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梯缓冲装置及电梯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9 20: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梯 缓冲 装置 用于 系统


1.本技术涉及电梯领域,更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系统的电梯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改善乘客在楼层间的行走或缩短乘客步行距离的工具,乘客运输装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作为示例,尤为常见的是通常用于商厦楼层间的自动扶梯、升降电梯以及通常用于大型机场的自动人行道。
3.对于升降电梯系统而言,其通常需要设置专用的井道来安装各部件,包括:在井道内运行的轿厢以及与轿厢实现力平衡的对重等。此外,在井道底坑通常还会设置电梯缓冲装置。在电梯运行异常导致轿厢下坠时,可由缓冲器来首先对轿厢提供缓冲,以免发送严重的安全问题。在相关的国家标准中,例如gb28621中降低了对井道底坑深度的要求。正常运行时,缓冲器可以处于一个较低的高度。但当出于维护目的或其他原因而需要工作人员进入井道底坑时,这个高度不足以提供足够的避险空间。为解决此类问题,现有技术中考虑提供具有两级可调高度的电梯缓冲装置。其中,在电梯正常运行时,将缓冲装置调至具有较低高度的档位;在因各类状况(例如,电梯异常)而需要维护人员进出井道底坑时,则将缓冲装置调至具有较高高度的档位。此类缓冲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前述问题。然后,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需要维护人员首先进入井道底坑后,才能调整缓冲装置的档位;且在离开井道底坑前,也仍需将缓冲装置档位复原。在该两个时段内,依然可能出现不期望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及电梯系统,以用于满足电梯系统在各种常规与非常规运行状态下对缓冲装置布置高度的自动化调整。
5.为实现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其包括:多级缓冲器,其包括:主体支架;及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缓冲元件;其中,在各个所述缓冲元件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其位于不同高度;驱动机构,其包括:动力源,其用于为所述驱动机构提供动力;及可伸缩推杆,其枢接至所述主体支架;以及控制元件,其用于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可伸缩推杆的伸缩长度,使得所述主体支架上的所述多个缓冲元件的一个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
6.可选地,多个所述缓冲元件包括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的第一缓冲元件与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二端部的第二缓冲元件,在所述第一缓冲元件或所述第二缓冲元件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时,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主体支架的上方。
7.可选地,所述多级缓冲器还包括安装基座,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枢接于所述安装基座。
8.可选地,所述多级缓冲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安装基座上的限位元件;在所述第二缓冲元件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在垂直于枢转轨迹平面的方
向上的摆动被所述限位元件限制。
9.可选地,所述动力源布置成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二端部,所述可伸缩推杆的第一端部枢接至所述动力源,且所述可伸缩推杆的第二端部枢接至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其中,在所述可伸缩推杆的伸缩行程内,所述可伸缩推杆的第二端部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高于所述可伸缩推杆的第一端部。
10.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推杆在最小长度下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关联至:可伸缩推杆的最小长度、最大长度、行程长度及动力源的额定功率。
11.可选地,所述多级缓冲器还包括布置在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的竖向连接件,所述竖向连接件具有高于所述主体支架的高度,所述可伸缩推杆的第二端部通过枢接于所述竖向连接件的上部来间接地枢接至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
12.可选地,所述主体支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还设置有支承凸片;在所述第一缓冲元件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主体支架的侧部及所述支承凸片共同提供支承力。
13.可选地,各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一个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至少不低于600 mm,且各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另一个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至少不高于200 mm。
14.可选地,所述主体支架被构造成内设加强筋的中空挤出元件或钣金元件。
15.可选地,所述可伸缩推杆具有自锁元件;其中,在所述多个缓冲元件中的任何一个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时,所述自锁元件锁定所述可伸缩推杆。
16.为实现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其包括:多级缓冲器,其包括:主体支架;及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缓冲元件;其中,在各个所述缓冲元件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其位于不同高度;驱动机构,其受控地驱动所述多级缓冲器;以及控制元件,其被配置成与电梯控制器通信,并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异常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所述多级缓冲器,使得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一个具有第一高度;且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正常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所述多级缓冲器,使得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17.为实现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电梯控制器、轿厢及如前所述的电梯缓冲装置;其中,所述电梯控制器配置成与所述电梯缓冲装置的控制元件通信;其中,所述控制元件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轿厢运行异常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所述多级缓冲器,使得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一个具有第一高度;且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正常信号时控制所述驱动机构来驱动所述多级缓冲器,使得被驱动至所述工作位置的所述主体支架上的多个所述缓冲元件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高度;其中,所述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18.可选地,在所述电梯缓冲装置中的各个所述缓冲元件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各个所述缓冲元件在竖直方向上定位为所述轿厢底部中心的100 mm的区间内。
19.根据本技术的电梯缓冲装置及电梯系统,通过为多级缓冲器配置合适的驱动机
构,使其既能够按需对缓冲装置高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从而满足电梯系统在各种常规与非常规运行状态下对缓冲装置布置高度的要求;且此类驱动机构合理利用可伸缩推杆来降低了驱动调整多级缓冲器的所需功率,使得驱动机构的动力源可以小型化,更为还适用于电梯井道内的紧凑结构空间。
附图说明
20.图1是电梯缓冲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是电梯缓冲装置的可伸缩推杆与水平面夹角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文将参照附图中的示例性实施例来详细地描述本技术。但应当知道的是,本技术可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例。在此提供这些实施例旨在使得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为完整与相近,并将本技术的构思完全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
23.此外,对于在本文所提及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本技术仍然允许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而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障碍,由此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技术的更多其它实施例。
24.本技术在此首先结合附图1至图2来描述电梯缓冲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电梯缓冲装置100包括多级缓冲器110、驱动机构120及控制元件,其构思为通过控制元件来控制驱动机构120,实现对多级缓冲器的级间调整,使其可以在电梯井道底坑提供不同的离地缓冲高度,以便兼顾满足国标规定及在特定情况下提供足够的通行空间。
25.具体而言,该多级缓冲器110包括主体支架111以及安装在主体支架111上的两个缓冲元件112a、112b,且在各个缓冲元件112a、112b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其位于不同高度。由图示可知,图中的第一缓冲元件112a当前处于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其具有相对较小的离地缓冲高度,而若将第一缓冲元件112b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则其相对于第一缓冲元件112a而言,具有更高的离地缓冲高度。图中虽然以两个缓冲元件作为示例,但应当知道的是,在前述教示下,可以通过调整主体支架111的结构形式(例如将其调整成近似扇形骨架的形式)来使其可以布置两个以上的缓冲元件,且当各个缓冲元件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其各自之间均具有不同的离地缓冲高度,由此实现对井道底坑通行空间的不同需求。
26.此外,该驱动机构120包括动力源121以及可伸缩推杆122。其中,可伸缩推杆122枢接至主体支架111,使得二者具有联动关系,进而通过调整可伸缩推杆122的伸缩长度即可实现主体支架111的旋转动作,且最终实现将各个缓冲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旋转至工作位置。而动力源121则用于为可伸缩推杆122来提供动力,促使其进行伸缩。考虑到处于工作位置的缓冲元件、主体支架及可伸缩推杆之间需保持相对稳定的连接关系,故还可为可伸缩推杆配置自锁元件,当其运动至设定位置时,可以实现自锁,由此提供更为稳定的效果。
27.再者,为实现电梯缓冲装置对离地缓冲高度的自动调整,其还包括控制元件。该控制元件用于控制驱动机构120的可伸缩推杆122的伸缩长度,进而使得主体支架111上的多
个缓冲元件112a、112b的一个被驱动至工作位置。
28.在此种布置下,根据本技术的电梯缓冲装置,通过为多级缓冲器110配置合适的驱动机构120,使其既能够按需对缓冲装置高度进行自动化调整,从而满足电梯系统在各种常规与非常规运行状态下对缓冲装置布置高度的要求;且此类驱动机构120合理利用可伸缩推杆122来降低了驱动调整多级缓冲器110的所需功率,使得驱动机构120的动力源121可以小型化,更为还适用于电梯井道内的紧凑结构空间。
29.另外,关于本技术中所述的对于电梯缓冲装置的自动调整,应当知道的是,为保证维护人员或其他人员进入井道底坑前已将多级缓冲器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及保证维护人员或其他人员离开井道底坑后也已将多级缓冲器调整至合适的高度。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在进入前与离开后向控制元件发出指令。
30.例如,在具备足够硬件支持的情况下,可以将控制元件配置成能够与特定移动终端进行通信,从而直接接受维护人员发出的控制指令。
31.再如,也可将控制元件配置成直接与电梯控制器通信,并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异常信号时控制驱动机构120来驱动多级缓冲器110,使得被驱动至工作位置的主体支架111上的两个缓冲元件112a、112b中的一个具有第一高度;且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正常信号时控制驱动机构120来驱动多级缓冲器110,使得被驱动至工作位置的主体支架111上的两个缓冲元件112a、112b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
32.这是因为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在电梯正常运行时,通常应使井道底坑的空置空间尽可能小,例如,使该第二高度至少不高于200 mm;而电梯异常时,为便于维护人员进入井道底坑进行检修,应使井道底坑的留给缓冲元件的缓冲空间尽可能大,例如使该第一高度至少不低于600 mm,以免发生安全问题。
33.如下将关于前述电梯缓冲装置中各个机构的具体构造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或位置关系展开进一步的描述。
34.首先,缓冲元件112a、112b包括安装在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的第一缓冲元件112a与安装在主体支架111的第二端部111b的第二缓冲元件112b;其中,在第一缓冲元件112a或第二缓冲元件112b被驱动至工作位置时,其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主体支架111的上方。结合附图,可知本技术中提及的端部是指靠近主体支架111的两个末端的一部分,其并非仅局限于两个端面,而是同时包括端面以及朝向主体支架111的中心延伸的部分区段。同样由此可知,述及的安装在端部上的缓冲元件,既可以安装在端面上(如第二缓冲元件112b所示),也可以安装在主体支架111靠近端面的侧部区段上(如第一缓冲元件112a所示),其具体安装位置的选择旨在实现当运动至竖直方向时,可以恰好定位于主体支架111的上方,由此能够为轿厢提供期望的缓冲。
35.此外,为了给多级缓冲器110提供稳定可靠的安装基础,还可设置安装基座130。此时,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枢接于安装基座130,也即,通过主体支架111相对于安装基座130的旋转运动来实现将不同的缓冲元件切换至其工作位置。在此基础上,该多级缓冲器110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基座130上的限位元件131。在第二缓冲元件112b被驱动至工作位置时,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在垂直于枢转轨迹平面的方向上的摆动被限位元件131限制,由此得以确保主体支架运动就位后能够保持稳定。
36.再如,还可将动力源121布置成靠近主体支架111的第二端部111b,可伸缩推杆122的第一端部122a枢接至动力源121,且可伸缩推杆122的第二端部122b枢接至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其中,在可伸缩推杆122的伸缩行程内,可伸缩推杆122的第二端部122b在竖直方向上保持高于可伸缩推杆122的第一端部122a。此种布置方式使得动力源121的驱动点与主体支架111的枢转轴132存在尽可能远的距离,并通过调整夹角与可伸缩推杆的长度来实现驱动力矩的变化,由此实现以相对较小额定功率的电机配合较长的力臂来提供足以驱动主体支架的力矩,较小功率的电机相应具有较小的体积,也更为适用井坑内紧凑的空间布置。
37.具体而言,可参见图2,可伸缩推杆122在最小长度下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被关联至:可伸缩推杆122的最小长度、最大长度、行程长度及动力源121的额定功率。例如,当可伸缩推杆122位于最小长度时,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最小,此时第一缓冲元件112a处于工作位置;而当可伸缩推杆122位于最大长度时,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最大,此时第二缓冲元件112b处于工作位置;另外,再基于该装置的重量来配置动力源121的额定功率,当重量越大时,所需额定功率也会相应地增加。
38.回到图1,为进一步提高选择夹角的可能性,多级缓冲器110还包括布置在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的竖向连接件,该竖向连接件具有高于主体支架111的高度。此时,当设计要求更大的夹角时,可通过将可伸缩推杆122的第二端部122b枢接于竖向连接件的上部,并间接地枢接至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来实现。
39.此外,由图示可知,当第一缓冲元件112a被驱动至工作位置时,该主体支架111呈现为卧置的形式,当轿厢抵靠第一缓冲元件112a时,将由整个主体支架111的侧部来提供支撑力。在此种情形下,可考虑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降低压强。例如,在主体支架111的第一端部111a与第二端部111b之间还设置有支承凸片113;此时,当第一缓冲元件112a被驱动至工作位置,将由主体支架111的侧部及支承凸片113共同提供支承力。
40.再者,可选地,还可将主体支架111构造成内设加强筋的中空挤出元件,由此在保证强度的情况下,降低了零件重量。
41.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在此还提供一种电梯系统的实施例。该电梯系统包括电梯控制器、轿厢及前述任意实施例或其组合中的电梯缓冲装置100,因而也具有该电梯缓冲装置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所述的电梯控制器配置成与电梯缓冲装置100的控制元件通信;其中,控制元件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轿厢运行异常信号时控制驱动机构120来驱动多级缓冲器110,使得被驱动至工作位置的主体支架111上的多个缓冲元件112a、112b中的一个具有第一高度;且在收到电梯控制器发出的电梯运行正常信号时控制驱动机构120来驱动多级缓冲器110,使得被驱动至工作位置的主体支架111上的多个缓冲元件112a、112b中的另一个具有第二高度;其中,第一高度大于第二高度。这是因为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在电梯正常运行时,通常应使井道底坑的空置空间尽可能小,例如,使该第二高度至少不高于200 mm;而电梯异常时,为便于维护人员进入井道底坑进行检修,应使井道底坑的留给缓冲元件的缓冲空间尽可能大,例如使该第一高度至少不低于600 mm,以免发生安全问题。
42.在此种布置下,电梯缓冲装置的自动化调整直接关联至电梯系统的电梯控制器,使得在电梯系统正常运行时,电梯缓冲装置中的多级缓冲器一直处于将较低高度的缓冲元
件布置在工作位置的状态,使得设计规范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在电梯系统异常运行时,电梯控制器直接向电梯缓冲装置的控制元件发出控制信号,使其控制驱动机构来调整多级缓冲器,将具有较高高度的缓冲元件布置在工作位置,从而为井道底坑预留足够的缓冲高度,使得维护人员在井坑内作业时的安全得以保障。
43.此外,可选地,还可将电梯缓冲装置100相对轿厢的布置位置及电梯缓冲装置100各元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调整,使得电梯缓冲装置100中的各个缓冲元件112a、112b被驱动至竖直方向的工作位置时,各个缓冲元件112a、112b在竖直方向上均定位为轿厢底部中心的100 mm区间内。
44.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了本技术的电梯缓冲装置及电梯系统。尽管只对其中一些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技术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与范围内以许多其它的形式实施。因此,所展示的例子与实施方式被视为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如所附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技术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可能涵盖各种的修改与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