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卡 电机 线上 加工设备


1.本技术涉及发卡电机的加工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


背景技术:

2.发卡电机也叫作扁平线电机,其定子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大小不同但均呈u型的a线和b线互相嵌合,之后同时插入铁芯上的凹槽内实现定子的生产。
3.由于发卡电机的加工的工艺较为复杂,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因此目前很多的a线和b线的嵌合通常是人工将线头置于夹具内,之后通过夹具对a线和b线施力使两者嵌合的半自动作业。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目前进行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还依靠人工将a线及b线进行上料的过程较为缓慢,难以适应自动化生产的速度。
5.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使线头上料至夹具的过程可自动进行,增加线头的上料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包括架体及设置于架体上的两组上料机构,所述上料机构包括设置于架体上方的上料板、驱动线头朝向夹具移动的上料驱动件及推动线头向上移动的上料件,所述上料件位于上料板靠近夹具的一端,线头能够挂设于所述上料板上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料板将线头移动至上料件处,上料件上移将线头移动至夹具内,此时线头上料的过程不再不需要人工进行,使上料的过程更加方便。
10.可选的:所述架体连接有驱动上料件竖向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沿架体竖向移动的滑块、固定于架体的电机、固定于电机的输出轴的第一连杆及转动连接于滑块的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滑块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远离电机输出轴的一端,所述上料件固定于滑块。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机带动第一连杆转动,利用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的配合实现滑块的竖向移动,从而实现线头的上料。
12.可选的:所述上料板上端设置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下端与上料板上端留有通过单个线头的间隙。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导向板时相邻线头之间不易产生堆叠,此时在上料的过程中不易出现一次性上料两个线头的情况,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更加稳定。
14.可选的:所述导向板远离上料件的一端设置有引导板,所述引导板远离导向板的一端向上倾斜。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以引导板对上料板上的线头的移动进行引导,使竖向跳动的线头仍能进入导向板与上料板之间,使线头的上料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16.可选的:所述上料件靠近上料板的端面开设有与线头配合的上料槽,所述上料槽将上料件上端面和平行于线头输送方向且呈竖直的侧壁贯穿,线头能够嵌设于所述上料槽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料槽对线头于上料件上的位置进行限定,使上料件在对线头进行上料的过程中线头不易掉落,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更加稳定。
18.可选的:所述架体还连接有对上料件进行导向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靠近线头的端面与上料件远离线头的端面抵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定位块对上料件的竖向移动的路径进行导向,使上料件在移动的过程中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更加稳定。
20.可选的:所述上料板上端还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上料板之间留有通过单个线头的间隙,所述挡板下端面与导向板下端面平齐,所述挡板远离导向板的端面开设有容许单个线头通过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将挡板的上下两端面贯穿,所述上料件靠近线头的端面保持与限位槽靠近导向板的端面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挡板对线头的向上移动的数量进行限制,使上料件在对线头进行上料时每次仅能上料一个,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更加稳定。
22.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杆包括转动连接于滑块的第一支杆、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的第二支杆及将两者连接的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同时螺纹连接于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与螺纹套连接的螺纹旋向相反。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支杆及第二支杆与螺纹套的配合对第二连接杆的长度进行调节,从而使上料件可对不同尺寸的线头进行上料操作,增加了上线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用于展示上料件的定位结构的示意图。
27.图中,1、架体;11、支撑杆;12、安装板;13、延伸板;14、导向板;141、引导板;15、定位块;151、定位槽;16、挡板;161、限位槽;2、上料机构;21、上料板;22、上料驱动件;23、上料件;231、上料槽;3、驱动机构;31、滑块;32、电机;33、第一连杆;34、第二连杆;341、第一支杆;342、第二支杆;343、螺纹套。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发卡电机线上线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架体1及设置于架体1上的两组上料机构2,两组上料机构2分别对a线及b线进行上料。上料机构2包括竖向设置于架体1上端的上料板21、驱动线头朝向夹具移动的上料驱动件22及推动线头向上移动从而进入夹具的上料件23,上料件23位于上料板21靠近夹具的一端。架体1上端使用螺栓固定有若干支撑杆11,支撑杆11上端使用螺栓与上料板21固定连接,上料驱动件22为振动电机32,振动电机32上端与上料板21下端使用螺栓固定,振动电机32的下端与架体1使用螺栓
固定,同时上料板21远离夹具的一端整体向上倾斜,线头的开口朝下并挂设于上料板21上方。此时利用振动电机32驱动线头移动至与上料件23接触,上料件23向上移动从而将线头推入夹具内,实现线头的自动化上料。
30.如图2所示,架体1上端使用螺栓固定有安装板12,安装板12连接有带动上料件23竖向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3包括沿安装板12侧壁竖向移动的滑块31、使用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2的电机32、使用螺栓固定于电机32的输出轴的第一连杆33及转动连接于滑块31的第二连杆34,第二连杆34远离滑块31的一端与第一连杆33远离电机32输出轴的一端连接,利用电机32带动滑块31竖向移动,从而实现上料件23的竖向往复移动。
31.如图2所示,由于不同的线头的直径不同,此时需要上料件23向上移动的距离也是不同的,因此第二连杆34包括转动连接于滑块31的第一支杆341、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33的第二支杆342及将两者连接的螺纹套343,第一支杆341远离滑块31的一端穿设于螺纹套343一端,第二支杆342远离第一连杆33的一端穿设于螺纹套343另一端,第一支杆341及第二支杆342均与螺纹套343螺纹连接,且两者与螺纹套343连接的螺纹的旋向相反。此时在需要上料的线头的直径产生变化之后,转动螺纹套343从而调节第二连杆34的整体长度,使上料件23向上移动的距离可进行调节,从而可对不同尺寸的线头进行上料。
32.如图2所示,由于在线头于上料板21上端移动的过程中,位于后方的线头会出现卡接于前方的线头的情况,此时在上料件23带动线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同时带动两根线头向上移动的情况,从而影响线头的正常上料。因此安装板12两侧均使用螺栓固定有延伸板13,延伸板13与上料板21之间留有通过线头的间隙,两个延伸板13上端共同一体成型有导向板14,导向板14的下端面与上料板21的上端面之间留有通过单个线头的间隙,此时利用导向板14使相互卡接的线头无法从导向板14下方通过,此时在上料件23上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同时向上推动两个线头的情况,从而使线头上料至夹具的过程不易受到影响。
33.如图2所示,由于在利用振动电机32带动线头沿上料板21移动的过程中,线头会产生竖向的跳动,此时会影响线头从导向板14与上料板21之间通过,因此导向板14远离上料件23的一端一体成型有引导板141,引导板141远离上料板21的一端向上倾斜,此时利用向上倾斜的引导板141对线头的移动进行导向,使线头更易进入导向板14及上料板21之间。
34.为了使上料件23在推动线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线头不易从上料件23上掉落,上料件23靠近上料板21的端面开设有与线头配合且呈导致的u型的上料槽231,上料槽231将上料件23上端面及平行于线头输送方向且呈竖直的两个侧壁贯穿,线头能够嵌设于上料槽231内,且上料槽231的内壁能够与线头的侧壁贴合。此时利用限位槽161对线头的位置进行限定,使上料件23在竖向移动的过程中,线头不易与上料件23脱离,使线头上料的过程更加稳定。
35.如图3所示,为了使上料件23可保持与上料板21的接触,安装板12上端一体成型有定位块15,定位块15靠近上料板21的侧壁开设有定位槽151,定位槽151将定位块15的上端面及下端面贯穿,上料件23嵌设于定位槽151内竖向移动,且上料件23的侧壁分别与定位槽151呈竖直的侧壁抵接,利用定位槽151对上料件23的位置进行限定,设计上料件23在使用过程中整体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保持稳定。
36.如图3所示,由于在上料件23带动线头向上移动的过程中,会出现同时带动相邻线头向上移动的情况,从而仍会影响线头的正常上料,因此定位块15靠近导向板14的端面使
用螺栓固定有挡板16,挡板16与上料板21之间留有通过单个线头的间隙。挡板16远离定位块15的一端与导向板14抵接,且挡板16的下端与导向板14的下端平齐。挡板16靠近定位块15的端面开设有限位槽161,限位槽161将挡板16的上下两个端面贯穿,上料件23的部分嵌设于限位槽161内,且上料件23靠近导向板14的侧壁与限位槽161靠近导向板14的侧壁抵接。此时利用挡板16对线头向上移动的数量进行限制,使线头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只可单个进行,从而使线头的上料过程更加稳定。
37.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u型的线头排列于上料板21上,之后在振动电机32的驱动下依次从导向板14及挡板16下方通过,接着进入上料槽231内,电机32的输出轴转动从而带动上料件23向上移动,使位于上料槽231内的线头向上移动并进入夹具内,之后上料件23不断往复移动从而实现线头的不断上料。
38.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