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成像 模块 镜头 驱动 用在


1.本揭示内容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且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可携式电子装置发展快速,例如智能型电子装置、平板计算机等,已充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而装载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上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随着科技愈来愈进步,使用者对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品质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发展一种可提升生产效率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遂成为产业上重要且急欲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电子装置,通过同一导线同时且相同绕线方向缠绕组装结构,进而产生相对设置的线圈组,以节省产品的周期时间。
4.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载体元件及一驱动机构。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且包含一组装结构。组装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线圈组、至少二磁石及至少一弹性元件。线圈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且包含一底层线圈与一顶层线圈。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之上,较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并与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磁石分别与线圈组对应设置。弹性元件与载体元件耦合。线圈组仅具有二导线终端,且导线终端各别设置于顶层线圈。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与驱动机构的弹性元件电性连接。
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驱动机构的线圈组可为一导线同时由底层线圈朝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缠绕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所组成。
6.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载体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二柱状结构,柱状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并沿平行光轴且朝成像透镜组的像侧方向延伸。
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可各别缠绕柱状结构且与其实体接触。
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弹性元件的数量可为二,并可包含一上弹性元件与一下弹性元件。上弹性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下弹性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并与上弹性元件相对设置。
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下弹性元件可包含一内侧部、一外侧部及一弹性连接部。内侧部与载体元件耦合。外侧部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一基座耦合。弹性连接部连接内侧部与外侧部。
1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可与外侧部以外的下弹性元件电性连接。
11.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12.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载体元件及一驱动机构。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且包含一组装结构。组装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线圈组与至少二磁石。线圈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且包含一底层线圈与一顶层线圈。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之上,较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并与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磁石分别与线圈组对应设置。线圈组的底层线圈仅具有二导线端。线圈组还包含一连接导线,连接导线连接底层线圈的导线端,使底层线圈保持电性连接。
13.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载体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一承靠部。承靠部与组装结构沿环绕光轴的一圆周方向交替设置。
14.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线圈组的连接导线可与载体元件的承靠部的一分线点实体接触。
15.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线圈组包含m个线圈组与n个导线终端,其可满足下列条件:n/2=m;以及2≤n≤10。
16.依据本揭示内容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载体元件及一驱动机构。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且包含一组装结构。组装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线圈组、至少二磁石及至少一弹性元件。线圈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且包含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第一线圈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第二线圈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并与第一线圈相对设置。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分别包含一底层线圈与一顶层线圈。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之上,较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并与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磁石分别与线圈组对应设置。弹性元件与载体元件耦合。由第一线圈朝向第二线圈观察,第一线圈的绕线方向与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
17.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由二导线所构成,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保持电性分离。
18.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弹性元件可包含一下弹性元件,下弹性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
19.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下弹性元件可包含彼此电性分离的四弹性片。
20.依据前段所述实施方式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其中弹性片可分别与第一线圈的一导线终端与一导线端及第二线圈的一导线终端与一导线端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21.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22.图1b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23.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示意图;
24.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物侧示意图;
25.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像侧示意图;
26.图1f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侧面示意图;
27.图1g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28.图1h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29.图1i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30.图1j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局部侧面示意图;
31.图1k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堆叠缠绕示意图;
32.图1l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局部放大图;
33.图1m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示意图;
34.图1n绘示图1m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的示意图;
35.图1o绘示图1m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另一示意图;
36.图1p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与线圈组的另一示意图;
37.图1q绘示图1p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的示意图;
38.图1r绘示图1p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另一示意图;
39.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示意图;
40.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示意图;
41.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侧面示意图;
42.图2d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物侧示意图;
43.图2e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像侧示意图;
44.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示意图;
45.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另一示意图;
46.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的示意图;
47.图3d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线圈的示意图;
48.图3e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物侧示意图;
49.图3f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像侧示意图;
50.图3g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侧面示意图;
51.图3h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另一侧面示意图;
52.图3i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的再一侧面示意图;
53.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54.图4b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55.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的方块图;
56.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超广角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57.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高像素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以及
58.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摄远相机模块拍摄的影像示意图。
59.【符号说明】
60.100,401: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61.110:外壳
62.120:衬垫
63.130,230:上弹性元件
64.140:成像透镜组
65.150,250:载体元件
66.151,251:组装结构
67.152,252:柱状结构
68.153,253:承靠部
69.160,360a,360b:线圈组
70.163,363a,363b,363c:底层线圈
71.164,364a,364b,364c,364d:顶层线圈
72.165,2611,2621,365a,365b,365c,365d:导线终端
73.166,366a,366b:连接导线
74.1631,16x1,367a,367b,367c:导线端
75.170:磁石
76.180,280:下弹性元件
77.181:内侧部
78.182:外侧部
79.183:弹性连接部
80.190:基座
81.261,361a,361b:第一线圈
82.262,362a,362b:第二线圈
83.285:弹性片连接部
84.40:电子装置
85.402:超广角相机模块
86.403:高像素相机模块
87.404:摄远相机模块
88.405:使用者界面
89.406:成像信号处理元件
90.407:光学防手震组件
91.408:感测元件
92.409:闪光灯模块
93.410:对焦辅助模块
94.x:光轴
95.c:电性连接部
96.d1:绕线方向
97.d2:堆叠缠绕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98.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包含一成像透镜组、一载体元件及一驱动机构。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载体元件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且包含一组装结构,其中
组装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线圈组与至少二磁石。线圈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且包含一底层线圈与一顶层线圈,其中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之上,较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并与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磁石分别与线圈组对应设置。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为透过同一导线同时且相同绕线方向缠绕组装结构,进而产生相对设置的线圈组。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非同时缠绕组装结构而产生的线圈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可节省产品的周期时间(cycle time)。
99.详细来说,载体元件可为线圈座(coil holder)、透镜承载件(lens carrier)或结合上述两者功能的元件,但并不以此为限。再者,磁石可分别与线圈组之间交互作用产生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驱动载体元件沿平行光轴方向移动。
100.驱动机构可还包含至少一弹性元件,且弹性元件与载体元件耦合。进一步来说,弹性元件的数量可为二,并可包含一上弹性元件与一下弹性元件,其中上弹性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下弹性元件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并与上弹性元件相对设置。借此,可定义出驱动机构的驱动行程范围。
101.线圈组可仅具有二导线终端,且导线终端各别设置于顶层线圈。具体而言,导线终端可为导线缠绕载体元件的结束区域,导线终端可呈现断开的形式,且导线终端的一端连接顶层线圈,而导线终端的另一端暴露于空气中。
102.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可与驱动机构的弹性元件电性连接,其中电性连接可为利用焊接或点胶的方式连接,但并不此为限。借此,导线终端可与其他元件电性连接以提高产品工站的设计裕度。具体来说,于焊接工站或点胶工站的规划设计阶段时,可相对于其他工站调整其执行的先后顺序。
103.驱动机构的线圈组可为一导线同时由底层线圈朝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缠绕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所组成。详细来说,底层线圈由一导线构成,且顶层线圈具有导线终端,故线圈组为同一导线所组成。透过同一导线同时绕线组成线圈组,可减少制造工序,并降低产品的周期时间。
104.载体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二柱状结构,其中柱状结构设置于载体元件的外表面,并沿平行光轴且朝成像透镜组的像侧方向延伸。具体而言,柱状结构可与载体元件一体成型,但并不以上述为限。透过柱状结构与载体元件一体成型的设置,可减少元件之间的组装公差。
105.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可各别缠绕柱状结构且与其实体接触。详细来说,透过导线终端缠绕柱状结构以提供线圈组固定所需的导线张力。借此,可防止导线自载体元件松脱以提升良品率。
106.下弹性元件可包含一内侧部、一外侧部及一弹性连接部,其中内侧部与载体元件耦合,外侧部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一基座耦合,且弹性连接部连接内侧部与外侧部。借此,下弹性元件可具有较佳的耦合位置以确保驱动机构的驱动效率。
107.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可与外侧部以外的下弹性元件电性连接。借此,可具有较佳的电性连接区域位置,且有助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小型化。
108.载体元件可还包含至少一承靠部,其中承靠部与组装结构沿环绕光轴的一圆周方
向交替设置。借此,可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的空间利用率。
109.线圈组的连接导线可与载体元件的承靠部的一分线点实体接触。透过分线点,可使自动光学检测工序更为精准且快速,且可有效控管组成线圈组的导线长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110.或者,线圈组的底层线圈可仅具有二导线端,其中线圈组可还包含一连接导线,而连接导线连接底层线圈的导线端,使底层线圈保持电性连接。具体而言,连接导线可为线圈组的一部分线段,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线圈组由连续导线组成的可行性。
111.线圈组可还包含一第一线圈与一第二线圈,其中第一线圈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第二线圈设置于载体元件的组装结构上,并与第一线圈相对设置。进一步来说,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分别包含底层线圈与顶层线圈,且由第一线圈朝向第二线圈观察,第一线圈的绕线方向与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具体来说,绕线方向相同是指同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透过绕线方向一致可简化绕线工序,进而降低时间成本。
112.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由二导线所构成,使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之间保持电性分离。详细来说,透过不同导线同时缠绕组装结构组成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可产生二电性分离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以调整成像透镜组的倾斜程度。借此,可分开控制电性分离的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以进一步优化成像品质。
113.下弹性元件可包含彼此电性分离的四弹性片。具体来说,弹性片适合大量制造,且装配容易,并可有效减少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体积。再者,弹性片可分别与第一线圈的导线终端与导线端及第二线圈的导线终端与导线端电性连接。详细来说,弹性片可更进一步分别与第一线圈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底层线圈的导线端及第二线圈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底层线圈的导线端电性连接。借此,可保持彼此电性分离的弹性片,其中弹性片分成二片为一组并可分别与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电性连接,以提升调整成像透镜组倾斜程度的精确度。
114.线圈组包含m个线圈组与n个导线终端,其可满足下列条件:n/2=m;以及2≤n≤10。借此,可得到合适的线圈组数量范围。
115.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116.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
117.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118.<第一实施例>
119.图1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分解示意图,图1b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另一分解示意图。由图1a与图1b可知,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包含一外壳110、一衬垫120、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成像透镜组140、一载体元件150及一基座190,其中成像透镜组140具有一光轴x。
120.载体元件15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140,且包含一组装结构151、至少二柱状结构152及至少一承靠部153,其中组装结构151设置于载体元件150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x的方向延伸;柱状结构152设置于载体元件150的外表面,并沿平行光轴x且朝成像透镜组140的像侧方向延伸;承靠部153与组装结构151沿环绕光轴x的一圆周方向交替设置。详细来说,载体元件150可为线圈座、透镜承载件或结合上述两者功能的元件,且柱状结构152可与
载体元件150一体成型,但并不以上述为限。透过柱状结构152与载体元件150一体成型的设置,可减少元件之间的组装公差。再者,透过承靠部153与组装结构151沿环绕光轴x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可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内的空间利用率。
121.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150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弹性元件、至少一线圈组160及至少二磁石170。弹性元件与载体元件150耦合,弹性元件的数量可为二,且包含一上弹性元件130与一下弹性元件180,其中上弹性元件13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140的物侧,下弹性元件18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140的像侧,且与上弹性元件130相对设置。借此,可定义出驱动机构的驱动行程范围。线圈组160设置于载体元件150的组装结构151上。磁石170分别与线圈组160对应设置,且磁石170可分别与线圈组160之间交互作用产生驱动磁力,使驱动机构驱动载体元件150沿平行光轴x方向移动。值得一提的是,衬垫120可用以调整上弹性元件130于外壳110的相对位置。
122.下弹性元件180包含一内侧部181、一外侧部182及一弹性连接部183,其中内侧部181与载体元件150耦合,外侧部182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基座190耦合,且弹性连接部183连接内侧部181与外侧部182。借此,下弹性元件180可具有较佳的耦合位置以确保驱动机构的驱动效率。
123.请参照图1c至图1l,其中图1c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部分示意图,图1d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物侧示意图,图1e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像侧示意图,图1f至图1i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侧面示意图,图1j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局部侧面示意图,图1k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160的堆叠缠绕示意图,图1l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局部放大图。由图1c至图1l可知,线圈组160包含一底层线圈163与一顶层线圈164,底层线圈163缠绕组装结构151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164以一堆叠缠绕方向d2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163之上,较底层线圈163远离组装结构151,并与底层线圈163沿平行光轴x的方向重叠。
124.线圈组160仅具有二导线终端165,导线终端165各别设置于顶层线圈164,且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与驱动机构的弹性元件电性连接,其中电性连接可为利用焊接或点胶的方式连接,但并不此为限。由图1c可知,第一实施例中,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与驱动机构的下弹性元件180电性连接,且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透过点胶形成电性连接部c与下弹性元件180连接。借此,导线终端165可与其他元件电性连接以提高产品工站的设计裕度。
125.进一步来说,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与外侧部182以外的下弹性元件180电性连接,即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与下弹性元件180的内侧部181与弹性连接部183电性连接,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具有较佳的电性连接区域位置,且有助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100的小型化。
126.由图1e、图1f及图1l可知,驱动机构的线圈组160可为一导线同时由底层线圈163朝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沿绕线方向d1缠绕载体元件150的组装结构151所组成。详细来说,底层线圈163由一导线构成,且顶层线圈164具有导线终端165,故线圈组160为同一导线所组成。透过同一导线同时绕线组成线圈组160,可减少制造工序,并降低产品的周期时间。
127.由图1c与图1e可知,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可各别缠绕柱状结构152且与其实体接触。具体而言,导线终端165可为导线缠绕载体元件150的结束区域(即柱状结构152),导线终端165可呈现断开的形式,且顶层线圈164的一导线终端165暴露于空气中。透过顶层线圈164的导线终端165缠绕柱状结构152以提供线圈组160固定所需的导线张力。借此,可防止导线自载体元件150松脱以提升良品率。
128.搭配参照图1m至图1r,其中图1m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示意图,图1n与图1o绘示图1m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160的示意图,图1p绘示图1a第一实施例中载体元件150与线圈组160的另一示意图,图1q与图1r绘示图1p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160的示意图。由图1l至图1r可知,线圈组160的底层线圈163仅具有二导线端16x1,且线圈组160还包含一连接导线166,其中连接导线166的二导线端1631分别连接底层线圈163的导线端16x1,使底层线圈163保持电性连接。
129.再者,连接导线166可为线圈组160的一部分线段,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线圈组160由连续导线组成的可行性。
130.线圈组160的连接导线166与载体元件150的承靠部153的一分线点(图未标示)实体接触。透过分线点,可使自动光学检测工序更为精准且快速,且可有效控管组成线圈组160的导线长度以降低生产成本。
131.第一实施例中,线圈组包含一线圈组与二导线终端,但并不以此为限。
132.<第二实施例>
133.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另一部分示意图。由图2a与图2b可知,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标示)包含一外壳(图未绘示)、一衬垫(图未绘示)、一驱动机构(图未标示)、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一载体元件250及一基座(图未绘示),其中成像透镜组具有一光轴(图未标示)。
134.载体元件250用以配置成像透镜组,且包含一组装结构251(如图2d所示)、至少二柱状结构252及至少一承靠部253(如图2d所示),其中组装结构251设置于载体元件250的外表面,且沿远离光轴的方向延伸;柱状结构252设置于载体元件250的外表面,并沿平行光轴且朝成像透镜组的像侧方向延伸;承靠部253与组装结构251沿环绕光轴的一圆周方向交替设置。详细来说,载体元件250可为线圈座、透镜承载件或结合上述两者功能的元件,且柱状结构252可与载体元件250一体成型,但并不以上述为限。透过柱状结构252与载体元件250一体成型的设置,可减少元件之间的组装公差。再者,透过承靠部253与组装结构251沿环绕光轴的圆周方向交替设置,可提升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内的空间利用率。
135.驱动机构用以驱动载体元件250沿平行光轴的方向移动,且包含至少一弹性元件、至少一线圈组(图未标示)及至少二磁石(图未绘示)。弹性元件与载体元件250耦合,弹性元件的数量可为二,且包含一上弹性元件230与一下弹性元件280,其中上弹性元件23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物侧,下弹性元件280设置于成像透镜组的像侧,且与上弹性元件230相对设置。借此,可定义出驱动机构的驱动行程范围。线圈组设置于载体元件250的组装结构251上。
136.下弹性元件280可包含彼此电性分离的四弹性片(图未标示)。具体而言,弹性片适合大量制造,且装配容易,并可有效减少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体积。
137.请参照图2c至图2e,其中图2c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侧面示意图,图2d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物侧示意图,图2e绘示图2a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部分像侧示意图。由图2a至图2e可知,线圈组包含一第一线圈261与一第二线圈262,其中第一线圈261设置于载体元件250的组装结构251上,第二线圈262设置于载体元件250的组装结构251上,并与第一线圈261相对设置。
138.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分别包含一底层线圈(图未标示)与一顶层线圈(图未标示),其中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251并与其实体接触;顶层线圈堆叠缠绕于底层线圈之上,较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251,并与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
139.由图2e可知,第一线圈261朝向第二线圈262观察,第一线圈261的绕线方向d1与第二线圈262的绕线方向d1相同。具体来说,绕线方向d1相同是指同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透过绕线方向d1一致可简化绕线工序,进而降低时间成本。
140.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可由二导线所构成,使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之间保持电性分离。详细来说,透过不同导线同时缠绕组装结构251组成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可产生二电性分离的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以调整成像透镜组的倾斜程度。借此,可分开控制电性分离的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以进一步优化成像品质。
141.弹性片可分别与第一线圈261的一导线终端2611与第二线圈262的一导线终端2621电性连接,且弹性片的弹性片连接部285可分别与第一线圈261的一导线端(图未标示)和第二线圈262的一导线端(图未标示)电性连接,其中电性连接可为利用焊接或点胶的方式连接,但并不此为限。再者,弹性片可更进一步分别与第一线圈261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2611、底层线圈的导线端和第二线圈262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2621、底层线圈的导线端电性连接。第二实施例中,第一线圈261的导线终端2611与弹性片之间以及第二线圈262的导线终端2621与弹性片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连接,且第一线圈261的导线端与弹性片连接部285之间以及第二线圈262的导线端与弹性片连接部285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借此,保持彼此电性分离的弹性片中二者可分别与第一线圈261与第二线圈262电性连接,并可提升调整成像透镜组倾斜程度的精确度。
142.进一步来说,第一线圈261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2611与第二线圈262的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2621缠绕载体元件250的柱状结构252以提供线圈组固定所需的导线张力。借此,可防止导线自载体元件250松脱以提升良品率。
143.第二实施例中,线圈组包含一线圈组与二导线终端,但并不以此为限。
144.另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145.<第三实施例>
146.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360b的示意图,图3b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360b的另一示意图。由图3a与图3b可知,线圈组360a包含一第一线圈361a与一第二线圈362a,且线圈组360b包含一第一线圈361b与一第二线圈362b,其中第一线圈361a、361b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图未绘示)的载体元件(图未绘示)上,第二线圈362a、362b设置于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载体元件上,并分别与第一线圈361a、361b相对设置。
147.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分别包含一底层线圈与一顶层线圈。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线
圈361a包含一底层线圈363a与一顶层线圈364a,第二线圈362a包含一底层线圈363c与一顶层线圈364c;第一线圈361b包含一底层线圈363b(如图3e所示)与一顶层线圈364b,第二线圈362b包含一底层线圈(图未标示)与一顶层线圈364d。
148.进一步来说,第一线圈361a的底层线圈363a、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第一线圈361b的底层线圈363b及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缠绕组装结构(图未绘示)并与其实体接触。
149.第一线圈361a的顶层线圈364a与第二线圈362a的顶层线圈364c分别堆叠缠绕于第一线圈361a的底层线圈363a与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之上;第一线圈361b的顶层线圈364b与第二线圈362b的顶层线圈364d分别堆叠缠绕于第一线圈361b的底层线圈363b与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之上。因此,第一线圈361a的顶层线圈364a较第一线圈361a的底层线圈363a远离组装结构,并与第一线圈361a的底层线圈363a沿平行光轴(图未标示)的方向重叠;第二线圈362a的顶层线圈364c较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远离组装结构,并与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第一线圈361b的顶层线圈364b较第一线圈361b的底层线圈363b远离组装结构,并与第一线圈361b的底层线圈363b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第二线圈362b的顶层线圈364d较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远离组装结构,并与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沿平行光轴的方向重叠。
150.请参照图3c与图3d,其中图3c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361a、361b的示意图,图3d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第二线圈362a、362b的示意图。由图3a至图3d可知,线圈组360a的第一线圈361a与线圈组360b的第一线圈361b先同时绕线,接着线圈组360a的第二线圈362a与线圈组360b的第二线圈362b同时绕线。借此,可降低产品的周期时间。
151.请参照图3e至图3i,其中图3e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360b的物侧示意图,图3f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360b的像侧示意图,图3g至图3i绘示图3a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360b的侧面示意图。由图3a至图3i可知,顶层线圈具有二导线终端,底层线圈具有二导线端,其中线圈组可还包含一连接导线,而连接导线连接顶层线圈的导线终端与底层线圈的导线端,使线圈组保持电性连接。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360a的第一线圈361a的底层线圈363a具有一导线端367a,第一线圈361a的顶层线圈364a具有一导线终端365a,线圈组360a的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具有一导线端367c,第二线圈362a的顶层线圈364c具有一导线终端365c,其中线圈组360a可还包含连接导线366a,而连接导线366a连接第一线圈361a的顶层线圈364a的导线终端365a与第二线圈362a的底层线圈363c的导线端367c,使线圈组360a保持电性连接;线圈组360b的第一线圈361b的底层线圈363b具有一导线端367b,第一线圈361b的顶层线圈364b具有一导线终端365b,线圈组360b的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具有一导线端(图未标示),第二线圈362b的顶层线圈364d具有一导线终端365d,其中线圈组360b可还包含连接导线366b,而连接导线366b连接第一线圈361b的顶层线圈364b的导线终端365b与第二线圈362b的底层线圈的导线端,使线圈组360b保持电性连接。具体而言,连接导线366a、366b可分别为线圈组360a、360b的一部分线段,但并不以此为限。借此,可提供线圈组360a、360b由连续导线组成的可行性。
152.进一步来说,顶层线圈364a的导线终端365a与顶层线圈364c的导线终端365c缠绕载体元件的柱状结构(图未绘示)以提供线圈组360a固定所需的导线张力;顶层线圈364b的导线终端365b与顶层线圈364d的导线终端365d缠绕载体元件的柱状结构以提供线圈组
360b固定所需的导线张力。借此,可防止导线自载体元件松脱以提升良品率。
153.第三实施例中,线圈组包含二线圈组与四导线终端,但并不以此为限。
154.另外,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其余的元件的结构及配置关系皆相同,在此将不另赘述。
155.<第四实施例>
156.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图4b绘示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另一示意图。由图4a与图4b可知,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是一智能型手机,电子装置40包含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如图4c标示),且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为超广角相机模块402、高像素相机模块403及摄远相机模块404,其中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包含一成像透镜组(图未绘示)、一载体元件(图未绘示)与一驱动机构(图未绘示)。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可为前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一者,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借此,有助于满足现今电子装置市场对于搭载于其上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量产及外观要求。
157.进一步来说,使用者透过电子装置40的使用者界面405进入拍摄模式,其中第四实施例中使用者界面405可为触控屏幕,其用以显示画面并具备触控功能,且可用以手动调整拍摄视角以切换不同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此时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的成像透镜组汇集成像光线在一电子感光元件(图未绘示)上,并输出有关影像的电子信号至成像信号处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406。
158.图4c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的方块图。由图4b与图4c可知,因应电子装置40的规格,电子装置40可还包含光学防手震组件407,进一步地,电子装置40可还包含至少一个对焦辅助模块410及至少一个感测元件408。对焦辅助模块410可以是补偿色温的闪光灯模块409、红外线测距元件、激光对焦模块等,感测元件408可具有感测物理动量与作动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计、陀螺仪、霍尔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环境施加的晃动及抖动,进而有利于电子装置40中成像镜头配置的自动对焦功能及光学防手震组件407的发挥,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有助于依据本揭示内容的电子装置40具备多种模式的拍摄功能,如优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动态范围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录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界面405直接目视到相机的拍摄画面,并在使用者界面405上手动操作取景范围,以达成所见即所得的自动对焦功能。
159.进一步来说,成像镜头、电子感光元件、光学防手震组件407、感测元件408及对焦辅助模块410可设置在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图未标示)上,并透过一连接器(图未绘示)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4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当前的电子装置如智能型手机具有轻薄的趋势,将成像镜头驱动模块与相关元件配置于软性电路板上,再利用连接器将电路汇整至电子装置的主板,可满足电子装置内部有限空间的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并获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镜头驱动模块的自动对焦功能通过电子装置的触控屏幕获得更灵活的控制。在第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40可包含多个感测元件408及多个对焦辅助模块410,感测元件408及对焦辅助模块410设置在软性电路板及另外至少一个软性电路板(图未绘示),并透过对应的连接器电性连接成像信号处理元件406等相关元件以执行拍摄流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图未绘示),感测元件及对焦辅助模
块亦可依机构设计及电路布局需求设置于电子装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载板上。
160.此外,电子装置40可进一步包含但不限于显示单元(display)、控制单元(control unit)、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其组合。
161.图4d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超广角相机模块402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4d可知,以超广角相机模块402可拍摄到较大范围的影像,具有容纳更多景色的功能。
162.图4e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高像素相机模块403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4e可知,以高像素相机模块403可拍摄一定范围且兼具高像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变形的功能。
163.图4f绘示依照图4a第四实施例中摄远相机模块404拍摄的影像示意图。由图4f可知,以摄远相机模块404具有高倍数的放大功能,可拍摄远处的影像并放大至高倍。
164.由图4d至图4f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成像镜头驱动模块401进行取景,并搭配影像处理的技术,可于电子装置40实现变焦的功能。
165.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