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煤矿开采瓦斯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瓦斯 排放 开采 煤矿 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瓦斯排放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煤矿开采瓦斯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乏风”又称“煤矿风排瓦斯”,指甲烷浓度低于0.75%的煤矿瓦斯,是一种采煤过程中为确保生产安全所产生的通风性气体,由于乏风中甲烷浓度很低,因此是一种极难处理和利用的资源。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每年由乏风排入大气的甲烷相当于西气东输1年的输气量,产生的温室气体效应约为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乏风瓦斯虽然浓度极低,但总量特别巨大,所含的甲烷约占我国煤矿瓦斯甲烷总量的81%,1年的排放量在150亿立方米以上。随着我国煤炭产量的不断增加,煤层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通风瓦斯排放量也必将会越来越大,随着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通风瓦斯的利用具有广阔市场潜力。
[0003]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坑道换气,保证将坑道中多余的瓦斯气体排出,避免坑道内瓦斯气体淤积产生爆炸。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开采瓦斯排放装置,其具有能够将坑道中多余的瓦斯气体排出的优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6]
一种煤矿开采瓦斯排放装置,包括缸筒,所述缸筒中空设置且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缸筒内滑动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滑动方向与所述缸筒开口方向一致,所述缸筒相邻开口的一对侧面分别设有进气孔与排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排气孔轴线不共线,所述推块远离所述缸筒一侧铰接有顶杆,所述顶杆远离所述推块一端铰接有连杆,所述连杆远离所述顶杆一端铰接有圆盘且所述圆盘与所述连杆偏心铰接,所述圆盘转动连接有基座,所述圆盘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基座与所述缸筒固定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顶杆铰接处铰接有调节组件。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气孔与排气孔不共线设置便于推块在推动进入缸筒与推块之间的气体时,气体不会在推块推动下进入排气孔,便于对进入缸筒内气体的排出;连杆与圆盘偏心铰接设计便于圆盘带动连杆使顶杆带动推块在缸筒内滑动,便于驱动推块在缸筒内滑动;调节组件的设计便于调节推块的滑动距离以及滑动速度,便于在坑道内瓦斯密度过大时对瓦斯气体加速排出。
[0008]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连杆、所述顶杆铰接处铰接,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连杆一端铰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连杆一侧转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基座,所述连接件相邻所述滑块一侧插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贯穿所述连接件且与所述连接件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远离所述连接件一端套设有驱动架,所述螺纹杆贯穿所述驱动架一侧且与所述驱动架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架与所述基座转动连接,所述驱动架内设有驱动机构。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杆的设计便于拉动连杆与顶杆的铰接处,使对推块滑动速度及滑动距离的调节更为简便;螺纹杆的设计便于调节连接件及调节杆的位置,且在调节完连接件及调节杆位置后,连接件不会松动;驱动架的设计便于将第一驱动机构保护起来,便于避免瓦斯气体直接与驱动机构接触。
[0010]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螺纹杆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驱动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贯穿所述驱动架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驱动架固定连接。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的设计便于将传动方向改变90度,便于第二电机的安装。
[0012]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缸筒靠近所述进气孔一侧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电连接有控制器。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的设计便于将坑道内的瓦斯气体抽出至缸筒内,便于推块将瓦斯气体排出。
[0014]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有瓦斯传感器,所述瓦斯传感器与所述驱动架固定连接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瓦斯传感器便于检测坑道内瓦斯密度;控制器的设计便于处理瓦斯传感器的信号以便于驱动第二电机对推块滑动距离及滑动速度进行调节。
[0016]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块与所述缸筒贴合处均设有密封条。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条的设计便于保障推块在推动瓦斯气体排出缸筒时,瓦斯气体不会由进气孔进入坑道,提高瓦斯排气效率。
[001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19]
1.进气孔与排气孔不共线设置便于推块在推动进入缸筒与推块之间的气体时,气体不会在推块推动下进入排气孔,便于对进入缸筒内气体的排出;连杆与圆盘偏心铰接设计便于圆盘带动连杆使顶杆带动推块在缸筒内滑动,便于驱动推块在缸筒内滑动;调节组件的设计便于调节推块的滑动距离以及滑动速度,便于在坑道内瓦斯密度过大时对瓦斯气体加速排出。
[0020]
2.调节杆的设计便于拉动连杆与顶杆的铰接处,使对推块滑动速度及滑动距离的调节更为简便;螺纹杆的设计便于调节连接件及调节杆的位置,且在调节完连接件及调节杆位置后,连接件不会松动;驱动架的设计便于将第一驱动机构保护起来,便于避免瓦斯气体直接与驱动机构接触。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第二视角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第三视角图。
[0024]
附图标记:1、缸筒;101、进风孔;102、排风孔;2、顶杆;3、连杆;4、圆盘;5、第一电机;6、基座;7、调节组件;71、连接件;72、调节杆;73、螺纹杆;74、驱动架;75、滑块;8、驱动机
构;81、第二电机;82、第二锥齿轮;83、第一锥齿轮;84、传动轴;9、瓦斯传感器;10、风机;11、控制器;12、推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6]
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一种煤矿开采瓦斯排放装置,包括缸筒1,缸筒1中空设置且一侧设有开口,如图3所示,缸筒1内滑动连接有推块12,推块12在缸筒1内滑动时不会滑脱缸筒1内部即可,推块12滑动方向与缸筒1开口方向一致,缸筒1相邻开口的一对侧面分别设有进气孔101与排气孔102,进气孔101与排气孔102轴线不共线,推块12远离缸筒1一侧铰接有顶杆2,顶杆2远离推块12一端铰接有连杆3,连杆3能够在圆盘4的带动下驱动顶杆2及推块12在缸筒1内往复运动即可,连杆3远离顶杆2一端铰接有圆盘4且圆盘4与连杆3偏心铰接,圆盘4转动连接有基座6,圆盘4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为伺服电机,第一电机5与基座6固定连接,基座6与缸筒1固定连接,连杆3与顶杆2铰接处铰接有调节组件7。
[0027]
如图1和图2所示,调节组件7包括调节杆72,调节杆72与连杆3、顶杆2铰接处铰接,调节杆72远离连杆3一端铰接有连接件71,连接件71远离连杆3一侧转动连接有滑块75,滑块75滑动连接于基座6,滑块75在基座6上滑动时不会滑脱基座6即可,连接件71相邻滑块75一侧插设有螺纹杆73,螺纹杆73贯穿连接件71且与连接件71螺纹连接,螺纹杆73与连接件71螺纹连接能满足自锁性能要求即可,螺纹杆73远离连接件71一端套设有驱动架74,螺纹杆73贯穿驱动架74一侧且与驱动架74转动连接,驱动架74与基座6转动连接,驱动架74内设有驱动机构8。
[0028]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机构8包括第一锥齿轮83,第一锥齿轮83与螺纹杆73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83啮合有第二锥齿轮82,第一锥齿轮83与第二锥齿轮82啮合能够实现将运动角度旋转90度即可,第二锥齿轮82与驱动架74转动连接,第二锥齿轮82一侧端面固定连接有传动轴84,传动轴84能够实现传动功能即可,传动轴84贯穿驱动架74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81,第二电机81为伺服电机,第二电机81与驱动架74固定连接。
[0029]
如图1和图2所示,缸筒1靠近进气孔101一侧固定连接有风机10,风机10能够将坑道内瓦斯气体抽出至缸筒1内即可,且风机10电连接有控制器11,控制器11能够处理电信号即可。
[0030]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电机81电连接有瓦斯传感器9,瓦斯传感器9能够检测坑道内瓦斯气体密度且能够为控制器11提供信号驱动第二电机81工作即可,瓦斯传感器9与驱动架74固定连接且与控制器11电连接。
[0031]
如图1和图2所示,推块12与缸筒1贴合处均设有密封条,密封条在图中未示出,密封条在推块12与缸筒1之间不影响推块12滑动即可。
[0032]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第一电机5带动圆盘4旋转,使连杆3带动顶杆2拉动推块12在缸筒1内上下推动,使由风机10吹入进气孔101的气体在推块12作用下将气体由排气孔102排出,当瓦斯传感器9检测到坑道内瓦斯密度过大时,瓦斯传感器9为控制器11提供信号驱动驱动机构8,使第二电机81带动第二锥齿轮82驱动螺纹杆73转动,使连接件71沿螺纹杆73移动的同时带动滑块75在基座6上移动,使调节杆72拉动连杆
3及顶杆2移动一定距离,使推块12在缸筒1内的滑动距离及滑动速度发生变化以便于对坑道内气体进行排除。
[0033]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