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进气预滤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1: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汽车零部件 特别 结构 进气预滤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气预滤结构。


背景技术:

2.越野车是一种为越野而特别设计的汽车,主要特点是四轮驱动,较高的底盘、较好抓地性的轮胎、较高的排气管、较大的马力和粗大结实的保险杠。越野车不但可以在野外适应各种路面状况,而且给人一种粗狂豪迈的感觉,在城市里,也有很多人喜欢开越野车。
3.为适应河道和沙漠等极端环境,通常在越野车型的进气系统中增设预滤器,以过滤掉气体中的杂质和水,从而提高流入空气滤清器内气体的清洁度,但增加预滤器后易于产生气流噪声。
4.为了降低噪声,通常集成消声器和消音棉,或者使用编织管。但是,这些方案都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消声器往往需要较大的容积才能实现消声效果,但是机舱空间不足时难以实现;消音棉的布置成本高,而编织管因为不是密封结构,容易出现进水问题等。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进气预滤结构,以提高气体的洁净度,并利于降噪。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进气预滤结构,包括:
8.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第一分离腔,以及环所述第一分离腔设置的集尘腔,且沿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周向设有若干与所述集尘腔连通的通孔,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分离腔设有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于所述集尘腔的底部设有第一排污口;
9.导流部,位于所述第一分离腔内,且所述导流部被配置为引导由所述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分离腔内的气体沿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壁回旋流动,以使所述气体中的杂质因离心力而由所述通孔进入所述集尘腔。
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具有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相连通的第二分离腔,且所述第二分离腔的底部连通地设有第二排污口,以及位于所述第二排污口上方的第二出气口。
11.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以及罩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部分外壁上的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分离腔和所述集尘腔位于第一壳体内,并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分离腔。
12.进一步的,第一出气口连通于所述第二分离腔的上部,并于所述第二分离腔的上方设有相邻于所述第二出气口布置的第一挡板。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离腔内设有正对于所述第二出气口布置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排污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挡板的两侧。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污口和/或所述第二排污口上设有启闭阀,且所述启闭阀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集尘腔内的压力而可启闭。
15.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口的进气方向与所述第一分离腔的内壁相切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本体,封堵于所述开口处的盖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盖体上的以分隔出所述第一分离腔和所述集尘腔的筒体,且所述第一出气口设于所述盖体上,并延伸于所述第一分离腔内。
17.进一步的,所述导流部包括设于所述筒体内壁上的若干呈螺旋状的叶片。
18.进一步的,所述叶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筒体上。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气预滤结构,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的第一分离腔和集尘腔,以及设于第一分离腔内的导流部,第一分离腔内的气体进行离心运动,气体中的大部分杂质和部分水经由通孔进入集尘腔,并通过第一排污口排出,不仅能够提高气体的洁净度,还利于降低壳体内的进气噪声,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1.此外,通过设置第二分离腔可对进气进行二次过滤,气体中杂质和部分水可经由第二排污口排出,利于进一步提高对气体的净化效果。壳体采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利于降低整个壳体的空间占用量。而将第一出气口在第二分离腔的上方,可使进入第二分离腔内的气体由上至下流动,而第一挡板的设置则可阻挡杂质和水直接掉落至第二出气口并流出。通过设置第二挡板,则利于防止第二分离腔底部的杂质和水通过第二出气口流出。
22.另外,启闭阀的设置利于对杂质和水进行集中处理,其响应于压力而启闭则利于提高启闭阀的使用效果。进气口的进气方向与第一分离腔的内壁相切,利于提高气体在第一分离腔内的回旋流动效果。本体、盖体以及筒体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实施,且使用效果好。导流部采用叶片,具有结构简单,导流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进气预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进气预滤结构的正视图;
26.图3为图2中的a

a方向剖视图;
27.图4为图2中的b

b方向剖视图;
28.图5为图2中的c

c方向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第一壳体;101、盖体;102、本体;103、进气口;104、第一出气口;105、加强板;106、筒体;107、通孔;108、下叶片;109、上叶片;110、第一排污口;
31.2、第二壳体;201、凹入部;202、出气管;203、第一挡板;204、第二挡板;205、第二排污口;
32.3、第一单向阀;4、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3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
以相互组合。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7.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进气预滤结构,整体构成上,其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第一分离腔,以及环第一分离腔设置的集尘腔,沿第一分离腔的周向设有若干与集尘腔连通的通孔,并对应于第一分离腔设有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于集尘腔的底部连通地设有第一排污口。
38.进一步的,该进气预滤结构还包括位于第一分离腔内的导流部,且该导流部被配置为引导由进气口进入第一分离腔内的气体沿第一分离腔的内壁回旋流动,以使得气体中的杂质因离心力而由通孔进入集尘腔。
39.基于如上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气预滤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上述的第一分离腔和集尘腔均设置在第一壳体1内。
40.壳体包括顶部具有开口的本体102,封堵于开口处的盖体101,以及连接于盖体101上的以分隔出上述第一分离腔和集尘腔的筒体106。具体结构上,参照图3和图4中所示,本体102和盖体101构成第一壳体1。筒体106的顶部敞口设置,并连接在盖体101上,于筒体106和盖体101间限定出上述的第一分离腔。
41.与此同时,筒体106和本体102以及盖体101间限定出上述的分离腔,其中,集尘腔设置在第一分离腔的周向和底部,以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上述的第一出气口104设于盖体101上,并延伸于第一分离腔内。此处,在第一出气口104内还设有截面呈十字形的加强板105,以提高第一出气口104的结构强度。
42.本实施例中,第一分离腔的外壁呈柱状,以便于进入第一分离腔内的气体在导流部的作用下改变流向做回旋流动。上述的通孔107为设置在筒体106外壁上的多个矩形孔。当然,通孔107的形状还可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利于回旋流动气体中的杂质和水因离心力和惯性进入到集尘腔内,从而实现对气体的一级过滤。
43.继续参照图3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流部包括设于筒体106内壁上的若干呈螺旋状的叶片。具体实施时,该叶片包括连接在筒体106顶部和第一出气口104之间的上叶片109,该上叶片109的底端延伸至进气口103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的叶片还包括对应于上叶片109的底端螺旋设置在筒体106底部的下叶片108。
44.当然,根据具体的加工需求,本实施例中的叶片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还可采用一体加工成型,或者,叶片除了采用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两部分外,还可适应性的增加叶
片的数量。
4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均可拆卸安装在筒体106上。例如,两者均卡接在筒体106上,具体结构上,在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卡接头,对应于卡接头,在筒体106上设有多个卡接孔。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通过各卡接头于卡接孔内的卡接而固定在筒体106上。
46.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叶片还可采用插装或其他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筒体106上。即使直接将上叶片109和下叶片108固定在筒体106上的方案也是可行的,此时,不会影响对气体的导流效果。
47.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03设置在第一分离腔的上方,该进气口103的进气方向与第一分离腔的内壁相切设置,以便于气体在第一分离腔内做回旋流动,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另外,本实施例中的进气口103的截面呈长方形,以满足布置的需求,不过根据具体的布置空间,进气口103的截面还可采用其他形状。
48.在使用时,气体经由进气口103流入第一分离腔,并在叶片的导流作用下在第一分离腔内做回旋流动,并产生离心力,气体中的大部分杂质和水经由通孔107被甩入集尘腔,并顺着集尘腔的内壁向下流动,并经由第一分离腔底部的第一排污口110排出,实现对气体的一级过滤。洁净的气体则由第一分离腔的底部向上流动,经由第一出气口104流出第一壳体1。
49.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出气口104和第一分离腔的设置可形成类似抗性消声器的结构,起到集成消声器的效果。具体来说,第一出气口104可看作是谐振腔短管,第一分离腔可看作是谐振腔腔体。由于声阻抗的变化,一部分声波被折返在第一出气口104的进气端与第一分离腔的交汇处,并被消耗转化为热能,从而利于降低气体的流动噪声。
50.而第一分离腔和集尘腔的设置,也利于形成类似抗性消声器的效果,具体来说,筒体106可看作是谐振腔短管,集尘腔和第一分离腔共同构成谐振腔腔体。由于声阻抗的变化,一部分声波被折返在筒体106与集尘腔的交汇处并被消耗转化为热能,从而利于降低发动机的噪声。
51.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壳体内具有与第一出气口104相连通的第二分离腔,且第二分离腔的底部连通地设有第二排污口205,以及位于第二排污口205上方的第二出气口。该第二分离腔的作用是对由第一分离腔流出的气体中的小部分杂质和部分水进行二次过滤。另外,在第二出气口处连接有出气管202,以将经过两次过滤后的气体输送至空气滤清器。
52.详细来讲,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壳体还包括罩设于第一壳体1的部分外壁上的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间限定出上述的第二分离腔。第一出气口104连通于第二分离腔的上部,由第一分离腔流出的气体经由第一出气口104流入第二分离腔的顶部,然后,气体由上至下流动,并经由第二出气口流出。
53.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出气口104的横街面积小于第二分离腔的横街面积,如此设置,在气体在第二分离腔流动的过程中,气体的流速会降低,从而利于部分的杂质和水粘附聚集,并掉落至第二分离腔的底部,并经由第二排污口205排出。
54.另外,如图3和图4中所示,在第二分离腔的上方设有相邻于第二出气口布置的第一挡板203。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方式,该第一挡板203横置在第二分离腔内,并位于第二出气口的上方。第一挡板203对杂质和水进行阻挡,防止杂质和水直接掉落至第二出气口处,
从而利于提高第二分离腔的过滤效果。
55.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03的三个侧边均与第二分离腔内壁相连,另一侧边与第二分离腔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气体流通的空间,掉落在第一挡板203上的杂质和水也经由该空间向第二分离腔的底部掉落。
56.当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挡板203除了横置在第二分离腔内之外,还可向着第二分离腔的底部倾斜向下布置,以便于被阻挡于第一挡板203上的杂质和水向下掉落。
57.参照图3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分离腔内设有正对于第二出气口布置的第二挡板204,该第二挡板204沿第二分离腔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上述的第二排污口205和第二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二挡板204的两侧,以防止第二分离腔底部的杂质和水随气体流出第二出气口。
58.具体实施时,该第二挡板204位于第一挡板203的下方,并沿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至第二分离腔的底部。该第二挡板204的顶端与第一挡板203的底端之间间距设置,这样由上至下流动的气体可经由第一挡板203和第二挡板204之间的间距流向第二出气口。
59.作为优选的,如图5中所示,第一挡板203在壳体高度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在第二挡板204投影上。如此利于确保由第一挡板203上的杂质和水掉落至第二挡板204的朝向第二排污口205设置的一侧。不仅可提高对杂质和水的阻挡效果,防止杂质和水进入到发动机内,而且还利于杂质和水经由第二排污口205排出。
60.为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二排污口205和第二出气口之间的第二壳体2由第二出气口向着第二排污口205的方向倾斜向下布置。如此设置,一方面利于第二分离腔底部的杂质和水顺利的流动至第二排污口205,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受到第二挡板204阻挡的杂质和流至第二排污口205。
6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壳体2也可单独形成上述的第二分离腔,而不采用上述的与第一壳体1共同限定出第二分离腔的方式,此时,仍能够实现对气体的二次过滤。不过在空间的占用量上,显然,采用由第二壳体2和第一壳体1共同限定处第二分离腔的方案,对空间的占用量更小。
62.为提高对杂质和水的排出效果,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排污口110和第二排污口205上均设有启闭阀,且该启闭阀被配置为响应于集尘腔内的压力而可启闭。启闭阀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单向阀。为便于区分,将设置在第一排污口110上的单向阀称为第一单向阀3,而将设置在第二排污口205上的单向阀称为第二单向阀4。
63.当发动机启动,集尘腔内的压力为负压时,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均保持关闭状态。而当发动机关停,集尘腔内的压力为正压时,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因自身重力而开启,杂质和水得以排出。
64.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此处的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均与车辆上的控制器相连,并在集尘腔内设有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集尘腔的压力信息并输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基于接收到的压力信息而向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输出启停信号。
65.具体来讲,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为负压时,控制器向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均发出关闭信号,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保持关闭状态。而当压力传感器简单到的压力为正压时,控制器向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发出开启信号,杂质和水得以排出。
6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排污口110和第二排污口205中可仅一个设置上
述的单向阀,或者,启闭阀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可实现对或排污口启闭的控制阀。
6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出气口和第二分离腔的设置可形成类似抗性消声器的效果,从而利于降低进气的流动噪声。具体来说,第二出气口可看作是谐振腔短管,第二分离腔可看作是谐振腔腔体。由于声阻抗的变化,一部分声波被折返在第二出气口与第二分离腔的交汇处并被消耗转化为热能,从而利于降低发动机的噪声。
68.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为避让机舱中的其他结构,还可在第二壳体2上形成有凹入部201。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凹入部201具体设置在第二壳体2的顶部,以及第二出气口的上方。凹入部20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成型,且避让效果好。当然,凹入部201的具体位置还可根据需要避让的结构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69.本实施例所述的进气预滤结构,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的第一分离腔和集尘腔,以及设于第一分离腔内的导流部,可使进入第一分离腔内的气体进行离心运动,气体中的大部分杂质和部分水经由通孔107进入集尘腔,并经由第一排污口110排出,不仅能够提高气体的洁净度,防止杂质和水进入发动机,而且还利于降低壳体内的进气噪声,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消声结构的方案,不仅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利于减小空间占用量。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