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熨烫机的制作方法

2020-10-31 09: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熨烫 蒸汽 发生器 设备
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熨烫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蒸汽熨烫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熨烫机。



背景技术:

熨烫机是一种使用广泛的家用电器,主要用于床单、桌布、布料等等的轧平过程。手持式蒸汽熨烫机是由挂烫机衍变出来的一种更为小巧、方便、快捷的小家电。现有的便携式蒸汽熨烫机,包括壳体和喷头,壳体内设有蒸汽发生室,外部或储水盒中的凉水进入蒸汽发生室中,由蒸汽发生室底部的发热元件对蒸汽发生室内的凉水进行加热成可对衣服等进行熨烫的蒸汽,发热元件需要先对蒸汽发生室内的所有水进行加热后,才能喷出蒸汽,所以从发热元件通电到喷出蒸汽需要很长时间,若想缩短这时间,只能倒入少量的水到加热室,倒入水量少会导致持续熨烫时间又不长,水没有了又要停机加水,使用不方便。同时,传统的蒸汽熨烫机的蒸汽发生器在将其内部的凉水加热至蒸汽过程中,在启动初始阶段由于蒸汽发生器各腔室受热不均匀,汽化不充分,容易出现启动后水以液态形式喷出,而非充分汽化的形态,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

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多点入水和多腔体隔离水路的蒸汽熨烫机(中国专利号cn201711370587.5),上述发明通过提供一种设置独立的第一收容腔和第二收容腔,以及温度感应器,防止蒸汽熨烫机工作时在熨烫板产生冷凝水,以及解决了因为蒸汽熨烫机侧向一边时,造成一边存水过多而导致喷水的问题。但是,上述发明仅设有单个用于加热的容纳腔,无其余的预热腔体或再次加热的腔体,因此加热过程时间长以及腔体中的水易受热不均,且容纳腔中的发热主体的发热路径较短,提供的热量时间短,不易使水分足够汽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和熨烫机,通过第一发热装置和第二发热装置的加热升温,大大缩短了加热时间,且双次加热使腔室受热均匀,汽化更充分。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生器壳体、第一发热装置和第二发热装置,所述发生器壳体包括设有第一发热装置的第一隔间和设有第二发热装置的第二隔间;

所述第一隔间具有从进水口向蒸汽出口布置的多个蒸汽腔室,所述多个蒸汽腔室依次连通,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经过其中多个蒸汽腔室;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包括用于暂存预加热水体的加热管体、设置于管体内的加热体、与所述加热管体两端连通的进水端口和出水端口,所述出水端口穿过第一隔间进入蒸汽腔室,所述进水端口穿过第二隔间与外部输水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蒸汽腔室由多个用于分隔水流的隔板组成,所述隔板部分和/或全部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端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热装置为沿所述多个隔板的布置而延伸的发热体,所述第一发热装置设有穿过第一隔间与外部连接的接电端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热装置嵌置于所述第一隔间下端面,与所述多个蒸汽腔室下端面形成多个凹面和/或凸面。

优选的,所述多个蒸汽腔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其中:

第一腔室,所述加热管体的出水端口部分置于所述第一腔室内;

第二腔室,所述多个隔板横向相互错开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装置的部分端面;

第三腔室,置于所述蒸汽腔室凹面;

第四腔室,纵向连通于所述第一隔间,且所述第四腔室的多个隔板纵向置于所述蒸汽腔室凸面上;

第五腔室,平行于所述第四腔室,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多个蒸汽出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由多个使水流路径为s型的所述隔板构成;所述第三腔室的出口三位于所述第四腔室中间;所述第四腔室设有与所述第五腔室连接的至少两个的出口四。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间上部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多个蒸汽腔室的第一盖体,所述发生器壳体的上部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隔间和第二隔间的第二盖体。

一种熨烫机,包括任一所述的蒸汽发生器、用于手部持握的第一壳体和支撑所述蒸汽发生器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部;

第一壳体,设有向所述加热管体供水的泵水组件;

第二壳体,设有用于向所述泵水组件供水的蓄水装置,和与所述加热管体至少两端连接的的电源组件,所述蓄水装置安装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下部。

优选的,所述蓄水装置设有可拆卸的储水盒,所述储水盒内设有与所述泵水组件相连通的供水通道。

优选的,所述泵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加热管体的进水端口连接,所述泵水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供水通道连接。

本发明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蒸汽发生器通过设有第一发热装置和第二发热装置,先将水预加热升温,然后二次将水加热汽化,这样的双加热装置,可充分使水受热,汽化更均匀,同时大大缩短了凉水加热至蒸汽所用的时间。相比于现有的一些蒸汽发生器,大多数仅设有一个发热装置,凉水直接进入发热装置进行加热、液化和蒸汽等步骤,全都靠一个发热装置完成,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需等待的时间较长,若有些用户较心急,蒸汽发生器中的发热装置还未将水足够加热,汽化不够充分时使用,因此在熨烫机启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启动后水以液态形式喷出,而非充分汽化的形态,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此外,本发明的蒸汽发生器壳体包括设有第一发热装置的第一隔间和设有第二发热装置的第二隔间,而非将第一发热装置和第二发热装置安装于同一空间,通过这样的两个独立加热空间,不仅可同时进行加热工作,减少加热和蒸汽时间,也可避免两个发热装置在工作时水汽化或加热中对相互产生的干扰。

进一步的,第一隔间具有从进水口向蒸汽出口布置的多个蒸汽腔室,多个蒸汽腔室依次连通,第一发热装置经过其中多个蒸汽腔室。因此,第一隔间主要通过第一发热装置将加热后的水进行再次升温,使其达到汽化状态,且第一隔间的多个依次连通的蒸汽腔室,使水流在每个腔室足够升温、汽化,汽化后的水则先导出至外界,减少汽化时间,若未在腔室汽化的水流则依次流入下一个腔室,从而大大增加了水流流经第一发热装置的路径,使水分汽化更充分。相比于现有一些蒸汽发生器,大多数仅设有单个腔室,在这过程中水流固定于一个位置,不能在腔室内流动,因此靠近发热装置的水分先加热汽化,远离发热装置的水分很难升温,加热和汽化都不均匀,且效率较低。

同时,第二发热装置包括用于暂存预加热水体的加热管体、设置于管体内的加热体。因此,第二发热装置主要通过其内的加热体对进入的冷水进行预加热,且有效控制了水流流量,避免其中加热管体的一端连接有穿过第二隔间与外部输水管连接的进水端口,冷水直接进入加热管体内进行密封、集中加热升温,为后一步蒸汽腔室的加热、液化提供热量基础,提高加热效率。另外,加热管体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端口,加热后的热水通过出水端口导出,该出水端口穿过第一隔间直接进入蒸汽腔室,保证了第一隔间和第二隔间之间的水流传递、流通,且结构简单,避免复杂的连接结构导致传输水流过程中的热能量流失,更及时有效。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详细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附图1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第二隔间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4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6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7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一实施例公开的蒸汽发生器的的整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10为一实施例公开的熨烫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一实施例公开的熨烫机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一实施例公开的熨烫机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3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可用于熨烫机、烘干机、美发器等需加热和/或蒸汽的设备,都可以通过该蒸汽发生器进行加热,或者将本发明应用于桑拿房、锅炉房等需加热和/或蒸汽的场地,也可以是产品本体安装到该蒸汽发生器上进行加热、蒸汽。本发明的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生器壳体3、第一发热装置1和第二发热装置2,发生器壳体3包括设有第一发热装置1的第一隔间31和设有第二发热装置2的第二隔间32。本发明的蒸汽发生器通过设有第一发热装置1和第二发热装置2,先将水预加热升温,然后二次将水加热汽化,这样的双加热装置,可充分使水受热,汽化更均匀,同时大大缩短了凉水加热至蒸汽所用的时间。相比于现有的一些蒸汽发生器,大多数仅设有一个发热装置,凉水直接进入发热装置进行加热、液化和蒸汽等步骤,全都靠一个发热装置完成,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需等待的时间较长,若有些用户较心急,蒸汽发生器中的发热装置还未将水足够加热,汽化不够充分时使用,因此在熨烫机启动初始阶段,容易出现启动后水以液态形式喷出,而非充分汽化的形态,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此外,本发明的蒸汽发生器壳体3通过设有第一发热装置1的第一隔间31和设有第二发热装置2的第二隔间32,而非将第一发热装置1和第二发热装置2安装于同一空间,通过这样的两个独立加热空间,不仅可同时进行加热工作,减少加热和蒸汽时间,也可避免两个发热装置在工作时水汽化或加热中对相互产生的干扰。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装置1和第二发热装置2都设为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为具有更好的加热、汽化效果,可相应地设置多个第一发热装置1和/或第二发热装置2。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个隔间31和第二隔间32为并列设置,可有效利用和节省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然也可串联设置,或者当有多个第一个隔间31和第二隔间32时,也可相互穿插、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隔间31具有从进水口向蒸汽出口布置的多个蒸汽腔室33,多个蒸汽腔室33依次连通,第一发热装置1经过其中多个蒸汽腔室33。因此,第一隔间31主要通过第一发热装置1将加热后的水进行再次升温,使其达到汽化状态,且第一隔间31的多个依次连通的蒸汽腔室33,使水流在每个腔室足够升温、汽化,汽化后的水则先导出至外界,减少汽化时间,若未在腔室汽化的水流则依次流入下一个腔室,从而大大增加了水流流经第一发热装置1的路径,使水分汽化更充分。相比于现有一些蒸汽发生器,大多数仅设有单个腔室,在这过程中水流固定于一个位置,不能在腔室内流动,因此靠近发热装置的水分先加热汽化,而远离发热装置的水分很难升温,因此腔室内的不同区域加热和汽化都不均匀,效率较低。

同时,第二发热装置2包括用于暂存预加热水体的加热管体21、设置于管体21内的加热体22。因此,第二发热装置2主要通过其内的加热体22对进入的冷水进行预加热,且有效控制了水流流量,避免其中加热管体21的一端连接有穿过第二隔间32与外部输水管连接的进水端口211,冷水直接进入加热管体21内进行密封、集中加热升温,为后一步蒸汽腔室33的加热、液化提供热量基础,提高加热效率。另外,加热管体21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水端口212,加热后的热水通过出水端口212导出,该出水端口212穿过第一隔间31直接进入蒸汽腔室33,保证了第一隔间31和第二隔间32之间的水流传递、流通,且结构简单,避免复杂的连接结构导致传输水流过程中的热能量流失,更及时有效。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管体21纵向连通于第一隔间31,且加热体22以螺旋状贯通于整个加热管体21,有利于水流的充分预热或加热,且加热管体21的两端分别设有导电加热的连接件214,从而使整个加热管体21的热化更均匀。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蒸汽腔室33由多个用于分隔水流的隔板355组成,通过多个隔板355的布置、连接,将流动的水流阻挡或分隔形成一定的水流路径,并按该路径进行逐序、规律的水流流动,水流而非在蒸汽腔室33中随意流动。本实施例中的隔板355部分由具有弧度的曲面板件构成,部分由直板件构成,因此各个蒸汽腔室33具体通过多个曲面板件和/或直板件连接构成,其截面形状也为不规则曲面,水流在流经各个蒸汽腔室33过程中不仅能延长水流路径,提高加热速度和使水分汽化更均匀,还能使相邻蒸汽腔室33之间的水流圆滑过渡流动,提高水流流速。此外,隔板355部分和/或全部与第一发热装置1的端面连接,或者与蒸汽腔室33的下端面连接,因此部分水流路径不得不经过第一发热装置1的部分端面,而第一发热装置1的端面往往是温度最高,热量最高的区域,因此水流在流经第一发热装置1的过程中,水流能从第一发热装置1上快速、充分地获取热量,使之在短时间内加热、汽化。在其他实施例中,蒸汽腔室33也可由其他具有分隔水流作用的不规则、曲面形状的组件构成,例如层层环绕的曲面组成的多个弧形腔室;或者隔板355不与第一发热装置1的端面连接,仅连接于蒸汽腔室的下端面,这样同样具有分隔水流、组成蒸汽腔室33的作用,但加热和汽化的速度相对来说较低一些,不影响蒸汽腔室33主要的加热、汽化功能。

如图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装置1为沿多个隔板355的布置而延伸的发热体11,因此将发热体11依据多个隔板355的布置延伸,能大范围且更集中化地加热到多个蒸汽腔室33,提高加热效率,而非任意排列或在每一个蒸汽腔室33区域都安装有发热体11,这样不仅加热效率低且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在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1设有一个,且为u型,该种u型结构,相当于两个并列的发热体11,且在连接处圆滑过渡,避免了蒸汽腔室33死角位置,有效且最大化利用空间,仅通过一个发热体11便可覆盖大部分的蒸汽腔室33,同时,避免了分开设置多个发热体11而造成的复杂结构。相比于市面上的一些蒸汽发生器,通常设有多个发热体,延伸分布较为随意,不依据蒸汽腔室的布置设计或不设有分隔的腔室,直接将发热体置于单个腔室中,这将导致腔室中的部分区域加热完全、而部分区域没有加热到,由此汽化不充分,加热效率也较低。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发热装置1设有穿过第一隔间31与外部连接的接电端口12,本实施例中的接电端口12设有两个,且连接于u型体的两端,外部可通过两个接电端口12对发热体11同时进行作用,发热速度较快。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隔间31中的发热体11也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排列布置上可采用并联或串联排布连接,或者设置上下层、多层连接结构,虽然结构较为复杂,但可使加热效率大大提高。

如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装置1可嵌置于第一隔间31的下端面,即第一发热装置1与第一隔间31的下端面相互楔入相接合,而非置于第一隔间31的端面上。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的第一发热装置1露出于第一隔间31上端面,另一部分第一发热装置1置于第一隔间31下端面,因此通过第一发热装置1与第一隔间31的嵌合连接,第一发热装置1可在多个蒸汽腔室33下端面形成多个凹面13和/或凸面14。具体的,第一发热装置1凸出于蒸汽腔室33表面的为凸面14,反之为凹面13,所以水流在流经多个蒸汽腔室33时,并非为平缓的表面,而是需流经多个凹面13和/或凸面14,凸面14增大了水流与第一发热装置1接触面积,使之受热面积增大,热量传递较快,而凹面13可与凸面14形成水流坡度,水流流向更通畅。此外,第一发热装置1与第一隔间31的下端面相嵌合连接,存在部分的重合端面区域,因此第一发热装置1可通过热量传递向重合端面区域传递热能,所以第一隔间31下端面也会被加热,使整个第一隔间31都为加热状态,而非仅蒸汽腔室33为加热、蒸汽区域。在另一方面,第一发热装置1部分露出于第一隔间31上端面,部分露出于第一隔间31下端面,而非整个第一发热装置1都安装于第一隔间31上端面或下端面,若整个第一发热装置1都置于第一隔间31上端面,虽然增大了水流与凸面14的接触面积,但凸面14与凹面13的落差面过于大,导致阻力大,难以顺畅流通,水流缓慢易堵塞。若第一发热装置1都置于第一隔间31下端面,则与第一隔间31无法形成多个凹面13和/或凸面14,水流与第一发热装置1无接触面,受热较慢。

如图6所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装置1可置于第一隔间31下部,与第一隔间31相分离,另设有独立的第三隔间4。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隔间31和第二隔间32下端面与蒸汽腔室33的隔板355下端面形成分隔面421,分隔面421与发生器壳体3的周面共同形成腔室41,因此该腔室41连通于整个发生器壳体3下部,且腔室41中设有第一发热装置1,所以第一发热装置1在发热时,可散发、传递热量至整个腔室41,准确的来说主要是传递热量至分隔面421,相比于仅加热第一隔间31,扩大了加热面积,使整个发生器壳体3为发热或保温状态,减缓热量损失。另外,将隔板355设置为中空结构与第一隔间31的端面相连,有效利用了空间,以及第一发热装置1产生的热量也能进入隔板355内,使隔板355也具有加热作用,当然第二隔间32也受到第一发热装置1的加热,而非仅加热管体21内的制热。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三隔间4内的第一发热装置1相对位于第一隔间31的蒸汽腔室33下部,且根据第一发热装置1的形状在第一隔间31下端面设置相应形状的曲面,增加端面的受热面积,以及使第一发热装置1更近距离地接近第一隔间1,受热更集中,此外,第一发热装置1并非与第一隔间31的底端面相接触,而是存有间隔,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第一发热装置1与端面长时间的加热接触对材料或发生器壳体3造成损坏;另一方面,若第一发热装置1与第一隔间31接触,则第一发热装置1与第一隔间31的相应接触区域的单位时间内受热大于其他未接触区域的受热,所以接触区域受热速度较快,而未接触区域的受热较慢,将导致汽化不均。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生器壳体3内也可以设有多于本实施例的腔室数量或设有多个第一发热装置,比如在第二隔间32下端再设有一个独立的腔室,专门用于对第二隔间32的加热,或者在这其中再设有一个发热装置等,使加热或保温性能更好,水汽汽化均匀且制热速度快。

如图7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蒸汽腔室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腔室331、第二腔室332、第三腔室333、第四腔室334和第五腔室335,所以水流路径依次流通于上述五个腔室。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31为首个加热腔室,因此加热管体21的出水端口212部分置于第一腔室331内,出水端口212的水流无需再经过其他连接件,便可直接到达蒸汽腔室33中,减少水流传递时间,且有效减少水流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此外第一腔室331的水流入口处置于u型发热体11的两端底部交集处,该区域的蒸汽腔室33凸面14与水流接触面积较大,新流入的水能较快地被加热、汽化。第二腔室332,与第一腔室331部分连接,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腔室332设有四个相互横向错开及平行的隔板355,且分布于第一发热装置1的左半部分的端面,因此第第二腔室332横向错开的隔板355有利于引导水流多次经过第一发热装置1的左半部分端面,使其多次加热、汽化。另外第一腔室331和第二腔室332的水流路径经过了一半的第一发热装置1端面,有利于水流在初始阶段被迅速加热、汽化。未被汽化的水流流向第三腔室333,第三腔室333主要由第二腔室332和第四腔室334的部分隔板355分隔形成,因此第三腔室333未置于第一发热装置1端面,而是与蒸汽腔室凹面13连接,其主要使经过第一腔室331和第二腔室332的多个凹面13、凸面14的水流流畅过渡至第三腔室333内,避免前面两个腔室中凹凸面的水流阻碍,而导致无法过渡后面的两个腔室,起到连接、疏通水流的作用。第四腔室334,纵向连通于第一隔间31,且第四腔室334的多个隔板355纵向置于蒸汽腔室33凸面14上,准确地来说,水流可流经于第一发热装置1的右半部分的端面,因此第四腔室334为五个腔室中水流与第一发热装置1端面接触面积最大的一个腔室,也是对流经前三个腔室的水流进行最后和再次的加热、汽化,避免还有水流未被汽化以及保证即将导出的水汽为均匀的汽态,而非水汽结合,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经过前面四个腔室的加热、汽化,第五腔室335主要用于导出汽化的蒸汽,第五腔室335平行于第四腔室334,使蒸汽按一定方向和规律循序导出。第五腔室335主要是将蒸汽导出至外界,因此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多个蒸汽出口3351,这些蒸汽出口3351连接于发生器壳体1外端面,没有其余传输管道连接,为此蒸汽从第五腔室335至外界的距离短,大大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热量损耗,效率高且使用效果好。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蒸汽腔室33也可以设置少于或多于本实施例中的腔室数量,或者设置不同腔室之间的排列布置,都具有上述作用。

如图8所示,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31和第二腔室332由多个使水流路径为s型的隔板355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32的部分隔板355为两个相互的l型隔板,第二腔室332的隔板355为相错的横向阶梯型,因此水流在流经第一腔室331和第二腔室332的过程中,水流路径根据隔板355的设置形成s型的路径,相比于水流直接流入腔室中,这种s型路径设置在距离上大大延长了水流路径,使水流在第一发热装置1上得到充分的加热和汽化。另外,第三腔室333的出口3331位于第四腔室334的中间,因此第三腔室333内的水流可均匀地向第四腔室334的两边分流,避免两边水流加热不均匀导致的汽化不均匀或不充分,此外,第三腔室333内的水流置于第四腔室334的中间,可分两个出口同时流向第四腔室334,因此相比于一个路径出口,在不减少路径距离和保证同样的加热效果下,可缩短至少一半的加热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第四腔室334设有与第五腔室连接的至少两个的出口四3341,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腔室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出口3341,且第四腔室334和第五腔室335共用一个隔板355,因此蒸汽可均匀、循序地向第五腔室335导入,以保证后续蒸汽向外界均匀导出。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各个腔室的隔板也可为其他具有上述作用的位置、排列。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间31上设有用于封闭多个蒸汽腔室33的第一盖体114,保证各个蒸汽腔室33的密封性和保温性,避免外界粉尘进入蒸汽腔室33中产生污染水流或堵塞蒸汽腔室,也双向性地避免蒸汽腔室中33中的水流或蒸汽泄漏,使加热和保温性能不佳,甚至使用户烫伤。另外,发生器壳体1的上部设有用于封闭第一隔间31和第二隔间32的第二盖体115,因此第二盖体115置于第一盖体114上部,具有双重密封和隔热的作用,同时也密封了第二隔间32,避免外界粉尘进入第二隔间32内,以及防止用户碰到第二隔间32内的加热管体21。另外第二盖体115的上端面设有穿过第一盖体114与多个隔板355之间连接的多个紧固螺栓116,因此既保证了第一盖体114与第二盖体114的连接,又保证第二盖体115与第一隔间31的紧固性。此外,隔板355上设有多个紧固孔3551,紧固螺栓116可连接于紧固孔3351内,因此该紧固螺栓116另一方面用于连接多个隔板355,或者多个隔板355与发生器壳体1、第一隔间31下端面之间的连接,防止隔板355的松动。

如图10和11所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熨烫机,该熨烫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蒸汽发生器53、用于手部持握的第一壳体51和支撑蒸汽发生器53的第二壳体52,第二壳体52连接于第一壳体51上部。本实施例中熨烫机5为家用手持式熨烫机,使用者可持握于第一壳体51端面部,上部第二壳体52内的蒸汽发生器53通过蒸汽、加热可对衣物、桌布、布料等物品进行轧平。具体的,第一壳体51内设有向加热管体21供水的泵水组件511,泵水组件511是单位时间内输出一定流量、扬程的自动启停的给水装置,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泵水组件511通过输水管向加热管体21输送水源,可根据加热管体21内的水存量大小或时间设定进行泵水,并非持续性地向加热管体21内注水。若不设有泵水组件511,而是与加热管体21直接连有供水组件,因此蒸汽发生器53容易在满水且还未向外界产生蒸汽的情况下,供水组件仍对蒸汽发生器53进行供水,从而出现溢水或蒸汽发生器53蒸汽汽化不完全的现象。或者蒸汽发生器53在缺水的情况下,供水组件不能及时供水,蒸汽发生器53产生空烧的现象,发生器易产生损坏。另外,泵水组件511安装于第一壳体51的底部,第一壳体51对泵水组件511具有支撑作用,且便于与第一壳体51下部的电源线5112相连接。

进一步的,第二壳体52设有向泵水组件511供水的的蓄水装置521,蓄水装置521内可存储一定的水量向泵水组件511供水,因此使用者无需持续性加水,或连接外部水源,蓄水装置521中的水量可满足蒸汽发生器53一定工作时间。在其他实施例中,蓄水装置521的蓄水容量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若非手持式熨烫机,可设置更大蓄水量的蓄水装置521,避免使用者频繁加水,或者相应地设置多个蓄水装置521。蓄水装置521安装于蒸汽发生器53下部,且安装于第二壳体52的下部,第二壳体52对蓄水装置521具有支撑作用。另外,蓄水装置521通过第二壳体52的前端面5211与蒸汽发生器53的多个蒸汽出口3351连接,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5211与蓄水装置521、蒸汽出口3351相对应的区域为可拆卸结构,便于使用者更换、清洗蒸汽出口3351或者便于使用在蓄水装置521内加水。

此外,第二壳体52的后端部还包括与加热管体21至少两端连接的电源组件522。具体的,电源组件522包括与第二壳体52后端面5212相连接的电源开关件5221,和置于第二壳体52内的电子元件5222。电源开关件5221露出于第二壳体52的后端面5212,便于用户触碰开关件或调温件,电子元件5222上连接有多个电路端口5223,其中两个电路端口5223与加热管体21连接,还有其中两个电路端口5223与第一发热装置1的接电端口12连接,通过在加热管体21和第一发热装置1上连接有这样至少两个的电路端口5223,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快地通过电能导热,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电路端口5223与加热管体21和第一发热装置1连接。

如图11和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蓄水装置521设有可拆卸的储水盒523,储水盒523可通过抽拉的方式与蓄水装置521相脱离,使用者可将分离的储水盒523装入水后再装配连接于蓄水装置521上,相比于将整个熨烫机拿去装水,设有可拆卸的储水盒523能更便捷、安全,避免整个熨烫机拿去装水过程中外部水源流入电源组件522、蒸汽发生器53等部件,影响使用效果。此外,若不便于将储水盒523拆卸下来装水,储水盒523的后端部还设有储水口5231,该储水口5231扣接于储水盒523上,使用者可通过外部水源接口与储水口5231连接,将水源灌入储水盒523内。因此,上述两种不同的蓄水方式,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都十分实用、便捷。储水盒523内还设有与泵水组件511相连通的供水通道5232,供水通道5232将储水盒523内的水传输至泵水组件511内,因此该供水通道5232一端直接置于储水盒523内,另一端与泵水组件511相连接。具体的,如图10所示,泵水组件连接设有泵水出口一5111和泵水出口二5112,其中泵水出口一5111通过输水管与加热管体21的进水端口211连接,泵水出口二5112与供水通道5232另一端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供水通道5232和泵水组件511的出口可根据蓄水装置521的数量、容量大小、管道流速等多种因素实际设置,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专利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