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2 15: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光束 装置 控制 部件 发光


1.本发明涉及对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光束控制部件。另外,本发明涉及具有该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液晶显示装置等透射式图像显示装置中,有时使用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作为背光源。近年来,开始使用具有多个发光元件作为光源的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
3.例如,直下式的面光源装置具有基板、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光束控制部件以及光漫射部件。多个发光元件以矩阵状配置于基板上。在各发光元件之上配置有将从各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向沿基板的面方向扩展的光束控制部件。从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由光漫射部件漫射,呈面状地照射被照射部件(例如液晶面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具有:壳体;基板,配置于壳体的内部;发光元件,配置在基板上;光束控制部件,以覆盖发光元件的方式配置在基板上,对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以及光漫射部件,使从光束控制部件射出的光漫射并透射。光束控制部件具有:入射面,使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反射面,形成于入射面的相反侧,使入射的光向侧方反射;环状槽,形成于比入射面更靠外侧的位置;以及出射面,使由反射面反射后的光射出。
5.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从入射面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的光由反射面向侧方反射。由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经由环状槽之后,从出射面向光束控制部件的外部射出。由反射面反射后的光中的其他的光不经由环状槽,而从出射面向光束控制部件的外部射出。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1976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0.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面光源装置中,由于被环状槽向光漫射部件侧折射,所以从出射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会向光漫射部件射出。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面光源装置中,有时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向光束控制部件的正上方射出,因此光漫射部件上的光的均齐度容易受到光束控制部件与光漫射部件之间的距离的影响。
11.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会因光束控制部件和光漫射部件的距离而受到影响,能够提高光漫射部件上的光的均齐度的光束控制部件。
12.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具有该光束控制部件的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13.解决问题的方案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对从发光元件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包括:入射面,以与所述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相交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用于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反射面,以随着远离所述中心轴而距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变大的方式配置于正面侧,用于使由所述入射面入射的光向侧方反射;环状槽,所述环状槽包括第一环状面和第二环状面,所述第一环状面比所述入射面更远离所述中心轴,以包围所述中心轴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的靠近所述中心轴的位置,所述第二环状面比所述第一环状面更远离所述中心轴,与所述第一环状面间隔开地配置;以及出射面,比所述环状槽更远离所述中心轴,以包围所述中心轴的方式配置,用于使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的光射出,所述环状槽配置为与如下的光的光路不相交,即,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由所述入射面入射,并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到达所述出射面的光,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的剖面中,所述第一环状面是随着远离所述中心轴而距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一环状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并由所述入射面入射后直接到达所述第一环状面的光向正面侧折射,在包含所述中心轴的剖面中,所述第二环状面是随着接近所述中心轴而距所述发光元件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且所述第二环状面使从所述发光元件射出并直接到达所述第二环状面的光向正面侧折射。
15.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具有发光元件和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所述光束控制部件以使中心轴与发光元件的光轴重合的方式配置。
16.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具有:本发明的发光装置;以及光漫射部件,所述光漫射部件使来自发光装置的光漫射并透射。
17.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件,所述显示部件被照射从面光源装置射出的光。
18.发明效果
19.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和发光装置不会被光束控制部件与光漫射部件之间的距离所影响,能够提高光漫射部件上的光的均齐度。因此,与以往的装置相比,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能够减少辉度不均。
附图说明
20.图1a、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图;
21.图2a、图2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剖面图;
22.图3是将图2b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3.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立体图;
24.图5a~图5d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25.图6是将图5d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6.图7a~图7c是表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27.图8a~图8c是表示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28.图9a~图9c是示出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中的光路的仿真结果的图;
29.图10a~图10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中的光路的仿真结果的图;
30.图11是示出使用了实施方式1、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中的光束控制部件的情况下的照度分布的仿真结果的曲线图;
31.图12a~图12d是变形例1~4的光束控制部件的局部放大剖面图;以及
32.图13a~图13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的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面光源装置
ꢀꢀ
100’显示装置
ꢀꢀ
101显示部件
35.110壳体
ꢀꢀ
111底板
ꢀꢀ
112基板
36.120光漫射部件
ꢀꢀ
130发光装置
ꢀꢀ
131发光元件
37.132、232、332、532、632、732、832、932光束控制部件
38.141、941入射面
ꢀꢀ
142反射面
39.143、243、343、543、643、743、843环状槽
40.144出射面
ꢀꢀ
145背面
ꢀꢀ
146凸缘
41.151第一入射面
ꢀꢀ
152第二入射面153凹部
42.155、255、355、555、655第一环状面
43.156、256、356、556、656第二环状面
44.157、557、657、757、857第三环状面
45.675a第一个别环状面
ꢀꢀ
675b第二个别环状面
46.775c第三个别环状面
47.ca中心轴la光轴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的代表例,对适合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等的面光源装置进行说明。
49.[实施方式1]
[0050]
(面光源装置和发光装置的结构)
[0051]
图1a、图1b、图2a、图2b及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1a是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b是主视图。图2a是图1b所示的a

a线的剖面图,图2b是图1a所示的b

b线的剖面图。图3是将图2b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0052]
如图1a、图1b、图2a、图2b及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具有壳体110、光漫射部件120以及多个发光装置130。多个发光装置130以矩阵状配置于壳体110的底板111上。底板111的内表面作为漫射反射面发挥功能。另外,如图1b所示,面光源装置100通过与液晶面板等显示部件101(图1b中用虚线表示)组合,还能够作为显示装置100’来使用。另外,在壳体110的顶板上设有开口部。光漫射部件120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配置,并作为发光面发挥功能。不特别地限定发光面的大小,发光面的大小例如为约400mm
×
约700mm(32英寸)。另外,对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面(上表面)与光漫射部件120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也不特别地进行限定。
[0053]
多个发光装置130分别固定于基板112上。多个基板112分别固定于壳体110的底板111上的规定位置。多个发光装置130分别具有发光元件131和光束控制部件132。
[0054]
发光元件131是面光源装置100的光源,安装于基板112上。发光元件131例如是白色发光二极管等发光二极管(led)。
[0055]
光束控制部件132是用于对从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的配光进行控制的漫射透镜,
固定于基板112上。光束控制部件132以其中心轴ca与发光元件131的光轴la重合的方式配置于发光元件131之上。此外,后述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入射面141、反射面142、环状槽143以及出射面144均为旋转对称(圆对称),且它们的旋转轴重合。将入射面141、反射面142、环状槽143以及出射面144的旋转轴称作“光束控制部件的中心轴ca”。另外,“发光元件的光轴la”是指,来自发光元件131的立体的出射光束的中心的光线。在安装有发光元件131的基板112与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入射面141之间,形成有用于使从发光元件131发出的热向外部释放的间隙。
[0056]
通过一体成型来形成光束控制部件132。光束控制部件132的材料只要是能够使所希望的波长的光通过的材料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光束控制部件132的材料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ep)等透光性树脂或玻璃。关于光束控制部件132的细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0057]
光漫射部件120是具有光漫射性的板状的部件,使来自发光装置130的出射光漫射并透射。通常,光漫射部件120是与液晶面板等被照射部件几乎相同的大小。例如,光漫射部件120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ms)等透光性树脂形成。为了赋予光漫射性,在光漫射部件120的表面形成有细微的凹凸,或在光漫射部件120的内部分散有珠粒等光漫射子。
[0058]
在本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00中,从各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被各光束控制部件132扩展以对光漫射部件120的宽范围进行照射。另外,从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由基板112反射并到达光漫射部件120。从各光束控制部件132射出的光进一步被光漫射部件120漫射。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00能够对面状的被照射部件(例如液晶面板)均匀地进行照射。
[0059]
(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
[0060]
图4、图5a~图5d及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结构的图。图4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立体图。图5a是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俯视图,图5b是仰视图,图5c是侧视图,图5d是图5a所示的a

a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5d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0061]
如图4、图5a~图5d及图6所示,光束控制部件132具有入射面141、反射面142、环状槽143以及出射面144。
[0062]
入射面141是配置于光束控制部件132的背面(发光元件131)侧的、用于使从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的光学面。入射面141以与光束控制部件132的中心轴ca相交的方式配置,使入射的光向反射面142折射。对于入射面141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入射面141既可以是在背面侧开口的凹部153的内表面,也可以是平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141是在背面侧开口的凹部153的内表面。
[0063]
入射面141具有第一入射面151和第二入射面152。第一入射面151以与中心轴ca相交的方式配置于凹部153的底侧。第一入射面151使从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中的、出射角较小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第一入射面151既可以由一个面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入射面151由一个曲面构成。另外,第一入射面151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旋转对称(圆对称)。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入射面151以越远离中心
轴ca越接近凹部153的开口缘部的方式形成。
[0064]
第二入射面152以将第一入射面151的外缘部与凹部153的开口缘部连接的方式,配置于凹部153的开口部侧。第二入射面152使出射角比由第一入射面151入射的光更大的光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第二入射面152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旋转对称(圆对称)。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二入射面152以与中心轴ca平行的方式配置。
[0065]
反射面142是配置于与入射面141相反的一侧的、用于使由入射面141入射的光向侧方反射的光学面。反射面142是以光束控制部件132的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对称(圆对称)的面。另外,从该旋转对称面的中心部分到外周部分的母线是相对于发光元件131呈凹状的曲线,反射面142是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而将该母线旋转360
°
后的状态的曲面。即,反射面142具有随着远离中心轴ca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大的非球面形状的曲面。另外,反射面142的外周部分配置并形成于如下位置,即,比反射面142的与中心轴ca相交的部分更靠正面侧的位置。例如,反射面142是随着从中心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高的非球面形状的曲面。反射面142相对于基板112的面方向的倾斜角度随着从中心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变小。
[0066]
环状槽143比入射面141更远离中心轴ca,以包围中心轴ca的方式配置于背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43配置为与如下的光的光路不相交,即,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射出,由入射面141入射,并由反射面142反射后到达出射面144的光。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43被设计为,使从入射面141入射并由反射面142反射的、从发光元件的发光中心射出的光不会到达第一环状面155。环状槽143具有第一环状面155、第二环状面156以及第三环状面157。对于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环状槽143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环状槽143的形状是梯形。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环状面155和第二环状面156相当于梯形的腰,第三环状面157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下底)。
[0067]
另外,环状槽143的深度既可以在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的周向上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43的深度在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的周向上相同。另外,环状槽143的宽度既可以在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的周向上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43的宽度在以中心轴ca为旋转轴的周向上相同。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槽143关于中心轴ca旋转对称。另外,优选地,环状槽143的底部配置于比反射面142的中心部分更靠正面侧的位置(参照图6所示的双向箭头线)。在此,环状槽143的底部是指,“环状槽143中的距开口部最深的位置”。
[0068]
第一环状面155以包围中心轴ca的方式配置于中心轴ca侧。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155是随着远离中心轴ca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第一环状面155使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射出并由入射面141入射之后直接到达第一环状面155的光向正面侧折射。第一环状面155相对于中心轴ca的倾斜角度是不使由第二入射面152入射的光全反射,且不使由背面入射的光向朝着中心轴ca的方向反射的角度。对于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一环状面155的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一环状面155的形状是直线或曲线。曲线的例子包括曲率中心处于第一环状面155的外侧的弧和曲率中心处于第一环状面155的内侧的弧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155的形状是直线。即,第一环状面155也可以是倒圆锥台形的侧面的
形状。由此,在对光束控制部件132进行注射成型的情况下,光束控制部件132易于从模具脱离。
[0069]
第二环状面156比第一环状面155更远离中心轴ca,且与第一环状面155间隔开,以包围中心轴ca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二环状面156是随着接近中心轴ca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第二环状面156使从发光元件131射出并直接到达第二环状面156的光向正面侧折射。对于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二环状面156的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二环状面156的形状是直线或曲线。曲线的例子包括曲率中心处于第二环状面156的外侧的弧和曲率中心处于第二环状面156的内侧的弧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二环状面156的形状是直线。即,第二环状面156是圆锥台形的侧面的形状。
[0070]
第三环状面157将第一环状面155与第二环状面156连接。第三环状面157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形状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第三环状面157既可以是一个平面,也可以是多个平面,还可以是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环状面157的形状是一个平面。另外,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三环状面157的内侧端部距背面145的距离与第三环状面157的外侧端部距背面145的距离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第三环状面157的内侧端部距背面145的距离与第三环状面157的外侧端部距背面145的距离相同。优选地,第三环状面157以使从发光元件131射出的光不直接到达的方式配置。
[0071]
出射面144使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外部射出。出射面144以包围中心轴ca的方式配置。出射面144的内侧端部与反射面142连接,出射面144的外侧端部与凸缘14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射面144与反射面142平滑地连接。
[0072]
在凹部153与环状槽143之间配置有背面145。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145是位于光束控制部件132的背面侧且从凹部153的开口缘部向径向延伸的平面。
[0073]
虽然未特别地图示,但光束控制部件132具有多个支脚部。多个支脚部是用于将光束控制部件132相对于基板112进行定位的部分。例如,在背面145配置有3根支脚部。
[0074]
(仿真)
[0075]
对发光装置中的光的光路进行了仿真。在本仿真中,针对具有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发光装置130、以及具有环状槽的形状不同的两种比较例1、2的光束控制部件232、332的发光装置进行了仿真。首先,对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232、332的结构进行说明。应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和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环状槽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76]
图7a~图7c是表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的结构的图。图7a是从背面侧观察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的立体图,图7b是仰视图,图7c是图7b所示的a

a线的剖面图。图8a~图8c是表示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的结构的图。图8a是从背面侧观察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的立体图,图8b是仰视图,图8c是图8b所示的a

a线的剖面图。此外,图7a~图7c和图8a~图8c中也省略了支脚部。
[0077]
如图7a~图7c所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具有入射面141、反射面142、环状槽243以及出射面144。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的环状槽243具有第一环状面255和第二
环状面256。即,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的环状槽243不具有第三环状面157。在比较例1中,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环状槽243的形状是三角形。在比较例1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255沿着中心轴ca配置。在比较例1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二环状面256以随着从中心轴ca侧(中央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接近背面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比较例1中,环状槽243的深度比实施方式1中的环状槽143的深度深。
[0078]
如图8a~图8c所示,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具有入射面141、反射面142、环状槽343以及出射面144。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的环状槽343具有第一环状面355和第二环状面356。即,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的环状槽343不具有第三环状面157。在比较例2中,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环状槽343的形状是三角形。在比较例2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355以随着从中心轴ca侧(中央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接近正面侧的方式配置。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二环状面356以随着从中心轴ca侧(中央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接近背面侧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比较例2中,环状槽243的深度比实施方式1中的环状槽143的深度深。
[0079]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中的光的光路进行说明。图9a、图9b是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中的光的光路。图9c是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中的光的光路。
[0080]
如图9a所示,在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中心以外的区域射出的出射角较小的光的一部分由第一入射面151入射,并向反射面142折射。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232内的光由反射面142向侧方反射。而且,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的一部分(由反射面142中的距出射面144较近的区域反射后的光)从出射面144向光束控制部件232的外部射出。另外,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的一部分(由反射面142中的距中心轴ca较近的区域反射后的光)从第一环状面255向光束控制部件232的外部射出。此时,由于第一环状面255相对于中心轴ca平行,因此由第一环状面255射出的光不怎么折射。另外,从第一环状面255射出的光由第二环状面256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232的内部。此时,由于第二环状面256以随着从中央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接近背面侧的方式配置,因此由第二环状面256入射的光向正面侧折射。这样,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的一部分由第一环状面255和第二环状面256向正面侧折射。之后,向正面侧折射的光从出射面144向光束控制部件232的外部射出。
[0081]
如图9b所示,从发光元件的中心以外的区域射出的出射角较大的光的一部分由背面145入射并向反射面142侧折射。向反射面142侧折射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到达反射面142。到达反射面142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被内部反射到出射面144,由出射面144再次内部反射并从背面145射出。到达反射面142的光中的另一部分的光从反射面142向外部射出。由背面145入射的光中的一部分的光由第一环状面255内部反射后,从反射面142向中心轴ca侧射出。
[0082]
如图9c所示,在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中心射出的出射角较大的光从第二入射面152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332的内部。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332的光到达第一环状面355。到达第一环状面355的所有的光向反射面142内部反射(全反射)。内部反射后的光到达反射面142。到达反射面142的光从反射面142向外部射出。
[0083]
图10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射出的出射角较小的光由第一入射面151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
132的内部的光向反射面142折射。到达反射面142的光向侧方反射。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从出射面144朝向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或者比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更朝向背面侧的方向射出。
[0084]
如图10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射出的出射角较大的光由第二入射面152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由第二入射面152入射的光从第一环状面155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外部射出。此外,在比较例2中,由第二入射面152入射的光被全反射。此时,由于第一环状面155相对于中心轴ca倾斜,因此由第一环状面155射出的光向正面侧折射。另外,从第一环状面155射出的光由第二环状面156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此时,由于第二环状面156以随着从中央部分靠近外周部分而接近背面侧的方式配置,因此由第二环状面156入射的光几乎不折射。由第二环状面156入射的光直接向外部射出。
[0085]
如图10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中,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以外的区域射出的出射角更大的光由背面145入射至光束控制部件132的内部。由背面145入射的光向反射面142折射。由背面145入射的光由反射面142、凸缘146及第二环状面156内部反射后,从反射面142向光束控制部件132的正上方部射出。
[0086]
图11是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以及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时的光漫射部件120上的照度分布的仿真结果的图。图11的实线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132时的照度,长虚线表示使用了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时的照度,短虚线表示使用了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时的照度。图11的横轴表示距光轴la与漫射板的交点的距离(mm),图11的纵轴表示照度(lux)。
[0087]
由图11可知,光束控制部件的正上方部的辉度由高到低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另外,可知,光漫射部件120上的照度分布由窄到宽为:比较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232、比较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332、本实施方式的光束控制部件132。
[0088]
(效果)
[0089]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光束控制部件132中,由于在由反射面142反射的光的光路上未形成有环状槽143,因此由反射面142反射后的光朝向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或者比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更朝向背面侧的方向射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00中,能够改善照度分布的波形。另外,通过将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的环状槽143的形状设为梯形,减重的体积会增加,因此还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0090]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
[0091]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4的面光源装置与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光束控制部件的结构。因此,仅对变形例1~4的光束控制部件532、632、732、832进行说明。
[0092]
图12a~图12d是变形例1~4的光束控制部件532、632、732、83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2a是变形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53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2b是变形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63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2c是变形例3的光束控制部件73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图12d是变形例4的光束控制部件832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0093]
如图12a所示,变形例1的光束控制部件532中的环状槽543具有第一环状面555、第
二环状面556以及第三环状面557。在本变形例中,第一环状面555相对于中心轴ca的倾斜角度比第二环状面556相对于中心轴ca的倾斜角度小。另外,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555的上侧端部的中心轴ca方向上的长度比第二环状面556的上侧端部的中心轴ca方向上的长度长。即,本变形例的光束控制部件532中的第三环状面557以随着远离中心轴ca而接近背面145的方式配置。
[0094]
如图12b所示,变形例2的光束控制部件632中的环状槽643具有第一环状面655、第二环状面656以及第三环状面657。在本变形例中,第三环状面657具有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和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和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和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是曲面。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以随着从中心靠近外周部而接近背面145的方式形成。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以随着从中心靠近外周部而远离背面145的方式形成。
[0095]
如图12c所示,变形例3的光束控制部件732中的环状槽743具有第一环状面655、第二环状面656以及第三环状面757。在本变形例中,第三环状面757具有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以及第三个别环状面775c。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和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与变形例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第三个别环状面775c将第一个别环状面675a与第二个别环状面675b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个别环状面775c以与背面145平行的方式配置。
[0096]
如图12d所示,变形例4的光束控制部件832中的环状槽843具有第一环状面655、第二环状面656以及第三环状面857。在本变形例中,第三环状面857是凸向背面145侧的曲面。
[0097]
在变形例1~4中,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一环状面555、655是随着远离中心轴ca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且第一环状面555、655使从发光元件131的发光中心射出并由入射面141入射后直接到达第一环状面555、655的光向正面侧折射。另外,在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中,第二环状面556、656是随着接近中心轴ca而距发光元件131的高度变大的倾斜面,且第二环状面556、656使从发光元件131射出并直接到达第二环状面556、656的光向正面侧折射。
[0098]
[实施方式2]
[0099]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93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a~图13c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932的结构的图。图13a是从入射面941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932的立体图,图13b是仰视图,图13c是包含中心轴ca的剖面图。
[0100]
如图13a~图13c所示,实施方式2的光束控制部件932具有入射面941、反射面142、环状槽143以及出射面144。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射面941是平面。
[0101]
工业实用性
[0102]
本发明的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及面光源装置例如能够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或普通照明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