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无线充电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1:3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支架 手机配件 充电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支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安装支架是一种用于放置手机,并且使得手机呈特定角度,方便阅览手机的内容的手机配件。
3.市面上存在多种手机安装支架,其中一种充电支架,在承载手机的同时还可以对手机充电,现有的充电支架通用性不足,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以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撑壳体和充电组件。支撑壳体包括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和第三支撑壳体,第三支撑壳体连接于第一支撑壳体和第二支撑壳体之间。充电组件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第一耳机充电接头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第一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一支撑壳体内,第二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二支撑壳体内,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第三支撑壳体内。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壳体设有第一收容腔,第二支撑壳体设有第二收容腔,第三支撑壳体设有第三收容腔,第一收容腔、第二收容腔和第三收容腔相互连通,第一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一收容腔,第二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二收容腔,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第三收容腔。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壳体还设有第一耳机充电槽,第二支撑壳体还设有第二耳机充电槽,第一耳机充电槽位于第一收容腔内并与第一收容腔连通,第二耳机充电槽位于第二收容腔内并与第二收容腔连通,第一耳机充电接头伸入第一耳机充电槽内,第二耳机充电接头伸入第二耳机充电槽内。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充电槽和第二耳机充电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支撑壳体的长度方向成预设角度。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壳体和第二支撑壳体沿第三支撑壳体厚度方向突出于第三支撑壳体,支撑壳体设有电子设备安装部,电子设备安装部由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与第三支撑壳体配合形成。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充电组件还包括电路板,电路板装设于支撑壳体内,且与无线充电线圈、第一耳机充电接头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电性连接。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充电组件还包括充电接口,充电接口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第三支撑壳体设有开口,充电接口暴露于开口。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无线充电线圈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三支撑壳体内,且无线充电
线圈的移动方向与第三支撑壳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撑壳体还包括连接底壳,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和第三支撑壳体连接于连接底壳,无线充电支架还包括配重块,配重块设置于连接底壳。
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包括支撑壳体和充电组件,支撑壳体包括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和第三支撑壳体,第三支撑壳体连接于第一支撑壳体和第二支撑壳体之间,充电组件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第一耳机充电接头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通过将第一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一支撑壳体内,第二耳机充电接头设置于第二支撑壳体内,无线充电线圈设置于第三支撑壳体内,使得无线充电支架不仅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还可以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提升了无线充电支架的通用性。
1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壳体在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壳体在另一种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在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6.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支架1,包括支撑壳体10和充电组件30。充电组件30设置于支撑壳体10内部,其中支撑壳体10用于支撑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充电组件30用于对电子设备充电。
27.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壳体10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可以通过一体注塑加工工艺制成,以便于支撑壳体10的制造。第一支撑壳体11的长度延伸方向、第二支撑
壳体12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第三支撑壳体13连接于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之间,其中,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大于第一支撑壳体11的长度和第二支撑壳体12的长度,第一支撑壳体11的长度可以与第二支撑壳体12的长度相同,也即,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可以关于第三支撑壳体13沿长度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使得无线充电支架1的外观一致性更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沿第三支撑壳体13厚度方向突出于第三支撑壳体13,以对安装于支撑壳体10上的手机形成包裹的作用,使手机的放置能够更加稳定。
28.请参阅图3、图4和图5,第一支撑壳体11大致为中空的梯形板状结构。第一支撑壳体11设有第一收容腔112,第一收容腔112可以用于收容第一耳机100,还可以用于收容对第一耳机100充电的充电组件30,其中,第一耳机100为无线耳机。
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壳体11还设有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其中,第一耳机充电槽114位于第一收容腔112内并与第一收容腔112连通,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可以对第一耳机100形成包裹,避免第一耳机100在放置于第一耳机充电槽114中时发生倾斜,而使第一耳机100产生接触不良等现象。第一耳机充电槽114的内径需要与第一耳机100的尺寸相适配,也即,保证第一耳机100在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内不会发生倾斜即可,此处不做限定。第一耳机充电槽1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方向成预设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机充电槽114沿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即,预设角度为0
°
,因此,需要沿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方向对第一耳机100进行充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充电槽114还可以沿第三支撑壳体13的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延伸,还可以沿其他方向延伸,也即,预设角度还可以0
°‑
180
°
(不包括0
°
和180
°
)之间的任意数值,此处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当预设角度为45
°
时,方便用户取放耳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机100可以是左耳耳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耳机100还可以是右耳耳机。
30.第二支撑壳体12的形状与第一支撑壳体11的形状相同。第二支撑壳体12设有第二收容腔122,第二收容腔122可以用于收容第二耳机200,还可以用于收容对第二耳机200充电的充电组件30,第二耳机200也为无线耳机。第二支撑壳体12还设有第二耳机充电槽124,第二耳机充电槽124位于第二收容腔122内并与第二收容腔122连通,第二耳机充电槽124可以对第二耳机200形成包裹,避免第二耳机200在放置于第二耳机充电槽124中时发生倾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耳机200可以是右耳耳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第一耳机100是右耳耳机,第二耳机200还可以是左耳耳机。由于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分别位于第三支撑壳体13的两侧,因此,左耳耳机和右耳耳机分别位于电子设备300的两侧,这样设置,可以让用户能够快速的识别并取走所需的某一侧耳机,例如,接听电话时想使用左耳耳机,只需要取走位于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内的第一耳机100即可,不容易产生混淆。
31.第三支撑壳体13大致为中空矩形板状结构。第三支撑壳体13设有第三收容腔132,第三收容腔132可以用于收容对电子设备300充电的充电组件30。第三收容腔132和第一收容腔112、第二收容腔122相互连通,以便于充电组件30的放置。
32.第三支撑壳体13包括安装面134、安装背面135和顶面136,其中,安装面134和安装背面135相背,顶面136连接于安装面134和安装背面135之间,安装面134、安装背面135和顶面136围成第三收容腔132。安装面134可以与电子设备300接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安装面134还可以设置开孔,以使充电组件30可以直接对电子设备300进行充电,而不需要透过第
三支撑壳体13,可以增加电子设备300对能量的利用率,充电效果更好。
33.第三支撑壳体13设有开口138,开口138与第三收容腔132连通并且需要与充电组件30的位置对应,开口138可以用于usb接头的穿过,使得usb接头可以通过开口138与充电组件30电性连接,以给充电组件30提供外接电源。在本实施例中,开口138设置于安装背面135,并且位于第三支撑壳体13的底部,其中底部指的是无线充电支架1在使用状态下处于底侧的部分,也即,开口138的位置较为隐蔽,可以保证无线充电支架1的外观一致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开口138还可以设置于第一支撑壳体11或者第二支撑壳体12,满足usb接头能通过开口138对充电组件30进行充电即可。
34.支撑壳体10设有电子设备安装部14,电子设备安装部14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300。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安装部14由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与第三支撑壳体13配合形成。具体地,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沿第三支撑壳体13厚度方向突出于安装面134,因此安装面134和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突出安装面134的部分便构成了电子设备安装部14,以对安装于支撑壳体10上的手机形成包裹的作用,使手机的放置能够更加稳定。
35.支撑壳体10还包括连接底壳16,连接底壳16大致为矩形盖体结构。连接底壳16包括第一表面162和第二表面164,其中,第一表面162与第二表面164相背,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连接于连接底壳16的同侧,具体地,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连接于第一表面162,也就是说,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凸出于第一表面162。第二表面164可以直接作为支撑面,可以与桌面接触,以对无线充电支架1进行支撑。
36.请参阅图3、图4和图6,支撑壳体10还包括封板18,封板18连接于所述第二表面164,其中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封板18可以用于封闭第一收容腔112、第二收容腔122和第三收容腔132,以将充电组件30封闭于支撑壳体10内部,减少水汽灰尘等外界环境因素对充电组件30的影响,提高充电组件30的使用寿命。
37.请继续参阅图6,充电组件30包括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其中,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分别位于无线充电线圈31的两侧,无线充电线圈31可以对手机等电子设备300进行无线充电;第一充电接头可以与第一耳机100接触,以对第一耳机100充电;第二充电接头可以与第二耳机200接触,以对第二耳机200充电。
38.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设置于第一支撑壳体11内,具体地,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设置于第一收容腔1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伸入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内,因此,将第一耳机100放入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内即可进行充电。
39.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设置于第二支撑壳体12内,具体地,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设置于第二收容腔1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伸入第二耳机充电槽124内,因此,将第一耳机100放入第一耳机充电槽114内即可进行充电。
40.无线充电线圈31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三支撑壳体13内,具体地,无线充电线圈31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三收容腔132,也即,无线充电线圈31位于安装面134和安装背面135之间,以透过安装面134对电子设备300充电。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线圈31的移动方向与第三支撑壳体13的长度方向平行,以满足不同型号手机的充电,也即,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机
型号来调整无线充电线圈31的位置,以实现最佳的充电效果。具体地,可以设置一个与无线充电线圈31连接的调节杆(图未示),安装背面135设有供调节杆移动的滑槽,调节杆穿出于第三支撑壳体13外并且可以沿滑槽移动,以便于用户操作。
41.请继续参阅图6,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组件30还包括电路板34,电路板34装设于支撑壳体10内,且与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电性连接。电路板34可以通过粘接或者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设置于支撑壳体10内,以防止电路板34在支撑壳体10内发生移动,导致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发生错位,而影响电子设备300、第一耳机100和第二耳机200的充电。无线充电线圈31通过线束与电路板34电性连接,以满足对竖直放置的电子设备300的电池进行充电。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可以直接焊接于电路板34,连接更加稳定。设置电路板34可以增加充电组件30的集成度,使充电组件30整体更加简洁。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充电组件30还可以不包括电路板34,也即,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可以分别通过线束与备用电源36电性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组件30还包括充电接口35,充电接口35与电路板34电性连接,具体地,充电接口35可以采用锡焊的方式焊接于电路板34。充电接口35暴露于开口138,因此usb接头可以通过开口138与充电接口35连接,并对电路板34上的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供电。
43.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支架1还包括备用电源36,备用电源36与电路板34电性连接,以对电路板34上的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供电。在本实施例中,备用电源36可以是蓄电池,在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外接电源对备用电源36进行充电,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备用电源36进行临时供电,以备不时之需。通过设置备用电源36,使得无线充电支架1可以脱离外接电源使用,使得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支架1方便用户携带使用。
44.在本实施例中,无线充电支架1还包括配重块37,配重块37设置于连接底壳16,可以降低无线充电支架1的重心,防止用户在使用无线充电支架1对电子设备300和耳机进行充电时,无线充电支架1发生倾斜。配重块37可以是铁块或者铅块等重物。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备用电源36可以作为配重块37使用,避免另外设置配重块37,减少对支撑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
45.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支架1,包括支撑壳体10和充电组件30,支撑壳体10包括第一支撑壳体11、第二支撑壳体12和第三支撑壳体13,第三支撑壳体13连接于第一支撑壳体11和第二支撑壳体12之间,充电组件30包括无线充电线圈31、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和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通过将第一耳机充电接头32设置于第一支撑壳体11内,第二耳机充电接头33设置于第二支撑壳体12内,无线充电线圈31设置于第三支撑壳体13内,使得无线充电支架1不仅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还可以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提升了无线充电支架1的通用性。
4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