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的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15.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16.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是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17.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是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18.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19.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20.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21.临界点c是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示例),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示例),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示例)。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22.第六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1,该点沉陷量sgi611(示例),sgi611亦即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1(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1,该点沉陷量sgi621(示例),sgi611亦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1(示例)。
23.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2,该点沉陷量sgi612(示例),
sgi612亦即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2(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2,该点沉陷量sgi622(示例),sgi622亦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2(示例)。
24.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3,该点沉陷量sgi613(示例),sgi613亦即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3(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3,该点沉陷量sgi623(示例),sgi623亦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3(示例)。
25.第六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14,该点沉陷量sgi614(示例),sgi614亦即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14(示例)。第六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624,该点沉陷量sgi624(示例),sgi624亦即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6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624(示例)。
26.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27.与像差有关的变量
28.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tv 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29.光圈边缘横向像差以sta(stop transverse aberration)表示,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可利用子午面光扇(tangential fan)或弧矢面光扇(sagittal fan)上计算任一视场的光线横向像差,特别是分别计算最长工作波长(例如波长为650nm)以及最短工作波长(例如波长为470nm)通过光圈边缘的横向像差大小作为性能优异的标准。前述子午面光扇的坐标方向,可进一步区分成正向(上光线)与负向(下光线)。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的横向像差,其定义为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特定视场的成像位置,其与参考波长主光线(例如波长为555nm)在成像面上该视场的成像位置两位置间的距离差,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的横向像差,其定义为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特定视场的成像位置,其与参考波长主光线在成像面上该视场的成像位置两位置间的距离差,评价特定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为优异,可利用最短以及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即0.7成像高度hoi)的横向像差均小于100微米(μm)作为检核方式,甚至可进一步以最短以及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均小于80微米(μm)作为检核方式。
30.光学成像系统于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
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第六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可设置有反曲点,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并针对光学畸变与tv畸变进行补正。另外,第六透镜的表面可具备更佳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32.依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一成像面。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以及像侧面于光轴上均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且所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这些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止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1.0≤f/hep≤3.0;50deg≤haf≤75deg;2.5≤hos/f≤5;以及0.9≤2(are/hep)≤2.0。
33.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0.5≤hos/hoi≤1.9。
34.优选地,还包括光圈,所述光圈位于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之前。
35.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以及其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
36.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以及像侧面于光轴上均为凸面。
37.优选地,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以及其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
38.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为凸面以及其像侧面于光轴上为凹面。
39.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时的tv畸变为t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微米;psta≤100微米;nlta≤100微米;nsta≤100微米;slta≤100微米;以及ssta≤100微米;

tdt

<250%。
40.优选地,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沿着表面的轮廓直到
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61,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为起点,沿着表面的轮廓直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62,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0.05≤are61/tp6≤35;以及0.05≤are62/tp6≤35。
41.依据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一成像面。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为haf,这些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2.6≤f/hep≤2.8;50deg≤haf≤70deg;2.5≤hos/f≤5;以及0.9≤2(are/hep)≤2.0。
42.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23,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in45>in23。
43.优选地,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23,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34,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23>in56>in34。
44.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tp1>tp5。
45.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3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tp5>tp3。
46.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47.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表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表面的轮廓直到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s,其满足下列公式:0.9≤ars/ehd≤2.0。
48.优选地,还包括光圈,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距离ins,其满足下列公式:0.59≤ins/hos≤0.7。
49.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
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80微米;psta≤80微米;nlta≤80微米;nsta≤80微米;slta≤80微米;ssta≤80微米以及;hoi>1.0mm。
50.优选地,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其满足下列条件:1≤tp5/tp6≤3。
51.依据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一成像面。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以及像侧面于光轴上均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一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该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六枚,该光学成像系统于该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且其中所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该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该第一透镜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一距离hos,这些透镜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沿着所述表面的轮廓直到所述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坐标点为终点,前述两点间的轮廓曲线长度为are,其满足下列条件:2.6≤f/hep≤2.8;50deg≤haf≤70deg;0.5≤hos/f≤5;0.5≤hos/hoi≤1.9;以及0.9≤2(are/hep)≤2.0。
52.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其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其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所述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所述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plta≤80微米;psta≤80微米;nlta≤80微米;nsta≤80微米;slta≤80微米;ssta≤80微米;以及hoi>1.0mm。
53.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23,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于光轴上的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in45>in23。
54.优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5,其满足下列条件:tp1>tp5。
55.优选地,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以及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均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56.优选地,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还包括光圈、影像感测元件以及驱动模块,所述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于光轴上具有距离ins,所述驱动模块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相耦合并使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产生位移,其满足下列公式:0.59≤ins/hos≤0.7。
57.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58.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59.当

f1

>

f6

时,光学成像系统的系统总高度(hos;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适当缩短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60.当

f2



f3



f4



f5

>∣f1

∣f6

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或弱的负屈折力。所称弱屈折力,是指特定透镜的焦距的绝对值大于10mm。当本实用新型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担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过早出现,反之若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透镜具有弱的负屈折力,则可以微调补正系统的像差。
61.此外,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面可为凹面。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第六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6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6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具备更高的收光能力以及光路调节能力,从而可以增加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进而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64.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他特征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65.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66.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67.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68.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69.图5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70.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71.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72.图8是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73.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74.图10是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75.图11是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76.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77.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78.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79.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80.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
81.图17是由左至右依序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以及
82.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
具体实施方式
83.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8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一成像面。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含
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上。
85.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并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并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86.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

σnpr

≤1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

σnpr

≤3.0。
87.光学成像系统还可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hos/hoi≤50;以及0.5≤hos/f≤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5≤hos/hoi≤1.9;以及2.5≤hos/f≤5。因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88.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89.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1≤ins/hos≤1.1,优选地可为0.59≤ins/hos≤0.7。因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90.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因此,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91.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

r1/r2

≤25。因此,第一透镜具备适当的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

r1/r2

<12。
92.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7<(r11

r12)/(r11 r12)<50。因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93.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f≤60。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94.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95.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 in12)/tp2≤10。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9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 in56)/tp5≤1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97.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以及tp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in34 tp4 in45)<1。因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98.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 tp6)≤0.9。因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99.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100.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101.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sgi611 tp6)≤0.9;0<sgi621/(sgi621 tp6)≤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 tp6)≤0.6;0.1≤sgi621/(sgi621 tp6)≤0.6。
10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 tp6)≤0.9;0<sgi622/(sgi622 tp6)≤0.9。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sgi612 tp6)≤0.6;0.1≤sgi622/(sgi622 tp6)≤0.6。
103.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1∣≤5mm;0.001mm≤

hif621∣≤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

hif611∣≤3.5mm;1.5mm≤

hif621∣≤3.5mm。
104.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2∣≤5mm;0.001mm≤

hif622∣≤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

hif622∣≤3.5mm;0.1mm≤

hif612∣≤3.5mm。
105.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
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3∣≤5mm;0.001mm≤

hif623∣≤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

hif623∣≤3.5mm;0.1mm≤

hif613∣≤3.5mm。
106.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4∣≤5mm;0.001mm≤

hif624∣≤5mm。优选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

hif624∣≤3.5mm;0.1mm≤

hif614∣≤3.5mm。
107.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通过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108.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109.z=ch2/[1 [1

(k 1)c2h2]
0.5
] a4h4 a6h6 a8h8 a10h
10
a12h
12
a14h
14
a16h
16
a18h
18
a20h
20


(1)
[0110]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01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0112]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13]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0114]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这些透镜相耦合并使这些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手振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0115]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的光线滤除元件,其可通过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所制作而实现。
[0116]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更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助益。
[0117]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0118]
第一实施例
[0119]
请参照图1、图2及图3,其中图1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子午面光扇以及弧矢面光扇,最长工作波长以及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1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0由物侧
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180、成像面1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92。
[0120]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二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0121]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

0.0031mm;∣sgi111∣/(∣sgi111∣ tp1)=0.0016。
[0122]
第一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 tp1)=0.4052。
[0123]
第一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0124]
第一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12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0125]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2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0126]
第二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 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 tp2)=0。
[0127]
第二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0128]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32以及像侧面13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
三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0129]
第三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

0.3041mm;∣sgi311∣/(∣sgi311∣ tp3)=0.4445;sgi321=

0.1172mm;∣sgi321∣/(∣sgi321∣ tp3)=0.2357。
[0130]
第三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hoi=0.2676。
[0131]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4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0132]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 tp4)=0.0056;sgi421=0.0006mm;∣sgi421∣/(∣sgi421∣ tp4)=0.0005。
[0133]
第四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412=

0.2078mm;∣sgi412∣/(∣sgi412∣ tp4)=0.1439。
[0134]
第四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hoi=0.0344。
[0135]
第四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0136]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5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0137]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 tp5)=0.00338;sgi521=

0.63365mm;∣sgi521∣/(∣sgi521∣ tp5)=0.37154。
[0138]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2=

0.32032mm;∣sgi512∣/(∣sgi512∣ tp5)=0.23009。
[0139]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3=0mm;∣sgi513∣/(∣sgi513∣ tp5)=0;sgi523=0mm;∣sgi523∣/(∣sgi523∣ tp5)=0。
[0140]
第五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514=0mm;∣sgi514∣/(∣sgi514∣ tp5)=0;sgi524=0mm;∣sgi524∣/(∣sgi524∣ tp5)=0。
[0141]
第五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0142]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hoi=0.50277。
[0143]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hif523=0mm;hif523/hoi=0。
[0144]
第五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hif524=0mm;hif524/hoi=0。
[0145]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014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
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

0.38558mm;∣sgi611∣/(∣sgi611∣ 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 tp6)=0.10722。
[0147]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2=

0.47400mm;∣sgi612∣/(∣sgi612∣ tp6)=0.31488;sgi622=0mm;∣sgi622∣/(∣sgi622∣ tp6)=0。
[0148]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0149]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hoi=0.49779。
[0150]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hif623=0mm;hif623/hoi=0。
[0151]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hif624=0mm;hif624/hoi=0。
[0152]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153]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光学成像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0度与tan(haf)=1.1918。
[015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

7.828mm;

f/f1

=0.52060;f6=

4.886;以及

f1

>

f6


[0155]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

f2



f3



f4



f5

=95.50815mm;

f1



f6

=12.71352mm以及

f2



f3



f4



f5

>

f1



f6


[0156]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f/f2 f/f4 f/f5=1.63290,所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

f/f1



f/f3



f/f6

=1.51305,σppr/

σnpr

=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

f/f2

=0.69101;

f/f3

=0.15834;

f/f4

=0.06883;

f/f5

=0.87305;

f/f6

=0.83412。
[0157]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
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 bfl=hos;hos=19.54120mm;hoi=5.0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015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因此,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良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015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r1/r2

=8.99987。因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016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

r12)/(r11 r12)=1.27780。因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016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 f4 f5=69.770mm;以及f5/(f2 f4 f5)=0.067。因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16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 f3 f6=

38.451mm;以及f6/(f1 f3 f6)=0.127。因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163]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016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因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0165]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mm;以及(tp1 in12)/tp2=3.3600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016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tp5/tp6=1.03977;以及(tp6 in56)/tp5=0.98555。因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0167]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in34 tp4 in45)=0.74376。因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0168]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

0.34789mm;inrs52=

0.88185mm;

inrs51∣/tp5=0.32458以及

inrs52∣/tp5=0.82276。因此,有利于镜片的制
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0169]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五透镜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0170]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

0.58390mm;inrs62=0.41976mm;

inrs61

/tp6=0.56616以及

inrs62

/tp6=0.40700。因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0171]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017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0173]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017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六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na6/na2≤1。因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0175]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时的tv畸变为tdt,成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017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正向子午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其为0.006mm,正向子午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其为0.005mm,负向子午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其为0.004mm,负向子午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nsta表示,其为

0.007mm。弧矢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其为

0.003mm,弧矢面光扇图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光圈边缘入射在成像面上0.7视场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其为0.008mm。
[0177]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0178][0179][0180]
表二、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181]
[0182][0183]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184]
[0185][0186]
表一为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

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1

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

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0187]
第二实施例
[0188]
请参照图4、图5及图6,其中图4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5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6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4可知,光学成像系统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光圈20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2。
[0189]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凹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12以及像侧面214均具有一反曲点。
[0190]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凸面,其像侧面2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22具有一反曲点。
[0191]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32具有一反曲点。
[0192]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42具有一反曲点。
[0193]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凹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52以及像侧面254均具有一反曲点。
[0194]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凸面,其像侧面2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26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2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195]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196]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0197][0198][0199]
表四、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200][0201][0202][0203]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04]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05][0206]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207]
[0208][0209]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数值:
[0210][0211]
第三实施例
[0212]
请参照图7、图8及图9,其中图7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
图。图9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7可知,光学成像系统3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392。
[0213]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凹面,其像侧面3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12以及像侧面31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14]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凸面,其像侧面3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22具有一反曲点。
[0215]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32具有一反曲点。
[0216]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凸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42以及像侧面34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17]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凹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52以及像侧面35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18]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6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3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219]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塑胶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22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0221]
[0222][0223]
表六、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224]
[0225][0226]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27]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28][0229][0230]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231][0232]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33]
[0234][0235]
第四实施例
[0236]
请参照图10、图11及图12,其中图10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1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2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10可知,光学成像系统4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492。
[0237]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凹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12具有一反曲点。
[0238]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凸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22具有一反曲点。
[0239]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一反曲点。
[0240]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具有一反曲点以及像侧面444具有三反曲点。
[0241]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以及像侧面45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42]
第六透镜4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462为凸面,其像侧面4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62具有三反曲点以及像侧面4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243]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244]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0245][0246]
表八、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247]
[0248][0249]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50]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51]
[0252][0253]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254][0255]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56][0257]
第五实施例
[0258]
请参照图13、图14及图15,其中图13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5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13可知,光学成像系统5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圈50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光片580、成像面5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592。
[0259]
第一透镜5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凹面,其像侧面5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12以及像侧面51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60]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凸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22具有一反曲点。
[0261]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凸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32具有一反曲点。
[0262]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凸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42具有一反曲点。
[0263]
第五透镜5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52为凹面,其像侧面5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52以及像侧面51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64]
第六透镜5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562为凸面,其像侧面564为
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62具有三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并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265]
红外线滤光片5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266]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0267][0268][0269]
表十、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270][0271][0272][0273]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74]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75][0276]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277]
[0278][0279]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80][0281]
第六实施例
[0282]
请参照图16、图17及图18,其中图16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的示意图,图17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图18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于0.7视场处的横向像差图。由图16可知,光学成像系统6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692。
[0283]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凹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12以及像侧面61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84]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凸面,其像侧面6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42具有一反曲点。
[0285]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32具有一反曲点。
[0286]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凸面,其像侧面6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42具有一反曲点。
[0287]
第五透镜6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52为凹面,其像侧面6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52以及像侧面654均具有一反曲点。
[0288]
第六透镜6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62为凸面,其像侧面6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6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664具有一反曲点。因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289]
红外线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290]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0291]
[0292][0293]
表十二、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0294][0295]
[0296][0297]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298]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299][0300]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0301]
[0302][0303]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304]
[0305][0306]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