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排气尾管及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9: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排气 发动机 装置 特别 尾管降背压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气尾管及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


背景技术:

2.后处理的排气背压为后处理入口处的压力,或者说是排气气流的阻力压力。当排气背压升高时,会出现发动机排气不畅,导致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上升。
3.因此,如何降低排气背压,以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以降低排气背压,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排气尾管。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包括:
7.第一套管,能够套设在排气尾管上且与所述排气尾管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套管的出气端至少与所述排气尾管的出气端平齐;
8.第一锥形管,所述第一锥形管的直径较大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出气端连通,所述第一锥形管的直径较小的出气端为自由端;
9.第二锥形管,能够套设在排气尾管上,所述第二锥形管的直径较大的进气端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排气尾管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管的直径较小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套管的进气端连通。
10.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排气尾管之间的间隙度为5

10mm。
11.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所述连接件为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尾管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个数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内壁均匀设置。
12.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所述连接件为孔板,所述孔板能够套设在所述排气尾管上,所述孔板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孔板的外周与所述第二锥形管的内壁连接。
13.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还包括供气组件,用于向所述第二锥形管内供入高压气体,
14.所述供气组件包括:
15.供气管,能够与高压气瓶连通,所述供气管上设置有电磁阀;
16.第二套管,能够套设在所述排气尾管上,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锥形管的进气端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封板,所述封板套设在所述排气尾管上,所述
第二套管与所述供气管连通。
17.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一锥形管与所述第二锥形管一体成型。
18.优选的,在上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中,所述第二锥形管的锥度为45

60
°
,所述第二锥形管的进气端的直径较所述排气尾管的直径大10

20mm。
19.一种排气尾管,包括排气尾管本体和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所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为上述任意一个方案中记载的所述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
20.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包括第一套管、第一锥形管和第二锥形管。机动车行驶时,排气管外周的空气通过第二锥形管的进气端进入第一套管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流通截面积变小,气体的流速加快,最终通过第一锥形管排出。由于通过第一锥形管排出的气体的流速较快,会在排气管的出气端形成一个负压,该负压能够对排气管的出气端产生一个抽吸的作用,为排气管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达到降低排气管背压的目的,从而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
21.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排气尾管,包括排气尾管本体和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为上述任意一个方案中记载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由于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排气尾管也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尾管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排气尾管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1、第一套管,2、第一锥形管,3、第二锥形管,4、供气组件,41、供气管,42、第二套管,5、排气尾管。
具体实施方式
2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以降低排气背压,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排气尾管。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请参阅图1

图4。
3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包括第一套管1、第一锥形管2和第二锥形管3。
33.第二锥形管3、第一套管1和第一锥形管2沿气体的流动方向同轴布置,第一套管1和第二锥形管3均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第一锥形管2位于排气尾管5外。
34.如图1

4所示,第一套管1能够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且第一套管1与排气尾管5间隙配合。第一套管1的进气端与第二锥形管3连通,第一套管1的出气端至少与排气尾管5的出气端平齐。
35.第一锥形管2的进气端与第一套管1的出气端连通,第一锥形管2的出气端为自由端。如图1和3所示,第一锥形管2的进气端的直径较第一锥形管2的出气端的直径大。第一锥形管2的出气端的直径较排气管的直径小。
36.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端为自由端,第二锥形管3的出气端与第一套管1的进气端连通。
37.机动车行驶时,排气管外周的空气通过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端进入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压缩,气体的流速加快,最终通过第一锥形管2排出。由于通过第一锥形管2排出的气体的流速较快,会在排气管的出气端形成一个负压,该负压能够对排气管的出气端产生一个抽吸的作用,为排气管内的气体流动提供一个动力,达到降低排气管背压的目的,从而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
38.本方案中在第一套管1的进气端设置第二锥形管3,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端的直径大于第二锥形管3的出气端的直径,增大了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量。通过第二锥形管3供入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气体的量越大,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对气体的压缩量也就越大,气体在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流动速度也就越快,压力也就越小,排气管背压的降低效果也就越显著。
39.第一锥形管2能够对排出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气体起到汇聚作用,减少气体的能量损失,使得气体在第一锥形管2内能够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维持气体自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空间排出后的压差,降低排气管入口处的压力,达到降低排气管的背压的目的。
40.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位置之间的间隙度越小,降低排气管的背压的效果越好。优选的,本方案中第一套管1与排气尾管5之间的间隙度为5

10mm。
41.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第二锥形管3与排气尾管5通过连接件连接,保证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42.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为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排气尾管5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第二锥形管3的内壁连接。优选的,支撑杆沿排气尾管5的径向方向设置。支撑杆的个数为多个且沿着第二锥形管3的内壁均匀设置。
43.在本方案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连接件为孔板(图中未示出),孔板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排气尾管5的周围的空气通过孔板上的进气孔进入第二锥形管3内。孔板上开设有与排气尾管5配合的套设孔,孔板通过套设孔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孔板的外周与第二锥形管3的内壁连接。
44.连接件连接方式有多种,不限于上述两种,还可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其他形式的连接件。
45.由于空气中含有很多粉尘,导致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一套管1与排气尾管5之间的间隙会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堵塞,此时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不能有效发挥降背压作用,此时需要对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进行清洗。
4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方案公开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还包括供气组件4。供气组件4用于向第二锥形管3内供入高压气体。
47.在本方案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供气组件4包括供气管41和第二套管42。
48.供气管41能够与高压气瓶连通,供气管41上设置有电磁阀。
49.第二套管42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第二套管42的一端与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端连通,第二套管42的另一端设置有封板,封板套设在排气尾管5上,第二套管42与供气管41连通。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套管42的一端和另一端指的是第二套管42的轴线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第二套管42的直径与第二锥形管3的尺寸较大的一端的直径相等。
50.如图3和4所示,第二套管42、第二锥形管3、第一套管1和第一锥形管2同轴且呈线性排布。
51.供气管41上的电磁阀开启,高压气瓶内的洁净气体通过供气管41供入第二套管42内,再进入第二锥形管3内。进入第二锥形管3内的气体本身存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再经过第一套管1与排气管之间的间隙后会进一步加压加速,进一步降低排气管排气背压。
52.为了降低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加工难度,优选的,第一套管1、第一锥形管2和第二锥形管3一体成型。
53.优选的,第二锥形管3的锥度为45

60
°
,第二锥形管3的进气端的直径较排气尾管5的直径大10

20mm。
54.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排气尾管,包括排气尾管本体和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为上述任意一个方案中记载的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
55.由于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该排气尾管降背压装置的排气尾管5也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