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温度补偿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2021-10-24 09: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测温 补偿 装置 温度 计算机


1.本技术涉及红外测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度补偿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热成像设备被用于各行各业,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热成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测温在医疗、防疫和国防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红外热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机芯内部的探测器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信号,将信号转换成图像,通过计算显示出温度值,所以设备在工作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很大。
3.传统的红外热测温设备,在进行测温前需先让环境温度稳定不变,再在环境温度中开机放置一段时间,待装置热平衡稳定后再进行测温,才能保证其测量的准确性,因此测量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温度补偿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5.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温度补偿方法,包括:
6.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7.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
8.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变化率基于由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处于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下限温度的黑体的灰度值的差值确定。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变化率g满足下列关系式:
[0011][0012]
其中,t
du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限温度,t
dd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下限温度,g
du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u
的黑体的灰度值,g
dd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d
的黑体的灰度值。
[001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任意的两个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014]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环境温度分别为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和下
限温度。
[0015]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016][0017]
其中,t
b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一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另一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一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另一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018]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在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所述测温设备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所属测温设备处于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019]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020][0021]
其中,t
b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022]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值由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的乘积确定。
[0023]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温度补偿装置,包括:
[0024]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0025]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
[0026]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0027]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0028]
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0029]
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
[0030]
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0031]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0032]
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0033]
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
[0034]
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0035]
上述动作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本发明对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因此测温设备在环境温度值改变或者从开机状态到达到热平衡状态的过程中都能够使用且具备较高的测量准确度,同时测量也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36]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度补偿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0037]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度补偿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8]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温度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41]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温度补偿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进行通信。终端102首先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终端102再将被测目标的温度值发送到服务器104。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004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温度补偿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0043]
s202: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0044]
其中,灰度变化率基于由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处于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
下限温度的黑体的灰度值的差值确定。
[0045]
具体的,灰度变化率g满足下列关系式:
[0046][0047]
其中,t
du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限温度,t
dd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下限温度,g
du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u
的黑体的灰度值,g
dd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d
的黑体的灰度值。
[0048]
可以理解的是,测温设备都具备一个测温范围,在该测温范围内的每个温度点都有对应的灰度值。在一实施例中,将该测温范围划分为多个分段,然后再测量黑体在多个温度值的灰度值,将相邻温度点对应的灰度值做差值得到相邻灰度差值,最后基于所述相邻温度值间的相邻灰度差值得到相邻灰度差值和测温范围内的黑体温度关系表。
[0049]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某一测温设备的测温范围为

20℃~150℃,将测温范围以每10℃平均分段,在测温范围最低值

20℃和测温范围最高值60℃往测温范围外多分一段,具体分为

30℃~

20℃、

20℃~

10℃、
……
、150℃~160℃,用测温设备依次测量

20℃、
……
、160℃温度下的黑体的灰度值,

30℃黑体温度对应的相邻灰度差值默认为0。将得到的每相邻两个分段点的灰度值作差,如表1相邻灰度差值和测温范围内的黑体温度关系表所示。
[0050]
表1相邻灰度差值和测温范围内的黑体温度关系表
[0051][0052]
若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为30℃~40℃,对应的相邻灰度差值为g
40
每10℃灰度差值为g
40
,那么每1℃灰度差值为则为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灰度
变化率。
[0053]
需要说明的是,测温设备所处环境,可细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指测温设备从开机状态至热平衡状态时自身的环境,外部环境指测温设备工作环境上下限之间的环境。相应的,内部环境的温度即腔体温度,外部环境的温度即环境温度。
[0054]
在一实施例中,将测温设备所处环境温度分段,环境温度的下限为t
e(1)
,环境温度的上限为t
e(n)
,上下限中间根据设备自身标定环境温度或重点使用环境温度可分为t
e(2)
、t
e(3)
、t
e(4)
等等若干个节点环境温度t
e(j)
。相邻两个节点环境温度构成环境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环境温度与腔体温度呈线性关系。
[0055]
可以理解的是,当测温设备达到热平衡状态时,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腔体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测温造成影响。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任意的两个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056]
根据当前环境温度值可以确定对应的预设环境温度范围,由于在该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与腔体温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根据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任意的两个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在实际确定过程中,两个环境温度一般分别为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
[0057]
具体的,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058][0059]
其中,t
b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一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另一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一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另一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060]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测温设备的相邻灰度差值和测温范围内的黑体温度关系表如表2所示。
[0061]
表2测温设备相邻灰度差值和测温范围内的黑体温度关系表
[0062][0063][0064]
假设测温设备的环境温度的下限为

20℃,上限为60℃,上下限中间根据设备自身标定环境或重点使用环境可分为

10℃、23℃、27℃、31℃和50℃等若干个节点环境温度,取环境温度27℃至31℃来举例说明。
[0065]
测温设备在环境温度从

20℃改变至60℃时,热平衡后采集其中

20℃、

10℃、23℃、27℃、31℃、50℃和60℃对应的腔体温度,如分别对应

10.87℃、2.75℃、31.37℃、35.34℃、39.04℃、58.12℃和61.87℃,取27℃环境对应腔体温度35.34℃至31℃环境对应腔体温度39.04℃来举例说明。
[0066]
采集腔体温度35.34℃时和39.04℃时测量同一黑体的数据,如测量35℃黑体,腔体温度35.34℃时测量值为34.8℃,腔体温度39.04℃时测量值为35.2℃。
[0067]
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为30℃~40℃,相邻灰度差值为305,根据公式测温设备在环境在27℃至31℃时的灰度补偿系数:
[0068][0069]
可以理解的是,当环境温度不变时,测温设备从开机状态到热平衡状态时,由于内部电路、芯片的工作,也会导致腔体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测温造成影响。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在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分别处于开机状态和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分别处于开机状态和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070]
具体的,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071][0072]
其中,t
b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073]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假设测温设备在23℃环境使用,测温设备开机状态时的腔体温度为23.12℃,此时测量35℃黑体的测量值为35.8℃,测温设备在热平衡状态那一刻的腔体温度为30.39℃,此时测量35℃黑体的测量值为35.1℃。根据表2可知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为30℃~40℃,相邻灰度差值表305,根据公式测温设备在23℃环境从开机状态至达到热平衡状态时,腔体温度变化对测量温度变化的影响率:
[0074][0075]
s204:基于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确定所述被测目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值。
[0076]
上述步骤s202已经确定了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因此根据当前环境温度确定对应的预设温度范围,再根据预设温度范围确定灰度补偿值。
[0077]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预设温度范围内环境温度与腔体温度呈线性关系,在测温设备处于热平衡状态时,只需要由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任意的两个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在环境温度不变时,只需要由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在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而不是通过更多的数据确定,因此灰度补偿系数的确定方法非常方便。
[0078]
灰度补偿值由灰度变化率和灰度补偿系数的乘积确定。具体的,灰度补偿值h=灰度变化率g*灰度补偿系数t。
[0079]
s206: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0080]
将灰度补偿值与灰度补偿值相加得到最终灰度值;最后根据最终灰度值以及相邻灰度差值与各温度范围的对应关系,最后对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
[0081]
在一示例实施例中,被测目标的灰度值为17000,加上补偿灰度值4.12后是17004.12,计算最终灰度值为17004.12对应的温度值的方法如下:
[0082]
(1)可读取基准温度13.7℃的灰度值为16384;
[0083]
(2)最终灰度值

基准温度对应灰度值为17004.12

16384=620.12;
[0084]
(3)查找表2可知20℃和10℃的灰度差为250,通过线性计算可知20℃与13.7℃的灰度差值=(20

13.7)/10*250=157.5;
[0085]
(4)157.5<620.12,剩余灰度差值=620.12

157.5=462.62;
[0086]
(5)30℃与20℃的灰度差值为277<462.62,剩余灰度差值=185.62;
[0087]
(6)40℃与30℃的灰度差值为305>185.62,所以目标温度在30℃和40℃之间,185.62/305=0.6086(保存到小数点后第4位),目标温度=30℃ 0.6086*10℃=36.09℃(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0088]
所以,最终灰度值17004.12转化为补偿后的温度值为36.09℃。
[0089]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温度补偿方法可应用于测温设备处在热平衡状态时环境温度改变的温度补偿,同样可应用于测温设备在开机状态至达到热平衡状态过程中腔体温度改变的温度补偿,从而实现测温设备在开机状态之后的任何阶段都能够实现温度补偿,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方法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测温更加准确,且在进行测温前不需要先让环境温度稳定不变,也不需要再在环境温度中开机放置一段时间,待装置热平衡稳定后再进行测温,从而测温更加方便。
[0090]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

2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

2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09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度补偿装置,用于对测温设备的被测目标值进行补偿,所述装置包括:
[0092]
获取模块302,用于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下的灰度补偿系数;
[0093]
第一确定模块304,用于获取被测目标的预设温度变化范围内灰度值随温度变化的灰度变化率,以及获取测温设备在当前环境温度所在的预设温度范围对应的灰度补偿系数;
[0094]
第二确定模块306,用于基于所述灰度补偿值,对所述测温设备测得的所述被测目标的灰度值进行补偿,补偿得到的灰度值对应的温度值即为所述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0095]
在一个实施例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度
变化率基于由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处于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下限温度的黑体的灰度值的差值确定。
[009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变化率g满足下列关系式:
[0097][0098]
其中,t
du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上限温度,t
dd
表示所述预设温度变化范围的下限温度,g
du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u
的黑体的灰度值,g
dd
表示所述测温设备获取的温度为t
dd
的黑体的灰度值。
[0099]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内任意的两个环境温度下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所述测温设备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1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环境温度分别为所述预设环境温度范围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
[010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102][0103]
其中,t
b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上限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下限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上限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测温设备,在下限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10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基于所述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在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测量值差值和腔体温度值差值确定,其中,所述测量值差值为所述测温设备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对温度相同的黑体的测量值差值,所述腔体温度值差值为所属测温设备处于开机时和达到热平衡时的腔体温度值差值。
[010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系数t满足下列关系式:
[0106][0107]
其中,t
b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b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对黑体的测量值,t
cu
表示达到热平衡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t
cd
表示处于开机时的测温设备,在预设环境范围内任意一个环境温度下的腔体温度值。
[01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灰度补偿值由所述灰度变化率和所述灰度补偿系数的乘积确定。
[0109]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4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
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动作检测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上述任一项温度补偿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111]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温度补偿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12]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温度补偿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1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0114]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15]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