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8-27 23:14: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不锈钢钢带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2.不锈钢钢带通常可用于各类机械运输设备作为运载或牵引构件使用,不锈钢钢带在加工制作时,为了方便钢带的存放和运输,一般需要将不锈钢钢带以收卷方式进行卷绕加工。
3.而不锈钢钢带通常表面光滑平整,因此在对不锈钢钢带进行收卷加工时,不锈钢钢带与金属辊轴摩擦时容易打滑,进而导致不锈钢钢带的收卷卷绕更为松散,并使不锈钢钢带的卷绕加工效率和质量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所使用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设备,无法高效稳固的保持光滑不锈钢带收卷过程中紧密卷绕,以及普通收卷设备易导致不锈钢带打滑松散,不利于高质量加工和收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包括:
6.所述钢带传送后辊筒安装在所述底座支架后侧上方,且所述钢带传送前辊筒连接在钢带传送后辊筒前侧下方;
7.还包括:
8.钢带引导辊筒,其安装在所述钢带传送前辊筒前侧方,且所述钢带引导辊筒、钢带传送前辊筒和钢带传送后辊筒的两端处对称啮合设置有传动链条;
9.挡板支架,其设置在所述钢带引导辊筒前侧方,且所述挡板支架上端两侧对称连接有减震弹簧杆。
10.上述结构的设置使装置能够稳固拉伸不锈钢带进行输送,以及能够保持不锈钢带输送过程中拉撑紧密,进而使不锈钢带与金属辊轴不易打滑,以及在不锈钢带收卷过程中,有效避免钢带位置的偏移,进而提升钢带收卷的质量和效率。
11.优选的,所述钢带传送后辊筒和钢带传送前辊筒在底座支架上构成前矮后高的倾斜位置结构,且钢带传送前辊筒与钢带引导辊筒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高度,上述结构的设置使钢带传送时能更加稳固的拉撑开,进而使钢带输送收卷时处于紧绷状态,以避免松散造成的钢带位置偏移。
12.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杆在挡板支架上端呈前低后高的倾斜连接角度,且减震弹簧杆末端处还以垂直角度固定设置有辊筒限位卡扣,并且辊筒限位卡扣之间还转动设置有
转向辊筒,上述结构的设置使钢带在进行转向输送时,能有效避免钢带与辊轴之间的摩擦损坏,并能有效保持钢带的输送位置稳定,以减少钢带偏移而导致的收卷松散问题。
13.优选的,所述辊筒限位卡扣外端两侧还对称设置有“t”形支撑架,且“t”形支撑架和底座支架固定连接,并且“t”形支撑架上端面呈前低后高的倾斜角度,上述结构的设置使收卷辊轴部分的结构更为稳固,能有效承载不断收卷增大的钢带重量,进而有效提升装置的使用效率和寿命。
14.优选的,所述“t”形支撑架末端之间还转动设置有收卷辊筒,且收卷辊筒与“t”形支撑架之间还固定设置有辅助支架,并且辅助支架上还转动设置有限位弧形板,同时限位弧形板下端面上还以水平方向转动设置有挤压辊筒,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卷绕在收卷辊筒上的不锈钢带能同时受到挤压辊筒和弧形板的限制,进而稳固保持钢带收卷的紧密性。
15.优选的,所述限位弧形板的内侧面弧度与收卷辊筒的外表面弧度相等,且限位弧形板与挤压辊筒贴合连接,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在收卷辊筒上不断增加直径的不锈钢带,能够利用转动的限位弧形板和贴合最外层钢带的挤压辊筒,对钢带表面进行抚平整理,进而高效保持钢带收卷的紧密性,以避免钢带收卷过程产生松散问题。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能够高效稳定的提升不锈钢钢带的收卷质量,并能有效防止钢带移动时偏移和松散,以及对收卷的钢带进行表面进行抚平挤压,从而高效提升钢带的收卷效率,其具体内容如下:
17.1.该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钢带传送后辊筒前侧设置有钢带传送前辊筒、钢带引导辊筒、挡板支架、减震弹簧杆、辊筒限位卡扣和转向辊筒的结构,通过钢带传送后辊筒与钢带传送前辊筒之间的高度差而紧密拉撑钢带,以及利用钢带引导辊筒和挡板支架上转向辊筒的高度差,对钢带进行紧绷拉撑,以有效避免钢带收卷时发生松散,还利用减震弹簧杆和辊筒限位卡扣对转向辊筒上的钢带进行限位控制,从而避免钢带偏移而导致松散的原理,达到装置能够便于高效稳固的提升钢带收卷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18.2.该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收卷辊筒上设置有辅助支架、限位弧形板和挤压辊筒的结构,通过钢带不断卷绕在收卷辊筒上,进而增加的钢带直径撑起转动在辅助支架上的限位弧形板,并通过始终贴合在最外层钢板上的挤压辊筒限制钢带的收卷范围的原理,实现装置能稳定高效的自动收卷钢带,并保持钢带收卷时紧密贴合以避免钢带松散的功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向辊筒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带传送前辊筒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挡板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弧形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底座支架;2、钢带传送后辊筒;3、钢带传送前辊筒;4、钢带引导辊筒;5、传动链条;6、挡板支架;7、减震弹簧杆;8、辊筒限位卡扣;9、转向辊筒;10、“t”形支撑架;11、收卷辊筒;12、辅助支架;13、限位弧形板;14、挤压辊筒。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包括:钢带传送后辊筒2安装在底座支架1后侧上方,且钢带传送前辊筒3连接在钢带传送后辊筒2前侧下方;
27.还包括:钢带引导辊筒4,其安装在钢带传送前辊筒3前侧方,且钢带引导辊筒4、钢带传送前辊筒3和钢带传送后辊筒2的两端处对称啮合设置有传动链条5,挡板支架6,其设置在钢带引导辊筒4前侧方,且挡板支架6上端两侧对称连接有减震弹簧杆7;
28.在使用该装置时,首先将不锈钢钢带穿过钢带传送后辊筒2的上方,并随后穿过钢带传送前辊筒3的下方,进而贴合绕过水平角度的钢带引导辊筒4下方,再次沿钢带引导辊筒4和挡板支架6之间的间隙向上穿出输出,之后钢带沿挡板支架6后减震弹簧杆7之间的转向辊筒9向后方移动,从而在有效减小收卷设备的体积的同时,保持钢带输送移动的拉撑稳定;
29.在钢带进行输送收卷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钢带移动时处于拉撑平整的状态,具体的,根据图1、图3和图4所示,钢带传送后辊筒2和钢带传送前辊筒3在底座支架1上构成前矮后高的倾斜位置结构,且钢带传送前辊筒3与钢带引导辊筒4处于同一水平位置高度,此时钢带进入收卷设备时,分别穿过钢带传送后辊筒2和钢带传送前辊筒3构成的高低差结构内,进而对钢带的输送进行限制和拉撑,当钢带沿钢带引导辊筒4平直向前输送时,再次利用减震弹簧杆7在挡板支架6上端呈前低后高的倾斜连接角度,且减震弹簧杆7末端处还以垂直角度固定设置有辊筒限位卡扣8,并且辊筒限位卡扣8之间还转动设置有转向辊筒9的结构,使钢带的输送进行转向移动,进而使钢带返回输送,并且当钢带输送进入减震弹簧杆7之间的转向辊筒9上时,会受到两端辊筒限位卡扣8的阻挡而不易左右滑动,进而稳固保持光滑钢带移动时的稳定平整;
30.当钢带进行最终收卷时,具体的,根据图1、图2和图5所示,通过辊筒限位卡扣8外端两侧还对称设置有“t”形支撑架10,且“t”形支撑架10和底座支架1固定连接,并且“t”形支撑架10上端面呈前低后高的倾斜角度的结构可知,不断增加重量的钢带通过“t”形支撑架10的稳固支撑,而在收卷辊筒11上能保持稳定,而钢带收卷时,通过“t”形支撑架10末端之间还转动设置有收卷辊筒11,且收卷辊筒11与“t”形支撑架10之间还固定设置有辅助支架12,并且辅助支架12上还转动设置有限位弧形板13,同时限位弧形板13下端面上还以水平方向转动设置有挤压辊筒14,以及限位弧形板13的内侧面弧度与收卷辊筒11的外表面弧度相等,且限位弧形板13与挤压辊筒14贴合连接的结构可知,此时钢带收卷在收卷辊筒11最外层的表面受到挤压辊筒14的挤压,进而在卷绕过程中保持上下层钢带的紧密贴合,并且随着钢带收卷后直径不断增加,直径变大后的钢带卷表面逐渐撑起限位弧形板13,进而通过限位弧形板13和挤压辊筒14的共同限位挤压而把持大直径钢带收卷的稳定性,从而有效避免钢带收卷松散的问题,在钢带收卷至限位弧形板13无法继续转动后,即可停止并完成收卷。
31.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根据图1-5所示,首先将钢带依次穿过底座支架1上的钢带传送后辊筒2、钢带传送前辊筒3和钢带引导辊筒4,并在挡板支架6前通过钢带引导辊筒4向转向辊筒9上移动,进而通过转向辊筒9的引导转向后,向收卷辊筒11上移动并收卷,随着钢带收卷直径的增加,挤压辊筒14抵住钢带外表面并转动挤压限位弧形板13,进而通过限位弧形板13和挤压辊筒14共同限制钢带表面的松散程度,以便于有效避免钢带卷绕过程中松散的问题,这就是该可防止松散的不锈钢钢带自动卷绕装置的工作原理。
3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