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耳机充电盒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1:5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充电 地说 耳机 设备


1.本技术属于充电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无线耳机因具有无线、便携、佩戴舒适性好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在不使用无线耳机时,需要通过收纳装置来收纳无线耳机,并为无线耳机充电,因此,市面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耳机充电盒,目前大部分的耳机充电盒为规则的盒体,一般包括壳体和可活动的盖子,盒体整体采用的材料较多,制造成本较高,且整体重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耳机充电盒采用的材料较多,制造成本较高,整体重量较大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
5.壳体和可开合的盖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并排设置有两个充电槽,所述盖体盖合于所述壳体的顶部;
6.其中,所述壳体开设有镂空槽,所述镂空槽贯穿所述壳体的前后两面。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槽形成能开启瓶盖的启瓶槽。
8.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充电槽呈左右镜像对称布设,所述镂空槽的纵截面呈等腰三角形。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镂空槽的槽壁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底面和两个斜面,所述底面位于靠近所述壳体底部的一侧,所述底面在开启瓶盖时与瓶盖的顶面相抵,两个所述斜面上的相对位置处分别凸设有卡齿,以在开启瓶盖时卡住瓶盖的底沿。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齿长度的延伸方向与对应的所述斜面的长度方向平行。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槽中设有第一触点,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并排间隔设置有电路板和充电电池,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所述电路板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触点电连接;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usb接口。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槽内设有与无线耳机底面匹配的支撑座,所述连接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竖向布设,所述第二段倾斜布设且顶端朝所述壳体的中间位置倾斜,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容置所述第二段的走线通道。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槽底部固定有接线板,所述接线板的顶面设有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穿过所述支撑座而露出以提供所述第一触点,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接线板的底面固定。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的纵截面呈u形,所述盖体的中间呈镂空状,所述盖体对应两个所述充电槽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抵压臂,所述抵压臂在所述盖体闭合时压紧无线耳机,使无线耳机的第二触点与所述第一触点压紧接触。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为硬质金属件。
16.本技术提供的耳机充电盒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耳机充电盒,通过在壳体上开设贯穿前后两面的镂空槽,节省了壳体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也降低了产品整体的重量,使得产品具有轻质感。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的立体图;
19.图2为图1所示耳机充电盒放有无线耳机时的侧视图;
20.图3为图2所示耳机充电盒的爆炸示意图;
21.图4为图1所示耳机充电盒打开盖体时的立体图;
22.图5为图3所示耳机充电盒中两个无线耳机的侧视图;
23.图6为图3所示耳机充电盒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6所示壳体的剖视图。
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6.10

耳机充电盒;20

无线耳机;100

壳体;200

盖体;300

电路板;400

充电电池;500

连接线;110

充电槽;111

第一触点;112

支撑座;113

导电柱;114

接线板;120

镂空槽;121

底面;122

斜面;130

卡齿;140

底盖;21

耳机本体;22

耳塞;210

转轴;220

扭簧;230

锁扣;240

解锁按键;250

抵压臂;510

第一段;520

第二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2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10进行说明。该耳机
充电盒10包括壳体100和盖体200。壳体100为扁平的壳,适于单手握持,耳机充电盒10整体体积较小,壳体100的外壁面的各转角处可呈圆滑过渡设置;壳体100的顶部并排设置有两个充电槽110,盖体200盖合于壳体100的顶部,盖体200可打开和关闭,盖体2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壳体100。壳体100开设有镂空槽120,并且该镂空槽120贯穿壳体100的前后两面,通过设置镂空槽120,减少了壳体100的用料,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产品整体的重量,壳体100采用金属材料制作时整体不会有笨重感,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2.本技术提供的耳机充电盒10,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壳体100上开设贯穿前后两面的镂空槽120,节省了壳体100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也降低了产品整体的重量,使得产品具有轻质感。
33.如图3、图4所示,盖体200的一端通过转轴210与壳体转动连接,且盖体200与壳体之间设有扭簧220,该扭簧220能驱使盖体200向上翻转,进而实现自动打开盖体200。耳机充电盒10还包括锁扣230,锁扣230设置在壳体和盖体200之间的盖合处,锁扣230用于锁定或解锁盖体200和壳体。
34.耳机充电盒10还包括解锁按键240,解锁按键240包括按键和弹簧,按键活动安装于壳体上,弹簧安装于按键与壳体之间,按键按压后,释放压力,按键能在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复位。可以理解地,盖体200与壳体100之间也可以采用其它配合结构实现闭合时的锁紧功能。
35.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0的镂空槽120形成能开启瓶盖的启瓶槽,这样,使得耳机充电盒10兼具启瓶器功能,丰富了产品功能,提升了适用性。壳体100的外壁面上可以设置有防滑结构,如设置防滑纹或防滑凸起,这样便于开启瓶盖时的施力操作。
36.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两个充电槽110呈左右镜像对称布设,镂空槽120的纵截面呈等腰三角形。具体地,两个充电槽110以竖直面为对称面呈左右镜像对称,该竖直面平分壳体100的左右两侧。可以理解地,镂空槽120也可以采用其它形状,只要其具有开瓶器功能即可。
37.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1及图2,镂空槽120的槽壁包括首尾依次相连的底面121和两个斜面122,底面121位于靠近壳体100底部的一侧,两个斜面122上的相对位置处分别凸出设置有卡齿130,两侧的卡齿130可在开启瓶盖时卡住瓶盖的底沿,这样镂空槽120可顺利地开启瓶盖。
38.具体地,卡齿130长度远小于斜面122的长度,两个斜面122上的卡齿可卡住瓶盖,底面121的边缘处与瓶盖的顶面相抵,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将瓶盖卡入镂空槽120,再对壳体100施力即可开启瓶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9.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无线耳机20包括耳机本体21和耳塞22,耳机本体21的上部比下部的体积要大,且上部和下部不同轴,耳塞22套在耳机主体下部的音孔位置;充电槽110中用于容置耳机本体21上部的空间靠近壳体100的中间位置,而用于容置耳塞22的部分远离壳体100的中间位置,这样镂空槽120的纵截面设置为等腰三角形,能很好地配合无线耳机20本身的结构特点,同时产品又兼具了启瓶器功能。本实施例中,巧妙地利用了现有无线耳机20自身的结构特点,将两个充电槽110合理布设,并将壳体100中间镂空成等腰三角形结构,使耳机充电盒10兼具启瓶器功能。
40.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1及图2,卡齿130的长度方向与对应的斜面的长度方向平
行,卡齿130长度方向的两端可分别设有弧形倒角。可以理解地,镂空槽120的槽壁与壳体100的前后两面的转角处也可以呈圆滑过渡设置;在镂空槽120中,其底面121与斜面122之间的连接处,以及两个斜面122之间的连接处也可以呈圆滑过渡设置。
41.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0为硬质金属件。具体壳体100可采用锌合金或硬质铝制作,采用硬质金属材料制作壳体100,使得壳体100结构强度高,使用中间的镂空槽120进行开瓶时也不易损坏,经久耐用,使用寿命长,并且耳机充电盒10整体质感较好。
42.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及图4,充电槽110中设有第一触点111,具体充电槽110中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触点111,第一触点111用于与无线耳机20的第二触点触接,形成电连接;壳体100的底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并排间隔设置有电路板300和充电电池400,电路板300与充电电池400电连接,电路板300通过连接线500与第一触点111电连接。具体可在容纳腔中设置供电路板300卡入安装的卡槽,容纳腔的底部设有开口,该开口处设有底盖140,底盖140封闭开口,容纳腔中设有连接柱,采用螺丝穿过底盖140与连接柱连接,进而将底盖140与壳体100装配固定。
43.壳体100的底部设有与电路板300电连接的usb接口,底盖140对应usb接口的位置开设通孔,使usb接口外露于底盖140;壳体100的正面可设有指示灯,该指示灯可指示充电电池400的电量信息及耳机充电的情况,充电电池400的电量不足时,可通过壳体100底部的usb接口对充电电池400进行充电。
44.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4至图6及图7,充电槽110内设有与无线耳机20底面121匹配的支撑座112。连接线5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510和第二段520,第一段510为竖向布设,第二段520倾斜布设且顶端朝壳体100的中间位置倾斜,支撑座112与所述壳体100之间形成容置所述第二段520的走线通道。第二段520沿与斜面122对应的壳体100的内壁面平行的方向倾斜布设,第二段520可以是和壳体100的内壁面紧贴的,也可以和壳体10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本实施例中利用壳体100设置镂空槽120后,在支撑座112与壳体100之间设置走线通道,充分利用了壳体100的结构特点,巧妙地布线。
45.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图4,充电槽110底部固定有接线板114,接线板114的顶面设有导电柱113,导电柱113穿过支撑座112而露出,以提供第一触点111,连接线500的一端与接线板114的底面121固定,连接线500通过接线板114实现与导电柱113的电连接。导电柱113具体可以采用弹针。
46.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至图4,盖体200的纵截面呈u形,盖体200的中间呈镂空状,盖体200对应两个充电槽110的位置分别设置有抵压臂250,抵压臂250在盖体200闭合时压紧无线耳机20,使无线耳机20的第二触点与第一触点111压紧接触,这样通过盖体200上设置的抵压臂250,使得无线耳机20充电时实现稳定的电连接,采用的结构简单,无需增设额外的磁吸件或其它部件,提高了充电的可靠性。充电槽110能收容无线耳机20的一部分,使无线耳机20的上部外露于壳体100,抵压臂250呈u形且相对于盖体200的底面121伸出。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