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3: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污泥 含油 原位 矿区 诱导

技术特征:
1.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菌粉:制备乳酸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石油降解菌菌液,上述各菌液混合后得到混合菌液;将所述混合菌液与秸秆粉以及表面活性剂相混合,干燥,制成秸秆上负载有混合菌的菌粉,备用;s2,原位污泥转移:将井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挖出,放置在预先做好防渗防泄漏和四周50cm高围堰的井场场地内,摊开;s3,初发酵:土壤表面均匀撒入菌粉深翻耕,深翻耕后的土壤表面洒水,静置3

7d;s4,后发酵:在土壤表面铺设一层秸秆段,发酵20

30d;s5,植物修复:在发酵完毕后的土壤中种植植物,每隔一个月补菌粉一次,直至土壤中石油含量达到排放要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为罗伊氏乳酸杆菌cgmcc no.15528,所述芽孢杆菌为巨大芽孢杆菌cgmcc no.3770,所述石油降解菌为bdb

n生物降解菌、bdb

a生物降解菌中的一种或两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乳酸菌菌液、所述芽孢杆菌菌液、所述石油降解菌菌液中活菌数均为107个/ml以上,且混合菌液中所述乳酸菌菌液、所述芽孢杆菌菌液、所述石油降解菌菌液的质量比为1:1:1

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井场场地内的含油污泥的摊晾厚度为10

25cm,翻耕深度为25

40c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所述菌粉的添加量为每立方米含油污泥添加5

10kg,洒水量为每立方米含油污泥加水1

2l。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高粱秸秆、水稻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粉是将秸秆粉碎成长度2

5mm的秸秆粉;所述秸秆段是将秸秆粉碎成长度2

5cm的秸秆段,秸秆段在土壤表面的铺设厚度为5

10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粉由混合菌液:秸秆粉:表面活性剂按照100:200:3的质量比例混合而成,具体制备方法如下:按比例称取混合菌液、秸秆粉、表面活性剂,然后将表面活性剂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其中一份与混合菌液充分混合,得到菌液混合物,另一份表面活性剂与秸秆粉混合,得到秸秆混合物,再将菌液混合物与秸秆混合物混合,干燥,得到菌粉。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甘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所述植物为玉米草、黑麦草或者狗尾草的草种按照1:1:1质量比例混合后的混合种子;每次菌粉的补加量为前次菌粉用量的0.2

0.5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田矿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微生物诱导原位深度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制备乳酸菌菌液、芽孢杆菌菌液、石油降解菌菌液,上述各菌液混合后得到混合菌液;将所述混合菌液与秸秆粉以及表面活性剂相混合,干燥,制成负载有混合菌的菌粉;将井场历史遗留含油污泥挖出放置在预先做好防渗防泄漏的井场场地内,摊开;加入微生物菌粉后深翻耕,翻耕后的土壤表面洒水,静置3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义 樊勇杰 贾品元 张涛 陈少华 王新艳 李先勇 顾中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陕西大胜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4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