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07-20 16: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过桥 装置 结构
一种过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船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桥结构。



背景技术:

船舶等产品制造完成后,会采用移船小车将其由船台移动到半潜驳等设备上。具体地,为实现船舶的转移,需要在船台与半潜驳之间布置过桥轨,以使移船小车可以由船台向半潜驳顺利转移。在移船小车过驳时,由于潮汐变化和船舶摆动等原因,船台和半潜驳之间的高度差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保证过桥轨能够根据上述高度差的变化进行活动调整,以确保船台一侧的轨道与半潜驳一侧的轨道可以平顺连接。

现有技术中,为实现上述目的,会在船台一侧和半潜驳一侧各布置一个铰基座,使过桥轨两端分别与船台和半潜驳上的铰基座铰接,以在船台和半潜驳之间的高度差发生变化时使过桥轨能够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适应船台和半潜驳高度差的变化。然而,这种结构对过桥轨的安装精度要求很高,在过桥轨安装时需进行大量的定位工作,以能够保证过桥轨能够同时与船台和半潜驳连接,安装难度较高。

基于此,亟需一种过桥结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桥结构,在保证过桥轨的设置可以适应船台和半潜驳高度差变化的基础上,能够降低过桥轨的安装难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桥结构,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船台和半潜驳,所述船台上铺设有船台轨道,所述半潜驳上铺设有半潜驳轨道,所述船台上与所述半潜驳相对的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安装槽,所述半潜驳上与所述船台相对的一端安装有铰基座;

所述过桥结构还包括过桥轨,所述过桥轨设置在所述船台和所述半潜驳之间以连接所述船台轨道和所述半潜驳轨道,所述过桥轨的第一端与所述铰基座铰接以使所述过桥轨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过桥轨的第二端活动搭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以适应所述过桥轨的转动。

可选地,沿所述船台和所述半潜驳的连线方向,所述过桥轨的顶部设置有转接轨道以连接所述船台轨道和所述半潜驳轨道,且所述转接轨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船台轨道和所述半潜驳轨道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过桥轨的第二端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凸设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的弧面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安装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槽底板,所述弧形部的弧面与所述安装槽底板的上表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固定设置有限位挡块,且沿与所述船台和所述半潜驳连线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所述限位挡块抵接在所述过桥轨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限位挡块包括向所述过桥轨凸设的挡块弧形部,所述挡块弧形部与所述过桥轨抵接。

可选地,所述铰基座包括销轴;

所述过桥轨的第一端设置有半圆套,所述半圆套转动套设于所述销轴上。

可选地,沿所述半圆套的轴向,在所述半圆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在所述半圆套套接在所述销轴上时,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抵接在所述销轴的两端以限制所述半圆套的轴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过桥轨上设置有多个吊耳。

可选地,所述过桥轨设置有多个,且每两个所述过桥轨形成一组,每组中的两个所述过桥轨均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桥结构,当过桥轨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时,过桥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高度差会发生变化,从而可适应船台和半潜驳之间高度差的变化,保证船台轨道和半潜驳轨道的平顺连接。同时,在过桥轨安装时,由于仅需使过桥轨的第一端与半潜驳铰接,使过桥轨的第二端直接搭接在船台端部的第一安装槽内,所以降低了对过桥轨安装精度的要求,减轻了定位工作量,最终也就降低了过桥轨的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桥结构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桥结构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半潜驳高于船台时过桥结构的整体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船台高于半潜驳时过桥结构的整体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桥结构中过桥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桥结构中过桥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过桥结构中过桥轨的整体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船台;11、船台轨道;12、第一安装槽;13、安装槽底板;2、半潜驳;21、第二安装槽;22、铰基座;221、第一半潜驳轨道;23、销轴;24、第二半潜驳轨道;3、过桥轨;31、转接轨道;32、顶板;33、底板;331、第一底板;332、倾斜底板;333、第二底板;34、前侧板;341、第一挡板;35、后侧板;351、第二挡板;36、隔板;361、第一隔板;362、第二隔板;37、轨道延长板;38、半圆套;381、半圆套板;39、抵接板;391、弧形部;4、限位挡块;41、挡块弧形部;5、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桥结构,如图1所示,该过桥结构包括船台1、半潜驳2和过桥轨3。船台1和半潜驳2相对间隔设置,在船台1上铺设有船台轨道11,在半潜驳2上铺设有半潜驳轨道。同时,船台1上与半潜驳2相对的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第一安装槽12,半潜驳2上与船台1相对的一端安装有铰基座22。过桥轨3设置在船台1和半潜驳2之间,以连接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进一步地,过桥轨3的第一端与铰基座22铰接以使过桥轨3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过桥轨3的第二端则活动搭接在第一安装槽12内以适应过桥轨3的转动。本实施例中,上述竖直平面指平行于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的竖直平面。

按以上设置,由于过桥轨3可以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以可使过桥轨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高度差发生变化,从而适应船台1和半潜驳2之间高度差的变化,保证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的平顺连接。在此基础上,在过桥轨3安装时,由于仅需使过桥轨3的第一端与半潜驳2铰接,使过桥轨3的第二端直接搭接在船台1端部的第一安装槽12内,所以降低了对过桥轨3安装精度的要求,减轻了定位工作量,最终也就降低了过桥轨3的安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半潜驳2上与船台1相对的一端向下凹陷形成第二安装槽21,铰基座22焊接固定在第二安装槽21内。在铰基座2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半潜驳轨道221,第一半潜驳轨道221与设在半潜驳2中其余位置(即除铰基座22外的位置)的第二半潜驳轨道24相连形成半潜驳轨道。

可选地,如图1所示,过桥轨3的第一端设置有半圆套38,铰基座22包括销轴23。半圆套38转动套设在销轴23上,以实现过桥轨3的第一端与铰基座22之间的铰接。

可选地,如图1所示,沿竖直方向,第一安装槽12和第二安装槽21的横截面均为l形,且边缘倒角。更具体地,第一安装槽12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分别为600mm、2500mm和270mm,第二安装槽21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350mm、2500mm和850mm。其中,两个安装槽的长度均指安装槽在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上的水平尺寸,两个安装槽的宽度均指安装槽在垂直于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上的水平尺寸。可以看到,与第二安装槽21相比,第一安装槽12的长度和深度均明显减小。不难理解,与设置铰基座22相比,由于安装槽尺寸大大减小,所以能够极大减少船台1端部强度补强的改造成本。

从整体来看,如图1所示,沿船台1和半潜驳2的连线方向,过桥轨3的顶部设置有转接轨道31以连接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且转接轨道31的两端分别与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间隔设置,以保证过桥轨3在竖直平面内可以顺利转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理想状态下,船台轨道11的上表面和半潜驳轨道的上表面平齐,转接轨道31与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之间的间隔均为30mm。以图3所示方向为例,若半潜驳轨道的上表面高于船台轨道11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此高度差为50mm),则过桥轨3会在竖直平面内绕销轴23进行逆时针转动,使原本水平的转接轨道31向船台轨道11这侧倾斜,从而保证船台轨道11与半潜驳轨道之间的平顺连接。此时,转接轨道31与船台轨道11之间的间隔变为10mm,转接轨道31与半潜驳轨道之间的间隔变为50mm。

同理,以图4所示方向为例,若船台轨道11的上表面高于半潜驳轨道的上表面(本实施例中,此高度差为50mm),则过桥轨3会在竖直平面内绕销轴23进行顺时针转动,使原本水平的转接轨道31向半潜驳轨道这侧倾斜,从而保证船台轨道11与半潜驳轨道之间的平顺连接。此时,转接轨道31与船台轨道11之间的间隔变为50mm,转接轨道31与半潜驳轨道之间的间隔变为10mm。

可见,对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桥机构而言,在移动小船上驳过程中,当船台1和半潜驳2的高度差在±50mm范围内时,即可通过桥轨3自动调整角度,满足移船小车上驳的平顺性和连续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过桥轨3的第二端的底部设置有向下凸设的弧形部391,且弧形部391的弧面与第一安装槽12的槽底抵接。按此设置,当过桥轨3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时,即能够保证过桥轨3的底部始终与第一安装槽12的槽底接触,又能够保证过桥轨3转动平稳。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安装槽12的槽底安装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槽底板13,弧形部391的弧面与安装槽底板13的上表面抵接。本实施例中,安装槽底板13为预埋在第一安装槽12槽底的钢板。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安装槽12内固定设置有限位挡块4。沿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限位挡块4抵接在过桥轨3的两侧,以限制过桥轨3该方向上的移动,使整体结构更加稳定。进一步地,考虑到在上述水平方向上,船台1和半潜驳2之间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故如图2所示,限位挡块4的一侧向过桥轨3凸设形成挡块弧形部41,限位挡块4通过挡块弧形部41与过桥轨3抵接,从而可允许船台1和半潜驳2在上述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错位,结构简单实用。本实施例中,限位挡块4的厚度为90mm,挡块弧形部41中的圆弧半径为400mm。

此外,以整体而言,可在过桥结构中设置多个过桥轨3,以满足更多产品同时移动的需求。进一步地,考虑到移船小车通常有两排车轮,故如图2所示,可使每两个过桥轨3形成一组,同时使每组中的两个过桥轨3平行设置,以和移动小车中车轮的设置相适应。本实施例中,每组中两个过桥轨3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1m。

下面,结合图5-图7,对过桥轨3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图5为第一视角的过桥轨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视角的过桥轨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一视角和第二视角基本相对。如图5和图6所示,过桥轨3为主要由顶板32、底板33、前侧板34和后侧板35围设形成的长条形框架结构。可选地,由过桥轨3的第一端到过桥轨3的第二端,底板3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底板331、倾斜底板332和第二底板333。其中,第一底板331的长度小于第二底板333的长度。

进一步地,前侧板34和后侧板35相对平行间隔设置。在过桥轨3的腔体内设置有隔板36,以增强过桥轨3的结构强度。具体地,隔板36包括平行于前侧板34(或后侧板35)设置的第一隔板361,隔板36还包括垂直于前侧板34(或后侧板35)设置的第二隔板362。第一隔板361和第二隔板362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由图5可以看到,在顶板3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转接轨道,第一转接轨道的一端由顶板32一侧向底板33一侧下延伸形成轨道延长板37。轨道延长板37的上端形成第二转接轨道,第二转接轨道与第一转接轨道相连形成转接轨道31。可选地,第一转接轨道为机加件,高度为40mm。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不设置轨道延长板37。

由图6和图7可以看到,在过桥轨3的第一端的底部设置有半圆套板381,在前侧板34、后侧板35及第一隔板361的底部均设置有半圆孔,半圆孔和半圆套板381相互配合形成半圆套38。

可选地,沿半圆套38的轴向,在半圆套38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挡板341和第二挡板351。当半圆套38与销轴23连接时,第一挡板341能够抵接于销轴23的一端,第二挡板351能够抵接于销轴23的另一端,从而限制半圆套38的轴向移动,避免半圆套38脱出。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341固定连接在前侧板34的下部,第二挡板351固定连接在后侧板35的下部。

进一步地,在第一挡板341和第二挡板351上均设置有腰形圆孔,螺栓(图中未示出)能够穿过腰形圆孔安装到销轴23的螺纹孔中,以进一步保证半圆套38安装的稳固性。本实施例中,螺栓规格为m36×150。

可选地,如图7所示,在过桥轨3的第二端,底板3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抵接板39。抵接板39的底部向下凸设形成弧形部391,以与安装槽底板13抵接。本实施例中,抵接板39为机加件,其整体长度和宽度则分别为250mm和630mm。其中,抵接板39的长度指其在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上的水平尺寸,抵接板39的宽度指其在垂直于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上的水平尺寸。弧形部391的圆弧半径则为390mm。

可选地,如图5所示,在过桥轨3上还设置有多个吊耳5,以便于过桥轨3的安装。吊耳5的数量和位置均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过桥轨3整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分别为1680mm、650mm和615mm。其长度和宽度的定义可参照抵接板39长度和宽度的定义,在此不再赘述。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过桥轨3的整体长度即为转接轨道31的长度。

进一步地,过桥轨3中各零部件均采用坡口焊连接,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固性。特别地,对于半圆套38处各板件之间的焊接,需在焊接之后打磨焊缝表面与母材平齐,以保证半圆套38上与销轴23接触的表面平整光滑。

为更清楚阐明该过桥结构的使用,下面其整体安装过程进行介绍:

(1)在船舶等产品下水前,将半潜驳2移至船台1一侧,半潜驳2的尾部顶靠船台1前沿的带缆,并进行半潜驳2调载,同时在船台1上架设全站仪,监控调载情况,直到半潜驳轨道上表面与船台轨道11上表面平齐(具体地,若两表面高度差在±5mm内,则调载停止);

(2)通过绞缆,调整半潜驳2的姿态,在岸上通过全站仪器监控半潜驳2中心线和船台轨道11中心线之间的平行度,确保两条中心线保持平行,半潜驳2中心线在艏部区域的最大允许偏差不超过±10mm。驳船姿态调整完毕后,测量半潜驳轨道与船台轨道11之间的间距l;

(3)如果l≤1740mm(转接轨道31的长度1680mm,转接轨道31两端与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应维持的间隙之和为60mm,共1740mm),则应对过桥轨3的第二端修割相应长度,修割长度应为(1740-l)mm;如果l>1740mm,则在过桥轨工装的第二端焊接轨道延长板37,轨道延长板37的长度(即沿船台1和半潜驳2连线方向的轨道延长板37的水平尺寸)应为(l-1740)mm;

(4)过桥轨3调整完成后,采用吊车钢丝绳连接吊耳5,吊装过桥轨3,使过桥轨3第一端的半圆套38套入销轴23上,使过桥轨3第二端底部的弧形部391抵接在安装槽底板13上;

(5)检查过桥轨3摆放位置准确后,在第一安装槽12内焊接安装限位挡块4进行固定限位,同时通过m36×150的螺栓进行半圆套板381与销轴23之间的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过桥结构,当过桥轨3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时,过桥轨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高度差会发生变化,从而可适应船台1和半潜驳2之间高度差的变化,保证船台轨道11和半潜驳轨道的平顺连接。在此基础上,在过桥轨3安装时,由于仅需使过桥轨3的第一端与半潜驳2铰接,使过桥轨3的第二端直接搭接在船台1端部的第一安装槽12内,所以降低了对过桥轨3安装精度的要求,减轻了定位工作量,最终也就降低了过桥轨3的安装难度。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