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02:24: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专利名称: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压缩机在压缩气体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排放入空气中不仅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工业生产中,合成气体要经过多级压缩机的压缩,产生的大量热量排放掉更是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是现在工业不可忽视的问题;同时,由于进入压缩机的气体温度越高,压缩机功耗也越大,排放出的气体温度也越高,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实际生产中,主要采用循环水冷却,不仅消耗大量的循环水和动力,而且造成余热能的大量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易于对现有热源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可回收压缩机余热并用于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可降低压缩机能耗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还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效率高、余热再利用效果好、易于实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可大大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节能减排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可提高每级压缩机工作效率且易于实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初始冷却换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所述压 缩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进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基上所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基上所述,它还包括冷却换热器和冷却塔,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的进气口,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进口,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出口。基上所述,所述冷却换热器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基上所述,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基上所述,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基上所述,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该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将压缩机产生的余热再利用,驱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进行制冷,制得的冷冻水用来降低进入所述压缩机时的气体的温度,使得所述压缩机工作的效率提高,能耗降低,并且易于对现有热源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其具有设计科学、易于对现有热源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可回收压缩机余热并用于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可降低压缩机能耗的优点。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和一组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基上所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 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基上所述,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该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在成套压缩机机组中加入余热利用系统,在每两级压缩机之间设置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均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将大量的余热吸收并传递给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并驱动其制冷,制得的冷水用来降低进入第一级压缩机的气体温度,易于实现,其具有余热回收效率高、余热再利用效果好、易于实现的优点。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和冷却塔,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一组换热器和一组冷却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进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出口。[0018]基上所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基上所述,所述压缩机余热热源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进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出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基上所述,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该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不仅将余热回收再利用,同时结合冷却塔使得其经济性更好,改造费用更低,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功耗更低,其具有可大大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节能减排的优点。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一组换热器和一组辅助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 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分别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基上所述,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基上所述,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该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将利用每级压缩机产生的余热制得的冷冻水用于进一步降低每级压缩机入口的温度,进一步的提高了每级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余热高效的得到回收利用,其具有余热利用率高、可提高每级压缩机工作效率、易于实现的优点。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中所述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3中所述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4中所述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5是实施例5中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实施例6中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实施例7中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8中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9中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压缩机;2.换热器;3.初始冷却换热器;4.吸收式制冷机;5.冷却换热器;
6.冷却塔;7.辅助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压缩机1、换热器2、初始换热3器、吸收式制冷机4 ;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I的进气口,所述压缩机I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2的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进口连通所述换热器3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3的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进口。工作过程:所 述压缩机I在压缩气体时产生大量的热量,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排出较低温度的脱盐水进入所述换热器2吸收一部分气体的热量,之后再流回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这些热量驱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进行制冷,制得的冷冻水流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用于降低气体进入所述压缩机I时的温度,排出的气体温度依然较高。本实施例适用于压缩机和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都足够好,能够一次压缩成功的情况。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2如图2所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增设了冷却换热器5和冷却塔6,能够使压缩机压缩后的气体降温,更经济和易于实现。所述换热器2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5的进气口,所述冷却换热器5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6的冷冻水进口,所述冷却换热器5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6的冷冻水出口。冷却塔中的凉水通过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进入所述冷却换热器,带走气体的一部分热量,再从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流出,再次流入冷却塔散热,散热完毕后重新流入所述冷却换热器,循环工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3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7,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4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能够制得足够多的冷冻水的情况下,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制得的冷冻水流经所述辅助换热器7,降低气体的温度,它有效地减少了冷却水塔的工作压力。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 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4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7,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2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利用效率足够高的情况下,制得冷冻水不仅可用于降低气体进入所述压缩机时的温度,同时也可用于降低气体出口的温度,这样做的好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制得的多余的冷冻水可以用于辅助降低所述压缩机I出口处的温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5如图5所示,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3、吸收式制冷机4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I和一组换热器2 ;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进口。由于目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利用率较低,故连接多级压缩机,利用多级压缩机的热量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多级所述压缩机分别为I级压缩机、II级压缩机和III级压缩机。工作过程:所述气体通过初始冷却换热器降温后进入I级压缩机压缩,压缩后的高温气体经过所述换热器2吸热降温后进入II级压缩机进行压缩,进一步压缩后的气体进入第二级压缩机余热 热源的换热器吸热降温后进入III级压缩机压缩;冷媒脱盐水经过各个换热器2的冷媒入口进入换热器吸收气体的热量,从换热器2的冷媒出口流出再经过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进口进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并驱动其制冷,利用过后的脱盐水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流出,再次进入所述换热器2,循环工作;同时,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制得的冷冻水从冷冻水出口流出到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4内,冷却气体进入I级压缩机时的温度,使得压缩机的工作效率更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6如图6所示,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3、吸收式制冷机4、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和冷却塔6,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1、一组换热器2和一组冷却换热器5 ;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5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6的冷冻水进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5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6的冷冻水出口。由于气体进入下一级压缩机时的温度依然较高,故增设冷却塔6和冷却换热器5。工作过程:气体经过各级压缩机压缩后,先进入所述换热器2,所述换热器2中的冷媒脱盐水带走一部分热量提供给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并驱动其制冷;所述冷却换热器5连接所述冷却塔6,从冷却塔6流出的冷水流经所述冷却换热器5进一步冷却气体的温度;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制得的冷冻水流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降低气体进入第一级压缩机时的温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各级压缩机入口的气体温度都较低,有利于提高各级压缩机的工作效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7如图7所示,它与实施例6的区别在于,所述压缩机余热热源还包括辅助换热器7,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进气口连通该级冷却换热器5的出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I进气口 ;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若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利用率足够高或有其他热源供其工作时,可制得足够多的冷冻水,通过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进一步的冷却进入每级压缩机的气体温度,即经过冷却水塔冷却之后,再进一步通过冷冻水降温,使气体进入每级压缩机时的温度都可以足够低,大大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实施例8如图8所示,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3、吸收式制冷机4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1、一组换热器2和一组辅助换热器7 ;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I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I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2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2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I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2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2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进口分别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出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的冷媒进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当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换热效率足够高或者利用其他热源制冷时,能够产生足够的冷冻水,这些冷冻水不仅可以降低气体进入I级压缩机时的温度,还可以降低进入每级压缩机的气体温度,可以显著地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 实施例9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7的区别在于,采用三条气体压缩线路并联的方式同时驱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制冷,所述吸收式制冷机为溴化锂制冷机,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这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利用率较低,多条线路的余热量才能使它高效工作,制得的冷水能够使进入各条气体压缩线路的气体温度大为降低,大大增加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使得压缩气体的效率提高,并且压缩机功耗降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各个管道在实际应用中管程较长,为使冷媒在管道内能够以稳定的流速流动,故增设加压设备。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2,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4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3,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所述冷却换热器5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6,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这样做的好处是,冷媒以平稳的速度进行传热,使得生产效率稳定,压缩机工作也更加稳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特殊环境下启动热量不足时,需要增设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在备份热源的协助下完成启动,之后正常运行。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初始冷却换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冷却换热器和冷却塔,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的进气口,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进口,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换热器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所述辅助换热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器的出气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所述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
8.—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和一组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
11.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和冷却塔,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一组换热器和一组冷却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进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冷却塔的冷冻水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通过冷却管道连接所述冷却塔,所述冷却管道上连接有冷却循环泵。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余热热源还包括辅助换热器,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进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冷却换热器出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 水出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
15.一种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初始冷却换热器、吸收式制冷机和不少于两级串联的压缩机余热热源,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包括一台压缩机、一组换热器和一组辅助换热器;其中,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出气口连通第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出气口连通该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进气口,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出气口连通下一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压缩机进气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进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热源出口连通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冷媒进口 ;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进口分别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出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出口,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冻水出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的冷媒进口和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辅助换热器的冷媒进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余热利用管道连接每级压缩机余热热源的换热器,所述余热利用管道上连接有热源循环泵;所述吸收式制冷机通过冷冻水管道连接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所述冷冻水管道上连接有冷冻水循环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制冷机备份热源 ,所述制冷机备份热源连接所述吸收式制冷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压缩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它包括压缩机、换热器、初始冷却换热器和吸收式制冷机,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余热接口连通所述换热器,所述吸收式制冷机的冷媒接口连通所述初始冷却换热器,易于对现有热源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可回收压缩机余热并用于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可降低压缩机能耗;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多台换热器连接制冷机并驱动其制冷,使得余热回收效率高、余热再利用效果好、易于实现;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多台辅助换热器,可提高每级压缩机工作效率且易于实现;所述压缩机级间余热利用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和冷却换热器,大大提高压缩机工作效率、同时具有节能减排的优点。
文档编号F04B39/06GK203098208SQ20132005791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日
发明者魏新利, 孟祥睿, 刘宏, 马新灵, 张军, 曹海亮, 王定标 申请人:郑州大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