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1: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分流 隧道 渗水 施工 系统


1.本发明涉及隧道清污分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


背景技术:

2.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铁路施工领域工程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加重视,传统的铁路隧道施工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对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传统铁路隧道所产生的水通过洞外沉淀池沉淀处理和污水处理站处理合格后排放,巨额的污水处理费用为隧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3.隧道产出的水主要来源于基岩裂隙水,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涌水,三臂凿岩台车施工用水,降尘用水,冲洗路面用水,对于山岭高渗水隧道来说,水主要来源于隧道裂隙水(清水),采用清污分流会大大减小污水的排放量,极大减小洞口沉淀池以及污水处理站的负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
5.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包括隧道底板和隧道衬砌墙,所述隧道衬砌墙左端为岩层,右端为洞口;所述岩层靠近所述隧道衬砌墙一面为掌子面;所述隧道底板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清水沟,所述清水沟靠近所述隧道衬砌墙一侧边沿设置有挡水坎,所述清水沟上盖设有盖板,所述隧道底板呈前侧低后侧高倾斜设置,所述隧道底板上表面前边沿开设有无压污水槽;所述挡水坎和所述隧道衬砌墙之间形成沟槽,所述沟槽底部通过设置泄水管与所述清水沟相连通;所述隧道衬砌墙前侧间隔设置有泵站,所述泵站上方设置有泵站衬砌墙,所述泵站包括一级泵站、二级泵站,所述一级泵站包括一级泵站、一级清水仓和一级污水仓,所述一级泵站固定安装在所述一级清水仓和所述一级污水仓上方盖设的水泵安装板上;所述二级泵站包括二级泵站、二级清水仓和二级污水仓,所述二级泵站固定安装在所述二级清水仓和所述二级污水仓上方盖设的水泵安装板上;所述一级清水仓和所述二级清水仓后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检查梯,所述一级污水仓和所述二级污水仓后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检查梯;所述隧道底板后侧的所述清水沟通过高侧预埋清水管分别与所述一级清水仓和所述二级清水仓相连通,所述隧道底板内部对应所述高侧预埋清水管设置有过水管涵,所述隧道底板前侧的所述清水沟通过低侧预埋清水管分别与所述一级清水仓和所述二级清水仓相连通,所述无压污水槽通过预埋污水管分别与所述一级污水仓和所述二级污水仓相连通;所述二级泵站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一级泵站相连通,所述一级泵站的输出端上密封安装有清水管和污水管,所述清水管和所述污水管分别延伸出洞口与外部清水排放口和外接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所述清水沟在所述泵站两侧
分别设置临时挡水墙;靠近所述隧道底板上方靠近所述掌子面一侧安装有移动泵站,所述移动泵站通过污水管与所述二级泵站连接。
6.优选的:所述一级污水仓和所述二级污水仓内分别设置三级沉淀池。
7.优选的:所述临时挡水墙采用钢板进行堵水。
8.优选的:所述隧道底板倾斜设置为2%的横坡。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清污分流路径清晰,分流效果好,可以避免清污水混合;2、施工泵站数量少,管理简便;3、能够极大减少污水处理站工作负荷,极大减少污水处理成本,对生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大较少。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a

a断面示意图。
13.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泄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二级泵站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b

b向结构示意图。
16.图6是本发明所述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的c

c向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清水沟;2、无压污水槽;3、临时挡水墙;4、清水管;5、污水管;6、移动泵站;7、过水管涵;8、盖板;9、挡水坎;10、泄水管;11、预埋污水管;12、岩层;13、掌子面;14、隧道底板;15、隧道衬砌墙;16、二级泵站;161、二级清水仓;162、二级污水仓;163、泵站衬砌墙;164、水泵安装板;165、第一检查梯;166、第二检查梯;17、一级泵站;171、一级清水仓;172、一级污水仓;181、低侧预埋清水管;182、高侧预埋清水管;19、洞口。
具体实施方式
1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
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

图6所示,一种长距离高渗水隧道大反坡施工清污分流系统,包括隧道底板14和隧道衬砌墙15,隧道衬砌墙15左端为岩层12,右端为洞口19;岩层12靠近隧道衬砌墙15一面为掌子面13;隧道底板14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清水沟1,清水沟1用来收集清水,清水沟1靠近隧道衬砌墙15一侧边沿设置有挡水坎9,挡水坎9用来挡水,清水沟1上盖设有盖板8,盖板8用来密封覆盖,隧道底板14呈前侧低后侧高倾斜设置,隧道底板14上表面前边沿开设有无压污水槽2;挡水坎9和隧道衬砌墙15之间形成沟槽,沟槽底部通过设置泄水管10与清水沟1相连通;隧道衬砌墙15前侧间隔设置有泵站,泵站上方设置有泵站衬砌墙163,泵站包括一级泵站17、二级泵站16,一级泵站17包括一级泵站17、一级清水仓171和一级污水仓172,一级泵站17固定安装在一级清水仓171和一级污水仓172上方盖设的水泵安装板164上;二级泵站16包括二级泵站16、二级清水仓161和二级污水仓162,二级泵站16固定安装在二级清水仓161和二级污水仓162上方盖设的水泵安装板164上;一级清水仓171和二级清水仓161后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检查梯165,一级污水仓172和二级污水仓162后侧侧壁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检查梯166,第一检查梯165和第二检查梯166分别用来便于检修;隧道底板14后侧的清水沟1通过高侧预埋清水管182分别与一级清水仓171和二级清水仓161相连通,隧道底板14内部对应高侧预埋清水管182设置有过水管涵7,隧道底板14前侧的清水沟1通过低侧预埋清水管181分别与一级清水仓171和二级清水仓161相连通,无压污水槽2通过预埋污水管11分别与一级污水仓172和二级污水仓162相连通;二级泵站16的输出端分别与一级泵站17相连通,一级泵站17的输出端上密封安装有清水管4和污水管5,清水管4和污水管5分别用来排水,清水管4和污水管5分别延伸出洞口19与外部清水排放口和外接污水处理设施相连接;清水沟1在泵站两侧分别设置临时挡水墙3;靠近隧道底板14上方靠近掌子面13一侧安装有移动泵站6,移动泵站6用来抽水,移动泵站6通过污水管5与二级泵站16连接;一级污水仓172和二级污水仓162内分别设置三级沉淀池;临时挡水墙3采用钢板进行堵水;隧道底板14倾斜设置为2%的横坡。
21.隧道衬砌墙15上有裂隙水(清水)通过泄水孔引排至清水沟1,在每级泵站前的清水沟1内设置临时挡水墙3,通过隧道底板14施工前预埋的过水管涵7内的高侧预埋清水管182将水引流至就近清水仓,清水仓内的清水通过清水管4分级递转抽排至洞口19排放。
22.隧道底板14上的污水通过2%的横坡自流入无压污水槽2,为避免污水流入清水沟1,清水沟1上覆盖有盖板8,同时在清水沟1靠近边墙侧设置挡水坎9,无压污水槽2内的污水
通过预埋污水管11流至就近污水仓。
23.隧道内污水主要来源:掘进段(和掌子面13距离150m内)裂隙涌水,三臂凿岩台车施工用水,喷浆机施工用水,掌子面13涌水,和掌子面13距离40

150m位置设置移动泵站6,用以收集掘进段施工污水,抽排至就近污水仓,再通过污水管5分级抽排至洞口19沉淀池沉淀及污水处理站进行污水处理,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
24.为了便于清理淤泥,在一级污水仓172和二级污水仓162内分别设置三级沉淀池。
25.清水沟1内的临时挡水墙3采用钢板进行堵水。
2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