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机风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8:4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机 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风冷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机工作温度直接影响电机效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电机温升过高会加速电机绝缘材料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同时温升过高会使绕组电阻增大,使电机效率下降,而电机效率下降将进一步导致发热量增加,从而再次推高温度上升。因此,温度控制对电机工作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3.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是伺服电机的主要发热部件,定子铁芯安装在机壳内壁,通过与机壳的接触将热量导出到机壳,机壳与空气接触进行自然冷却散热,然而随着电机功率密度的增大,这种单一的冷却方式造成机壳局部部位温度过高、温度梯度过大的现象,电机的散热问题成为制约电机发挥性能的重要因素。该问题亟待解决。
4.实用专利“一种伺服电机风冷装置”,专利号cn 210985821 u,该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本体上开设透气孔来进行风冷散热,但透气孔的开设会破坏电机原本的封闭结构,外部空气与灰尘等会进入电机内,影响电机内部件的材料性能和工作环境。此外,冷却风从电机后端吹向前端时,冷却风速会下降,随着风速下降机壳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也会下降,从而造成机壳表面温度分布不均以及电机前端热量不能有效传出,影响整体散热效率。装置占用体积较大,不方便电机在有限空间内的应用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方便拆装、适用于各类伺服电机、散热效率高的伺服电机风冷装置。
6.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电机风冷装置,包括电机本体、侧风道板、风扇和导热件;
8.电机本体包括机壳、固定在机壳上的前端盖、后端盖以及固定在后端盖上的编码器,机壳上设有翅片和装配槽,导热件固定设置在装配槽中,风扇连接在后端盖上,侧风道板固定设置在机壳的侧壁上,且侧风道板与机壳之间形成通风散热通道。
9.进一步地,侧风道板从电机后端盖向电机前端盖方向沿着机壳轴向延伸,侧风道板与机壳进行可拆卸连接或与机壳一体成型,翅片与侧风道板相接或留有空隙,以将通风散热通道分隔成若干腔体风道。
10.进一步地,导热件为相变热管。采用相变热管作为导热、均热部件,相变热管具有高效传热能力,能减小机壳壳体的温差梯度,实现热量分布重组。
11.进一步地,所述相变热管通过焊接、胶接或过盈胀接固定在装配槽内。
12.进一步地,所述装配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圆形或矩形。
13.进一步地,风扇包括导流罩和风扇电机,导流罩连接在电机本体的后端盖上,导流罩沿轴线靠近电机本体的一端为出风口,远离电机本体的一端为进风口,风扇电机固定设
置在导流罩进风口处。
14.进一步地,风扇还包括防护罩,防护罩固定设置在导流罩进风口处并位于风扇电机的外侧。通过设置防护罩进行防护,提高安全性。
15.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罩一端为中空的圆角长方壳体,另一端为圆形壳体,中间通过凸台壳体过渡。
16.进一步地,所述侧风道板的边角过渡、导流罩的边角过渡与电机前端盖的边角过渡形状一致。
17.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罩上设置有编码器开口槽,电机本体的编码器的接线穿过编码器开口槽。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采用外部强迫风冷作为电机散热方式,相比将叶片安装在电机轴上,采用外部风扇的方式,在较低额定转速的电机上也能实现持续高转速地输出冷却风,且散热性能不受电机此刻转速的影响。
20.2)风道由侧风道板和导流罩与机壳合围而成,机壳上设有若干翅片,翅片将风道分隔成若干腔体风道,减少冷却风在经过风道时的风速损耗,增强风冷散热效率。
21.3)采用相变热管作为导热、均热部件,相变热管具有高效传热能力,能减小机壳壳体的温差梯度,实现热量分布重组。
22.4)整套装置在使用时能够保留电机原有整体结构,不影响电机本身的密封结构,占用空间小,连接简单,适用于各种机壳外形结构的伺服电机。
23.5)本装置可实现机壳表面的快速散热,促使更多的热量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部位传导至外壳进行散热,实现伺服电机更为优秀的温控性能。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装配有相变热管的电机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一种机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侧风道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参照图1~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风冷装置,包括电机本体1、两个侧风道板2、风扇3和导热件4。
31.电机本体1包括中空柱形的机壳11,机壳11左右两侧可通过开设在其上的若干螺纹孔 111分别连接固定两个对称安装的侧风道板2,其机壳11的结构如图3。在另一实施例中,机壳11也可与侧风道板2一体成型,如图4。侧风道板2长度可为机壳11长度的50%~80%,机壳11左右侧壁与侧风道板2的内侧之间形成平行于电机本体1轴线的通风散热通道,使得风扇3吹出来的冷却风可从通风散热通道中通过,从而可以加强机壳11表面的热对流散热。机壳11在四周凹槽位置设有相应不同长度的多个翅片112,翅片112与侧风道板2相
接或留有间隙,从而翅片112将通风散热通道分隔成若干风腔,可进一步减少冷却风通过风道时的风速损耗,增强风冷散热效率;当翅片112与侧风道板2相接时,机壳11表面热量还可通过翅片112传导到侧风道板2,增加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32.机壳11的凹槽上开设有装配槽113,装配槽113的长度方向与机壳11的长度方向一致,导热件4固定设置在装配槽113内,装配槽113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圆形或矩形。具体的,每个凹槽内开设有多个装配槽113,且每个凹槽内装配槽113和翅片112间隔设置,每个装配槽113上均固定有导热件4。通过在每个凹槽内设置多个导热件和多个翅片112,可以增大散热。本实施例中,装配槽113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导热件4为圆形的相变热管,直径6mm。优选地,相变热管可为铜材微沟槽型热管,其内壁设有多根微沟槽,微沟槽沿相变热管的内壁均匀分布,相变热管通过挤压拉拔工艺成型,通过焊接、胶接或过盈胀接固定在装配槽113内。原本电机机壳沿轴向方向中间温度高,前后两端温度较低(前端指电机轴伸出的一端,后端指放置编码器和风扇的一端),通过轴向设置相变热管可将中间的热量传到电机后端。同时,冷却风经过风道后风速会降低,从而造成电机前端温度高,后端温度低,同样通过相变热管的导热作用将前端的热量传导到后端进行冷却,可以实现减少前中后温差,热量分布重组。
33.电机本体1的后端包括后端盖13以及安装在后端盖13上的编码器14,后端盖13上设有 4个m2.5螺纹孔131和4个m5的通孔132,所述螺纹孔131和通孔132沿圆周交错排布,后端盖13通过通孔131螺纹连接固定在机壳11上,风扇3通过螺纹孔132螺纹连接固定在后端盖上。
34.风扇3包括导流罩31、防护罩32、风扇支架34和风扇电机33,导流罩31沿轴线靠近电机本体1的一端为中空圆角长方壳体出风口,远离的一端为圆形壳体进风口,中间通过凸台壳体过渡,风扇电机33通过风扇支架34固定在导流罩31的进风口中心,风扇电机33的叶片与导流罩31圆形壳体之间留有均匀间隙,风扇电机33后端设有防护罩35,导流罩31与侧风道板2在边角处设有圆角过渡,其过渡与电机本体1前端的前端盖12边角处的圆角过渡保持一致。导流罩31设有编码器开口槽35,编码器14的接线盒141从编码器开口槽35伸出。
35.侧风道板2为与机壳11一致的材料,在考虑电机轻量化的情况下可为铝薄板,机壳可为铝材一体化挤压成型或线切割加工成型。
36.风扇电机33工作电压可为24v,与伺服电机的编码器以及刹车模块的工作电压一致,不会给编码器带来强电干扰。
37.整套装置在使用时能够保留电机原有整体结构,不影响电机本身的密封结构,占用空间小,连接简单,适用于各类电机,包括伺服电机,实现了电机优秀的温控性能,保证了电机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38.以上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其他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