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7-16 20: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潜水 装置 助推器 助推 传动


1.本实用新型涉及潜水助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2.潜水,是水下摄影、水下探测、水下救援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潜水做为一种娱乐项目,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爱。为了提高在水下的前进速度,节省潜水者自身的体力,使潜水者能在水下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人们发明了潜水助推装置。本技术改进方案针对的是专利号:zl201921520683.8的专利,该技术方案所使用的传动装置技术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此方案使装置的产品种类在传动方式上具有了多样性,可供使用者进行选择。
4.为此,采用的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主动力室、动力转换室和连接臂,一对所述动力转换室通过连接臂对称连接在所述主动力室两端,所述主动力室与所述动力转换室之间通过轴孔连通,所述主动力室下端设置有开口。
5.优选的,动力接收转换系统包括:
6.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中,所述主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贯穿主动力室两侧的轴孔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连接;
7.中心轴,所述中心轴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中心轴远离所述主传动轴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主动力室的中心对称线的内壁上;
8.第三锥齿轮,所述第三锥齿轮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第三锥齿轮与所述中心轴靠近所述主传动轴的一端连接;
9.中心轴加固板,所述中心轴加固板固定在所述中心轴靠近所述第三锥齿轮的一端;
10.第一单向锥齿轮,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固定在所述主传动轴上,与所述第三锥齿轮的左侧啮合;
11.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关于所述主动力室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个第二单向锥齿轮。
12.优选的,动力驱动系统包括:
13.卷筒,所述卷筒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卷筒套设在所述中心轴上,并且远离所述中心轴加固板,所述卷筒远离所述第三锥齿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一u型槽,所述卷筒靠近所述第三锥齿轮的一端设置有第二u型槽;
14.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包括两个竖向导向滚轮,所述第
一竖向导向滚轴组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开口处;
15.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包括两个横向导向滚轮,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开口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下方;
16.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和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关于所述主动力室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组第二竖向导向滚轮组和第二横向导向滚轮组;
17.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拉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固定并正向缠绕在所述第一u型槽上,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和开口与第一拉环连接;
18.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拉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内,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并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u型槽上,所述第二拉绳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和开口与第二拉环连接。
19.优选的,推进系统包括:
20.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竖直位于所述动力转换室内,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转换室内壁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动力转换室的下端与第一螺旋桨连接;
21.第四锥齿轮,所述第四锥齿轮位于所述动力转换室内,所述第四锥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
22.第一传动轴、第一螺旋桨和第四锥齿轮关于所述主动力室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组第二传动轴、第二螺旋桨和第五锥齿轮。
23.优选的,装置绑束系统包括:腰带,所述腰带位于所述主壳体外表面侧端。
24.优选的,所述第一螺旋桨和第二螺旋桨外设置有螺旋桨保护壳,所述螺旋桨保护壳连接于所述连接臂外表面靠近所述动力转换室端。
25.优选的,动力接收转换系统包括:
26.主传动轴,所述主传动轴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中,所述主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贯穿主动力室两侧的轴孔与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连接;
27.第一单向卷筒,所述第一单向卷筒位于所述主动力室中,所述第一单向卷筒套设在所述主传动轴上,并位于所述主动力室中心线的左侧;
28.第一涡卷弹簧,所述第一涡卷弹簧位于所述主动力室中,所述第一涡卷弹簧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向卷筒左侧外壁延轴向伸出的筒芯上,所述第一涡卷弹簧的外端固定在所述主动力室的内壁上;
29.第一单向卷筒和第一涡卷弹簧关于所述主动力室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第二单向卷筒和第二涡卷弹簧。
30.优选的,所述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设置有防滑纹。
3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壳体,所述主壳体内设置有主动力室、动力转换室和连接臂,一对所述动力转换室通过连接臂对称连接在所述主动力室两端,所述主动力室与所述动力转换室之间通过轴孔连通,所述主动力室下端设置有开口。此方案使装置的产品种类在传动方式上具有了多样性,可供使用者进行选择。
32.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
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3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3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前视剖面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剖面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剖面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前视剖面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侧视剖面图;
41.图7为涡卷弹簧连接示意图。
42.其中,1

主动力室,2

连接臂,3

动力转换室,4

主转动轴,5
‑ꢀ
第一单向锥齿轮,6

第二单向锥齿轮,7

卷筒,8

第一拉绳,9

第二拉绳,10

中心轴,11

中心轴加固板,13

第一螺旋桨,14

第一传动轴,15

第一拉环,16

主壳体,17

开口,18

轴孔,19

第一锥齿轮, 20

第二锥齿轮,21

第三锥齿轮,22

第一u型槽,23

第二u型槽, 24

竖向导向滚轮,25

横向导向滚轮,26

第二拉环,27

第四锥齿轮, 28

第二传动轴,29

第二螺旋桨,30

第五锥齿轮,31

腰带,32

螺旋桨保护壳,33

第一单向卷筒,34

第一涡卷弹簧,35

第二单向卷筒, 36

第二涡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4.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力自行潜水助推器的传动装置,包括:主壳体16所述主壳体16内设置有主动力室1、动力转换室3和连接臂2,一对所述动力转换室3通过连接臂2对称连接在所述主动力室1两端,所述主动力室1与所述动力转换室3之间通过轴孔18连通,所述主动力室1下端设置有开口17;
45.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通过所述装置绑束系统将主壳体16绑束在使用者身上,动力驱动系统带动动力接收转换系统,将人力转化为人体潜水辅助推进装置的动能,带动主壳体16运动。此方案使装置的产品种类在传动方式上具有了多样性,可供使用者进行选择。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力接收转换系统包括:
47.主传动轴4,所述主传动轴4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所述主传动轴4的两端分别贯穿主动力室1两侧的轴孔18与第一锥齿轮 19和第二锥齿轮20连接;
48.中心轴10,所述中心轴10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所述中心轴 10远离所述主传动轴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主动力室1的中心对称线的内壁上;
49.第三锥齿轮21,所述第三锥齿轮21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所述第三锥齿轮21
与所述中心轴10靠近所述主传动轴4的一端连接;
50.中心轴加固板11,所述中心轴加固板11固定在所述中心轴10 靠近所述第三锥齿轮21的一端;
51.第一单向锥齿轮5,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5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 内,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5固定在所述主传动轴4上,与所述第三锥齿轮21的左侧啮合;
52.所述第一单向锥齿轮5关于所述主动力室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个第二单向锥齿轮6;
5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中心轴10正向旋转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21正向转动,第三锥齿轮21带动第一单向锥齿轮 5正转,同时带动第二单向锥齿轮6反向空转,第一单向锥齿轮5带动主转轴4旋转;中心轴10反向旋转带动所述第三锥齿轮21反向转动,第三锥齿轮21带动第一单向锥齿轮5反向空转,同时带动第二单向锥齿轮6正转,第二单向锥齿轮6带动主转轴4旋转。该技术方案能够将往复旋转运动转换为单向旋转运动,能够使主转轴4连续不断地单向旋转,从而为推进系统提供动力。
54.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驱动系统包括:
55.卷筒7,所述卷筒7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所述卷筒7套设在所述中心轴10上,并且远离所述中心轴加固板11,所述卷筒7远离所述第三锥齿轮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u型槽22,所述卷筒7靠近所述第三锥齿轮2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u型槽23;
56.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包括两个竖向导向滚轮24,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轴组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开口17 处;
57.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所述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包括两个横向导向滚轮25,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组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开口17处,并位于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下方;
58.所述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和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关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组第二竖向导向滚轮组和第二横向导向滚轮组;
59.第一拉绳8,所述第一拉绳8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所述第一拉绳8的一端固定并正向缠绕在所述第一u型槽22上,所述第一拉绳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和开口17与第一拉环15连接;
60.第二拉绳9,所述第二拉绳9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内,所述第二拉绳9的一端固定并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u型槽23上,所述第二拉绳9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和开口17与第二拉环26连接;
6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第一拉绳8卷满时第二拉绳9为放空状态,向后拉动第一拉绳8时,第一拉绳8带动卷筒7 正向转动,卷筒7正向转动带动中心轴4正向转动,同时使第二拉绳 9向上卷起,而从为上述动力接收转换系统提供动力;当第二拉绳9 卷满时,向,后拉动第二拉绳9,第二拉绳9带动卷筒7反向转动,卷筒7反向转动带动中心轴4反向转动,同时使第一拉绳8向上卷起,而从为上述动力接收转换系统提供动力;如此往复,为动力接收转换系统不间断提供动力。第一横向导向滚轮组、第一竖向导向滚轮组、第二竖向导向滚轮组和第二横向导向滚轮组用于防止第一拉绳8和第二拉绳9与主壳体16以及开口17产生的摩擦,由此减少使用者在使用时所需的力量,并且能够增加装置的寿命,第一拉环15和第二拉环26便于使用者操作和使用本装置。
62.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系统包括:
63.第一传动轴14,所述第一传动轴14竖直位于所述动力转换室3 内,所述第一传动轴14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转换室3内壁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14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动力转换室3的下端与第一螺旋桨13连接;
64.第四锥齿轮27,所述第四锥齿轮27位于所述动力转换室3内,所述第四锥齿轮27与所述第一传动轴14同轴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锥齿轮19啮合;
65.第一传动轴14、第一螺旋桨13和第四锥齿轮27关于所述主动力室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另一组第二传动轴28、第二螺旋桨29和第五锥齿轮30。
6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主转轴4转动带动第四锥齿轮27和第五锥齿轮30转动,第四锥齿轮27和第五锥齿轮30 分别带动第一传动轴14和第二传动轴28转动,第一转动轴14和第二传动轴28带动第一螺旋桨13和第二螺旋桨29转动,为本装置提供向前的动力。
67.在一个实施例中,装置绑束系统包括:腰带31,所述腰带31位于所述主壳体16外表面侧端。
6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腰带31用于将所述装置固定在使用者腰腹部,便于使用者使用该装置,并且减轻装置的整体配重。
6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旋桨13和第二螺旋桨29外设置有螺旋桨保护壳32,所述螺旋桨保护壳32连接于所述连接臂2外表面靠近所述动力转换室3端。
70.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该螺旋桨保护壳32对所述第一螺旋桨13和第二螺旋桨29起到保护作用,增加螺旋桨使用寿命。
71.如图4

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动力接收转换系统包括:
72.主传动轴4,所述主传动轴4水平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所述主传动轴4的两端分别贯穿主动力室1两侧的轴孔18与第一锥齿轮 19和第二锥齿轮20连接;
73.第一单向卷筒33,所述第一单向卷筒33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所述第一单向卷筒33套设在所述主传动轴4上,并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心线的左侧;
74.第一涡卷弹簧34,所述第一涡卷弹簧34位于所述主动力室1中,所述第一涡卷弹簧34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单向卷筒33左侧外壁延轴向伸出的筒芯上,所述第一涡卷弹簧34的外端固定在所述主动力室1的内壁上;
75.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一涡卷弹簧34关于所述主动力室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有第二单向卷筒35和第二涡卷弹簧36。
76.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第一拉绳8和第二拉绳9分别向后方拉伸时,分别带动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二单向卷筒 35旋转,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二单向卷筒35带动主传动轴4旋转,主传动轴4。当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二单向卷筒35旋转时,通过筒芯分别带动第一涡卷弹簧34和第二涡卷弹簧36蓄力,当第一拉绳8 和第二拉绳9不受向后的拉力时,第一涡卷弹簧34和第二涡卷弹簧 36释放能量,分别带动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二单向卷筒35反向空转,并第一拉绳8和第二拉绳9分别卷到第一单向卷筒33和第二单向卷筒35上。如此反复,为动力接收转换系统不间断提供动力,该方案中,第一拉绳8和第二拉绳9可以轮流分别向后拉动,也可以同时向后拉动。
7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环15和第二拉环26设置有防滑纹。
78.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水下增加拉环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
操作。
7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