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0: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救生 转运 装置 特别


1.本发明涉及救生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


背景技术:

2.城市轨道交通是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城市轨道交通主要由地铁和轻轨构成,隧道掘进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重点工作,盾构机在掘进的过程中部分工作部件是在高压状态下进行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进入高于大气压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部件中进行工作,因此隧道掘进工程中都配有相应的减压舱对工作人员进行减压。另外,轻度受伤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在减压舱中进行简单的治疗,对于受伤严重的患者需要在减压舱中经过减压后转移到医院中进行治疗。
3.在正常掘进工作中需要保留减压舱,以保证工作人员进行减压,但重伤人员必须在减压舱减压后才能进行转移,因此具有多件减压舱才能满足需求。多件减压舱成本高,占用空间大。另外,现有减压舱的移动方式主要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移动,在隧道掘进等操作空间小的现场操作不方便,移动效率低。
4.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能够既保证掘进工作的正常进行,且在工作人员受伤后进行有效转移,占用空间小,应用成本低。
6.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包括:
7.转运舱,所述转运舱包括第一转运舱、第二转运舱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运舱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运舱可拆卸固定连接;
8.生存系统,所述生存系统与所述转运舱内部连通;所述生存系统包括呼吸供气系统和压力调节系统;所述呼吸供气系统配置成为所述转运舱内人员提供必需的混合气和氧气;所述压力调节系统配置成为所述转运舱内人员提供必需的压力环境。
9.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运舱包括第一舱体和用于密封所述第一舱体的第一密封门。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运舱还包括第一控制台、第一电控箱、第一气体接口组件、气瓶固定架、第一观察窗和递物筒。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运舱包括第二舱体和用于密封所述第二舱体的第二密封门。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运舱还包括第二控制台、第二气体接口组件、第二观察窗和第二电控箱。
13.优选的,所述呼吸供气系统包括呼吸供气管路、舱内供气管路、呼吸排气管路和面罩;所述面罩进气端与所述呼吸供气管路连通;所述面罩出气端与所述呼吸排气管路连通。
14.优选的,所述呼吸供气系统还包括具有第一连接球阀的第一连接管路;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一端与所述呼吸供气管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另一端与所述舱内供气管路连接。
15.优选的,所述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第一调压管路、第二调压管路以及具有第二连接球阀的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一调压管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压管路连接。
16.优选的,所述机动救生转运舱还包括移动单元;所述移动单元固定于所述转运舱底部。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设置可拆卸固定的第一转运舱和第二转运舱,能够既保证掘进工作的正常进行,且在工作人员受伤后进行有效转移。另外,本发明占用空间小,应用成本低,转移操作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18.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19.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第一转运舱的机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第一转运舱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发明第二转运舱的机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第二转运舱的剖视图;
24.图6为本发明的生存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呼吸供气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舱内供气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第一调压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28.图10为本发明第二调压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29.图11为本发明呼吸排气管路的连接示意图。
30.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1.1、转运舱,2、连接件,3、呼吸供气管路,4、舱内供气管路,5、第一调压管路,6、第二调压管路,7、呼吸排气管路,8、第一连接管路,9、第二连接管路;
32.11、第一转运舱,12、第二转运舱;
33.1101、第一舱体,1102、第一气体接口组件,1103、减震装置,1104、转向轮,1105、气瓶固定架,1106、气瓶,1107、第一行走轮,1108、第一电控箱,1109、第一固定盘,1110、递物筒,1111、第一观察窗,1112、第一控制台,1113、第一密封腔,1114、担架床,1115、第一座椅,1116、第一门框,1117、第一密封门,1118、声力电话;
34.1201、第二舱体,1202、第二控制台,1203、第二固定盘,1204、第二气体接口组件,1205、底座,1206、第二观察窗,1207、第二电控箱,1208、第二行走轮,1209、第二座椅,1210、第三座椅,1211、第二门框,1212、第二密封门,1213、第二密封腔;
35.301、快速接头a,302、球阀a,303、截止阀a,304、第一供气减压阀,305、球阀b,306、球阀c,307、管汇,308、球阀d,309、面罩,310、截止阀b,311、压力表a,312、球阀e,313、单向阀a,314、消音器a;
36.401、供气储气瓶,402、第二供气减压阀,403、快速接头b,404、球阀f,405、截止阀
c,406、球阀g,407、流量计,408、单向阀b,409、球阀h,410、消音器b,411、压力表b,412、截止阀d;
37.501、快速接头c,502、球阀i,503、截止阀e,504、单向阀c,505、球阀j,506、消音器c,507、压力表c,508、截止阀f,509、球阀k,510、快速接头d;
38.601、调压储气瓶,602、调压减压阀,603、快速接头e,604、球阀l,605、截止阀g,606、压力表d,607、截止阀h,608、单向阀d,609、球阀m,610、消音器d;
39.701、球阀n,702、球阀p,703、球阀q,704、三通切断球阀,705、背压调节器,706、球阀r,707、球阀s;
40.801、第一连接球阀;
41.901、第二连接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如图1所示,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包括转运舱1和生存系统。生存系统包括呼吸供气系统和压力调节系统;所述呼吸供气系统配置成为转运舱1内人员提供必需的混合气和氧气。所述压力调节系统配置成为所述转运舱1内人员提供必需的压力环境。所述生存系统与转运舱1内部连通,用于为转运舱1内部提供必要的空气、氧气等,并保持转运舱1内部的气压。其中,转运舱1包括第一转运舱11、第二转运舱12和连接件2;连接件2一端与第一转运舱11可拆卸固定连接,另一端,第二转运舱12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可拆卸固定连接方式优选为螺纹连接。
44.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转运舱11包括第一舱体1101、第一气体接口组件1102、气瓶固定架1105、第一电控箱1108、递物筒1110、第一观察窗1111、第一控制台1112以及气瓶1106。第一舱体1101为锥形结构,其内部具有第一密封腔1113。第一气体接口组件1102、气瓶固定架1105、第一电控箱1108、递物筒1110、第一观察窗1111、第一控制台1112均设置于第一舱体1101的外部,其中,第一气体接口组件1102一端与第一密封腔1113内部连通,另一端设置于第一密封腔1113外部,用于外部管路与第一密封腔1113内部连通。递物筒1110贯穿第一舱体1101侧壁,包括用于密封的筒体门,用于紧急情况时第一密封腔1113与外部的连通。气瓶1106设置于第一舱体1101外部,通过气瓶固定架1105固定于第一舱体1101上,用于向生存系统提供所需的气体。第一固定盘1109固定于第一舱体1101径向端部,具有螺纹,用于与连接件2可拆卸固定。
45.转向轮1104和第一行走轮1107设置于第一舱体1101底部,方便第一转运舱11移动及转运。转向轮1104通过减震装置1103与第一舱体1101连接,能够进行弹性支撑,使得第一转运舱11能够通过坑洼底面并保证第一密封腔1113内转运人员的舒适性。
46.担架床1114以及第一座椅1115均设置于第一密封腔1113内,用于待转运人员的躺卧或乘坐。声力电话1118设置于第一密封腔1113内,用于待转运人员与外部进行沟通。第一门框1116设置于第一密封腔1113内,其位置及尺寸与第一固定盘1109相适应,用于待转运
人员进出第一密封腔1113。第一密封门1117与第一门框1116铰接,用于密封第一舱体,在关闭状态下将第一密封腔1113进行封闭。
47.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转运舱12为圆柱形结构,其内部具有第二密封腔1213。第二转运舱12包括第二舱体1201以及设置于第二舱体1201外部的第二控制台1202、第二气体接口组件1204、第二观察窗1206、第二电控箱1207。第二控制台1202、第二气体接口组件1204、第二观察窗1206、第二电控箱1207设置于第二舱体1201外部。其中,第二气体接口组件1204一端与第二密封腔1213内部连通,另一端设置于第二密封腔1213外部,用于外部管路与第二密封腔1213内部连通。第二固定盘1203固定于第二舱体1201径向端部,具有螺纹,用于与连接件2可拆卸固定。
48.第二座椅1209与第三座椅1210均设置于第二密封腔1213内,用于待转运人员的乘坐。第二门框1211设置于第二密封腔1213内,其位置及尺寸与第二固定盘1203相适应,用于待转运人员进出第二密封腔1213。第一密封门1212与第二门框1211铰接,用于密封第一舱体,在关闭状态下将第二密封腔1213进行封闭。
49.第二行走轮1208设置于第二舱体1201,方便第二转运舱12移动及转运。底座1205设置于第二行走轮1208下部,与第二舱体1201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用于固定第二转运舱12。在第二转运舱12需要移动时,可拆卸底座1205,利用第二行走轮1208移动第二转运舱12。
50.如图6所示并参考图7,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的供气系统包括转运舱1、压力调节系统和呼吸供气系统。压力调节系统与转运舱1内部连通,用于调节转运舱1的舱内压力。呼吸供气系统与转运舱1内部连通,用于向转运舱1的舱内以及舱内人员提供呼吸所需气体。
51.呼吸供气系统包括呼吸供气管路3、舱内供气管路4、呼吸排气管路7、第一连接管路8和面罩309。第一连接管路8一端与呼吸供气管路1连通,另一端与舱内供气管路连通2。第一连接管路8中设置有第一连接球阀801,用于控制第一连接管路8的通断。
52.压力调节系统包括第一调压管路5、第二调压管路6和第二连接管路9。呼吸供气管路3进气端通过呼吸气源管路9与第二调压管路6连通,使得第二调压管路6能够提供混合气体。面罩309进气端与呼吸供气管路3连通,其出气端与呼吸排气管路7连通。第二连接管路9一端与第一调压管路5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调压管路6连通。第二连接管路9中设置有第二连接球阀901,用于控制第二连接管路9的通断。
53.如图7所示,呼吸供气管路3包括依次连通的快速接头a 301、球阀a 302、截止阀a 303、第一供气减压阀304、球阀b 305、球阀c 306、管汇307和球阀d 308。其中,球阀c 306、管汇307和球阀d 308设置于转运舱1内。截止阀b 310进气端与第一供气减压阀304出气端连通,其出气端与压力表a 311连通,使得压力表a 311在截止阀b 310打开状态下能够检测呼吸供气管路1中的气压。
54.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呼吸供气管路3还包括用于排出其中废气的废气排气管路。废气排气管路包括依次连通的球阀e 312、单向阀a 313和消音器a 314。球阀e的进气端与第一供气减压阀304出气端连通。
55.如图8所示,舱内供气管路4包括依次连通的供气储气瓶401、第二供气减压阀402、快速接头b 403、球阀f 404、截止阀c 405、球阀g 406、流量计407、单向阀b 408、球阀h 409以及消音器b 410。球阀h 409和消音器b 410设置于转运舱1内。截止阀d 412进气端与球阀
f 404出气端连通,其出气端与压力表b 411连通,使得压力表b 411在截止阀d 412打开状态下能够检测舱内供气管路4中的气压。
56.如图9所示,第一调压管路5包括快速接头c 501、球阀i 502、球阀k 509、快速接头d 510以及依次连通的截止阀e 503、单向阀c 504、球阀j 505、消音器c 506;球阀i 502进气端与快速接头c501连通。球阀k 509进气端与快速接头d 510连通。截止阀e 503进气端与球阀i 502出气端和球阀k 509出气端连通。截止阀f 509进气端与球阀i 502以及球阀k 509的出气端连通,其出气端与压力表c 507连通,使得在截止阀f 509在打开状态下,压力表c 507能够检测第一调压管路5内的气压。
57.如图10所示,第二调压管路6包括依次连通的调压储气瓶601、调压减压阀602、快速接头e 603、球阀l 604、截止阀h 607、单向阀d 608、球阀m 609和消音器d 610。球阀m 609和消音器d 610设置于转运舱1内。截止阀g 605进气端与球阀l 604出气端连通,其出气端与压力表d 606连通,使得在截止阀g 605打开状态下,压力表d 606能够检测第二调压管路6内的气压。
58.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的供气系统还包括呼吸气源管路9。呼吸气源管路9进气端与球阀l 604的出气端连通,其出气端与呼吸供气管路3进气端连通。
59.如图11所示,呼吸排气管路7包括球阀r 706、球阀s 707和依次连通的球阀n 701、球阀p 702、球阀q 703、三通切断球阀704、背压调节器705。球阀n 701、球阀p 702和球阀s 707设置于转运舱1内。背压调节器705进气端与球阀r 706出气端和三通切断球阀704出气端连通。
60.如图6

11所示,使用时,一种机动救生转运舱的供气系统具有多种工作方式,具体如下:
61.当转运舱1内的人员需要利用转运舱1内的氧气进行气体呼吸时,第一连接球阀801关闭,球阀g 406开启,使得供气储气瓶401内的氧气依次通过第二供气减压阀402、快速接头b 403、球阀f 404、截止阀c 405、球阀g 406、流量计407、、单向阀b 408、球阀h 409、消音器b 410进入运舱1内。
62.当转运舱1内的人员需要利用面罩309进行混合气体呼吸时,截止阀a 303开启,第一连接球阀801关闭,球阀e 312关闭,使得呼吸供气管路3与舱内供气管路4不能互通,相对独立。球阀a 302开启,使得调压储气瓶601内的混合气体通过呼吸气源管路9进入呼吸供气管路内,并依次通过球阀a 302、截止阀a 303、第一供气减压阀304、球阀b 305、球阀c 306、管汇307、球阀d 308后进入面罩309内。
63.当转运舱1内的人员需要利用面罩309进行氧气呼吸时,球阀g406关闭,第一连接球阀801开启,球阀e 312关闭,同时截止阀a 303关闭,使得供气储气瓶401内的氧气依次通过第二供气减压阀402、快速接头b 403、球阀f 404、截止阀c 405、第一连接球阀801、第一供气减压阀304、球阀b 305、球阀c 306、管汇307、球阀d 308后进入面罩309内。
64.另外,在转运舱1内的人员先利用面罩309进行混合气体呼吸后,再利用面罩309进行氧气呼吸时,球阀e 312开启,使管路中残余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球阀e 312、单向阀a 313、消音器a 314排出,然后利用供气储气瓶401进行供氧。
65.呼吸排气管路7与面罩309出气端连通,用于排出面罩309内呼出的废气,具体的面
罩309、球阀n 701、球阀p 702、球阀q 703、三通切断球阀704、背压调节器705依次连通,其中球阀q 703、三通切断球阀704、背压调节器705设置于转运舱1外,使得面罩309内呼出的废气排出转运舱1外。另外,球阀s 707设置于转运舱1内,球阀s 707、球阀r 706以及背压调节器705依次连通,使得由面罩309内呼出的废气压力与转运舱1内压力一致,从而保证面罩309的呼出废气的顺畅排放。
66.当转运舱1内需要维持或控制其内部的压力时,第二连接球阀901关闭,球阀k 509关闭,快速接头c 501与外部气源管路连接,气体依次通过快速接头c 501、球阀i 502、截止阀e 503、单向阀c504、球阀j 505、消音器c 506,由消音器c 506进入转运舱1内。另外,也可以关闭球阀i 502,开启球阀k 509,快速接头d 510与外部气源管路连接,气体依次通过快速接头d 510、球阀k 509、截止阀e 503、单向阀c 504、球阀j 505、消音器c 506,由消音器c506进入转运舱1内,用于转运舱1内的补压。两组管路形成一用一备,提高维持或控制转运舱1内部压力的保障。
67.当转运舱1内压力小于设定压力时,需要进行移动补压,第二连接球阀901关闭,球阀a 302关闭,使得调压储气瓶601内的气体能够依次通过调压减压阀602、快速接头e 603、球阀l 604、截止阀h607、单向阀d 608、球阀m 609、消音器d 610,并由消音器d 610进入转运舱1内,用于转运舱1内的补压。
68.另外,第一调压管路5与第二调压管路6通过第二连接管路9连通,并依靠第二连接球阀901控制两者的通断,进而使得第一调压管路5与第二调压管路6互为备用,保证转运舱1内压力的稳定,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69.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70.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