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长寿命螺纹钎杆的制作方法

2021-09-15 09: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凿岩 螺纹 长寿命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凿岩钎具,尤其涉及一种长寿命螺纹钎杆。


背景技术:

2.冲击式凿岩钎具通常由钎杆通过螺纹与钎头裤体连接而成。在凿岩过程中,钎杆、钎头裤体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恶劣,容易造成钎具失效,影响钎具寿命。其中,钎杆外螺纹段发生断裂是钎杆失效的主要形式。经过试验、分析,造成钎杆断裂的主要原因如下:
3.当受到弯矩作用时钎杆会绕弯曲支点发生弯曲,而最大弯曲应力的作用点通常位于距离该弯曲支点右端8~20

处的钎杆上。当钎杆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钎头裤体螺纹盲孔深度时,弯曲支点发生在与内螺纹起始端对应配合的外螺纹处;当钎杆外螺纹段的长度小于钎头裤体螺纹盲孔深度时,弯曲支点则发生在外螺纹尾端。由于传统钎杆的螺纹段长度均远远大于钎头裤体的螺纹盲孔深度,因此最大弯曲应力会作用在钎杆的外螺纹段上,与螺纹沟槽处的热应力形成叠加,最终导致钎杆易在距离弯曲支点8~20

处的外螺纹段发生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易断裂的长寿命螺纹钎杆。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前段部位具有外螺纹段的钎杆本体;在外螺纹段与杆体之间有退刀槽,该退刀槽与外螺纹段之间通过圆弧面光滑过渡连接;外螺纹段前端面至外螺纹尾端的距离l小于钎头裤体的螺纹盲孔深度h。
6.外螺纹段的前端有导向段,导向段端面至外螺纹尾端的距离l1小于钎头裤体的螺纹盲孔深度h;螺纹盲孔深度h与外螺纹段前端面至外螺纹尾端的距离l的差值,或者螺纹盲孔深度h与导向段端面至外螺纹尾端的距离l1的差值a均为2~6


7.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因此具有以下优点:
8.1)由于在钎杆外螺纹段的尾端设置退刀槽,并且将螺纹盲孔深度h与外螺纹段前端面至外螺纹尾端的距离l的差值a控制在2~6

,因此能够使最大弯曲应力作用于退刀槽区域,从而可避免最大弯曲应力与外螺纹沟槽处的热应力形成叠加,进而改善了钎杆在弯曲支点附近的受力状况,减轻了钎杆的弯曲程度、降低了钎杆在弯曲支点附近断裂的几率。
9.2)在距离弯曲支点附近用退刀槽替代外螺纹(或外螺纹缓慢收刀段),不仅避免最大弯曲应力与螺纹沟槽处热应力形成叠加,而且还可减少螺纹的车削长度、改善螺纹加工条件和加工质量、提高钎杆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具有内螺纹退刀槽的钎头裤体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不具有内螺纹退刀槽的钎头裤体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与钎头裤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5.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外一个实施例与钎头裤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6.图7是具有退刀槽的传统钎杆与钎头裤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7.图8是不具有退刀槽的传统钎杆与钎头裤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18.图9是将本实用新型与钎头裤体配合,并进行弯曲应力模拟试验所得到的应力分布图;
19.图10是将传统钎杆与钎头裤体配合,并进行弯曲应力模拟试验所得到的应力分布图。
20.图中:钎杆本体1、外螺纹段前端面1

1、外螺纹段1

2、圆弧面1

3、退刀槽1

4、过渡段1

5、杆体1

6、外螺纹尾端1

7、导向段端面1

8、导向段1

9、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区域1

10、外螺纹缓慢收刀区域1

11,
21.钎头裤体2、孔底2

1、螺纹盲孔2

2、螺纹盲孔端口2

3。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实施例1
24.如图1所示:钎杆本体1的前段部位具有外螺纹段1

2、后段部位具有杆体1

6,在外螺纹段1

2与杆体1

6之间有退刀槽1

4,该退刀槽与外螺纹段1

2之间通过圆弧面1

3光滑过渡连接。外螺纹段前端面1

1至外螺纹尾端1

7的距离l小于与之配合的钎头裤体2的螺纹盲孔深度h。
25.使用时,将本实施例的钎杆本体1与图3中的钎头裤体2配合拧紧(参见图5),外螺纹段前端面1

1与螺纹盲孔2

2(带有内螺纹退刀槽)的孔底2

1保持接触、利于钎杆均匀传递打击力。从图5可以看出,外螺纹尾端1

7位于钎头裤体2的螺纹盲孔2

2内。当受到弯矩作用时,钎杆本体1会在外螺纹尾端1

7处发生弯曲,而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区域1

10位于退刀槽1

4内。为了保证钎杆本体1与钎头裤体2稳固连接,同时也为了避免钎杆本体1弯曲时压迫钎头裤体2而导致螺纹盲孔端口2

3胀裂,应保证外螺纹尾端1

7至螺纹盲孔端口2

3的距离a等于螺纹盲孔深度h与外螺纹段前端面1

1至外螺纹尾端1

7的距离l的差值为2~6

;即a=h

l=2~6


26.实施例2
27.在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的结构:外螺纹段1

2的前端有与之连为一体的导向段1

9,导向段端面1

8至外螺纹尾端1

7的距离l1小于螺纹盲孔深度h。
28.使用时,将本实施例的钎杆本体1与图4中的钎头裤体2配合拧紧(参见图6),外螺纹段前端面1

1与螺纹盲孔2

2(带有内螺纹退刀槽)的孔底2

1保持接触、利于钎杆均匀传递打击力。从图6可以看出,外螺纹尾端1

7位于钎头裤体2的螺纹盲孔2

2内。当受到弯矩作用时,钎杆本体1会在外螺纹尾端1

7处发生弯曲,而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区域1

10位于退刀槽1

4内。为了保证钎杆本体1与钎头裤体2稳固连接,同时也为了避免钎杆本体1弯曲时压
迫钎头裤体2而导致螺纹盲孔端口2

3胀裂,应保证外螺纹尾端1

7至螺纹盲孔端口2

3的距离a等于螺纹盲孔深度h与导向段端面1

8至外螺纹尾端1

7的距离l1的差值为2~6

;即a=h

l1=2~6


29.在上述两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加工,杆体1

6与退刀槽1

4之间还可以通过过渡段1

5连接。
30.对照例1
31.将具有退刀槽的传统钎杆本体1与图3中的钎头裤体2配合拧紧时(参见图7),外螺纹段1

2从螺纹盲孔2

2的右端向外延伸出一段距离b=l

h>20

。当受到弯矩作用时,钎杆本体1会在螺纹盲孔端口2

3处发生弯曲,而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区域1

10位于外螺纹段1

2的延伸段区域内,最大弯曲应力会与螺纹沟槽处的热应力发生叠加,从而增大了钎杆弯曲程度,导致钎杆易在应力叠加处发生断裂。
32.对照例2
33.将不具有退刀槽的传统钎杆本体1与图4中的钎头裤体2配合拧紧时(参见图8),外螺纹段1

2从螺纹盲孔2

2的右端向外延伸一段距离b=l1‑
h>20

。当受到弯矩作用时,钎杆本体1会在螺纹盲孔端口2

3处发生弯曲,而最大弯曲应力作用区域1

10位于外螺纹缓慢收刀区域1

11内,最大弯曲应力会与螺纹沟槽处的热应力发生叠加,从而增大了钎杆弯曲程度,导致钎杆易在应力叠加处发生断裂。
34.以下是将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本实用新型钎杆,对照例1或对照例2中的传统钎杆置于固定圆筒内(模拟钎头裤体与外螺纹连接后在一个固定的圆筒内受力,圆筒最大直径不超过钎杆外径10

)所进行的受力弯曲模拟对比实验:其中,所述裤体螺纹盲孔的深度h为76

,本实用新型钎杆外螺纹长度l为72

,a=h

l=4

,实验结果见图9;所述裤体螺纹盲孔的深度h为76

,传统钎杆外螺纹长度l1>h,b=l1‑
h>20

,实验结果见图10。
35.从图9中可以看出,最大弯曲应力分布于距离钎杆前端面80

附近(距离弯曲支点8

),最大弯曲应力为59.233mpa,落在退刀槽1

4区域内。从图10中可以看出,最大弯曲应力分布于距离钎杆前端面100

附近,距离弯曲支点24

;最大弯曲应力为36.297mpa,落在外螺纹的延伸段区域。
36.从上述模拟实验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钎杆的抗弯强度相对于传统钎杆而言可提高58%左右。
37.以下是分别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本实用新型钎杆,相同规格的对照例1或对照例2中的传统钎杆针对同一岩石所进行的矿山凿岩对比试验,测试数据见表1。
38.表1:使用寿命对比
[0039] 本实用新型钎杆传统钎杆提高比钻凿寿命(米)3261.52286.942.6%
[0040]
试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钎杆在内外螺纹弯曲支点附近的断裂现象明显减少;使用寿命可提高42.6%,与模拟实验结论一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