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5-26 00:10: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机械零部件加工中,加工夹紧装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确保零件始终处于夹紧牢固的状态,保证零件加工的一致性及加工质量。但目前车床在加工方形零件时,需要用四爪进行装夹,存在装夹效率慢、尺寸不稳定、加工精度和质量差等问题,而且操作员在装夹零件时难度大,不容易上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包括外层固定件、中间弹性件、内层夹持件和多个垫块,外层固定件呈圆柱体结构,外层固定件的中部设有容置槽,外层固定件远离容置槽的端面中部设有环形凸起;中间弹性件设置在容置槽内,中间弹性件与外层固定件共轴设置,中间弹性件包括底座和四个弹性夹头,四个弹性夹头均与底座连接,四个弹性夹头沿周向均匀布设在底座上,四个弹性夹头的外侧面均与容置槽的槽壁面接触,底座靠近四个弹性夹头的端面中部设有固定槽;内层夹持件设置在四个弹性夹头之间,内层夹持件与中间弹性件共轴设置,内层夹持件包括固定座和四个卡爪,固定座固定在固定槽内,四个卡爪均与固定座连接,四个卡爪沿周向均匀布设在固定座上,相邻两个卡爪之间均设有夹持间隙,四个卡爪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四个卡爪与四个弹性夹头一一对应,每个卡爪均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接触;多个垫块的外表面与四个卡爪的内表面接触,多个垫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第一夹持空间呈四方形结构。
5.较佳地,每个垫块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卡块,每个卡爪的内表面上均设有卡槽,每个垫块的卡块与其对应的卡爪的卡槽互相配合连接。
6.较佳地,每个卡爪均包括连接部分和夹持部分,连接部分和属于同一卡爪的夹持部分连接,连接部分的内表面和属于同一卡爪的夹持部分的内表面共面,连接部分的外表面到其所在内层夹持件的中心轴的距离小于属于同一卡爪的夹持部分的外表面到其所在内层夹持件的中心轴的距离,连接部分与固定座连接,夹持部分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接触。进一步地,连接部分的内表面和属于同一卡爪的夹持部分的内表面均为圆弧面。
7.较佳地,多个垫块的数量为4个,四个垫块与四个卡爪一一对应,每个垫块的外表面与其对应的卡爪的内表面相贴合,四个垫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进一步地,每个垫块与其对应的卡爪为一体成型结构。
8.较佳地,底座远离四个弹性夹头的端面中部设有十字形凸起,容置槽的槽底面中部设有十字形凹陷,十字形凸起和十字形凹陷相配合。
9.较佳地,每个弹性夹头远离底座的端面到底座的距离大于其对应的卡爪远离底座的端面到底座的距离。
10.较佳地,外层固定件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内层夹持件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一一对应,每个第一通孔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通过连接块连接。进一步地,多个第二通孔均位于相邻两个卡爪之间的夹持间隙的下方,连接块位于相邻两个弹性夹头之间。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四个卡爪与四个弹性夹头一一对应、相邻两个卡爪之间均设有夹持间隙、每个卡爪均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接触的设计,便于通过弹性夹头使卡爪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垫块夹紧四方产品,既保证了加工精度,又实现了零件的快速装夹,提高了加工效率;通过多个垫块的外表面与四个卡爪的内表面接触,多个垫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便于装夹四方产品,定位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层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中间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层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18.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包括外层固定件1、中间弹性件2、内层夹持件3和多个垫块4。
19.外层固定件1呈圆柱体结构,外层固定件1的中部设有容置槽11,外层固定件1远离容置槽11的端面中部设有环形凸起12,以通过环形凸起12与法兰盘等部件连接将该夹持装置固定在机床上。
20.中间弹性件2设置在容置槽11内,中间弹性件2与外层固定件1共轴设置,中间弹性件2包括底座21和四个弹性夹头22,四个弹性夹头22均与底座21连接,四个弹性夹头22沿周向均匀布设在底座21上,四个弹性夹头22的外侧面均与容置槽11的槽壁面接触,底座21靠近四个弹性夹头22的端面中部设有固定槽211。
2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底座21远离四个弹性夹头22的端面中部设有十字形凸起212,容置槽11的槽底面中部设有十字形凹陷111,十字形凸起212和十字形凹陷111相配合,以防止中间弹性件2在容置槽11内发生转动,保证对四方产品的夹持固定效果。
22.内层夹持件3设置在四个弹性夹头22之间,内层夹持件3与中间弹性件2共轴设置,内层夹持件3包括固定座31和四个卡爪32,固定座31固定在固定槽211内,四个卡爪32均与固定座31连接,四个卡爪32沿周向均匀布设在固定座31上,相邻两个卡爪32之间均设有夹持间隙33,四个卡爪32与四个弹性夹头22一一对应,每个卡爪32均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22
接触,以能够在弹性夹头22的作用下向内侧移动。
23.多个垫块4的外表面与四个卡爪32的内表面接触,多个垫块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41,第一夹持空间41呈四方形结构。
2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垫块4的外表面上均设有卡块(图中未示出),每个卡爪3的内表面上均设有卡槽34,每个垫块4的卡块与其对应的卡爪3的卡槽34互相配合连接。
25.本实施例的夹持装置通过四个卡爪32与四个弹性夹头22一一对应、相邻两个卡爪32之间均设有夹持间隙321、每个卡爪32均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33接触的设计,便于通过弹性夹头22使卡爪32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垫块4夹紧四方产品,既保证了加工精度,又实现了零件的快速装夹,提高了加工效率;通过多个垫块4的外表面与四个卡爪32的内表面接触,多个垫块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41,便于装夹四方产品,定位操作方便。
26.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5,每个卡爪32均包括连接部分321和夹持部分322,连接部分321和属于同一卡爪32的夹持部分322连接,连接部分321的内表面和属于同一卡爪32的夹持部分322的内表面共面,以使与多个垫块4的可接触面积尽可能的大,从而保证夹持稳定性,连接部分321的外表面到其所在内层夹持件3的中心轴的距离小于属于同一卡爪32的夹持部分322的外表面到其所在内层夹持件3的中心轴的距离,连接部分321与固定座31连接,夹持部分322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22接触,以使卡爪32与弹性夹头22的接触面积较小,从而使卡爪32在弹性夹头22的作用下更容易向内侧移动。
27.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5,连接部分321的内表面和属于同一卡爪的夹持部分322的内表面均为圆弧面,以在不加设多个垫块4时能够对圆柱产品进行夹持固定,扩大该夹持装置的使用范围。
28.优选地,请参照图1,多个垫块4的数量为4个,四个垫块4与四个卡爪32一一对应,每个垫块4的外表面与其对应的卡爪32的内表面相贴合,四个垫块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41,以通过弹性夹头22推动卡爪32向内侧移动,卡爪32带动相应的垫块4夹紧四方产品。
29.进一步地,每个垫块4与其对应的卡爪32为一体成型结构,以能够快速定位装夹四方产品,简化操作,提高加工效率。
30.优选地,请参照图1,每个弹性夹头22远离底座21的端面到底座21的距离大于其对应的卡爪32远离底座21的端面到底座21的距离,以使弹性夹头22容易推动卡爪32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垫块4夹紧四方产品。
31.优选地,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5,外层固定件1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3,内层夹持件3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35,多个第一通孔13和多个第二通孔35一一对应,每个第一通孔13与其对应的第二通孔35通过连接块(图中未示出)连接,以将外层固定件1、中间弹性件2和内层夹持件3组合在一起,保证该夹持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32.为了使连接块不对卡爪32和弹性夹头22的位移产生影响,多个第二通孔35均位于相邻两个卡爪32之间的夹持间隙的下方,连接块位于相邻两个弹性夹头22之间。
33.在实际使用时,外层固定件1为液压卡盘本体,工作时弹性夹头22夹紧使得四个卡爪32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垫块4夹紧四方产品。
3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四方产品夹持装置,通过四个卡爪与四个弹性夹头一一对应、
相邻两个卡爪之间均设有夹持间隙、每个卡爪均与其对应的弹性夹头接触的设计,便于通过弹性夹头使卡爪向内侧移动,从而使垫块夹紧四方产品,既保证了加工精度,又实现了零件的快速装夹,提高了加工效率;通过多个垫块的外表面与四个卡爪的内表面接触,多个垫块的内表面之间形成第一夹持空间,便于装夹四方产品,定位操作方便。
35.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