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2020-11-06 12: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生器 蒸汽 加热 装置
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特别是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的蒸汽清浩类产品的蒸发器出蒸汽中或多或少带有细水珠,有时蒸汽量不够,不能达到清洁效果,产品的使用感较差。

导致上述问题的因素在于:目前的蒸汽发生器主要包括发热管和壳体,发热管与壳体铸造成一体,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壳体对应加热腔设有进水口和蒸汽出口,水进入加热腔内,加热腔将水煮沸,从而形成蒸汽,并且,通过加热腔不断煮水补充蒸汽,所以,蒸汽出口可以喷出蒸汽。但是,由于蒸汽没有经过而成升温,蒸汽压力和饱和度较低,所以,喷出蒸汽出口的蒸汽冲力及饱和度不足,所以清洁效果较差,另外,在这种状态下的蒸汽从蒸汽清浩类产品的终端出口输出后,蒸汽预冷后形成明显的细水珠(即出气口喷水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水转换蒸汽效能高、避免出现蒸汽出口喷水现象的蒸汽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管和壳体,发热管铸造在壳体内,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壳体对应加热腔设有进水口和蒸汽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包括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组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组设有两组以上,每组中间蒸发腔组由至少两个以上依次连通的中间蒸发腔组成,进水口与输入端蒸发腔连通,输入端蒸发腔分别与各组中间蒸发腔组的首端中间蒸发腔连通,各组中间蒸发腔组的末端中间蒸发腔均与汇合输出端蒸发腔连通,汇合输出端蒸发腔还与蒸汽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输入端蒸发腔设有两个以上,各个输入端蒸发腔依次连通,其中,首端的输入端蒸发腔与进水口连通,末端的输入端蒸发腔分别与各组中间蒸发腔组的首端中间蒸发腔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入端蒸发腔设有两个,首端的输入端蒸发腔为第一蒸发腔,末端的输入端蒸发腔为第二蒸发腔,第一蒸发腔、第二蒸发腔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依次直线排布在所述加热腔的中间处;所述中间蒸发腔组设有两组,两组中间蒸发腔组分别设置在加热腔的左右两侧。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两组中间蒸发腔组分别为第一组中间蒸发腔组和第二组中间蒸发腔组,第一组中间蒸发腔组设有四个中间蒸发腔,四个中间蒸发腔依次为第三蒸发腔、第四蒸发腔、第五蒸发腔和第六蒸发腔;第二组中间蒸发腔设有四个中间蒸发腔,四个中间蒸发腔依次为第七蒸发腔、第八蒸发腔、第九蒸发腔和第十蒸发腔。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发热管螺旋绕设成环形,第一蒸发腔、第二蒸发腔、第三蒸发腔、第四蒸发腔、第七蒸发腔和第八蒸发腔位于发热管的环内侧,第五蒸发腔、第六蒸发腔、第九蒸发腔和第十蒸发腔位于发热管的上方。通过上述排布方式,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加热腔的空间。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输入端蒸发腔和中间蒸发腔的底部均设有多个凸起。凸起可以使得输入端蒸发腔和中间蒸发腔的底部面积增大,从而增大受热面积,加速产生蒸汽或加速蒸汽加热。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壳体包括上盖和下盖,发热管与下盖一体铸造成型,下盖的顶部设有下凹腔,上盖底部设有外围板,外围板内侧形成上凹腔,下凹腔和上凹腔共同围成所述加热腔,下凹腔内对应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之间设有下隔板,上凹腔对应下隔板设有上隔板,下隔板和/或上隔板表面设有透汽孔,透汽孔高于下凹腔的底面,上隔板和下隔板配合分隔出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透汽孔高于下凹腔的底面,可以避免下凹腔底部未被蒸发的水从透气孔流向其它蒸发腔,以免影响其它蒸发腔的加热温度。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至少一部分的上隔板底面与下隔板顶面凹凸配合,以提高上隔板与下隔板接触处的密封度。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盖的顶面对应下凹腔的外周设有环形定位槽,环形定位槽内设有密封圈,所述上盖对应环形定位槽设有凸筋,上盖与下盖连接,凸筋插入环形定位槽内,密封圈压接在环形定位槽与凸筋之间。密封圈使得上盖与下盖连接处密封。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水口和蒸汽出口均设置在上盖上,上盖底部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与进水口连通,出水口内设有分流塞,分流塞外周轴向设有多条分流槽,出水口侧壁设有弹性开槽。分流塞紧固在出水口内,水从进水口进入到出水口处,被分流槽分流,从而分散地淋在输入端蒸发腔内,从而提高蒸汽产生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此款蒸汽发生器的加热腔分隔成多个腔室,包括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组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组设有两组以上,通过输入端蒸发腔先将进入的水充分汽化,汽化产生的蒸汽在气压作用下分成两组以上、并在每组中间蒸发腔组的各个中间蒸发腔中依次加热,从而进一步汽化增强气压及蒸汽温度,最后进入汇合输出端蒸发腔汇合后从蒸汽出口离开蒸汽发生器,因此水转换蒸汽效能高、避免出现蒸汽出口喷水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后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流塞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发热管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汽化线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10所示,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管5和壳体,发热管5铸造在壳体内,壳体内设有加热腔,壳体对应加热腔设有进水口11和蒸汽出口12,所述加热腔包括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组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中间蒸发腔组设有两组,每组中间蒸发腔组由四个依次连通的中间蒸发腔组成,进水口11与输入端蒸发腔连通,输入端蒸发腔分别与各组中间蒸发腔组的首端中间蒸发腔连通,各组中间蒸发腔组的末端中间蒸发腔均与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连通,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还与蒸汽出口12连通。

所述输入端蒸发腔设有两个,首端的输入端蒸发腔为第一蒸发腔41,末端的输入端蒸发腔为第二蒸发腔42,第一蒸发腔41和第二蒸发腔42相互连通,第一蒸发腔41与进水口11连通,第二蒸发腔42与两组中间蒸发腔组的首端中间蒸发腔连通。第一蒸发腔41、第二蒸发腔42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依次直线排布在所述加热腔的中间处;两组中间蒸发腔组分别设置在加热腔的左右两侧。

所述两组中间蒸发腔组分别为第一组中间蒸发腔组和第二组中间蒸发腔组,第一组中间蒸发腔组设有四个中间蒸发腔,四个中间蒸发腔依次为第三蒸发腔43、第四蒸发腔44、第五蒸发腔45和第六蒸发腔46;第二组中间蒸发腔设有四个中间蒸发腔,四个中间蒸发腔依次为第七蒸发腔47、第八蒸发腔48、第九蒸发腔49和第十蒸发腔410。

所述发热管5螺旋绕设成环形,第一蒸发腔41、第二蒸发腔42、第三蒸发腔43、第四蒸发腔44、第七蒸发腔47和第八蒸发腔48位于发热管5的环内侧,第五蒸发腔45、第六蒸发腔46、第九蒸发腔49和第十蒸发腔410位于发热管5的上方。

所述输入端蒸发腔和中间蒸发腔的底部均设有多个凸起414。

所述壳体包括上盖1和下盖4,发热管5与下盖4一体铸造成型,下盖4的顶部设有下凹腔,上盖1底部设有外围板17,外围板17内侧形成上凹腔,下凹腔和上凹腔共同围成所述加热腔,下凹腔内对应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之间设有下隔板412,上凹腔对应下隔板412设有上隔板13,下隔板412表面设有透汽孔413,透汽孔413高于下凹腔的底面,上隔板13和下隔板412配合分隔出输入端蒸发腔、中间蒸发腔和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

为了防止蒸汽或水不依照蒸发腔的连通顺序输送,至少一部分的上隔板13底面与下隔板412顶面凹凸配合。本实施例中凹凸配合的方式是上隔板13的底面设有卡槽14,下隔板412的顶面插入卡槽14内。

所述下盖4的顶面对应下凹腔的外周设有环形定位槽415,环形定位槽415内设有密封圈2,所述上盖1对应环形定位槽415设有凸筋18,上盖1与下盖4连接,凸筋18插入环形定位槽415内,密封圈2压接在环形定位槽415与凸筋18之间。

所述进水口11和蒸汽出口12均设置在上盖1上,上盖1底部设有出水口15,出水口15与进水口11连通,出水口15内设有分流塞3,分流塞3外周轴向设有多条分流槽31,出水口15侧壁设有弹性开槽16。

所述下盖4的底部还设有温控器固定位和熔断器固定座,以便于将温控器6和熔断器7固定在下盖4的底部。

结合图1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水由进水口11进入第一蒸发腔41,在高温环境下水进行汽化,水和蒸汽在高温产生的气压下进入第二蒸发腔42再进行汽化,在气压作用下蒸汽和部分水分两路进一部汽化。其中一路进入第三蒸发腔43汽化,在气压作用下蒸汽和少量的水进入第四蒸发腔44,在气压作用下蒸汽进入第五蒸发腔45进一步汽化增强气压及蒸汽温度,在高压强所气压下蒸汽进入第六蒸发腔46再次增强气压及蒸汽温度,蒸汽在强气压进入汇合输出端蒸发腔411与另一路(另一类的原理与上述的一路相同,其蒸发腔的顺序是第七蒸发腔47、第八蒸发腔48、第九蒸发腔49和第十蒸发腔410)蒸汽汇合,蒸汽通过蒸汽出口12离开蒸汽发生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