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7: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收费 管理系统 集约 停车位 开放式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化收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成为了人们出行的常用工具,由于汽车的普及,汽车的数量日益增多,停车难成了困扰每一位车主的问题。为了提高停车位的数量,解决停车难问题,城市中除了会建设大量的停车场,还会在一部分交通流量较低的道路两旁设置停车位,供用户付费停车。
3.现有的路内停车位通常依赖人力进行管理,一个管理人员只能管理少量车位,且人工手动进行收费较为繁琐,人力成本高昂,管理效率低下。为此公开号为cn20383876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停车场计费和管理系统,包括设置在停车位处的地磁传感器,与该地磁传感器连接并内置有第一无线通讯模块的节点服务器,以及云服务器,还包括与第一无线通讯模块连接并也设置在停车位处的gps定位器,与节点服务器连接并内置有第二无线通讯模块的主服务器。
4.上述方案中手持收费机由收费人员手持,当停车位有车辆进入停放时,收费人员的手持收费机能够接收到服务器业务平台下发的指令,收费员前去该停车事件所在车位,用收费机打印出pos小票,pos小票上印有支付二维码,粘贴或者压在车辆雨刮器下,当车主返回取车时利用手机第三方支付软件扫描pos小票上的二维码生成停车订单并支付停车费。
5.上述方案中需要收费人员参与,人均管理车位数量受客观因素影响十分有限,导致运营管理单位人力成本十分高昂。同时,纸质pos小票会受下雨、日晒、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发生高概率的车主返回取车不能进行扫码支付的情形。同时,应用此方案时,当出现车主恶意逃费的情形出现,运营方在追缴欠费的过程中,无法提供欠费车辆实际停靠收费泊位并产生相关费用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各类影音资料证据。
6.为此,需要一种无人值守的、针对恶意逃费能够为运营管理者提供具有法律证据的全图像/视频技术,能够完整记录车辆停靠收费停车位的停车事件的技术手段和综合解决方案,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能够完整记录车辆停靠收费停车位的停车事件。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9.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包括前端停车位布局,前端停车位布局包括地感线圈、阻挡车辆移动器、图像采集终端和系统控制柜;
10.地感线圈和阻挡车辆移动器布置在停车位边框线以内地面区域;
11.图像采集终端和系统控制柜布置在停车位边框线以外区域;
12.系统控制柜包括控制模块、第一通讯模块和地磁检测模块;地感线圈与地磁检测模块有线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通讯模块、地磁检测模块和阻挡车辆移动器有线连接;
13.第一通讯模块还与图像采集终端有线连接;
14.图像采集终端距离最近停车位的最近边框线距离为6

12米。
15.基础方案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16.本方案中,图像采集终端距离最近停车位的最近边框线距离为6

12米,实现了单个图像采集终端可覆盖多个停车位,可以集中式采集管辖范围内停车位进出车辆的影像信息,以完整记录车辆停靠收费停车位的停车事件,采集的影像信息能够为后续车牌数字解析、限制停放车辆移动、线上支付停车费用、自动解除车辆移动限制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持。
17.现有的一车位安装一停车桩的解决方案对现代城市市容市貌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方案有效杜绝了图像采集终端由于安装在停车位附近地面,在夜间及光线不好的时间对行人造成磕碰等伤害。
18.进一步,前端停车位布局还包括立杆,图像采集终端包括外壳、设计在外壳上的摄像头和外壳内的处理器;外壳固定在立杆上,外壳离地安装高度为4

6.5米。
19.外壳离地安装高度为4

6.5米,能有效避免摄像头被遮挡。
20.进一步,图像采集终端还包括固定在外壳上的补光灯。
21.便于在环境光线较暗时,为摄像头进行补光。
22.进一步,前端停车位布局还包括公告牌和地标牌,地标牌布置在停车位边框线以内地面区域,公告牌布置在停车位边框线以外区域;公告牌和/或地标牌上印有支付二维码。
23.便于用户扫码支付停车费。
24.进一步,地感线圈和阻挡车辆移动器位于停车位规范停放车辆的下部,地感线圈和阻挡车辆移动器之间保持30cm以上距离。
25.避免彼此产生干扰。
26.进一步,还包括后端系统管理平台,后端系统管理平台包括彼此之间通过网络互通互联的第二通讯模块、云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第一通讯模块与云服务器有线或无线连接。
27.进一步,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或plc控制器。
附图说明
28.图1为实施例一总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29.图2为实施例一中平行停车位场景下的前端停车位布局示意图;
30.图3为实施例一中非字型停车位场景下的前端停车位布局示意图;
31.图4为实施例一中图像采集终端的示意图;
32.图5为实施例一中阻挡车辆前后移动的状态示意图;
33.图6为实施例一中阻挡车辆移动器在收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实施例一中阻挡车辆移动器在阻挡车辆前后移动状态下的示意图;
35.图8为实施例一的逻辑框图;
36.图9为实施例二中驱动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38.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地感线圈1、阻挡车辆移动器2、图像采集终端3、系统控制柜4、公告牌5、立杆6、地标牌7、停车位8、移动终端9、云服务器10、摄像头11、补光灯12、控制模块13、第一通讯模块14、地磁检测模块15、阻挡板16、驱动箱17、翻折板18、圆柱19、容纳槽20、导流槽21。
39.实施例一
40.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包括前端停车位布局和后端系统管理平台。
41.后端系统管理平台包括彼此之间通过互联网互通互联的第二通讯模块、云服务器10和移动终端9。本实施例中,第二通讯模块用于外接扩展设备。
42.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前端停车位布局包括分布在停车位8边框线以内地面区域的地感线圈1、阻挡车辆移动器2和地标牌7,还包括分布在停车位8边框线以外区域的图像采集终端3、立杆6、公告牌5和系统控制柜4。公告牌5和/或地标牌7上印有支付二维码,本实施例中,公告牌5和地标牌7上均印有支付二维码。在其他实施例中,公告牌5还可以采用led全彩屏幕。
43.地感线圈1和阻挡车辆移动器2位于停车位8规范停放车辆的下部,地感线圈1和阻挡车辆移动器2之间保持30cm以上距离。本实施例中,停车位8规范停放车辆指车辆距离停车位8各个边框线的距离符合预设值。
44.图像采集终端3包括外壳,固定在外壳上的摄像头11和补光灯12,以及固定在外壳内的处理器;外壳固定在立杆6上。图像采集终端3外壳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案例选择,包括但不限于图4当中的形态。处理器分别与摄像头11和补光灯12有线连接。本实施例中,摄像头11采用超广角摄像头11。具体的,立杆6为倒l形,包括竖杆和横杆,外壳通过螺栓固定在横杆上。外壳离地安装高度为4

6.5米,图像采集终端3整体上距离管辖范围最近停车位8的最近边框线距离为6

12米。这样设置,图像采集终端3管辖停车位8数量:联排式平行停车位8为3

8个,联排式非字型停车位8为3

15个。处理器内部部署有图像采集系统和车牌识别系统。
45.系统控制柜4包括控制模块13、第一通讯模块14和地磁检测模块15;地感线圈1与地磁检测模块15有线连接;控制模块13与第一通讯模块14有线连接;控制模块13还分别与地磁检测模块15和阻挡车辆移动器2有线连接;第一通讯模块14还与图像采集终端3的处理器有线连接。控制模块13为单片机或plc控制器。本实施例中采用plc控制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单片机和plc控制器共同工作。
46.第一通讯模块14还与云服务器10有线或无线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通讯模块14通过路由器与云服务器10有线连接。
47.如图5、图6和图7所示,阻挡车辆移动器2包括驱动箱17和阻挡板16。为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城市市容市貌的影响,同时避免对行人造成磕跘,阻挡车辆移动器2安装在有人行道的开放式路内平行停车位8时,驱动箱17应与人行道表面持平。驱动箱17的供电方式除有线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内置式可循环充电蓄电池。驱动箱17内安装驱动电机,控制模块13与驱动电机有线连接。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通讯方式除通过系统控制柜4中的控制模块13间接与
云服务器10网络连接以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挡车辆移动器2还可以包括无线通讯模块,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与云服务器10直接建立连接。
48.驱动电机通过驱动阻挡板16向上翻动的方式限制车辆的移动,阻挡板16上翻后应置于规范停放在停车位8内车辆的中间底部,故阻挡板16应安装在靠近停车位8内部的中间位置。
49.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在阻挡车辆状态下,应在单个停车位8的规范停放车辆下方不高于道路地面360mm;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收回状态应为阻挡板16不得高于道路地面45mm,阻挡板16裸露于地面之上的部分整体应为缓坡设计,从而不影响其他车辆及行人正常通行。
50.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在旋转上升过程中当遇到阻力大于75公斤时,应会产生自滑下降,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在阻挡车辆状态下,当阻挡板16受到大于75公斤重力时应会自滑下降至收回状态。
51.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在完成阻挡车辆动作后,其阻挡板16均不应与停放车辆底部接触;阻挡车辆移动器2的阻挡板16在无车辆停放或接收到云服务器10的收回信号时,应自行将阻挡板16下降至收回状态。
52.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挡车辆移动器2还可以采用现有的其他形态,在阻挡车辆的状态下能限制车辆在停车位8内前后移动即可。
53.地感线圈1将管辖停车位8内的车辆进出地磁信号通过系统控制柜4中的地磁检测模块15采集后,通过控制模块13统一经第一通讯模块14发送至云服务器10,前端图像采集终端3的摄像头11采集车辆进出停车位8的影像信息,通过处理器上的车牌识别系统数字解析后,通过系统控制柜4中的控制模块13统一经第一通讯模块14发送至云服务器10,云服务器10接收到相关信号后作出判断并发送相应指令至系统控制柜4中的控制模块13,控制模块13接到指令后控制阻挡车辆移动器2等相关设备作出相应动作。
54.本实施例的系统运作时,当车辆作出准备进入停车位8的动作至停靠稳妥,图像采集终端3处理器上的图像采集系统会自动启动摄像头11的拍摄功能,处理器的车牌识别系统同时对车牌进行数字解析,并将车辆整个停入或驶离过程连同车牌数字解析结果以图片和/或视频的方式发送至云服务器10,云服务器10内置有系统管理平台,由系统管理平台接收。同时,当车辆在停车位8内停放稳妥,系统控制柜4中的地磁检测模块15通过地感线圈1检测到地磁信号后通过第一通讯模块14发送至云服务器10当中的系统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依照运营单位设置的规则,在设置的免费时间到达时将车牌数字解析结果与地磁信号等信息合并生成一张完整的停车收费订单,同时云服务器10当中的系统管理平台向系统控制柜4中的控制模块13发送指令,控制模块13收到指令后向阻挡车辆移动器2内置的驱动电机发送信号,驱动电机接到信号后,驱动阻挡板16上翻高于地面,实现阻挡停放车辆在未缴纳停车费的前提下驶离停车位8的目的;整个阻挡板16上升或上翻的最大值为高于地面不超过360mm,如遇停放车辆底盘低于挡板设定高度,阻挡板16与车辆底盘发生接触且车身重量大于75公斤时,内置离合器打滑,阻挡板16不再上翻,当驱动电机完成了上翻动作时间后,系统管理平台再次下发指令,驱动电机执行下翻阻挡板161

2秒的动作,最终实现阻挡板16在整个车辆停靠期间高于地面但与车辆底盘不发生接触,避免了与用户发生纠纷的事件发生。当用户完成车辆停放,用移动终端9扫码公告牌5或地标牌7上的支付二维码完成缴
纳停车费后,云服务器10当中的系统管理平台向阻挡车辆移动器2内置的驱动电机发送收回阻挡板16信号,待阻挡板16至收回状态后,车辆即可平稳驶离。
55.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对云服务器10当中的系统管理平台进行设置,实现当无牌、车牌污损、遮挡或非收费车辆及物品占用停车位8的非正常停车事件发生时,系统管理平台会自动下发通知给停车位8管辖巡视员的移动终端9,巡视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车辆车牌通过移动终端9登陆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摄像及手工补登信息,对非收费车辆及物品占用停车位8事件进行搬移等操作。还可实现对所有图像采集终端3管辖范围内的停车位8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同时监控到所有停车位8内的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通知维修人员及时前去维护与处置。
56.本实施例的停车位8用于开放式停车位集约解析识别的智能停车收费管理系统采用了“集约式车辆轨迹采集识别 集约式车牌解析识别 移动支付 自动限制和解除车辆移动”技术,极大的优化了传统一车位安装一停车(信息采集)桩的方式对城市市容市貌的严重影响,有效杜绝了由于路面停车信息采集桩安装在停车位8附近地面,在夜间及光线不好的时间对行人造成的磕碰等伤害,采用阻挡车辆移动器2对停放车辆进行自动限制与解除的方式使实施案例的运营和投资方收益更好的得到了保障;同时也实现了城市级路内外停车位8与停车场全智能化无人值守与收费,线上支付的方式有效杜绝了因人工管理收费带来的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和因人工收费导致的碰撞与纠纷矛盾发生,同时大大的提升了城市公共停车位8使用周转率。
57.实施例二
58.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阻挡车辆移动器2还包括两块翻折板18,两块翻折板18分别位于驱动箱17的两侧,翻折板18的一端与驱动箱17一侧的顶部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具体通过合页转动连接。翻折板18的另一端焊接有圆柱19。
59.驱动箱17的顶面开有纵截面为半圆形的两个容纳槽20,在两个翻折板18翻折到与驱动箱17的顶面接触时,两个圆柱19能分别放置于两个容纳槽20内。
60.当翻折板18翻折到远离驱动箱17顶面时,圆柱19能与地面接触,使翻折板18形成连接地面与驱动箱17顶面的斜坡。容纳槽20的两端还开有导流槽21,导流槽21按驱动箱17的宽度方向延伸至驱动箱17边缘。
61.虽然驱动箱17安装时应与人行道表面持平,但是仍会在车道上形成凸起,如果行人走在车道而非人行道上,也有与驱动箱17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存在造成行人受伤的风险。本实施例中,当翻折板18翻折到远离驱动箱17顶面时,圆柱19能与地面接触,使翻折板18形成连接地面与驱动箱17顶面的斜坡,能够避免行人行走时直接与驱动箱17的竖直面发生碰撞,安全性更高。
62.在翻折板18的端部焊接圆柱19,将翻折板18转动到垂直于驱动箱17顶面时,翻转板可以作为提手,方便在安装前移动驱动箱17,圆柱19能方便工人的握持。翻折板18的端部焊接圆柱19,也能使端部更加圆滑,避免端部过于锋利导致工人或行人意外受伤。设置容纳槽20能避免翻折板18折叠在驱动箱17顶部时,圆柱19过于突出以及翻折板18不能放平的问题。设置导流槽21能避免下雨天容纳槽20内积水。
63.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实施案例涉及的领域,方
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