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钻凿两用动力头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2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钻机 动力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钻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钻凿两用动力头。


背景技术:

2.钻机广泛应用于勘探或矿产资源开发、岩土工程施工、岩土地基基础施工等领域,在钻机施工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采用不同的施工工艺,而不同的施工工艺需要通过不同种类的动力头来实现,比如采用回转器动力头带动钻具对地层进行钻进成孔,采用冲击器动力头对岩石进行冲击、将岩石破碎。但是,目前的动力头通常都是单一功能性,如回转动力头只能钻孔对普通土层钻进、对岩石的冲击几乎无效,而冲击器动力头只能对岩石进行冲击、但不能回转;在遇到复杂地层(有土层也有岩石层)的情况下,通常采用更换不同类型的动力头施工,而动力头的拆装、更换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降低了施工效率,减慢了施工进度,延长了施工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钻机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工艺需要更换不同的动力头,降低了施工效率,减慢了施工进度,延长了施工工期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钻凿两用动力头,在有土层也有岩石层的复杂底地层施工,同时实现钻进和冲击,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工期。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钻凿两用动力头,钎尾的后部套装回转机构,回转机构与驱动机构联接,钎尾的后端设有冲击机构;钎尾上套设有介质导入机构、缓震机构;钎尾中央沿轴向开设有插装孔;
6.缓震机构的第一底座内嵌套有第一铜套,第一铜套的前部为小径部、后部为大径部,在小径部与大径部之间具有径向第一台阶面,第一台阶面与第一底座内侧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套设在第一铜套的小径部外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8.第一底座对应第一铜套大径部的内周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凹槽,第一铜套大径部的外周面上对应开设若干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内设置销子。
9.第一铜套的小径部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一螺旋槽,小径部上沿径向开设连通第一螺旋槽的第一通孔,第一底座上对应第一通孔设置油杯。
10.第一铜套的小径部的前端部内周设置油封。
11.介质导入机构的筒体中央具有介质腔,筒体上沿径向开设有连通介质腔的介质输入口,介质腔与钎尾的插装孔连通;筒体内、位于介质腔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密封件。
12.回转机构的第二底座的前、后端面分别固定设有前盖、后盖;第二底座内设有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外周通过轮齿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内通过键齿啮合设置有第二铜套,第二铜套通过键齿啮合套设在钎尾的外周,第二齿轮与驱动机构联接;工作时,
驱动机构机构依次通过第二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铜套、钎尾传递扭矩,带动钎尾回转。
13.第一齿轮的中央为前大后小的阶梯通孔,阶梯通孔的前部为大径孔部、后部为小径孔部,大径孔部与小径孔部之间具有径向的第二台阶面,第二铜套设置在小径孔部内,第二铜套的内端面与第二台阶面之间设置防撞件;第一齿轮的小径孔部的周面上开设有第二螺旋槽,第一齿轮上沿径向开设连通第二螺旋槽的第二通孔。
14.冲击机构的前缸体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回转机构的后盖上,前缸体后端部套设有后缸体,芯轴插装在前缸体及后缸体的中央通道内,前缸体上设置有换向阀组件,换向阀组件通过相应的通道与前缸体的中央通道连通。
15.介质导入机构通过连接杆组件与缓震机构连接。
16.介质导入机构位于缓震机构的前侧、与缓震机构相距一定距离。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本实用新型可以由驱动机构通过回转机构带动钎尾回转运动、通过钻具对地层进行钻孔施工,还可以由冲击机构给钎尾提供冲击动力对地层进行冲击,回转和冲击可以各自独立开启,也可以同时开启;在既包含有土层也包含有岩石层的复杂地层中施工时,根据施工部位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独立开启回转或冲击,也可以同时开启回转与冲击,而不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动力头,节省了动力头拆装更换的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
19.本实用新型的弹性件可以吸收冲击机构冲击时产生的一部分冲击力,防止冲击力过大而使整个动力头受到损伤。
20.本实用新型的介质通过介质输入口输入介质腔内,再从介质腔输入钎尾的插装孔孔,便于钻孔底部的钻渣排出,提高钻进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22.图2为图1的a

a截面剖视图。
23.图3为缓震机构的左视图。
24.图4为图3的b

b截面剖视图。
25.图5为回转机构的剖视图,此时后盖拆除。
26.图中:1、钎尾;11、插装孔;
27.2、介质导入机构;21、筒体;22、介质腔;23、介质输入口;
28.3、缓震机构;31、第一底座;311、第一凹槽;32、第一铜套;321、第一台阶面;322、第一螺旋槽;323、第一通孔;324、第二凹槽;33、油封;34、弹性件;35、油杯;36、垫圈;37、销子;
29.4、回转机构;41、第二底座;42、前盖;43、后盖;44、第一齿轮;441、第二台阶面;442、第二螺旋槽;443、第二通孔;45、第二齿轮; 46、第二铜套;47、防撞件;
30.5、驱动机构;
31.6、冲击机构;61、芯轴;62、前缸体;63、后缸体;64、换向阀组件;
32.7、连接杆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钎尾1的后部套装回转机构4,回转机构4与驱动机构5联接,回转机构4的前端固定有缓震机构3,缓震机构3套设在钎尾1中部,回转机构4的后端固定设有冲击机构6;钎尾1的中部、位于缓震机构3的前侧、与缓震机构3相距一定距离套设有介质导入机构2,介质导入机构2通过连接杆组件7与缓震机构3连接;钎尾1前部的中央沿轴向开设有插装孔11、用于插装钻具。
35.如图2所示,介质导入机构2的筒体21套设在钎尾1中部,筒体21中央具有介质腔22,筒体21上沿径向开设有连通介质腔22的介质输入口23,筒体21内、位于介质腔22的两侧分别设置若干密封件、对介质腔22进行密封;介质腔22与钎尾1的插装孔11连通。介质(水或者高压气体)通过介质输入口23输入介质腔22内,再从介质腔22输入钎尾1的插装孔11孔,便于钻孔底部的钻渣排出,提高钻进效率。
36.如图3、图4所示,缓震机构3的第一底座31内嵌套有第一铜套32,第一铜套32前端穿出第一底座31、后端外设设置垫圈36进行限位。第一铜套32的前后部的外径不同,前部为小径部,后部为大径部,在小径部与大径部之间具有径向第一台阶面321;第一铜套32的小径部的内周面上开设有第一螺旋槽322,小径部上沿径向开设连通第一螺旋槽322的第一通孔323,第一螺旋槽322及第一通孔323形成润滑油通道,第一底座31上对应第一通孔323设置油杯35,油杯35通过第一通孔323给第一螺旋槽322提供润滑油,对第一铜套32与钎尾1的配合部位进行润滑;小径部的前端部内周设置油封33进行密封。第一铜套32的第一台阶面321与第一底座31内侧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4,弹性件34套设在第一铜套32的小径部外周;弹性件34可以吸收冲击机构6冲击时产生的一部分冲击力,防止冲击力过大而使整个动力头受到损伤。第一底座31对应第一铜套32大径部的内周面上开设有若干第一凹槽311,第一铜套32大径部的外周面上对应开设若干第二凹槽324,第一凹槽311与第二凹槽324内设置销子37,对第一底座31及第一铜套32进行周向限位,避免第一底座31、第一铜套32发生旋转运动。
37.如图5所示,回转机构4的第二底座41的前、后端面分别固定设有前盖42、后盖43,第二底座41内设有第一齿轮44、第二齿轮45,第一齿轮44外周通过轮齿与第二齿轮45啮合;第一齿轮44的中央为前大后小的阶梯通孔,阶梯通孔的前部为大径孔部、后部为小径孔部,大径孔部与小径孔部之间具有径向的第二台阶面441;第一齿轮44的小径孔部的周面上开设有第二螺旋槽442,第一齿轮44上沿径向开设连通第二螺旋槽442的第二通孔443,第二螺旋槽442及第二通孔443形成润滑油通道,通过润滑油通道可以给第一齿轮44与钎尾1的配合部位提供润滑油、进行润滑。第一齿轮44的大径孔部内通过键齿啮合设置有第二铜套46,第二铜套46的内端面与第二台阶面441之间设置防撞件47,防止钎尾1及第二铜套46轴向窜动时直接撞到第一齿轮44上,避免直接损坏第一齿轮44;如图2所示,第二铜套46通过键齿啮合套设在钎尾1的外周,第二齿轮45与驱动机构5联接(图中未示出),驱动机构5机构依次通过第二齿轮45、第一齿轮44、第二铜套46、钎尾1传递扭矩,进而带动钎尾1回转。
38.如图2所示,冲击机构6的前缸体6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回转机构4的后盖43上,前缸体62后端部套设有后缸体63,芯轴61插装在前缸体62及后缸体63的中央通道内,前缸体62上设置有换向阀组件64,换向阀组件64为液压换向阀、通过相应的通道与前缸体62的中央
通道连通,通过液压油驱动芯轴61前后循环冲击,给钎尾1提供冲击动力。
39.驱动机构5为液压马达。
40.实际使用时,根据地层施工部位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独立开启回转或冲击,也可以同时开启回转与冲击,对地层进行施工。
41.本实用新型可以由驱动机构5通过回转机构4带动钎尾1回转运动、通过钻具对地层进行钻孔施工,还可以由冲击机构6给钎尾1提供冲击动力对地层进行冲击,回转和冲击可以各自独立开启,也可以同时开启;在既包含有土层也包含有岩石层的复杂地层中施工时,根据施工部位的实际情况,可以直接独立开启回转或冲击,也可以同时开启回转与冲击,而不需要更换不同类型的动力头,节省了动力头拆装更换的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
42.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