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1-12-12 22: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冷器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


背景技术:

2.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发动机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由于这个散热器位于发动机和增压器之间,所以又称作中间冷却器,简称中冷器。
3.现有的中冷器气室模具不便于进行拆卸,导致拆模操作复杂,影响使用效率,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中冷器气室模具不便于进行拆卸,导致拆模操作复杂,影响使用效率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与下模具的顶部活动抵接,且上模具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环,固定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板,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与插接板适配的插接槽,两个插接板分别活动插接在对应的插接槽内,且插接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横向槽,横向槽内滑动安装有滑板,两个插接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两个滑板分别活动卡接在对应的卡槽内,且两个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圆槽内转动安装有圆板,两个圆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圆杆,圆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挡板,两个挡板分别与对应的横向槽的一侧内壁活动抵接,两个圆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把手。
7.优选的,所述横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通孔,两个圆杆分别设置在对应的通孔内,便于圆杆和挡板的移动。
8.优选的,两个圆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扭转弹簧,两个扭转弹簧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圆槽的一侧内壁上,对圆板进行转动复位。
9.优选的,所述圆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四个限位板分别与对应的圆板的一侧活动抵接,对使得滑板与圆板同步移动。
10.优选的,两个滑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连接有两个复位弹簧,四个复位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横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对滑板进行复位。
11.优选的,两个滑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所述横向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两个导向孔,四个横杆分别滑动安装在对应的导向孔内,对滑板进行导向。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通过转动两个把手带动两个圆杆进行转动,两个圆杆带动两个挡板进行转动,使得两个挡板运动至圆杆的下方,从而脱
离与连接板的接触,然后拉动两个把手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两个把手分别通过对应的圆杆、圆板和限位板带动两个滑板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从而脱离与两个卡槽的连接,以脱离对于两个插接板的固定,然后通过拉动两个拉环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上模具向上运动,从而实现上模具与下模具的脱离,以便于进行脱模;
13.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便于对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两个半模进行拆卸,从而提升了脱模操作效率,可靠性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b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固定板;4、插接板;5、连接板;6、把手;7、拉环;8、插接槽;9、横向槽;10、滑板;11、圆槽;12、圆板;13、圆杆;14、挡板;15、通孔;16、复位弹簧;17、卡槽;18、扭转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0.参照图1

4,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上模具1的底部与下模具2的顶部活动抵接,且上模具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环7,固定板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板4,下模具2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5,连接板5的顶部开设有与插接板4适配的插接槽8,两个插接板4分别活动插接在对应的插接槽8内,且插接槽8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横向槽9,横向槽9内滑动安装有滑板10,两个插接板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7,两个滑板10分别活动卡接在对应的卡槽17内,且两个滑板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11,圆槽11内转动安装有圆板12,两个圆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圆杆13,圆杆1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挡板14,两个挡板14分别与对应的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活动抵接,两个圆杆13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把手6。
21.本实用新型中,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通孔15,两个圆杆1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通孔15内,便于圆杆13和挡板14的移动。
22.本实用新型中,两个圆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扭转弹簧18,两个扭转弹簧18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圆槽11的一侧内壁上,对圆板12进行转动复位。
23.本实用新型中,圆槽11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四个限位板分别与对应的圆板12的一侧活动抵接,对使得滑板10与圆板12同步移动。
24.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滑板10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连接有两个复位弹簧16,四个复位弹簧16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上,对滑板10进行复位。
25.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滑板10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横向槽9的一侧内
壁上开设有两个导向孔,四个横杆分别滑动安装在对应的导向孔内,对滑板10进行导向。
26.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时,通过转动两个把手6带动两个圆杆13进行转动,两个圆杆13带动两个挡板14进行转动,使得两个挡板14运动至圆杆13的下方,从而脱离与连接板5的接触,然后拉动两个把手6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两个把手6分别通过对应的圆杆13、圆板12和限位板带动两个滑板10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从而脱离与两个卡槽17的连接,以脱离对于两个插接板4的固定,然后通过拉动两个拉环7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上模具1向上运动,从而实现上模具1与下模具2的脱离,以便于进行脱模。


技术特征:
1.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的底部与下模具(2)的顶部活动抵接,且上模具(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3),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环(7),固定板(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板(4),所述下模具(2)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5),连接板(5)的顶部开设有与插接板(4)适配的插接槽(8),两个插接板(4)分别活动插接在对应的插接槽(8)内,且插接槽(8)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横向槽(9),横向槽(9)内滑动安装有滑板(10),两个插接板(4)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卡槽(17),两个滑板(10)分别活动卡接在对应的卡槽(17)内,且两个滑板(10)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开设有圆槽(11),圆槽(11)内转动安装有圆板(12),两个圆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圆杆(13),圆杆(1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挡板(14),两个挡板(14)分别与对应的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活动抵接,两个圆杆(13)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把手(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通孔(15),两个圆杆(1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通孔(15)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圆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扭转弹簧(18),两个扭转弹簧(18)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圆槽(11)的一侧内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槽(11)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上均固定安装有限位板,四个限位板分别与对应的圆板(12)的一侧活动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滑板(10)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连接有两个复位弹簧(16),四个复位弹簧(16)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对应的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滑板(10)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安装有横杆,所述横向槽(9)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两个导向孔,四个横杆分别滑动安装在对应的导向孔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中冷器成型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针对现有的中冷器气室模具不便于进行拆卸,导致拆模操作复杂,影响使用效率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底部与下模具的顶部活动抵接,且上模具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拉环,固定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板,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板,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与插接板适配的插接槽,两个插接板分别活动插接在对应的插接槽内,且插接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横向槽,横向槽内滑动安装有滑板。本实用新型便于对机动车中冷器气室模具的两个半模进行拆卸,从而提升了脱模操作效率。从而提升了脱模操作效率。从而提升了脱模操作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池邦新 余成进 杨宏伟 王继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邦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0
技术公布日:2021/12/11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