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7-23 21:2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加热 舱室 适用于 极地 通风
一种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空气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极地环境下的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船舶根据工作环境分为常规船舶和极低船舶,由于常规船舶工作的最低环境温度有限,当外界温度较低时,采用常规的热媒水系统加热各个舱室即可;但这种热媒水系统不适用于在极低环境下工作的极低船舶。由于极地环境的气温极低,热媒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其内的热媒水将会冻结膨胀,造成整个热媒水系统的瘫痪。因此,如何保证加热系统的可靠度,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于极地环境下的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将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加热进入舱室的新风,保证舱室温度符合要求;此外因导热油的凝固点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温度,避免导热油冻结膨胀损坏加热系统,提高整个加热系统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导热油加热器、导热油循环泵、膨胀柜、储存柜和抽油泵,所述空气加热器设置在与舱室连通的进风管道中,且空气加热器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储存柜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膨胀柜上设有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排气口;所述导热油加热器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储存柜的出油口通过抽油泵与膨胀柜的进油口连接;所述膨胀柜的第一出油口通过导热油循环泵与导热油加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导热油加热器的出油口与空气加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空气加热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抽油泵的进油口连接;本发明将导热油加热后送至空气加热器用于加热进入舱室的新风,以提高舱室温度,保证舱室温度符合要求,避免舱室内人员冻伤;而换热后的低温导热油返回导热油加热器进行循环加热,避免导热油大量排放污染环境,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而膨胀柜的设置不仅可以排出系统中因受热而析出导热油的气体,维持整个系统压力的稳定性,而且能适应导热油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体积变化,避免系统管路胀裂,同时,确保导热油循环泵的进油口始终处于正压状态,避免导热油循环泵的入口压力过低,产生气蚀现象,影响导热油循环泵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除气筒,所述除气筒具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和排气口;所述膨胀柜的第一出油口与所述除气筒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除气筒的第一出油口通过导热油循环泵与所述导热油加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空气加热器的出油口与所述除气筒的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除气筒的第二出油口与所述抽油泵的进油口连接;所述除气筒的排气口与所述膨胀柜的排气口连接,通过除气筒析出导热油中的气体,避免影响系统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泄放柜,所述泄放柜上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膨胀柜上设有第二出油口,所述膨胀柜的第二出油口与膨胀柜的进油口连通;所述膨胀柜的第二出油口通过泄放阀与泄放柜的第二进油口连接;所述除气筒的第二出油口与泄放柜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所述泄放柜的出油口与所述抽油泵的进油口连接;所述抽油泵的出油口并联设置有第一抽油管和第二抽油管,所述第一抽油管与所述膨胀柜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抽油管与船外导热油系统连接;所述第一抽油管和第二抽油管上均设有抽油阀,以便舱室不需要加热时,可及时将系统中的导热油泄放至泄放柜中,并通过第二抽油管排出,提高系统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储存柜的进油口与所述船外导热油系统通过进油管连接,所述进油管上设有进油阀,以便将船外导热油系统中的导热油注入储存柜中以启动加热系统。

优选地,所述空气加热器的进油口处或出油口处设有流量调节阀,所述进风管道中设有温度传感器,以监测进入舱室的空气温度,以便根据加热后的空气温度调节进入空气加热器的导热油流量。

优选地,所述导热油加热器为换热器,所述导热油加热器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进气口与高温蒸汽或高温废气连接,以实现导热油的加热。

优选地,所述空气加热器为加热盘管,以提高与空气的换热效率。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将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加热进入舱室的新风,保证舱室温度符合要求,避免舱室内人员冻伤;此外,导热油的循环利用,有效避免导热油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降低了成本;再者,因导热油的凝固点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温度,使得本系统具有耐低温性,提高了本系统的安全性;最后,膨胀柜、除气筒的设置可及时排出导热油中的气体,维持整个系统压力的稳定性,实现极地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稳定高效的加热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船舶通风加热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舱室01,进风管道02,空气加热器1,导热油加热器2,导热油循环泵3,除气筒4,膨胀柜5,泄放柜6,储存柜7,抽油泵8、船外导热油加注系统9,第一抽油管11,第二抽油管12,抽油阀13,进油管14,进油阀15,泄放阀16,流量调节阀17,排气管1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空气加热器1、导热油加热器2、导热油循环泵3、膨胀柜5、储存柜7和抽油泵8,空气加热器1设置在与舱室01连通的进风管道02中,且空气加热器1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储存柜7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膨胀柜5上设有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排气口;导热油加热器2上设有相互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储存柜7的进油口通过进油管14与船外导热油加注系统9连接,进油管14上设有进油阀15,储存柜7的出油口通过抽油泵8与膨胀柜5的进油口连接;膨胀柜5的第一出油口通过导热油循环泵3与导热油加热器2的进油口连接;导热油加热器2的出油口与空气加热器1的进油口连接;空气加热器1的出油口与抽油泵8的进油口连接。

当船舶处于极地环境中需要对舱室01加热时,储存柜7中的导热油在抽油泵8的作用下进入膨胀柜5,然后膨胀柜5中的导热油通过导热油循环泵3运输至导热油加热器2加热,并将加热后的导热油输送给空气加热器2与进入舱室01的新风换热,以加热进入舱室01的新风,同时将换热后的导热油通过抽油泵8返回至膨胀柜5中,实现导热油的循环加热。

如图1所示,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除气筒4,除气筒4具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第一出油口、第二出油口和排气口;膨胀柜5的第一出油口与除气筒4的第一进油口连接,除气筒4的第一出油口通过导热油循环泵3与导热油加热器2的进油口连接;空气加热器1的出油口与除气筒4的第二进油口连接,除气筒4的第二出油口与抽油泵8的进油口连接;除气筒4的排气口通过排气管18与膨胀柜5的排气口连接,本加热系统通过除气筒析出导热油中的气体,避免影响系统稳定性。

如图1所示,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包括泄放柜6,泄放柜6上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出油口,膨胀柜5上设有第二出油口,膨胀柜5的第二出油口与膨胀柜5的进油口连通;膨胀柜5的第二出油口通过泄放阀与泄放柜6的第二进油口连接;除气筒4的第二出油口与泄放柜6的第一进油口连接,泄放柜6的出油口与抽油泵8的进油口连接;抽油泵8的出油口并联设置有第一抽油管11和第二抽油管12,第一抽油管11与膨胀柜5的进油口连接,第二抽油管12与船外导热油加注系统9连接;第一抽油管11和第二抽油管12上均设有抽油阀13,以便不需要对舱室新风进行加热时,可将本系统中的导热油泄放至泄放柜6中,然后通过抽油泵8将泄放柜6和储存柜7中的导热油通过第二抽油管12运输至船外导热油加注系统9,保证本加热系统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空气加热器1的进油口处或出油口处设有流量调节阀,进风管道02中设有温度传感器,以通过调节流量调节阀17的开度,改变进入空气加热器1的导热油流量,进而改变进入舱室的空气温度值。

可以理解的是,导热油加热器为电加热器或者换热器,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优选将导热油加热器设置为换热器,该换热器通过高温蒸汽或高温废气与导热油换热以获得高温导热油。

进一步地,空气加热器为加热盘管,以增加空气换热器与新风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船舶舱室通风加热系统,将导热油作为加热介质加热进入舱室的新风,保证舱室温度符合要求,避免舱室内人员冻伤;此外,导热油的循环利用,有效避免导热油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降低了成本;再者,因导热油的凝固点温度低于水的凝固点温度,使得本系统具有耐低温性,提高了本系统的安全性;最后,膨胀柜、除气筒的设置可及时排出导热油中的气体,维持整个系统压力的稳定性,实现极地低温环境下长时间稳定高效的加热需求。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