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呼吸转换装置及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呼吸 循环 设备 装置 转换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呼吸转换装置及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


背景技术:

2.在相关技术中,当使用者浮出水面后,往往需要摘下呼吸转换器去呼吸自然空气,而在摘下呼吸转换器的过程中,呼吸转换器,以及采用了呼吸转换器的密闭循环呼吸器内容易进水,从而导致密闭循环呼吸器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呼吸转换装置,能够实现使用者浮出水面后呼吸到自然空气,且不用担心呼吸转换装置进水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呼吸转换装置的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呼吸转换装置,包括:
6.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换气腔,所述主壳体上设置有通气孔和限位槽;
7.呼吸嘴,所述呼吸嘴设置在所述主壳体上,所述呼吸嘴上设置有第一呼吸口,所述第一呼吸口与所述换气腔连通;
8.转动部,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壳体和转动件,所述转动壳体上设置有连通槽和第二呼吸口,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转动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壳体与所述换气腔间隙配合,所述转动件能够沿所述限位槽相对于所述主壳体定轴转动,所述第一呼吸口通过所述转动件,能够与所述第二呼吸口连通,或者,同时与所述连通槽、所述通气孔连通。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0.转动件相对于主壳体的转动,使得连通槽能够运动至同时与通气孔和第一呼吸口连通的位置处,自然空气能够从通气孔进入到连通槽中,并经过连通槽流动至第一呼吸口处,实现了使用者不取下呼吸转换装置,也可呼吸到自然空气的目的,从而有效避免了呼吸转换器中进水的情况发生。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所述转动件呈手柄状。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所述主壳体还包括助力件,所述助力件设置在所述限位槽沿所述转动件的转动方向的两侧,用于辅助使用者对所述转动件施加作用力。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还包括所述第一透气膜和第一阻挡件,所述主壳体或所述转动壳体上还设置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换气腔连通,所述进气口用于使空气通入所述换气腔,所述第一透气膜和第一阻挡件沿所述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进气口处。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还包括所述第二透气膜和第二阻
挡件,所述主壳体或所述转动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换气腔连通,所述出气口用于使呼出的气体排出所述换气腔,第二阻挡件和所述第二透气膜沿所述呼出的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所述出气口处。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所述主壳体设置有第一标识,所述转动壳体设置有第二标识,所述第一标识与所述第二标识之间存在差别。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还包括咬合套,所述咬合套可拆卸地套接在所述呼吸嘴上。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所述咬合套采用软性材料制成。
1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
1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0.通过采用上述的呼吸转换装置,使用者在使用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时,无需摘下呼吸转换装置,且在呼吸自然空气时不会发生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进水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的实用性。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还包括潜水气瓶和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安装在所述呼吸转换装置与所述潜水气瓶之间,用于调节所述潜水气瓶的输气量。
22.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呼吸转换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壳体及呼吸嘴的立体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呼吸转换装置的俯视图;
28.图5为图4中呼吸转换装置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主壳体100、换气腔110、通气孔120、限位槽130、进气口140、第一透气膜141、第一阻挡件142、出气口150、第二透气膜151、第二阻挡件152、助力件160、转动部200、转动壳体210、转动件220、连通槽230、第二呼吸口240、呼吸嘴300、第一呼吸口310。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
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3.下面参考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
34.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包括主壳体100、呼吸嘴300和转动部200。
35.其中,主壳体100内设置有换气腔110,主壳体100上设置有通气孔120和限位槽130;呼吸嘴300设置在主壳体100上,呼吸嘴300上设置有第一呼吸口310,第一呼吸口310与换气腔110连通;转动部200包括转动壳体210和转动件220,转动壳体210上设置有连通槽230和第二呼吸口240,转动件220与转动壳体210固定连接,转动壳体210与换气腔110间隙配合,转动件220能够沿限位槽130相对于主壳体100定轴转动,第一呼吸口310通过转动件220,能够与第二呼吸口240连通,或者,同时与通气孔210、连通槽230连通。
36.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在潜水时,将转动件220朝远离通气孔120的方向扳动,转动件220的转动会带动转动壳体210同步转动,而设置在转动壳体210上的连通槽230同样朝远离通气孔120的方向转动,此时因转动壳体210与换气腔110过盈配合,故转动壳体210能将通气孔120堵住,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有效隔绝了环境中的水。与此同时,第二呼吸口240朝第一呼吸口310的方向转动,直至二者相连通,使用者此时能够通过呼吸嘴300进行呼吸。
37.当使用者浮出水面,或是不再需要通过呼吸转换装置,来呼吸采用了呼吸转换装置的相关设备内的气体时,将转动件220朝靠近通气孔120的方向扳动,直至转动件220到达预设位置,预设位置即能够使连通槽230同时与通气孔120与第一呼吸口310连通处,此时自然空气能够通过通气孔120进入到连通槽230中,再通过连通槽230流动至第一呼吸口310处,使得使用者能够直接呼吸到自然空气,同时,第一呼吸口310不再与第二呼吸口240连通。
38.具体地,主壳体100呈圆台状,主壳体100内设置有换气腔110,换气腔110的一端开口,即换气腔110为非封闭式腔体,设置在主壳体100上的通气孔120和限位槽130均贯穿主壳体100的外壁,与换气腔110相连通。呼吸嘴300设置在通气孔120附近,在呼吸嘴300中设置有通孔,该通孔即第一呼吸口310,第一呼吸口310与换气腔110连通,使用者在使用时需咬住呼吸嘴300,通过第一呼吸口310进行呼吸。同时,第一呼吸口310与转动件220之间的距离大于通气孔120与转动件220之间的距离。
39.转动部200包括了转动壳体210和转动件220,转动壳体210上设置有连通槽230和第二呼吸口240。转动壳体210的形状与主壳体100相似,但尺寸更小,在转动壳体210内同样设置有内腔,且在转动壳体210的侧面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转动壳体210的内腔连通。转动壳体210设置有开口的一端通过主壳体100上的开口插入到换气腔110中,此时转动壳体210的内腔与换气腔110重叠,且与换气腔110间隙配合,在转动壳体210上设置有密封圈,此时密封圈能够与换气腔110的内壁相接触,即转动壳体210在没有受到较大外力作用时,无法
发生转动。当转动壳体210安装完成后,转动件220穿过限位槽130,与转动壳体210通过紧固件连接,转动件220可以呈手柄状,也可以呈条形凸起状等,使用者能够对转动件220施加作用力,使转动件220带动转动壳体210相对于主壳体100发生定轴转动。可以理解的是,限位槽130的宽度适配于转动件220,能够限制转动件220的转动方向,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转动件220只能沿靠近或远离通气孔120的方向转动。
40.连通槽230和第二呼吸口240沿转动件220的转动方向设置在转动壳体210上,其中,转动件220可以沿转动壳体210的轴向设置在连通槽230旁,转动件220、连通槽230和第二呼吸口240也可以沿转动件220转动方向依次设置在转动壳体210上。连通槽230的宽度和长度能够保证连通槽230可以同时连通第一呼吸口310和通气孔120,而上述的预设位置即连通槽230同时连通第一呼吸口310与通气孔120时转动件220所处的位置,该位置可以为一个范围。当连通槽230不与通气孔120或第一呼吸口310连通时,转动外壳的外壁会紧贴在通气孔120处,将通气孔120堵住,而因连通槽230的位置变化是通过转动件220沿限位槽130转动动而实现的,故限位槽130的长度大于连通槽230的长度,从而确保转动件220转动的距离足以实现连通槽230的位置切换。
41.此外,第二呼吸口240最靠近转动件220处与连通槽230最靠近通气孔120处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限位槽130最靠近通气孔120处与第一呼吸口310最靠近通气孔120处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当连通槽230同时连通第一呼吸口310与通气孔120时,第一呼吸口310不会与第二呼吸口240连通,即转动外壳阻断了第一呼吸口310与换气腔110之间的连接,由此使得换气腔110内的气体不会外溢,也保证了外界的水不会通入到换气腔110中。
4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转动件220呈手柄状。
43.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转动件220呈手柄状,转动件220的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螺纹孔,在转动壳体210上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为一通孔,转动件220设置有内螺纹孔的一端插入安装孔,螺钉与内螺纹孔相配合,从而使得转动件220固定在转动壳体210上。使用者在使用时,只需握住转动件220进行推拉,即可实现切换,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有效降低了使用者转动转动件220所需施加的作用力,优化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4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主壳体100还包括助力件160,助力件160设置在限位槽130沿转动件220的转动方向的两侧,用于辅助使用者对转动件220施加作用力。
45.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需要呼吸自然空气时,大拇指或虎口卡住转动件220,另外的手指钩住靠近通气孔120的助力件160,然后分别对转动件220和助力件160施加作用力,完成连通槽230位置的切换。使用者需要呼吸潜水气瓶中的空气时,则四指钩住转动件220,大拇指钩住远离通气孔120的助力件160,然后分别对转动件220和助力件160施加作用力,完成连通槽230位置的切换。
46.具体地,助力件160可以呈条状凸起,也可以呈棍状等,助力件160至少为两个,分为两组,一组固定在主壳体100上靠近通气孔120处,另一组固定在主壳体100上远离通气孔120处。可以理解的是,助力件160的位置能够根据助力件160的形状,以及转动件220与连通槽23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而做适应性调整。通过这样的设计,使用者在实际使用时,更加容易切换连通槽230的位置,优化了使用者的使用体验。
47.例如,转动件220、连通槽230与第二呼吸口240沿转动件220转动方向依次设置在转动壳体210上,助力件160为条状凸起,共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限位槽130与通气孔120之
间,另一个设置在限位槽130的另一端处。
4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透气膜141和第一阻挡件142,主壳体100和转动壳体210上还设置有进气口140,进气口140与换气腔110连通,进气口140用于使空气通入换气腔110,第一透气膜141和第一阻挡件142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进气口140处。
49.具体地,主壳体100和转动壳体210中有一者设置有进气口140,进气口140与换气腔110连通,同时通过输气管接通潜水气瓶,潜水气瓶中的压缩空气由此输送至换气腔110。在进气口140处设置有第一透气膜141和第一阻挡件142,其中,第一透气膜141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第一透气膜141未被撑开时,设置在第一透气膜141上的透气孔过小,导致空气无法通过,而当第一透气膜141被撑开时,第一透气膜141上的透气孔因发生形变而变大,使得空气此时能够通过第一透气膜141。
50.第一阻挡件142呈栅格状,或蛛网状等,第一透气膜141与第一阻挡件142均固定在进气口140的内壁上,且相互贴合,第一透气膜141安装在靠近换气腔110的一侧,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一透气膜141不会朝远离换气腔110的方向撑开,且因第一阻挡件142的形状,来自潜水气瓶的空气能够穿过第一阻挡件142,将第一透气膜141朝换气腔110的方向撑开,由此穿过第一透气膜141,进入换气腔110。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保证了进气口140空气流动的单向性。
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透气膜151和第二阻挡件152,主壳体100或转动壳体210上还设置有出气口150,出气口150与换气腔110连通,出气口150用于使呼出的气体排出换气腔110,第二阻挡件152和第二透气膜151沿呼出的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出气口150处。
52.具体地,主壳体100和转动壳体210中有一者设置有出气口150,出气口150与换气腔110连通,使用者呼出的气体由此排出换气腔110。在出气口150处设置有第二透气膜151和第二阻挡件152,其中,第二透气膜151具有二定的弹性,当第二透气膜151未被撑开时,设置在第二透气膜151上的透气孔过小,导致空气无法通过,而当第二透气膜151被撑开时,第二透气膜151上的透气孔因发生形变而变大,使得空气此时能够通过第二透气膜151。
53.第二阻挡件152呈栅格状,或蛛网状等,第二透气膜151与第二阻挡件152均固定在出气口150的内壁上,且相互贴合,第二阻挡件152安装在靠近换气腔110的一侧,这样的设计使得第二透气膜151不会朝换气腔110撑开,且因第二阻挡件152的形状,使用者呼出的气体能够穿过第二阻挡件152,将第二透气膜151朝远离换气腔110的方向撑开,由此穿过第二透气膜151,排出换气腔110。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出气口150空气流动的单向性。
5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主壳体100设置有第一标识,转动壳体210设置有第二标识,第一标识与第二标识之间存在差别。
55.具体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可以为带有文字或图案的喷漆或凸起纹路,使用者能够通过不同的文字或者图案判断出进气口140与出气口150,也可以单纯为不同颜色的喷漆,如进气口140所在的一侧为红色,出气口150所在的一侧为黑色,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使用者在接连输气管时,不易出现失误。
5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咬合套,咬合套可拆卸地套接在呼吸
嘴300上。
57.具体地,咬合套的形状与呼吸嘴300相似,但尺寸略小,咬合套具有一定的弹性,故能够发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使咬合套能够紧套在呼吸嘴300上。咬合套的使用使得使用者能够咬紧呼吸嘴300,且使用后只需更替咬合套即可,便于清洁,更加卫生。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咬合套采用软性材料制成。
59.具体地,咬合套的材料为软硅胶或软橡胶等软性材料,使得使用者在咬紧呼吸嘴300时更加舒适。
60.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呼吸转换装置。
61.通过采用上述的呼吸转换装置,使用者在使用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时,无需摘下呼吸转换装置,且在呼吸自然空气时不会发生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进水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密闭式循环呼吸设备的实用性。
6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潜水气瓶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安装在呼吸转换装置与潜水气瓶之间,用于调节潜水气瓶的输气量。
63.具体地,潜水气瓶通过输气管与呼吸转换装置的进气口140相连通,而调节装置则安装在输气管中间,调节装置包括了调节旋钮,通过转动调节旋钮,调节装置能够改变输气管与进气口140连通处的开口的大小,以达到调节潜水气瓶的输气量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使用者因此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对潜水气瓶中的储气量进行控制,解决了因潜水气瓶输气量固定而造成的浪费问题。
6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