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及干手器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7: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机 用于 结构 减振 手部

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及干手器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手部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及干手器。


背景技术:

2.干手器一般以加热型和高速风吹干型两类为主;高速风吹干型干手器,特点是风速非常高,可达到130米/秒以上,干手的速度在10秒左右,加热功率也比较低,只有几百瓦,其加热功能仅仅是为了保持舒适度,基本不影响干手的速度,采用高速电机的风速高,但也带来振动大的问题,电机振动大将导致干手器使用时晃动,特别是便携的桌面干手器,其振动还可能导致干手器移动,甚至摔落损坏;同时振动还可能产生较大的噪音,极大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及干手器。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包括电机主体,以及容置电机主体的减振罩;所述电机主体具有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内设置用于驱动进风的电机;所述减振罩为软体材料制成,减振罩限制于干手器主体内,以形成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的软连接。
7.优选的,所述电机壳体具有位于电机壳体下端的电机进风口和位于电机壳体上端的电机出风口,空气由电机进风口进入,由电机出风口排出。
8.优选的,所述电机主体具有电机壳体,用于驱动进风的电机设置于电机壳体内,以使得空气由电机壳体下端的电机进风口进入,并由电机壳体上端的电机出风口排出;所述减振罩限制于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内,以连接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所述减振罩由弹性软体材料制成,以形成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的软连接,降低电机的振动传递。
9.优选的,所述减振罩下端具有第一罩口,上端具有第二罩口;电机主体由第二罩口安装入减振罩内,并使得所述电机进风口与第一罩口对齐,电机出风口与第二罩口对齐,形成电机减振结构的进风口与出风口。
10.优选的,电机壳体上端侧壁具有电机壳体凸起;所述电机进风口的尺寸小于电机出风口的尺寸;电机壳体下端处具有沿电机壳体上端至下端尺寸逐渐减小的电机收窄部;所述减振罩具有与电机壳体凸起配合的罩内侧壁凹槽,与电机收窄部配合的罩内限位部,以防止电机主体在减振罩内的轴向移动。
11.优选的,所述电机壳体具有定位销,所述减振罩具有定位槽,所述电机主体安装入减振罩时,所述定位销与定位槽配合,以限制电机主体在减振罩内的周向旋转。
12.优选的,所述减振罩外侧壁具有靠近上端的第一凸环和靠近下端的限位台阶部,所述第一凸环与电机区域的上端限位部配合,限位台阶部与电机区域的下端限位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电机减振结构在电机区域内固定。
13.优选的,所述减振罩外侧壁靠近下端还具有第二凸环,所述第一凸环与第二凸环间设置若干凸肋。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手器,包括:如上述的电机减振结构以及干手器主体;所述干手器主体包括主机壳体,主机壳体内设置所述电机减振结构;所述主机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电机驱使外部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由出风口排出干手器。
15.优选的,所述主机壳体内设置进风区域、电机区域;所述电机区域安装所述电机减振结构;进风区域与电机区域间设置入风隔板,入风隔板设置入风口,外部空气由进风口进入进风区域,由入风口进入电机区域。
16.优选的,所述进风区域位于电机区域的下端,所述进风区域设置过滤组件和主机底座,所述过滤组件上端与入风隔板接触,下端与主机底座接触,过滤组件固定限制于进风区域内;所述主机底座与主机壳体下边缘具有底座间隙,以形成所述主机壳体的进风口,外部空气由底座间隙进入进风区域,经过滤组件后,由入风口进入电机区域的电机壳体内。
17.优选的,所述出风口连接导风组件,以将出风口的气流由导风组件导流为用于干手的干手气流。
18.优选的,所述主机底座下端面设置防滑垫,以在干手器放置于桌面时,防止干手器移动。
19.优选的,减振罩底部设置多个降噪孔。
20.所述干手器主体包括主机壳体,主机壳体内至下而上限定出进风区域、电机区域、pcb区域,外部空气由主机壳体底部进入,经过进风区域、电机区域、pcb区域,由主机壳体上部的出风口排出。
21.优选的,所述进风区域与电机区域间设置入风隔板,入风隔板设置与电机进风口配合的入风口;减振罩底部与入风隔板接触。
22.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将高速电机主体套入减振罩中,之后减振罩限制于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内,使其在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固定,减振罩的作用是使高速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之间软连接,减少电机运行中的震动传播,也减少噪音。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的减振罩与电机壳体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的减振罩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的干手器主体、减振罩与电机壳体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的干手器主体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干手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干手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干手器的主机壳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1‑
减振罩;11

第一凸环;12

限位台阶部;13

第二凸环;14

罩内侧壁凹槽;15

降噪孔;16

定位槽;17

凸肋;18

减振罩底部;18

减振罩底部;19

罩内限位部;101

第一罩口;102

第二罩口;
[0036]2‑
电机主体;21

电机壳体;22

电机;23

电机进风口;24

电机壳体凸起;25

电机出风口;26

定位销;29

电机收窄部;
[0037]3‑
进风组件;31

主机底座;32

过滤组件;35

底座间隙;
[0038]4‑
导风组件;
[0039]5‑
主机壳体;51

电机区域;52

下端限位部;53

入风口;54

出风口;55

上端限位部;56

入风隔板;57

进风区域;58

pcb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在附图中,为清晰起见,可对形状和尺寸进行放大,并将在所有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下列描述中,诸如中心、厚度、高度、长度、前部、背部、后部、左边、右边、顶部、底部、上部、下部等用词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特别地,“高度”相当于从顶部到底部的尺寸,“宽度”相当于从左边到右边的尺寸,“深度”相当于从前到后的尺寸。这些相对术语是为了说明方便起见并且通常并不旨在需要具体取向。涉及附接、联接等的术语(例如,“连接”和“附接”)是指这些结构通过中间结构彼此直接或间接固定或附接的关系、以及可动或刚性附接或关系,除非以其他方式明确地说明。
[0041]
接下来,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4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干手器的电机减振结构,如图1、2、4、7、8所示,包括电机主体2,以及容置电机主体的减振罩1;电机主体2具有电机壳体21,电机壳体21内设置用于驱动进风的电机22;减振罩1为软体材料制成,减振罩1限制于干手器主体内,以形成电机主体2与干手器主体的软连接;减振罩1的作用是使高速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之间软连接,
减少电机运行中的震动传播,也减少噪音;减振罩1一般可采用橡胶等弹性软体材料制成,以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降低电机产生传导至手器主体的振动。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4、7、8所示,包括电机主体2,以及容置电机主体2的减振罩1;电机主体2具有电机壳体21,用于驱动进风的电机22设置于电机壳体21内,以使得空气由电机壳体21下端的电机进风口23进入,并由电机壳体21上端的电机出风口25排出;减振罩1限制于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51内,以连接电机主体2与干手器主体;将高速电机主体2套入减振罩1中,之后减振罩1限制于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51内,使其在干手器主体的电机区域51固定,减振罩1由弹性软体材料制成,以形成电机主体2与干手器主体的软连接,降低电机的振动传递;减振罩1的作用是使高速电机主体与干手器主体之间软连接,减少电机运行中的震动传播,也减少噪音;减振罩1一般可采用橡胶等弹性软体材料制成,以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降低电机产生传导至手器主体的振动。
[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3所示,减振罩1下端具有第一罩口101,上端具有第二罩口102;电机主体2由第二罩口102安装入减振罩1内,并使得电机进风口23与第一罩口101对齐,电机出风口25与第二罩口102对齐,形成电机减振结构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具体的根据电机主体2的结构设置减振罩1的结构,二者配合,即减振罩1的内部构造使得其可以适合电机主体2的安装,具体的,为了方便安装,设置减振罩1的上端第二罩口102,下端第一罩口101,可由上端安装入电机主体2,之后电机进风口23与第一罩口101对齐,电机出风口25与第二罩口102对齐,不影响整体电机主体2的进风和出风。
[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如何将电机主体2固定在减振罩1内的方式上,如图1、2所示,电机壳体21上端侧壁具有电机壳体凸起24;电机进风口23的尺寸小于电机出风口25的尺寸;电机壳体21下端处具有沿电机壳体21上端至下端尺寸逐渐减小的电机收窄部29;减振罩1具有与电机壳体凸起24配合的罩内侧壁凹槽14,与电机收窄部29配合的罩内限位部19,以防止电机主体在减振罩1内的轴向移动;具体的考虑电机主体2的结构,其具有电机进风口23小,电机出风口25大的特点,则相应的电机壳体21则会形成上端至下端尺寸逐渐减小的电机收窄部29;为了防止电机主体2在减振罩1的轴向移动,可对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限位,一方面,可利用电机收窄部29,减振罩1设置罩内限位部19,例如图中所示的配合电机壳体尺寸变化的减振罩1下部的口径缩小区域,则可以与电机收窄部29配合,定位电机主体2,使得其安装到位,则形成下端的限位;另一方面,在电机壳体21上端侧壁设置电机壳体21表面周向的电机壳体凸起24,与之配合的位置减振罩1具有罩内侧壁凹槽14,安装到位即电机壳体凸起24进入罩内侧壁凹槽14,从而定位电机主体2,使得其安装到位,则形成上端的限位;总体达到电机主体2在减振罩1内的固定。
[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电机主体2固定在减振罩1内的周向运动,及在安装电机主体2时的定位,电机壳体21具有定位销26,减振罩1具有定位槽16,电机主体2安装入减振罩1时,定位销26与定位槽16配合,以限制电机主体2在减振罩1内的周向旋转。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具体如何将减振罩1固定在电机区域51内与干手器主体配合,防止动作上,如图3、4、8所示,减振罩1外侧壁具有靠近上端的第一凸环11和靠近下端的限位台阶部12,第一凸环11与电机区域51的上端限位部55配合,限位台阶部12与电机区域51的下端限位部52配合,以使得电机减振结构在电机区域51内固定;同样的设置减振罩1与电机区域51的上端和下端的限位;一方面减振罩1外侧壁具有靠近上端的第一凸环11与电机
区域51的上端限位部55配合,防止减振罩1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减振罩1外侧壁靠近下端的限位台阶部12与电机区域51的下端限位部52配合,防止减振罩1向下移动。
[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减振罩1外侧壁靠近下端还具有第二凸环13,第一凸环11与第二凸环13间设置若干凸肋17,一方面可以减轻减振罩1重量,也可以达到与干手器主体的配合缓冲。
[0049]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干手器,如图5、7、8所示,包括:如上述的电机减振结构以及干手器主体;干手器主体包括主机壳体5,主机壳体5内设置电机减振结构;主机壳体5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54;电机驱使外部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由出风口54排出干手器。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壳体5内设置进风区域57、电机区域51;电机区域52安装电机减振结构;进风区域57与电机区域51间设置入风隔板56,入风隔板56设置入风口53,外部空气由进风口进入进风区域51,由入风口53进入电机区域51。
[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7、8所示,包括:如上述的电机减振结构以及干手器主体;干手器主体包括主机壳体5,主机壳体5内至下而上限定出进风区域57、电机区域51、pcb区域58,外部空气由主机壳体5底部进入,经过进风区域57、电机区域51、pcb区域58,由主机壳体5上部的出风口54排出;pcb区域内设置有干手器的电源、pcb控制板等组件,气流可以带走其中的部分热量,由出风口15排出。
[0052]
当然,根据图4、5、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为说明问题,图4采用局部主机壳体5的方式说明其与减振罩1的关系,例如内外壳结构的主机壳体5,图4即示出减振罩1与内壳的关系,而为了表示进风区域57、电机区域51、pcb区域58,则采用如图8所示的内外壳结构;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对主机壳体5做限制,可以只采用单壳体,而由单壳体限制出上述的进风区域57、电机区域51、pcb区域58;也可如图8所示的,由内壳限制出电机区域51、pcb区域58,由内壳底部和部分外壳限制出进风区域57。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8所示,进风区域57与电机区域51间设置入风隔板56,入风隔板56设置与电机进风口23配合的入风口53;减振罩底部18与入风隔板56接触;对于进风区域57与电机区域51,可以根据需求,在进风区域57与电机区域51二者间设置一入风隔板56,设置其上的入风口53,减振罩1安装在电机区域51内时,减振罩底部18与入风隔板56接触,也进一步完成其底部的限位和安装到位,此时入风口53与电机进风口23对齐,完成对接,外部空气进入进风区域57后,由入风隔板56的入风口53,经过电机进风口23进入电机壳体21内,最后由电机出风口25排出。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减振罩底部18设置多个降噪孔15,由于减振罩底部18与入风隔板56接触,存在一定间隙,即由入风口53进入的空气达到电机进风口23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且存在口径的变化,空气流动过程可能产生一定的振动,减振罩底部18的降噪孔15则可以消除这一部分振动,降低噪音。
[005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7、8所示,进风区域57设置过滤组件32和主机底座31,过滤组件32上端与入风隔板56接触,下端与主机底座31接触,过滤组件32固定限制于进风区域57内;主机底座31与主机壳体5下边缘具有底座间隙35,此时的底座间隙35可以作为干手器的进风口;外部空气由底座间隙35进入进风区域57,经过滤组件后,由入风口53进入电机区域51的电机壳体21内;具体的,可在进风区域57设置过滤组件32,过滤进风空气,保证干手气流的干净,并保护内部构件,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可通过主机底座31,一方面与主机壳
体5下边缘间形成底座间隙35,空气由此进入,另一方面主机底座31可以与主机壳体5间固定连接,使得过滤组件32可以固定在二者之间,结构简单,同时可以设置可拆卸结构,方便更换过滤组件32;当然在一些具有入风隔板56的实施例中,主机底座31可与入风隔板56固定连接,并可限定住过滤组件62。
[0056]
过滤组件62可以为过滤海帕。
[0057]
另外的,主机底座31还可设置防滑垫,使用时只需将干手器放置在桌台上,主机底座31与桌台接触,在干手器放置在桌面时,放置其工作时候滑动,或者倾倒。
[0058]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干手器一般为挂壁式,设置于卫生间外的墙体上,并不具有便携性,而本实用新型可将干手器方便携带,并可放置在桌面,例如办公环境中,防止在茶水间的公共桌台,茶水间工作洗手后,可进行干手,而且振动、噪音低,非常适合办公环境。
[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出风口54连接导风组件4,以将出风口54的气流由导风组件4导流为用于干手的干手气流,如图中所示的,为方便干手操作,导风组件4为横向布置的两侧通道,并可配置刀锋导流出风,风量大;使用时,只需将湿的双手分别放置在两侧下部,出风可快速吹干双手。
[0060]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