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与流程

2021-10-24 12: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充电 控制 双向 装置 特别


1.本技术涉及充电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不同类型的两个智能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由于两者之间的电池电压不同,因而两个智能设备之间无法实现双向充电,给携带有多类型的用户出行时带来很多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不同类型的两个智能设备之间无法实现双向充电的弊端。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5.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装置,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监测模块,用于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获取模块,用于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控制模块,用于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充电模块,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8.本技术中提供的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应用于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并根据第一电池电压和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供电设备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本技术中,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内部均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供电设备在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会根据两者之间的电池电压,对充电电压进行相应的降压或升压,从而保证两者之前的充电安全,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供电设备,另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充电设备,实现双向充电。
附图说明
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双向充电的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1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12.参照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s1: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s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s3: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s4: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13.本实施例中,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均经过改装,内部设置有升降压复用电路,该升降压复用电路可以对充电电压进行升压或降压。应用时,当两个智能设备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时,其中一个智能设备弹出充电设置界面,用户在充电设置界面中输入设置信息,根据自身需要将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充电设备,并将另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供电设备(用户可以任意选择两个智能设备之间的充电方向)。在确定充电方向后,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以及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并将第一电池电压和第二电池电压进行比对,确定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然后,供电设备根据该大小关系,通过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具体地,由于供电设备和充电设备内均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因此供电设备可以通过自身的升降压复用电路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升降压,也可以控制充电设备内部的升降压复用电路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升降压。当第一电池
电压大于第二电池电压时,则需要通过升降压复用电路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使得第一电池电压与第二电池电压保持相对一致。当第一电池电压小于第二电池电压时,则需要通过升降压复用电路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升压,使得第一电池电压与第二电池电压保持相对一致。供电设备对第一电池电压降压或升压至与第二电池电压保持相对一致后,开始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14.本实施例中,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内部均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供电设备在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会根据两者之间的电池电压,对充电电压进行相应的降压或升压,从而保证两者之前的充电安全,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供电设备,另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充电设备,实现双向充电。
15.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部署有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一降压单元和第一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包括:s30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2: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3: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16.本实施例中,供电设备内部部署有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一降压单元和第一升降单元(第一降压单元为降压电路,第一升压单元为升压电路,降压电路和升压电路均与现有的升、降电路原理相同,在此不做详述)。供电设备判断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如果第一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池电压,则供电设备通过内部的第一降压单元将第一电池电压降至与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即理论上,需要将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第二电池电压一致,但实际应用中允许第一电池电压与第二电池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电压差值范围(比如将第一电池电压降至与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0—5v的范围内即可)。其中,预设电压范围的具体值由开发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17.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备部署有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二降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还包括:s304: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5: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降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降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6: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升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升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升压单元将所述第
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18.本实施例中,充电设备内部署有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二降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供电设备判断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如果第一电池电压大于第二电池电压,则供电设备生成降压指令,并将降压指令发送到充电设备。充电设备在接收到供电设备发送的降压指令后,通过第二降压单元将第一电池电压降压值与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如果第一电池电压小于第二电池电压,则供电设备生成升压指令,并将升压指令发送给充电设备。充电设备根据升压指令通过第二升压单元将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实现供电设备向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19.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的vbus触点处设置有电压检测电路,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s201: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电压检测电路采集所述vbus触点的触点电压,并将所述触点电压作为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20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并从所述设备信息中查找得到所述第一电池电压。
20.本实施例中,供电设备的vbus触点处设置有电压检测电路,当供电设备通过充电线与充电设备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时,供电设备通过电压检测电路采集vbus触点的触点电压,该触点电压即表征了充电设备的电池电压;因此,供电设备将检测得到的触点电压作为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可以通过供电设备本身的系统数据库查询得到,也可以通过供电设备的型号从网络查询得到),该设备信息包含了智能设备的设计参数;因此,供电设备从设备信息中筛选查找得到自身电池设计时对应的标准电压,即第一电池电压。
2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智能设备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所述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的步骤,包括:s101:在两个所述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两个所述智能设备分别获取所述充电线的端口id引脚两侧的高低电平信息;s102:根据所述高低电平信息,低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触发显示mmi界面,并通过所述mmi界面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所述设置信息包括充放电设备信息;s103:根据所述充放电设备信息,将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充电设备,并将另一智能设备设置为供电设备。
22.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智能设备之间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时,两个智能设备分别获取充电线的端口id引脚两侧的高低电平信息。根据该高低电平信息,端口id引脚低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触发显示mmi界面,端口id引脚高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则做不任何反应。用户可以在mmi界面输入设置信息,对当前次的双向充电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两个智能设备之间的主从关系、充电方向、充电时长等设置。两个智能设备共享mmi界面接收到的设置信息,并根据其中包括的充放电设备信息,将用户选择的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当前次的充电设备,并将另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当前次的供电设备。
23.进一步的,所述设置信息还包括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
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的步骤,包括:s401: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开始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根据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对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s402: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
24.本实施例中,用户在mmi界面输入的设置信息还包括充电设置信息,该充电设置信息包括预设充电时长、充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供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中的任意一个。供电设备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开始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根据充电设置信息对供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如果监测到供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充电设置信息,则供电设备停止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供电设备生成并输出提醒信息,以提醒用户当前次的充电动作完成。以充电设置信息为供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为例进行说明,在供电设备开始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后,供电设备实时监测自身的当前剩余电量是否下降至供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如果供电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下降至供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则判定供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充电设置信息,停止充电(比如供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为20%,充电开始时供电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为80%,当供电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下降至20%时,则判定充电停止)。同样的,如果充电设置信息为充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则在充电开始后,供电设备实时获取充电设备的当前剩余电量,在充电的当前剩余电量上升值充电设备预设剩余电量时,则停止充电。
25.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包括预设充电时长,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时长,所述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的步骤,包括:s402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当前充电时长是否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s4022:若所述当前充电时长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则判定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执行预设动作作为所述提醒信息。
26.本实施例中,用户输入的充电设置信息为预设充电时长,当前次的充电状态具体为充电设备对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时长。在供电设备开始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后,供电设备记录自身对充电设备的充电时长,实时更新后即为当前充电时长。供电设备判断当前充电时长是否不小于预设充电时长,如果供电设备监测到当前充电时长不小于预设充电时长,则判定供电设备与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充电设置信息,供电设备停止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执行预设动作作为提醒信息(比如供电设备发出预设铃声,或者供电设备屏幕闪光等),以提醒用户当前次充电已完成。
27.参照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装置,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方法包括:监测模块1,用于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获取模块2,用于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
电池电压;控制模块3,用于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充电模块4,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28.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部署有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一降压单元和第一升压单元,所述控制模块3,包括:第一判断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第一降压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第一升压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29.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备部署有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二降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所述控制模块3,还包括:第二判断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第二降压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降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降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第二升压控制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升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升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30.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的vbus触点处设置有电压检测电路,所述获取模块2,包括:采集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电压检测电路采集所述vbus触点的触点电压,并将所述触点电压作为所述第二电池电压;查找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并从所述设备信息中查找得到所述第一电池电压。
3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智能设备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所述监测模块1,包括:获取单元,用于在两个所述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两个所述智能设备分别获取所述充电线的端口id引脚两侧的高低电平信息;接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高低电平信息,低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触发显示mmi界面,并通过所述mmi界面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所述设置信息包括充放电设备信息;设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充放电设备信息,将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充电设备,并将另一智能设备设置为供电设备。
32.进一步的,所述设置信息还包括充电设置信息,所述充电模块4,包括:监测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开始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根据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对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输出单元,用于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
33.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包括预设充电时长,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时长,所述输出单元,包括:判断子单元,用于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当前充电时长是否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提醒子单元,用于若所述当前充电时长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则判定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执行预设动作作为所述提醒信息。
34.本实施例中,双向充电的控制装置中各模块、单元、子单元用于对应执行与上述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中的各个步骤,其具体实施过程在此不做详述。
3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装置,应用于智能设备,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并根据第一电池电压和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供电设备对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本技术中,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内部均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供电设备在对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会根据两者之间的电池电压,对充电电压进行相应的降压或升压,从而保证两者之前的充电安全,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任意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供电设备,另一个类型的智能设备作为充电设备,实现双向充电。
36.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可以如图3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和数据库。其中,该计算机设计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设备信息等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
37.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的步骤:s1: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s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s3: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s4: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
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38.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部署有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一降压单元和第一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包括:s30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2: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3: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39.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备部署有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二降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还包括:s304: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5: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降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降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6: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升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升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40.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的vbus触点处设置有电压检测电路,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s201: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电压检测电路采集所述vbus触点的触点电压,并将所述触点电压作为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20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并从所述设备信息中查找得到所述第一电池电压。
41.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智能设备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所述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的步骤,包括:s101:在两个所述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两个所述智能设备分别获取所述充电线的端口id引脚两侧的高低电平信息;s102:根据所述高低电平信息,低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触发显示mmi界面,并通过所述mmi界面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所述设置信息包括充放电设备信息;s103:根据所述充放电设备信息,将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充电设备,并将另一智能设备设置为供电设备。
42.进一步的,所述设置信息还包括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
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的步骤,包括:s401: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开始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根据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对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s402: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
43.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包括预设充电时长,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时长,所述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的步骤,包括:s402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当前充电时长是否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s4022:若所述当前充电时长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则判定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执行预设动作作为所述提醒信息。
44.本技术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一种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应用于智能设备,所述智能设备内部署有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双向充电的控制方法具体为:s1: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s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s3: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s4: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
45.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部署有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一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一降压单元和第一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包括:s30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2: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3: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46.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备部署有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所述第二升降压复用电路包括第二降压单元和第二升压单元,所述供电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所述升降压复用电路对应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的步骤,还包括:
s304: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第一电池电压是否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305: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大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降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降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降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降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s306:若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小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则所述供电设备发送升压指令到所述充电设备,所述升压指令用于控制所述充电设备通过所述第二升压单元将所述第一电池电压升压至与所述第二电池电压之间的差值在预设电压范围内。
47.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设备的vbus触点处设置有电压检测电路,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第一电池电压和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电池电压的步骤,包括:s201:所述供电设备通过所述电压检测电路采集所述vbus触点的触点电压,并将所述触点电压作为所述第二电池电压;s202:所述供电设备获取自身的设备信息,并从所述设备信息中查找得到所述第一电池电压。
4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智能设备通过充电线进行有线充电连接,所述在监测到两个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确定其中一个智能设备为充电设备,并确定另一智能设备为供电设备的步骤,包括:s101:在两个所述智能设备有线充电连接时,两个所述智能设备分别获取所述充电线的端口id引脚两侧的高低电平信息;s102:根据所述高低电平信息,低电平一侧对应的智能设备触发显示mmi界面,并通过所述mmi界面接收用户输入的设置信息,所述设置信息包括充放电设备信息;s103:根据所述充放电设备信息,将其中一个智能设备设置为充电设备,并将另一智能设备设置为供电设备。
49.进一步的,所述设置信息还包括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完成的步骤,包括:s401: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第一电池电压进行降压或升压后,开始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根据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对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s402: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
50.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包括预设充电时长,所述充电状态为所述供电设备对所述充电设备的当前充电时长,所述若监测到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则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输出提醒信息的步骤,包括:s4021:所述供电设备判断所述当前充电时长是否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s4022:若所述当前充电时长不小于所述预设充电时长,则判定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充电设备之间的充电状态符合所述充电设置信息,所述供电设备停止对所述充电设备进行充电,并执行预设动作作为所述提醒信息。
51.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
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和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通过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速据率sdram(ss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5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装置、第一物体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