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的制作方法

2021-08-06 12: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指代 多功能 伸缩 航空 设备
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代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



背景技术:

涵道螺旋桨是指被涵道包围的螺旋桨系统,螺旋桨的桨叶尖部受涵道限制,冲击噪声减小,诱导阻力减小,而动力效率会提高,同时也会使桨叶不直接暴露在外,保护人身安全。已经被广泛用于直升机、固定翼、倾转旋翼机及民用领域。

由于涵道的轴向剖面是类似机翼翼型,且绝大多数剖面是非对称翼型,因此涵道会在通过涵道内的气流流动下产生指向涵道中心的升力,但是现如今的涵道基本是全涵道构型,由于涵道的对称性,每个微段的涵道所产生的升力会相互抵消,因此这部分升力就会被白白浪费掉,另外若单纯采用半涵道形式,也不能满足飞机在某些特定飞行条件下的飞行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实现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一种特殊的伸缩方式,使涵道能够在需要时自动收缩成半涵道形态,也可自动伸出成为全涵道形态,而不需要人手动操纵,实现了飞机在飞行中能够随时切换两种不同的涵道形态,实现两种不同飞行方式的转变,可在倾转旋翼机中使用。本属于航空领域,未来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新式飞行器,应用前景广阔。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所述的多功能涵道桨具备伸展模式以及收缩模式;所述的多功能涵道桨包括上涵道以及下涵道;所述的上涵道包括左上涵道以及右上涵道,所述的左上涵道、右上涵道能够伸出或者缩回下涵道的结构内部;

所述的下涵道的结构内部中心位置设置齿轮,所述的齿轮分别与右齿条、左齿条啮合,所述的右齿条、左齿条分别与右上涵道、左上涵道的根部相连,在右齿条、左齿条伸展和收缩时带动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同时进行伸展和收缩。

进一步,所述的左上涵道、右上涵道、下涵道均为空心结构,由于上涵道为空心结构,右齿条与左齿条不会阻碍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的运动。所述的左上涵道、右上涵道、下涵道的横切面为二维翼型。涵道的截面可以不完全是整个二维翼型,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善边线,使得涵道内空间变大。

进一步,所述的螺旋桨系统中的桨叶,其截面为二维翼型。本实用新型对于其他螺旋桨,乃至旋翼依然适用。

进一步,所述的左上涵道、右上涵道缩回下涵道的结构内部时,下涵道的内部表面与左上涵道和右上涵道的外表面相贴合,下涵道完全包裹住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

进一步,所述的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的顶部有磁力装置,在贴合时会紧紧吸附住彼此。

进一步,所述的下涵道内部还设置有电机,所述的电机在下涵道内的电机支座上固定;所述的齿轮为圆柱渐开线直齿轮齿轮,分别与右齿条与左齿条相啮合,由电机带动正转或反转,实现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的伸缩功能。

进一步,为了躲避电机支座,防止左上涵道与右上涵道与电机支座碰撞,下涵道可在半涵道的基础上,两端延伸2%-4%。若要达到更好的有益效果,所述涵道的唇口半径要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机械结构简单:本实用新型创新性的加入了齿轮传动这一结构,用作行程回复,机械结构相较比较简单,运动精度相对较高。

2、效率高:本实用新型在伸缩状态(半涵道形态)也能提供部分升力,使全涵道形态时被浪费掉的那部分升力得以应用,提高了飞机总升力,可减小机翼或旋翼的载荷,提高了气动效率。

3、自动化高:本实用新型突破了以往涵道桨的整体包裹形式,可以使涵道根据具体情况转变形式,不需人工操作即可自动伸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方便了很多。

4、功能多:本实用新型具有两种涵道模式,可应用的飞行条件较为宽广,在倾转旋翼机中使用则更为优秀。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的伸展视图;

图2为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的收缩视图;

图3为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1-左上涵道,2-右上涵道,3-螺旋桨系统,4-下涵道,5-右齿条,6-齿轮,7-电机,8-左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列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即一种可伸缩的多功能螺旋桨包括:左上涵道1、右上涵道2、螺旋桨系统3、下涵道4、右齿条5、齿轮6、电机7、左齿条8。

所述左上涵道1和右上涵道2的横切面为二维翼型,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空心结构。

在伸展模式时,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从下涵道4中缓慢伸出至相贴合,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的顶部有磁力装置,在贴合时会紧紧吸附住彼此,参见图1所示。在收缩模式时,左上涵道1和右上涵道2分别随右齿条5和左齿条8往回运动进而分开,缓慢收缩进下涵道4中,到达指定位置即可停止,参见图2所示。

螺旋桨系统3中的桨叶,其截面为二维翼型,可以通过旋转提供升力或者推力,桨叶与涵道之间留有些许缝隙。下涵道4的横切面为二维翼型,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空心结构,其内部表面与左上涵道1和右上涵道2的外表面相贴合,可完全包裹住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

右齿条5和左齿条8分别与右上涵道2和左上涵道1根部相连,在伸展和收缩时可带动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同时进行伸缩,且由于上涵道为空心结构,右齿条5与左齿条8不会阻碍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的运动。

齿轮6为圆柱渐开线直齿轮齿轮,分别与右齿条5与左齿条8相啮合,由电机7带动正转或反转,实现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的伸缩功能,电机7在下涵道4内的电机支座上固定。

本实用新型为可伸缩的多功能涵道桨,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如图2所述,其具体的工作方法为:

当涵道螺旋桨处于收缩状态时,涵道轴线与飞行器平行,相对气流通过涵道后,由于涵道的截面为非对称翼型,因此每个微端涵道都会产生垂直向上的分力,整个涵道便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半涵道形态(收缩状态)可作为飞行器前飞时的推力装置,同时也会提供部分升力,减少机翼或旋翼的载荷。

当涵道桨由收缩状态转变为伸展状态时,如图1,此时会由倾转机构运转使得涵道轴线垂直于地面,其机构运作过程为:电机7驱使齿轮6转动,齿轮6带动左齿条8与右齿条6运动,左齿条8与右齿条5分别与左上涵道1和右上涵道2相连,因此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会同时伸出,在顶部贴合,此时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会由于磁力的相互吸引而紧固住。全涵道形态(伸展状态)可作为飞行器的升力装置,可将飞行器转换为直升机模式,从而实现垂直起降以及悬停等飞行性能。

当涵道桨由伸展状态转变为收缩状态时,如图2,此时会由倾转机构运转使得涵道轴线重新与飞行器平行,其机构运作过程为:电机7驱使齿轮6反转,齿轮6带动左齿条8与右齿条6往回运动,左齿条8与右齿条5分别与左上涵道1和右上涵道2相连,因此左上涵道1与右上涵道2会在顶部分开并同时收回至下涵道4中,到达指定位置时电机7停止运作,涵道桨重新变为推力装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