/r42≤

1.6,则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面型过于复杂,不利于第四 透镜l4的加工成型;若f4/r42≥

0.4,则第四透镜l4提供的负屈折力过小,不利于减小光学系统10整 体的畸变,降低了成像品质。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条件式时,通将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和第 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一方面有利于第四透镜 l4配合第五透镜l4矫正前透镜组(即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产生的畸变,以提高成像质量,另一 方面有利于控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面型,降低感度,减小第四透镜l4的加工难度。在一些实施 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

1.52、

1.33、

1.13、

1.16、

0.87、

0.50或

0.45。
82.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83.‑
2.70<f4<

2.07;满足该关系时,通过将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第四透 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配合以矫正前透镜组产生的畸变,有效地降低了光学系统10整体的畸变,进一 步提高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

2.69、

2.56、

2.34、
‑ꢀ
2.19、

2.15、

2.079或

2.071。
84.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85.1.39<r42<5.66;满足该关系时,通过控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在合 理范围内,从而控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面型,有效降低第四透镜l4的感度,有利于透镜的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1.40、1.44、1.89、2.31、4.52、4.92或5.65。
86.1.0<(r12

r11)/f1<4.5;其中,r1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r11为第一透镜l1的物 侧面s1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f1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第一透镜 l1的正屈折力和面型的配合设置,且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强度、及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 s1和像侧面s2之间的面型弯曲差异,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大角度入射的光线以获得大视场特性,同时也有 利于避免边缘光线在经过第一透镜l1的两侧表面时发生过大的偏折,有利于降低光线在第一透镜l1的像 侧面s2处的弯曲程度,减小光学系统10的像散量,有利于光学系统10在具有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还 具有小畸变,进而提升成像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1.03、1.32、 1.85、2.60、3.39、4.00或4.32。
87.0.7<(ct1 ct5)/(ct2 ct3 ct4)<0.8;其中,ct1为第一透镜l1于光轴上的厚度,ct5为第五透镜l5 于光轴上的厚度,ct2为第二透镜l2于光轴上的厚度,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上的厚度,ct4为第四透 镜l4于光轴上的厚度。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于 光轴上的厚度的条件式,有利于平衡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屈折力分配,平衡系统球差,以有利于光学 系统10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和组装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 0.72、0.73、0.74、0.76、0.77、0.78或0.79。
88.0.45<(et3 et4)/(sd31 sd42)<0.55;其中,et3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与第三 透镜l3的像侧面s6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之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即et3为第三透镜l3的边缘于光轴方向 的厚度(简称边厚),et4为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最大有效半口径处与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最大 有效半口径处之间于光轴方向的距离,即et4为第四透镜l4的边缘于光轴方向的厚度(简称边厚),sd31 为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的最大有效半口径,sd42为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最大有效半口径。满足 上述条件式时,将(et3 et4)/(sd31 sd42)的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避免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 边厚和最大有效半口径相差过大,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统10的体积,满足小型化特点,而且有利于避免第 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整体面型过于弯曲,有效地降低组装难度并提升光学系统10解像力。在一些 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0.45、0.47、0.49、0.50、0.51、0.52或0.54。
89.0.35<sd52/ttl<0.40;其中,sd52为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的最大有效半口径,ttl为光学系统 10的光学总长,ttl即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与成像面s11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有 利于在保证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处的边缘光线以较小的偏转角顺利过渡到成像面s11的前提下,缩 短光学系统10总长,为镜筒设计留下足够的后焦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各透镜成型组装难度,提高成像质 量。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0.351、0.374、0.378、0.376、0.380、 0.392或0.397。
90.f/epd<2.3;其中,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epd为光学系统10的入瞳直径。在将
孔径光阑sto 设于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前提下,当满足上述条件式,可以使光学系统10具有较大的孔径、 较高的通光量,进而增加光学系统10在暗环境下工作时的成像效果,此外还有利于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2.00、2.07、2.10、2.13、2.18、2.20或2.30。
91.0.8<tan(semifov)/tvdmax<1.3;其中,tan(semifov)为光学系统10的半视场角的正切值;tvdmax为 光学系统10在参考波长为555nm时tv畸变值绝对值的最大百分值。满足上述条件式式,通过向第五透镜 l5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中的至少一个引入非旋转对称面型,增加了第五透镜l5的曲面自由度,然后 实现控制光学系统10在参考波长为555nm时网格畸变值的绝对值最大值在2.5%以内,有利于在实现大视 场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tv畸变,可显著减小图像失真程度,提高成像质量,给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大 景深、大视场角的拍摄体验。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所满足的该条件式具体可以为0.85、0.88、 0.91、0.93、0.94、1.18或1.26。
92.应注意的是,以上各条件式中的折射率、阿贝数、有效焦距的数值参考波长均为587.6nm,有效焦距 至少是指相应透镜或透镜组于近光轴处的数值。且以上各条件式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针对的是具有上述 透镜设计的五片式光学系统10。在无法确保前述光学系统10的透镜设计(透镜数量、屈折力配置、面型 配置等)时,将难以确保光学系统10在满足这些条件式依然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 摄像性能发生显著下降。
9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 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具体地,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 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质量,同时还 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 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 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应注意的是,附图中的各透镜厚度、表面曲率等尺寸的比例可能存在一定的 偏差。另外还应注意的是,当某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该面可以存在反曲结构,此时该面 由中心至边缘的面型将发生改变。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 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 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 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至少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例如 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95.以下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以对本技术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96.第一实施例
97.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 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98.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
s1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
99.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
100.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101.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102.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 凹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
10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 近具有该种面型;当描述透镜表面于圆周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有效通光区域靠近最大 有效口径处的位置具有该种面型。
104.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各透镜的材 质均为塑料,特别地,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具有旋转非对称面型。
105.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以下表1所展现。由光学系统10的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 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其中光阑表征孔径光阑sto。滤光片110可以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也 可从光学系统10中去除,但当去除滤光片110后,光学系统11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滤光片110可以 为红外截止滤光片。表1中y半径为透镜相应表面于光轴101处且沿y方向的曲率半径,其中第五透镜l5 像侧面s10的y半径为该表面于光轴101处且沿y方向的曲率半径,y孔径为相应透镜表面于y方向的最 大有效口径的一半。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 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透镜或光阑)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其中光阑的厚度 参数表示光阑面至像方相邻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表格中sph表示球面,asp表示非球面, aas表示非旋转对称面。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焦距(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且 y半径、厚度、焦距(有效焦距)的数值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用于关系式计算的 参数数据和透镜面型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透镜参数表格中的数据为准。
106.表1
[0107][0108]
由表1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于y方向的有效焦距f为1.256mm,光圈数fno为2.30,最大 视场角fov为119.995
°
,光学总长ttl为4.950mm光学系统10拥有广角特性。当装配图像传感器后, fov也可理解为光学系统10于对应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
[0109]
以下表2展现了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 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10]
表2
[0111]
[0112]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0113][0114]
上述式子(1)中,z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的矢高,r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到光轴的距离,c为透镜表 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与第i阶高次项对应的系数。应注意的是,透镜的实际面型 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形状,附图并非按严格按比例绘制,其与透镜的实际面型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 异。
[0115]
以下表3展现了表1中第五透镜l5表面的非旋转曲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c
(j 1)
为非旋转曲面面 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16]
表3
[0117][0118]
y半径为相应透镜表面于光轴101处且沿y方向的曲率半径,x半径为相应透镜表面于光轴101处且 沿x方向的曲率半径。
[0119][0120]
上述式子(2)中,z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的矢高,r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到光轴的距离,c为透镜表 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zp
j
为第j个zernike多项式,c
(j 1)
为zp
j
的系数(即为第j个 zernike多项式对应的系数);在上述表3中,zernike多项式从zp1项到zp
66
项,具有相应的非旋转曲面 系数从c2到c67,未给出的非旋转曲面系数均为0。应注意的是,透镜的实际面型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 示出的形状,附图并非按严格按比例绘制,其与透镜的实际面型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0121]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条件式:
[0122]
tan(semifov)/sag11=4.441;满足3.0mm<tan(semifov)/sag11<4.5mm,能够合理地约束第一透镜l1 的物侧面s1的矢高,一方面有利于光学系统10获得较大的视场角;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第一透镜l1的 物侧面s1过于弯曲而导致第一透镜l1的加工困难的现象,提高第一透镜的加工可行性。
[0123]
f5/f=1.577;当满足上述1.5<f5/f<2.0条件式,由于第五透镜l5配置有非旋转对称面型,而非旋转 对称面型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所以通过合理配置第五透镜l5提供的正屈折力,有利于矫正前透镜组所产 生的像差,保证光学系统10整体的像差平衡,另外还有利于减小外视场光线的偏转角,可以实现光线向 成像面s11平缓地过渡,以提高成像质量。
[0124]
f4/r42=

0.453;满足上述

1.6<f4/r42<

0.4条件式,通将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和第四透镜l4的 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之间的比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一方面有利于第四透镜l4配合第五 透镜l4矫正前透镜组(即第一透镜l1至第四透镜l4)产生的畸变,以提高成像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控 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面型,降低感度,减小第四透镜l4的加工难度。
[0125]
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0126]
f4=

2.563;满足

2.70<f4<

2.07时,通过将第四透镜l4的负屈折力设置为

2.563,有利于第四透 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配合以矫正前透镜组产生的畸变,有效地降低了光学系统10整体的畸变,进一 步提高成像质量。
[0127]
当满足上述

1.6<f4/r42<

0.4的条件式时,光学系统进一步满足条件式:
[0128]
r42=5.658mm;满足1.39<r42<5.66时,通过将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42 设置为5.658mm,从而控制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面型弯曲程度,有效降低第四透镜l4的感度,有利 于透镜的加工。
[0129]
(r12

r11)/f1=4.326;当满足上述1.0<(r12

r11)/f1<4.5条件式,通过第一透镜l1的正屈折力和面 型的配合设置,且通过合理配置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强度、及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之 间的面型弯曲差异,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大角度入射的光线以获得大视场特性,同时也有利于避免边缘光线 在经过第一透镜l1的两侧表面时发生过大的偏折,有利于降低光线在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处的弯曲 程度,减小光学系统10的像散量,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较大的视场角的同时,具有小畸变,进而提升成 像质量。
[0130]
(ct1 ct5)/(ct2 ct3 ct4)=0.760;满足上述0.7<(ct1 ct5)/(ct2 ct3 ct4)<0.8条件式,通过控制光 学系统中各透镜(第一透镜l1至第五透镜l5)于光轴上的厚度的比值,有利于平衡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 的屈折力分配,平衡系统球差,以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和组装稳定性。
[0131]
(et3 et4)/(sd31 sd42)=0.489;满足上述0.45<(et3 et4)/(sd31 sd42)<0.55条件式,将 (et3 et4)/(sd31 sd42)的数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可避免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的边厚和最大有效半 口径相差过大,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统10的体积,满足小型化特点,而且有利于避免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 镜l4的整体面型过于弯曲,有效地降低组装难度并提升光学系统10解像力。
[0132]
sd52/ttl=0.489;满足上述0.35<sd52/ttl<0.40条件式,有利于在保证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处 的边缘光线以较小的偏转角顺利过渡到成像面s11的前提下,缩短光学系统10总长,为镜筒设计留下足 够的后焦空间,也有利于降低各透镜成型组装难度,提高成像质量。
[0133]
f/epd=2.299;在将孔径光阑sto设于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前提下,当满足上述f/epd<2.3 条件式,可以使光学系统10具有较大的孔径、较高的通光量,进而增加光学系统10在暗环境下工作时的 成像效果,此外还有利于减小边缘视场的像差。
[0134]
tan(semifov)/tvdmax=0.936;满足上述0.8<tan(semifov)/tvdmax<1.3条件式,通过向第五透镜l5 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中的至少一个引入非旋转对称面型,增加了第五透镜l5的曲面自由度,然后实 现控制光学系统10在参考波长为587.6nm时网格畸变值的绝对值最大值在2.5%以内,有利于在实现大视 场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tv畸变,可显著
减小图像失真程度,提高成像质量,给用户带来更加真实的大 景深、大视场角的拍摄体验。
[0135]
图2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rms光斑在成像面一象限内不同位置的相对大小情况(rms光 斑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以此反映出成像面上不同区域的rms光斑的相对弥散情况,图中(0,0)处 对应光学系统10的中心视场。图2体现了rms光斑直径与真实光线像高的关系,横坐标表示x方向的真 实光线像高,纵坐标表示y方向的真实光线像高。图中的横纵坐标的尺度(每格0.5mm)反映的是成像面 有效成像区域的真实尺度,而图中各光斑的尺寸为放大后的情况。各光斑的真实尺寸应参考图中右上方的 标尺(每格0.027mm),通过图中的光斑大小与该标尺的比例关系便可得出成像面上相应位置的光斑的实 际大小。由图2可知,最小的rms光斑直径为0.0017529mm,最大的rms光斑直径为0.0099466mm,rms 光斑直径的均值为0.0039795mm,rms光斑直径的标准差为0.00020324mm。可知,大部分视场的光线均能 在成像面s11处实现良好的会聚,且外视场的弥散情况也受到了较好的抑制,因此光学系统10拥有优良 的成像清晰度。
[0136]
图3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tv畸变图(tv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其表示实际成 像光线与近轴成像光线在竖直区域和水平区域上的畸变差异,图中的tv畸变(v)指竖直区域上的畸变, tv畸变(h)指水平区域上的畸变,根据tv畸变图可知,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10于竖直区域的最大 畸变为0.1074%,光学系统10于水平区域上的最大畸变为1.8500%,畸变程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0137]
第二实施例
[0138]
参考图4,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 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39]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0]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1]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2]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43]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 凹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
[0144]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4、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 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45]
表4
[0146][0147][0148]
表5
[0149][0150]
表6
[0151][0152]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53][0154][0155]
图5则反映了光学系统10的rms光斑直径在成像面s11相应区域的相对大小情况(rms光斑图的参考 波长为555nm),rms光斑的具体参数可参考图中给出的数据,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各视场区域的 rms光斑的弥散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综上,可判断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高质量成像。图6示出 了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tv畸变图(tv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10 于竖直区域的最大畸变为

0.3850%,光学系统10于水平区域上的最大畸变为2.0721%,畸变程度得到了良 好的控制。
[0156]
第三实施例
[0157]
参考图7,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 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58]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0159]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
[0160]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161]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62]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
s9于圆周处为 凹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凸面。
[0163]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表8和表9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 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64]
表7
[0165][0166][0167]
表8
[0168][0169]
表9
[0170][0171]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72][0173]
图8则反映了光学系统10的rms光斑直径在成像面s11相应区域的相对大小情况(rms光斑图的参考 波长为555nm),rms光斑的具体参数可参考图中给出的数据,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各视场区域的 rms光斑的弥散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综上,可判断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高质量成像。图9示出 了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tv畸变图(tv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10 于竖直区域的最大畸变为

0.08106%,光学系统10于水平区域上的最大畸变为1.5937%,畸变程度得到了 良好的控制。
[0174]
第四实施例
[0175]
参考图10,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 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76]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凹面。
[0177]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
[0178]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凹面。
[0179]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80]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 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81]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0、表11和表12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 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82]
表10
[0183][0184]
表11
[0185][0186][0187]
表12
[0188][0189]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90][0191]
图11则反映了光学系统10的rms光斑直径在成像面s11相应区域的相对大小情况(rms光斑图的参 考波长为555nm),rms光斑的具体参数可参考图中给出的数据,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各视场区域的 rms光斑的弥散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综上,可判断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高质量成像。图12示 出了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tv畸变图(tv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 10于竖直区域的最大畸变为

0.8664%,光学系统10于水平区域上的最大畸变为2.1744%,畸变程度得到 了良好的控制。
[0192]
第五实施例
[0193]
参考图13,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 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孔径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及具 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94]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1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2于圆周处为凸面。
[0195]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3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4于圆周处为凹面。
[0196]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物侧面s5于圆周处为凹 面,像侧面s6于圆周处为凸面。
[0197]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7于圆周处为凸 面,像侧面s8于圆周处为凹面。
[0198]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物侧面s9于圆周处为 凸面,像侧面s10于圆周处为凹面。
[0199]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13、表14和表15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 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200]
表13
[0201][0202]
表14
[0203][0204][0205]
表15
[0206][0207]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208][0209]
图14则反映了光学系统10的rms光斑直径在成像面s11相应区域的相对大小情况(rms光斑图的参 考波长为555nm),rms光斑的具体参数可参考图中给出的数据,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10各视场区域的 rms光斑的弥散程度得到有效控制。综上,可判断该实施例的光学系统10能够拥有高质量成像。图15示 出了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tv畸变图(tv畸变图的参考波长为555nm),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 10于竖直区域的最大畸变为

0.9189%,光学系统10于水平区域上的最大畸变为2.4511%,畸变程度得到 了良好的控制。
[0210]
以上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通过相应的屈折力、物理参数、面型设计(特别是使最 后一片透镜具有非旋转对称面型),不仅拥有广角特性,同时还能够对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 散、畸变像差实现有效抑制,从而可拥有高质量成像效果。
[0211]
另外,参考图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可包括上述任意一个 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10及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图像传感器210 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11与图像传感器210的感光表面 重叠。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摄像模组20的光学畸变能够得到有效抑制,从而可提升成像质量。
[0212]
参考图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 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显示屏、触控显示屏、电路板、中框、后盖等部件。电子设备30 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无人机、医 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30为智能手机时,摄像模组20可 作为设备的后置摄
像模组。当利用电子设备30拍摄景象时,影像画面的扭曲程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021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 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 的范围。
[021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 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 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